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诗学》悲剧六要素

《诗学》悲剧六要素作者:王慧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9期摘要:悲剧论是《诗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情节、性格、言語、思想、戏景和唱段。
文章在此对《诗学》悲剧六要素展开论述,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作出探索与解释。
关键词:《诗学》悲剧六要素《诗学》是文艺学、美学的经典之作,是亚里士多德站在哲学高度上对古希腊戏剧创作进行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在《诗学》的悲剧论部分,亚里士多德具体分析了悲剧的各个组成要素,其中的很多合理见解,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思考价值。
一、悲剧六要素概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
”[1](P64)1.摹仿的对象要素在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是最重要的。
首先,悲剧不是抽象的对人物的摹仿,而是对人的幸与不幸生活的摹仿,这些幸与不幸的生活都是通过行动来表现的。
其次,悲剧的目的不是表现人的品质,而是表现人的行动。
行动与品质是主从之分,品质在行动(即情节)中体现。
第三,悲剧要激发出观众的恐惧、怜悯之情,这完全要依靠情节的组织来实现,这是悲剧的关键。
因此悲剧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是悲剧的第一要义。
性格为第二要素,是人物品质的决定因素。
性格与思想是行动的两个动因,也决定着行动的性质,影响着行动的结果。
如果只通过一大段优美动听看似有思想性的言辞来描述性格,是寡淡和僵硬的,性格一定要在行动中得到鲜活的展现,尤其是在人物的取舍与选择中展现。
诗人对于性格的刻画要注意四点:首先,性格要好,这一点最重要。
悲剧是对高尚的人的摹仿,但这种好也并非绝对完美,十全十美的人陷入逆境并不能产生优秀的悲剧效果,所以要让人物介于完人与普通人之间;第二,性格要适宜。
“适宜”是指悲剧人物的性格要符合他的年龄、性别、身份、教养、气质等诸多因素,能够自然地统一于人物本身;第三,性格要相似。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结构观念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简直可以说是抓住了人类情感的“死穴”。
你看,他提到悲剧的结构,基本上就像是给大家情感和心理的“开药方”。
你想啊,悲剧不就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难受、眼睛湿漉漉的戏吗?他告诉我们,悲剧的核心是什么?就是那种通过一连串的事件,让人心情从高峰跌入低谷的体验。
就像你从楼顶滑下来,哇塞,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既痛苦又让你有点爽。
说白了,悲剧的魅力就在这儿,它通过让你走进角色的痛苦里,然后又引发你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的特别明确。
他说,悲剧要有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得有个“高贵的”角色。
这角色不能是那种普通的小人物,而是得有点地位,有点背景的。
说实话,要让大家对他产生共鸣,角色的痛苦得有点份量。
比如说,《哈姆雷特》里的哈姆雷特,他可是王子,失去父亲、母亲改嫁这种事让你难以忍受。
而这种痛苦和挫败感,正是悲剧的精髓。
再来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得有“反转”。
这反转,嗯,不能太老套,要让观众看得又惊又怕、气得不行但又舍不得走。
这种戏剧性的转折,正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心脏都跟着跳的原因。
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哎呀,这不就是现代电影里面常见的情节吗?没错!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早就被导演们玩得炉火纯青。
你看《肖申克的救赎》,别看电影开始时你觉得好像一切都平静得不行,最后反转起来让你彻底吃惊,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亚里士多德早就预测了这类情节的魅力。
所以说,悲剧并不一定是悲惨的,它也能带给观众一种“爽”的感觉,嗯,就是那种当你看到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戏剧性变化时,心里头就有那么一丝丝的愉悦感。
再来啊,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情感净化”这一点。
他说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在看完以后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净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净铅华”。
通过角色的悲剧命运,观众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释放。
你看那些悲剧结局,主人公死了或者悲惨结局,虽然让人觉得有点压抑,但也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哎,这一切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曹禺和雷雨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歌曲;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因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性格”指显示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是指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形象”固然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所谓‘简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周萍和周冲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周萍还和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故事的最后,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怨恨;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恶;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此外,虚伪自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一切的秘密说出去;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结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
亚氏的悲剧理论和苔丝的悲剧人生

式传达 自己的坦诚心意 , 可命运之神偏偏来捣乱 ,
苔丝只受过少许教育 ,很早就开始在农场做
安吉尔并没有在婚前看到那封 自白书。 新婚之夜 , 工 ,生活 中除了放工后和其他姑娘 唱歌跳舞以外 着实是个简单快乐的姑娘 。 但 安吉 尔 首先 向苔丝 坦 白 自己曾和 其他 女 人 有过 不 就没有其它忧愁 了, 使家中的马匹死去 , 她格外 自责 , 正当关系的历史 , 祈求苔丝的原谅 , 良的苔 丝毫 由于她的过失 , 善 不 犹豫 地原 谅 了 眼前这 个 男人 。安吉 尔 的: 坦 希 望通 过 自己的双 手挣 钱 以购 置另 一 匹马 ,于 是 这份 她 白无形中给苔丝增添了 自白的信心 ,她天真地 以 才走 上 了认 亲戚这 条道 路 。后来在 牛奶 厂 , 的勤 为安吉尔会像她原谅他那样原谅她 。于是她把藏 劳善 良有 目共睹,也使安吉尔注意到她并爱上了 在心里许久的话倾倒出来 ,可惜换来的是安吉尔 她。“ 作为庄稼汉的贤内助 , 她是 门门够格 , 而且 , 的无法释怀而愤然离开。 幸福的婚姻即将终止 , 苔 性格也端庄稳重。”即使真相败露 , [ 3 】 安吉尔离开了 丝也没有多做挽 留, 她决定 回家乡 , 而安吉尔去了 她 , 她依然勤劳地用双手谋生。可就是苔丝的这种
二、 性 格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人物性格 中的善 良, 跟人物
真实 , 与人物保持一致【 3 J 。情节刻画人物的 以至于再次的重逢让她欣喜若狂。 很快 , 她爱上了 相对应 , 而人 并 安吉尔。这里 , 如果作者设计成单相思 , 或许未来 活 动 , 物 的性 格体 现 于情节 中 , 导致行 动 的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迄今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仅就在悲剧理论上的而言,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念迄今为止仍然影响深远。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起源大概有两个原因,每个原因都伏根于人类的天性。
首先摹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从小孩时就显出。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
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
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得到快感。
这一点可以从这样一种经验事实得到证明:事物本身原来是我们看到就起痛感,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快感,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
原因就在于学习能使人得到最大的快感,这不仅对于哲学家是如此,对于一般人也是如此,尽管一般人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些。
因此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喜,就由于在看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在领会事物的意义,例如指着所描写的人说:“那就是某某人。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原人和原物,他看到这种形象所得到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而是由于处理技巧,着色以及类似的原因。
因为不仅模仿出于人类天性,和谐与节奏的感觉也是如此,诗的音律也是一种节奏。
人们从这种天生比制定出发,经过逐步练习,逐步进展,就会终于由他们原来的“顺口溜”发展成为诗歌。
”总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唯一的产生是由于回忆可以使原产生快感。
摹仿出来的东西如果建筑节奏与和谐,也就能产生快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最完美的悲剧,经济结构不应该是简单直觉地而应该是复杂曲折的;并且他总摹仿的行动必须是能引起爱莲和恐惧的棗这是悲剧摹仿的特征。
因此有三种情节结构应该避免。
1,不应让一个好人由福转祸;2,也不应让一个坏人由祸转福。
因为第一种结构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只能引起反感;第二种结构是最不合悲剧性质,悲剧应具的条件它丝毫没有,它既不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又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3,悲剧的情节结构也不应该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由福落到祸,因为这虽然能满足我们的道德感,决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棗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遭殃的人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恐惧;所以这第三种情节及不是可哀怜的,也不是可恐惧的。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时期,从那时起,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悲剧理论已经成为戏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和演变。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悲剧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详细讨论了悲剧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悲剧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如悲剧主角、悲剧的情节结构和观众的感受。
他认为悲剧主角必须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他在自身的同时也在遭受不幸。
悲剧的情节必须具有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并最终导致主角的悲剧命运。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应该感受到恐惧和怜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宣泄。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悲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宗教题材的戏剧在那个时期更加流行。
然而,文艺复兴后期的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尚成为一位重要的悲剧理论家。
他关注于戏剧中的观众反应,强调戏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感情和道德思考。
到了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悲剧理论。
著名的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关塔斯通过他的剧作和批评创立了“情感戏剧”学派。
他认为真正的悲剧是通过观众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来产生深刻的共鸣。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悲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对悲剧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悲剧被看作是一种表现个体内心和人性的形式。
法国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作《戏剧与诗剧》中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对人性的讽刺。
到了20世纪,悲剧理论被更多地与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
一些理论家开始关注悲剧与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例如,德国剧作家伯特奥尔特·布莱希特以悲剧作品《加里家族》而闻名,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发展和改变。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到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点,悲剧理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解释。
从_诗学_看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_卢晓燕

文学观察
局才能产生完美的悲剧。 情节必须具有完 整性, 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情节既然是行 动的摹仿, 它所摹仿的就只属于一个完整 的行动, 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 亚 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的结构应该是 复杂型的, 而不是简单型的, 并且完美的 布局应该有单一的结局, 而不是双重的结 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系统地体现在 他的著作 《诗学》 中。 《诗学》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给出了悲剧的定义: “悲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的、 完整的、 有一定长度的 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 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 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 叙述法; 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以陶冶。” 这个定义深刻地阐释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悲剧的基本看法。 本文试图从以 下三个方面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进行细 致的分析: 悲剧的性质、 悲剧的成分和悲 剧的目的。
·36252·
文学观察
仿”,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根本的文艺观, 讲 悲剧的性质, 它的要义是摹仿。 从定义看, 悲剧首先是对一个行动的摹仿。 悲剧不同 于绘画、 雕塑、 音乐等, 它所摹仿的不是 某一种姿态、 颜色和声音, 当然这些都包 含在行动中。 悲剧摹仿的是行动, 因此必 须具有更现实、 更直接的特点, 它以直观 的形式诉诸于人们的感官, 而不是像其他 艺术一样需要通过暗示诉诸于人们想象的 东西。 其次, 这个行动必须 “严肃、 完整、 有一定的长度”。 所谓完整, 就是有开端, 有延续, 有终结, 能够看出其中的因果关 系; 所谓 “一定的长度” 就是既不能太短, 一下子就可看到结局, 也不能太长, 使观 众因看不到结局而着急, 因为过于庞大或 微小的东西都不能产生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
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
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
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
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
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
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
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歌曲。
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
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
因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
“思想”占第三位。
“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
“性格”指显示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
“思想”是指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
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
“形象”固然能吸引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
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
《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
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
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所谓‘简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
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
周朴园从外地回来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
周萍和周冲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
周萍还和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
故事的最后,四凤怀了周萍的孩子。
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
《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
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
怨恨。
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
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
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
于是在这种状态下,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
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
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
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恶。
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
此外,虚伪自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
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一切的秘密说出去。
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
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
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