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作品阅读,叙事性作品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一、叙事视角1.第一人称叙事:以讲述者自身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真实、亲切、主观等特点。
2.第二人称叙事:以讲述者对听众的称呼来展开故事,具有亲切、互动等特点。
3.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展开故事,具有客观、全面等特点。
二、叙事结构1.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清晰、连贯。
2.非线性叙事:打破时间顺序,通过插叙、倒叙等方式展开故事,富有层次感。
3.环状叙事:故事情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闭环,增强故事的回味性。
三、叙事手法1.顺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事件,简洁明了。
2.倒叙:将故事结尾提前,增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主线故事中插入相关背景、人物经历等,丰富故事内容。
4.补叙:在故事结束后补充说明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或结局,使故事更加完整。
四、叙事语言1.口语化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
2.书面化语言:庄重典雅,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作品深度。
3.象征性语言:通过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五、叙事节奏1.快节奏:紧凑激烈,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2.慢节奏:舒缓悠扬,给人以思考、感悟的空间。
3.节奏变化: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调整叙事节奏,使故事富有变化。
六、叙事人称的转换1.人物转换: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展现多样化的视角。
2.叙述者转换:通过叙述者的变换,展现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情感态度。
七、叙事背景的设置1.现实背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使故事更具现实意义。
2.历史背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增加故事的历史厚重感。
3.虚构背景: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故事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八、叙事主题的深化1.显性主题:直接表达作品的核心思想,具有明确性。
2.隐性主题: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暗示作品的主题,具有回味性。
九、叙事视角的创新1.动物视角:以动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展现独特的观察视角。
2.物体视角:以物体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增强故事的创意性。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课题,以上仅为其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散文的形象一、必备知识现代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物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该通过分析作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创造这一形象的作用,进而理解人物形象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的作用。
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思想感情,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的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
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
高考散文对形象的考查,一般从两方面设题,一是赏析形象的特点,一是赏析形象的作用,命题者往往又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命题。
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三点:①概括形象的特点;②鉴赏刻画形象的手法;③评价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散文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在一睦与人或叙事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
要求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二)事物形象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形象。
高考考散文鉴赏一般会把它们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对于这类试题,一定要把握住下面两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文版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文版
导论
叙事作品是文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结构对于作品的整体呈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安排和故事推进,从而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主题。
一、叙事作品的结构基本要素
在进行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叙事作品的结构基本要素,包括情节、人物、时间和空间。
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骨架,它由一系列事件和行动构成,推动故事的发展。
人物是情节中的主要驱动力,他们的行为和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
时间和空间则给情节和人物提供了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二、叙事作品的结构类型
三、叙事作品的结构要素分析方法
对于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时间线分析和故事线分析。
时间线分析是按照情节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情节进行整理和排列,帮助读者明确整个故事的时间脉络。
而故事线分析则是关注情节的内容和发展,将故事按照不同的主题或线索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叙事作品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五、结论
总结起来,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介绍了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
它强调了叙事作品结构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运用结构分析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叙事作品,体验其中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事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叙事视角是作者通过选择特定的叙述方式,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角度。
这种视角的选择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作品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有些作品则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让读者能够客观地观察故事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叙事视角,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故事,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是多重叙述。
在这种叙述方式中,故事通过多个不同的叙述者来呈现。
每个叙述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经历,通过他们的叙述,读者可以看到故事的多个侧面。
例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走出非洲》就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方式。
故事中的主人公查尔斯·马尔斯顿在非洲的冒险经历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叙述,读者可以透过这些叙述者的眼睛,了解到不同的故事线索和情节发展。
另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是逆向叙述。
逆向叙述是指故事按照时间的倒序进行叙述,即从故事的结局开始,然后逐渐回溯到故事的开头。
这种叙述方式常常能够给读者带来悬疑和紧张的感觉。
美国作家斯科特·图洛的小说《失落的符号》就采用了逆向叙述的方式。
故事中的主人公罗伯特·兰格顿在寻找一枚失落的符号的过程中,通过回忆和线索的拼凑,逐渐揭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阴谋。
逆向叙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解谜,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
除了多重叙述和逆向叙述,还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视角是非人类叙述。
在这种叙述方式中,故事通过非人类的角度来呈现。
例如,法国作家亚尔·奥贝尔的小说《蜗牛的悲哀》就以蜗牛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和命运的故事。
通过蜗牛的叙述,读者可以看到人类世界的荒诞和无奈,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非人类叙述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人类世界,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叙事视角为读者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怎样赏析叙事性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怎样赏析叙事性散文篇一:如何鉴赏散文如何鉴赏散文散文是一种具有含蓄美的文体,在鉴赏散文时,我们可以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四个方面入手:1从选材的角度去鉴赏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任何文体都要遵循的。
有利于中心的材料可泼墨如水,不利于中心的材料要惜墨如金。
因而,材料的典型与否、新颖与否、恰当与否,是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鉴赏散文中,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行文更具特色,表情达意更熟练、更深刻。
因此,需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鉴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五种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因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政论、寓言等散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各有侧重。
但是,一篇散文中,一种表达方式贯穿始终的现象基本不存在。
所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散文,主要看表达方式是否能运用自如。
如《六国论》,作者主要运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观点,其中又间杂运用了叙事的写法。
议论记叙运用自如,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4从内容方面去鉴赏散文分记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政论、寓言类等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去鉴赏、去把握主旨。
记人叙事类要注意人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写景抒情类要注意写景的同时流露的情,政论性散文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寓言类要透过表面内容把握实质。
总之,要根据散文的不同侧重点去鉴赏。
当然,鉴赏散文时,这几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综合评价、综合赏析,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散文鉴赏方法指导一、高考与散文阅读近年来高考试题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鉴赏能力主要从表达技巧方面考查,解答“好处”、“妙处”之类是也。
散文集时代感与文学性于一体,以其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诚挚,能催生考生的情绪,成为高考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文体材料。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

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分析概述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技巧是作者运用各种手法来呈现故事情节和描绘角色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熟练运用叙事技巧,作者可以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世界,使其更加沉浸其中。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文学作品叙事技巧,并探讨其对作品的影响。
一、时间结构时间结构是指作者在作品中如何组织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
常见的时间结构包括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和回溯结构等。
1.线性结构:故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展开。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事件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跟随故事节奏。
2.非线性结构:故事以非传统方式展示,通过回忆、倒叙或闪回等手法来打乱时间顺序。
这种结构能够增加悬念和紧张感,同时还可以突出特定场景或情节的重要性。
3.回溯结构:故事中穿插着对过去事件的回顾和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背景。
这种结构常用于揭示人物心理变化或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视角选择作者在作品中通过选取不同视角来叙述故事,从而影响读者对情节和角色的认识。
1.第一人称视角:故事由一个角色直接讲述,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限定了读者对其他角色和事件的了解程度,增加了猜测和推理的乐趣。
2.第三人称视角:故事由一个旁观者或普通观察者来叙述,可以呈现全景式的故事情节。
作者可以自由切换不同人物的视角,使读者同时获得多个角色的想法和感受。
3.全知视角:作者具有全知道的权力,可以透彻地展示每个角色内心世界。
这种视角可以带给读者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为作品注入超脱于一般主题之上的智慧。
三、语言运用语言是叙事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作者通过精心选择和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意图和塑造形象。
1.描述:通过详细的描写,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场景和情感的细节。
生动具体的描写有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2.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展示角色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达主题和观点的重要手段。
对话需要自然而真实,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之间关系和情感。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二 分析叙事艺术

而果断,可见从军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表明她对抗战胜利的坚
定信心。
√C.对于女儿放下学业选择从军,孟嵋和李之薇的父母深明大义,都毫不犹
豫表示支持;合子也希望报名从军,更反映了广大学子投身报国的愿望。
D.本文以战争为背景,塑造了意气风发的青春学子群像,可谓一部感人
肺腑、荡气回肠的精神史诗。
123456
123456
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弟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说我们 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 完成一个心愿吧。”嵋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 光莹然,一大滴眼泪落在嵋的额上。弗之伸手拭去了这滴泪,又抚着嵋的 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当八爷折身去厨房烧茶时,我瞥见院里青石桌上放着的几本古书—— 《本草纲目》《针灸学》《南华经》《周易》等,不由一怔。八爷看见, 说:“这些书是‘文革’时舍命留下的。当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我偷偷 把这些书藏在了这里。”话一出口,八爷已是满目含泪:“光娃儿,八爷 不是神汉,早晚你主事儿,要为我平反!”八爷一声轻叹,仿佛忆起旧事。
123456
嵋去上解析几何,走过另一间教室时,正遇李之薇出来,两人遂一 起走。“我正要去找你,”之薇说,“你知道吗?我有一个大决定。”
“我也有一个大决定。”嵋说。两人对望,都笑了。 晚饭后孟弗之才回来,嵋与合子端过一个炭盆,让他烤烤手脚。母 亲吕碧初也走过来,坐在对面椅上。嵋、合子各自拿了小板凳偎在父母 身旁。弗之下午去送过一批出发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 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 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 去从军。”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叙事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叙事分析意识流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它通过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绪和感受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用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以及复杂的内心冲突。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意识流被巧妙地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丰富而深入的故事。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一个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整个小说以一天为时间跨度,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们在都市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困惑和挑战。
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随笔式的写作、内心独白和闪回等,将读者带入了主人公们错综复杂的思绪中。
意识流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联想。
在《尤利西斯》中,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意识流,展示了他们脑海中不受约束的思绪。
这种自由联想不仅仅是思维的跳跃,更是对于主观性的再现。
比如,作者通过描述一个普通的街景,将主人公臆想的场景、他们的回忆和联想随意地串联在了一起。
这样的叙事方式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手法,更是一种唤起读者共鸣的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时间的断裂感。
意识流叙事常常展现时间的混乱和非线性的特征。
这不仅能够准确地描绘人类思维的片段性,也能够精确地再现人物在不同时刻的思考过程。
在《尤利西斯》中,作者通过有意的时间错位和叙事间断来展示主人公内心的冲突和思想的碎片化。
这样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思考人物内心时刻的起伏和多样性。
此外,意识流叙事也常常使用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风格。
这种流淌的叙述方式能够更好地表现主人公思绪的动态变化,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
在《尤利西斯》中,作者运用了富有韵律感的语言,通过诗意的句子结构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效果。
这种充满韵律的语言让读者沉浸在故事的节奏中,更好地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
这部小说以一家人在假日度过时的思绪和回忆为主线,通过不同视角的意识流描绘了这个家庭成员的内心独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教育。66年上小学三年级文革开始便失学了, 70年进初中,两年初中有一年在搞劳动。全部学历加 起来不过四年。凭着这么薄的一点底子要走文学路,是 何等的艰难呀,但王雁硬咬着牙走了下来,并摘下了 “首届老舍散文奖”的桂冠。 ► 王雁十四岁离开学校,18岁时去当知青。当到了最后 一名(在全体知青返城时才回来。)调回城不久就离开 单位,成了内地首批办企业的人。办了罐头厂和化工厂, 一时名声大燥。但对艺术的追求才是王雁的终极目标, 他没有把企业继续办下去,反而走上了一条流浪漂泊的 人生道路,用生命去实践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古老格言。
► 在漂泊的二十年里,王雁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
到过香港、澳门,还流落到越南、老挝、缅甸、俄 罗斯等地谋生。一生经历之丰富,无人可比。发财、 倒霉、辉煌、落魄,放弃无数显贵的机遇,更多时 是在贫困中挣扎。这都是为了一个信念:艺术是最 美的,宝贵的生命惟有在追求艺术美时才有价值。 ► 在流浪的二十年里,王雁完成了长篇小说《杜衡》 上部(60万字,已由作家出版社2000年出版)。 这是一本严肃、深刻、充满对社会生活反思的纯艺 术作品。它从历史的角度对建国后的三十年进行了 史诗般的描述,感动了一大批读者。
16.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 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 风, 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 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 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美点三:语言精确
《歪儿》一文运用语言精到、娴熟,生动形象 而又不缺幽默,让人赞叹叫绝。 如写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 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刻画了 歪儿“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这 些传神的描写了歪儿的外形特点; “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 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 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 跌撞撞……”形象地写出歪儿贪婪“踢罐”游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 歪儿回来 铁罐
感情
拿他取乐 有点不安 深感内疚 深感内疚
《歪儿》一文写得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们玩的 游戏风波,文章以“踢罐”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 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歪儿回归 等事件,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也写得起 伏跌宕:拿他取乐——内疚不安——深感惭愧—— 亲密快乐,将男孩子们玩“踢罐风波”游戏从欺负 歪儿到帮助歪儿的转变过程娓娓叙来,实实呈现, 丝丝入扣。 人物形象写得非常实在,歪儿的体小身弱,沉迷 游戏,心地善良;“我”身高敏捷,恃强凌弱,捉 弄同伴,做假成真,顽皮活泼,写得不虚饰,不矫 情,呈现了少年生活本来面目,读来可信。
专家们认为《鼓神》是一篇近年来难以见到的 精彩散文,它完全可以收入中学教科书。 ——众评委
散文《鼓神》多次在初高中语文教辅书中作为 范文。 散文《鼓神》被国内数十家报刊,杂志,选刊 转载。 2007年6月珠海和汕头同时将《鼓神》作为中 考语文考题。
► 一、王雁生平介绍
► 王雁57年生于四川省资阳市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受到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 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 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考查散文的写作方法的理解) 参考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 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 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 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 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 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精美的名家美文,常常抓住生 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用极精 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特点呈现出来。 《歪儿》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 写 ,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揭示主旨的作用。
►
如写歪儿的善良,“忽见窗子一点点开 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 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 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写的是一个细节, 折射的是歪儿的心理: 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 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 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 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歪儿的心地善良就展现出来。这一个细 节所传递出的宽容、感动,更令人眼前一亮。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 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4分) 答: 参考示例:“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
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 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 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 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各内容之间 的关系)
“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 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 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 肚子笑”生动的写出了歪儿被同伴 捉弄时的狼狈样。 《歪儿》刻画“我”也非常老道 , “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 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精确 地写出“我”的人高力大的特点。 这些传神的描写为后文的故事推进 做了很好的预设与铺垫。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 在哪里。(4分)
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 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 力; 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 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 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 舞。(各2分)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和评价)
17.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 “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 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 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 出来。(4分)
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 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 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 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美点二:细节精到。
08年中考 (18分) 歪儿 冯骥才
冯骥才 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著名民间文学艺术 家。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民间故事见 长。其作品选材视角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 法 ,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 嚼人生的回味,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歪儿》是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散文 .
15.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 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 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 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 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 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 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 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 “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 托鼓神。(每点2分)
18.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 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 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 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5分)
► 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
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 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 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美点四:意蕴精美。
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 字的精练和优美,而更在个性同语言美质所 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意蕴。 读《歪儿》这篇散文,用心去捕捉文章 中蕴含着的主旨要义,也就是在感知、梳理 全文的基础上,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去 发掘,去妙悟 ,拎出隐含在文中的深意来。
►
如“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 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 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 人的眼睛。”这双“眼睛”闪烁的是“关 怀”,能发现这样的眼睛,证明发现着自己 已经装有“关怀”,这里挖掘出的“关怀” 正式文章的主旨; ‘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 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这是文章做结句, 这是妙悟出的“关怀”的传递,人人献出一 点关怀,世界就充满阳光。读来可思,思之 有悟。这我们所希冀的。
文学类首届老舍文学奖评委对《鼓神》的点评 ——摘自2002年《北京文学》第五期
《鼓神》是一篇既精短,又精彩的主旋律散文。作者 写的是鼓神,是写我们中国人此时此刻所焕发出来 的足以撼天动地的精神。 ——李国文
王雁的《鼓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 陕西某地的一个民俗场景,修饰丰富, 很有气势。对人物出场烘托得很好, 以壮汉烘托老头的瘦弱邋遢,以老头 的外形烘托他的鼓神之威,给人印象 强烈。文章的题材和技法皆是传统的, 有人誉为主旋律,应非戏言。 ——周国平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 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3分)
►
参考示例: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 “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 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 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 B.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 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 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 其声。 ► (此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修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