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叙事性作品共98页文档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文学概论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就是讲故事。 • 叙事理论,研究如
何讲故事。
– 叙事学,是在结构 主义理论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叙事理论。
• 文学叙事,以虚构 的话语讲出“故事”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
• 在实际鉴赏中不必硬性区分两种作用,在分析中则应 明确所用的分析方法,着重分析某一方面。叙事学分 析对“事件”作用(叙事功能)有细致地分类、归纳。
(二)情 节
•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的”。(福斯特:
《小说面面观》,75)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
•故事 •结构 •行动
从叙事的角度分析作品的 构成,切分构成作品的基 本单位及各部分的关系。
一、故事
•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由一系列事件构成。 • 叙事是对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叙事是叙述的话语,
故事与话语的区分是“叙事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 一个故事至少必须包括两个事件。
西 厢 记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事件
• 事件,就是行动。没有行动的性状属性,如 “张三没有朋友”就是描写,不是行动。没 有动作就不是一个事件。
•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
究叙事文学。 •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 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 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与叙事学的区别
•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 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文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的概念: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西方叙事艺术理论:1.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专著。
2.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
3.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
4.感情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5.启蒙运动后由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1.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2.明代后期,评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3.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4.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二)现代叙事学什么是现代叙事学?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叙事学”。
叙事性作品

2021/10/10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10/10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10/10
39
故事
10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10/10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10/10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10/10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2021/10/10
形成对文本理解之多样性
35
叙述动作之理想模式
读
迫近
者
叙述者
作 抽离
者
接受者
2021/10/10
36
文学文本解读
★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就是把一般的文学阅 读活动细化和深化。
★是一个对文本的反映、实现、改变、丰 富的过程。
★是一个融会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 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过 程。
2021/10/10
叙 事 性 作 品
1
叙事的涵义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语 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021/10/10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文学概论小说

情节与故事: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故事是时间观念中的生活,情 节是按价值观衡量的生活。 •故事只有纳入精心设计的艺术 结构,才能转化、提升为情节。
情节与结构:
结构即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包括人物的 配备、情节的处理、环境的安排;
链式结构
线式结构
人物
双重身份:
行动元——发出动作,推 动整个事件的进展。 角色——人物鲜明的性格 特征使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 性和审美价值。
小说的创作往往将人物“打出正常轨道”,既可 以产生“情节”,又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深层, 从而更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性格的情感逻辑 往往决定情节的 发展走向。
只有为展开性格服务的情节,才是有价值的情节; 性格的怪异或出其不意,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广阔 的天地。
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 (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 (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 (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 阶层状况的分析; (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 (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的批判; (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 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
阿Q的“精神胜利法” : 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 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 得自己胜利了。 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 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 对人说: “你还不配”。 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 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 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 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 为状纸上的 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 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 呢”,于是他睡着了。 ——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 “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
第七讲叙事性作品(上)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三)人物: 1、故事中的第一位要素;人物与情节的主次 2、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 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 推动故事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 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方面 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及推动故 事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格雷马 斯是性格(也称为“角色”)。
第二节 叙述内容
叙述内容三方面:故事、结构、行动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事件: 1、一个事件一个叙事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构成。比如《西 厢记》中的故事可以说是讲述了一个事件,即 张君瑞与崔莺莺的恋爱经历。这个总的事件中 包含着一系列小的事件:两人在前殿的邂逅、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老夫人赖婚、红娘传信等 等。这些小的事件还可再分为更细小的事件, 如崔张的初次相见就包括崔氏母女寄住西厢、 张生游玩至此、佛殿前偶遇等等。
整个总的事件就由这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成。 我们可以这样切分下去,直到最小的细节,只要 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东西,便可成为最初级的 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 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 的事件。
第二节 叙述内容
2、事件作用的两大类别: ①推动情节,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张生去见杜确 ②塑造形象——使故事具有生动性。 张生于访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 李云龙打安化,灭山木。 黛玉焚稿、钟跃民去陕北
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讲述故事,包括事件、人 物、场景; 2、叙述话语:既呈现故事的陈述语句; 3、叙述行动:即叙述本身,叙述人怎么说, 谁在说,以什么方式说等。倒叙 插叙 顺 叙 按照历史先后逻辑,情感逻辑
武松打虎故事的精彩与其说是武松做了什 么,不如说是叙事人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