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课件: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合集下载
2018高考历史一轮人民版课件: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1讲 精品

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 (3)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交通。 (4)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考点 4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1866 (2)发展:__________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丁日昌 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 ①1877年,福建巡抚 __________ 电报的开端。 1906 ②__________ 年,创设无线电报,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2)电话:__________ 年,电话传入中国。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 第一 话用户总数居世界__________ 。
一、餐饮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 二、建筑方面 四合院 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1.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__________ 里弄住宅 。 2.中西合璧:南方大城市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__________ 3 .新式住宅: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等。
时 空 定 位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基 础 攻 关 疑 难 探 究 真 题 模 拟 复 习 练 案
2
3 4
基 础 攻 关
考点 1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 旗袍 中山装 ;女子:__________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__ 。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2)特征:__________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包办 、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__________ 教育、迷信等。 2.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考点 4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1866 (2)发展:__________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丁日昌 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 ①1877年,福建巡抚 __________ 电报的开端。 1906 ②__________ 年,创设无线电报,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2)电话:__________ 年,电话传入中国。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 第一 话用户总数居世界__________ 。
一、餐饮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 二、建筑方面 四合院 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1.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__________ 里弄住宅 。 2.中西合璧:南方大城市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__________ 3 .新式住宅: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等。
时 空 定 位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基 础 攻 关 疑 难 探 究 真 题 模 拟 复 习 练 案
2
3 4
基 础 攻 关
考点 1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 旗袍 中山装 ;女子:__________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__ 。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2)特征:__________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包办 、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__________ 教育、迷信等。 2.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高一历史课件1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连衣裙
探究: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 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 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 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 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 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 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 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 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D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 工具是在 ( D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一项是 ( B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 A abcd B acdb C adbc D adcb
1、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 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 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 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 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 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列宁装、连衣裙
探究:建国以后服装的变化的原因。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 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 服装样式。上述服装之所以流行,与其说这类服装 代表美,不如说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 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 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 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 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 逐渐与国际接轨。 当代服饰变化的另一原因是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能力提升。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D ) A 骑自行车 B 乘有轨电车 C 坐火车旅游 D 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 工具是在 ( D ) A 民国成立后 B 20世纪30年代 C 20世纪20年代 D 1949年以后 3、下列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一项是 ( B ) a邮政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话 A abcd B acdb C adbc D adcb
1、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 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 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 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 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 2、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 是 ( ) 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情境导入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中都
已出现肯德基、麦当劳的分 店,而且光顾的人群越来越 多。这说明西餐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吃西餐日益成为 一种时尚。早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西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
学习导航 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 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迁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等级森严 ,逐渐向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__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主要表现 (1)男子服饰 鸦片战争 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①___________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1.原因:辛亥革命、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的变迁
(1)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___________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
[图解历史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易错提醒]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
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 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的新变革。 [思维启迪]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吕思勉如何看 待中西服装? 西装 为国人接受,但国人更适宜传统服饰。 提示: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情境导入
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中都
已出现肯德基、麦当劳的分 店,而且光顾的人群越来越 多。这说明西餐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吃西餐日益成为 一种时尚。早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的西餐业迎来新的发展机
学习导航 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 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迁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等级森严 ,逐渐向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___________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主要表现 (1)男子服饰 鸦片战争 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①___________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 1.原因:辛亥革命、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的变迁
(1)清末民初,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自主 _______________ 。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
[图解历史 ]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易错提醒]
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
式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 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 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的新变革。 [思维启迪]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吕思勉如何看 待中西服装? 西装 为国人接受,但国人更适宜传统服饰。 提示:__________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历史课件】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以致用
3.上海竹枝词有“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 观瞻”;成都竹枝词有“汽车更比包车好,男女相逢坐一堆”;北京竹枝词有 “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以上竹枝词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民 主科学精神。
(2)公路 ①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但公路发展受限。 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的垄断。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 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 ①1909 年,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 天津 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 台湾,20 世纪初,上海 开始设立无线电 报局。 (2)电话 ①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 上海 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 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 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 互联网 发送电子邮件。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受到 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 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 的豪宅。(源自)社会习俗时期变化
2017_2018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传媒等物
质生活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
识主线: 线索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装、西餐、洋 楼成为当时的时尚;同时近代中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 婚姻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丧礼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社 交礼仪也由落后向文明演化。
【技法点拨】 1.排除法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 或是不符 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 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 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 正确的选项排除掉即可。 (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 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 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 有时候一种方法 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
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 选D项。
解答选择题的通性通法 【题型解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四 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命题者在备选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因此解答选择题也有一些固定的通性通法,如排除 法、史实支撑法、求同存异法、求异存同法等。
【典型例题】
(2014· 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B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优化总结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衣食住行、通讯、传媒等物
质生活以及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包括三条知
识主线: 线索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在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装、西餐、洋 楼成为当时的时尚;同时近代中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 婚姻由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丧礼由土葬到火葬,其他社 交礼仪也由落后向文明演化。
【技法点拨】 1.排除法 (1)排“误”法。 有的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或是不准确, 或是不符 合史实,或是以偏赅全甚至过于绝对,这样的选项可以直接排 除,以缩小选择范围。 (2)排“正”法。有些选择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 确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此类选择题适用排“正”法,把说法 正确的选项排除掉即可。 (3)排“异”法。有的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明显和题干规定的 要求相异,甚至毫无关系,做此类题我们需要准确理解题干要 求,通过仔细甄别,把这些相异、相左的选项排除掉。 (4)混“排”法。 做一些比较复杂的选择题时, 有时候一种方法 很难奏效,这就需要对以上三种方法混合运用。
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
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 选D项。
解答选择题的通性通法 【题型解读】 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在四 个备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命题者在备选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 规律可循,因此解答选择题也有一些固定的通性通法,如排除 法、史实支撑法、求同存异法、求异存同法等。
【典型例题】
(2014· 高考福建卷 )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B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件PPT

趋势三: ①封闭走向开放 ②传统走向现代(文明化)
分析图片,近代以来服饰变迁还有 哪些趋势?
近现代服饰变迁的趋势。
趋势: ①从拘谨、保守、呆板到美观、适体、方便 ②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西方化) ③封闭走向开放 ④传统走向现代(文明化)
四合院
福建客家土楼
现代建筑
川菜
西餐
清末婚礼 现代婚纱照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与趋势。
分析以上材料,近代服饰还有什么特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干部装
2、建国后服饰在曲折中发展
通过观看图片感受建国后至改革
开放前中国服饰的变迁
列宁装
布拉吉
这一时期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绿
政军装 治色彩浓厚
3、中国服饰走向世界
时尚、个性、多元
在
碰
撞
中 近代中国 国
中 融 合
近 现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
在
融
代 服 新中国成立后
①外因: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冲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行机器生产、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政治运动、仁人志士的推动;
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思想:自由、平等思想观念;
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解放
三、变之后……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人类通过服装 来提升对民族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在 全球化的今天……
合 中 发
饰 的 变 迁 改革开放后
政治色彩浓厚
展 , 在 发 展 中
走
向
多元化
世
个性化
界
材料一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近代女装变 化的趋势?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趋势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2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55张PPT)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和原因(以服饰为例)
材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国防绿”、“海军蓝”是中 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 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 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 世纪80 年代 ,色彩 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 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 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 正式 走向了多元化 。
现代史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后(1949- 后(1978
1978)
至今)
长袍马褂→西服 列宁装、连
服饰
→中山装;
衣裙、干部 服、绿军装
宽松旗袍→改良
旗袍
时尚个性 异彩纷呈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练习
❖ 辛亥革命后,一款中西合璧的新式服装开始 在中国社会流行,它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答题技巧:结合时间,寻找关键词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大菜系的特点与成因
徐珂《清稗类钞》说:食品之有专嗜者,食性 不同,由于习尚也。兹举其尤,则北人嗜葱蒜,滇、 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特点 咸鲜
清淡 偏辣
偏甜
成因 依山傍海 气候 气候潮湿,吴楚口味 (产盐之地)炎热 预防疾病 历史影响
杯等
等
酱等
小结; 近现代饮食的变迁
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 中西餐
并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老北京. 四合院(内向性和封闭性)
福建龙岩. 客家围屋(内向性和封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民 版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2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和居室建筑的演进
一、餐饮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
人 民 版
二、建筑方面 四合院 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1.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__________ 里弄住宅 。 2.中西合璧:南方大城市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__________ 3 .新式住宅: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等。
考点 3
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 车所取代。
人 民 版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城市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____ 比较显著。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 飞机 3.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__________ 。 4.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历 史
(1)发展速度较快。 多层次性 。 (2)__________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拓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促进因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 会的发展。(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
人 民 版
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 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 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 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
历 史
人 民 版 历 史
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阻碍因素:(1)近代中国政治腐败、交通缺乏资金、技术。(2)守旧、传统的
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 (3)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交通。 (4)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4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活的变迁
历 史 人 民 版
基 础 攻 关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1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 旗袍 中山装 ;女子:__________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__ 。
人 民 版
人 民 版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1)概况: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 .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 便、平民化转变。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拨云见日]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 西服饰并行。
历 史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 题 概 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衣食
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线索: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 生活变迁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陶,中西合
历 史
经济
社会生活 文化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 约、无私奉献
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
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 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
毛泽东思想发展、“双
百”方针提出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 、连衣裙。20世纪50年代至60年 (1)概况: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____ 军装 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_______ 、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2)以新情景材料为依托,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的影响。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 空 定 位
历 史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 民 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 史
返回导航
1
基 础 攻 关 疑 难 探 究 真 题 模 拟 复 习 练 案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包办 、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__________ 教育、迷信等。 2.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人 民 版 历 史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1866 (2)发展:__________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
人 民 版 历 史
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丁日昌 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 ①1877年,福建巡抚 __________ 电报的开端。
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 考 聚 焦 考情展示 考向定位 (1)依据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考查近代社会经济发展
人 民 版 历 史
全国卷五年3考
的变迁(3考)
变化。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社会生活变迁产生
人 民 版 历 史
1906 ②__________ 年,创设无线电报,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2)电话:__________ 年,电话传入中国。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 第一 话用户总数居世界__________ 。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2)特征:__________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链接]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内容 政治
人 民 版
链接点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2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和居室建筑的演进
一、餐饮方面
1.中餐——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2.西餐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后。
人 民 版
二、建筑方面 四合院 为基础的居住大院。 1.传统建筑:北方流行以__________ 里弄住宅 。 2.中西合璧:南方大城市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__________ 3 .新式住宅:京、津等地开始出现“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等。
考点 3
交通工具的更新
1.概况
(1)传统的代步工具轿子、马车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 车所取代。
人 民 版
(2)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 城市 (3)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____ 比较显著。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 飞机 3.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火车、__________ 。 4.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历 史
(1)发展速度较快。 多层次性 。 (2)__________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归纳拓展]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促进因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 会的发展。(2)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
人 民 版
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 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 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 中的影响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化浪潮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
历 史
人 民 版 历 史
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阻碍因素:(1)近代中国政治腐败、交通缺乏资金、技术。(2)守旧、传统的
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 (3)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交通。 (4)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4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活的变迁
历 史 人 民 版
基 础 攻 关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 1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建立 旗袍 中山装 ;女子:__________ (1)概况:男子:长袍马褂→西装→__________ 。
人 民 版
人 民 版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1)概况: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2)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4 .变化的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 便、平民化转变。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拨云见日]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 西服饰并行。
历 史
人民版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 题 概 览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衣食
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线索: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 生活变迁的第一个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陶,中西合
历 史
经济
社会生活 文化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物质生活水平低,勤俭节 约、无私奉献
物资匮乏,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
凭票证计划供应,实行统购统销政 策,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低
毛泽东思想发展、“双
百”方针提出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列宁装 、连衣裙。20世纪50年代至60年 (1)概况:20世纪60年代中期:__________ 军装 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_______ 、干部装。 (2)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2)以新情景材料为依托,考查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的影响。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 空 定 位
历 史 人 民 版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 民 版
第21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 史
返回导航
1
基 础 攻 关 疑 难 探 究 真 题 模 拟 复 习 练 案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包办 、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 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__________ 教育、迷信等。 2.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
人 民 版 历 史
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邮政通信的发展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1866 (2)发展:__________ 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
人 民 版 历 史
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丁日昌 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 ①1877年,福建巡抚 __________ 电报的开端。
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
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 考 聚 焦 考情展示 考向定位 (1)依据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考查近代社会经济发展
人 民 版 历 史
全国卷五年3考
的变迁(3考)
变化。 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社会生活变迁产生
人 民 版 历 史
1906 ②__________ 年,创设无线电报,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2)电话:__________ 年,电话传入中国。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 第一 话用户总数居世界__________ 。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2)特征:__________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史链接]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内容 政治
人 民 版
链接点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完成了从新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也由此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