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文学叙事

合集下载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第八节 《新爱洛伊斯》

卢梭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谁,对 他的评价与理解无不带上浓重的个人感 情色彩。但无论持怎样的态度,人们都 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卢梭是一个 “新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忏悔录》中的“忏悔意识” 这部自传体的小说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 开圣皮埃尔岛之间的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说,我“要把 一个人的一生毫无一点虚饰地、完完全全地把本来面目指 给人们看,而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以同样的坦 率讲述我的美德和罪过„„完全按本来面目把自己表现出 来。”
本书是作者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 之作。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 断续续完成的。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 不同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行为举目都淋淳尽致地展现 在世人眼前,并引导我们深入那一时代去认识、思考关于 人和社会的许多奥秘和深层次问题。 他倡导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反对宗教信条与封建道 德法规的束缚,在《忏悔录》中宣扬个人为中心、以个人 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人生态度,把自由、平等视为人的自 然本性。因此这部自传同时也是一部个性解放的宣言书。 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即18世纪无疑有着非常 革命的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摧毁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从 而推动历史的前进。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朱丽:出身贵族,从小受的是正规教育,认为爱情和 纯洁无邪是可以一致的。 男主人公:圣普乐。出身平民,是一名家庭教师。圣 普乐对爱情和朱丽一样强烈和坚贞不渝。圣普乐和朱丽一 样是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 违反人性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 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书信体小说 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即以书信形式为基本表达 途径和结构格局的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环境心理的描 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过一封封书信的形式来实现的。 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讲解故事,塑造形象,写人 叙事都以“我”的亲身经历,亲眼见闻展开,使人感到亲 切,增加真实感。例如卢梭《新爱洛绮丝》。

第八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

第八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

概述

概述时间跨度大,直接是叙述者的声音,因此产生某种距离 感和抽象感。 概述不仅用以进行客观叙事,也用于进行主观议论和说明, 以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度,辅助对作品的理解. 概述使场景间互相联系,使故事具有连贯性和详略得当、情 节疏密有致、突出主要场景。 概述还可以调节读者情绪和绕过一些不必要的描写。 概述使文学作品区别于剧本。剧本没有概述,只有场景描写。 概述是小说叙事特有的言语手段,但不宜作为主要的叙事手 段,否则文学作品就变得枯燥无味,文学就会失去形象性。 它仅作为辅助手段与场景描写相配合。
叙述主体(叙述者)
现实主体 审美主体
作者本人
拟作者(隐含作者)(隐藏在书中的那 个痛苦的灵魂)
直接的叙述者(叙述角色)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的参与者/第 一人称;故事的见证者/第三人称)
不是情节中的人物,不 参与故事。
说直 话接 ,叙 他事 只者 是: 一拟 种作 无者 形并 的不 存直 在接 。出 面
对读者而言,这种叙事方式制造悬念、引起猜测。
于是,他们谈起乡下的庸俗,人生活在这里都要给憋死,幻想都 要破灭。 “所以,”罗道尔夫说道,“我感到非常郁闷。” “你?”爱玛吃惊地说,“我还以为你很快活呢!” …… 罗道尔夫说到最后一句时,像是唏嘘起来。 这时,一个人扛着高高的一摞椅子从后面走来,他们俩不得不分 开一下。 …… 包法利夫人又挽起罗道尔夫的胳膊。罗道尔夫像是自言自语,继 续说道:“是的!我错过的机会太多了,至今还是孤单单一个人! 唉!如果我的生活有一个目标,如果我获得了感情,如果我遇到 了一个人……啊!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冲破一切 障碍!” 爱玛赌咒她不是取笑。这是,突然一声炮响,人们立刻乱哄哄往 镇子里拥去。 ……
——包法利先生眼中的爱玛

幼儿园文学叙事教学案例

幼儿园文学叙事教学案例

标题:幼儿园文学叙事教学案例在幼儿园的文学教学中,叙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叙事教学,幼儿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想象力,增强文字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共享一个幼儿园文学叙事教学的案例,以及对该案例的观点和理解。

一、情境介绍在某幼儿园,老师在进行叙事教学时选择了一篇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向孩子们传达了“不要自满、不可急躁”的道理。

在教学前,老师和幼儿园团队对故事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二、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在开始讲故事之前,老师首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幼儿们思考:什么是寓言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听寓言故事?这样做可以引起幼儿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

2. 讲故事老师利用图画、声音、语言等多种形式进行故事讲述,将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幼儿们。

老师还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3. 讨论共享在讲完故事后,老师对幼儿们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共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鼓励幼儿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4. 拓展延伸为了加深幼儿们对故事的理解,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拓展活动,比如制作故事中的角色面具、绘制故事场景图等,以帮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故事。

三、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叙事教学案例,幼儿们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乌龟和兔子》这个寓言故事,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通过讨论共享和拓展延伸的环节,还增强了幼儿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对道德理念的认识。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叙事教学非常成功。

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创设情境,激发了幼儿们的学习兴趣。

在故事讲述和讨论共享环节,老师注重了语言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教师将故事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幼儿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会了故事,还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这个幼儿园文学叙事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探讨方式,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文学教学内容。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 ppt课件
目 录
• 文学的叙事 • 文学的抒情 • 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与抒情 • 总结
文学的叙事
01
叙事的概念
01
02
03
叙事
通过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 、描绘情境、表达情感的 一种方式。
叙事文学
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 文学作品,如小说、叙事 诗、叙事散文等。
抒情作品通常以情感表达为主,强调 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通过细腻、感 性的描写来打动读者。
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感受,不借助其他媒介 或修辞手法。这种方式通常简洁
明了,直接打动读者。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借助对自然景 物或社会现象的描写,来表达自 己的内心情感。这种方式能够通 过形象的描绘,使情感更加生动
通过叙事构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 使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 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文学的抒情
02
抒情的概念
抒情的概念
抒情是指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表 达个人情感、感受和内心世界的一种 文学手法。
抒情的特点
抒情的价值
抒情作品能够深入挖掘人类情感世界 ,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 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提升审美体验具 有重要意义。
叙事学
研究叙事文学的理论学科 ,主要探讨叙事的本质、 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 。
叙事的方式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 叙述,先发生的事情先讲述,
后发生的事情后讲述。
倒叙
将事件的结果或关键情节提前 叙述,再逐步回溯事件的起因 和发展过程。
插叙
在叙述主线情节的过程中,插 入其他相关的事件或情节,以 丰富故事内容或提供背景信息 。

文学的叙事解构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

文学的叙事解构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

文学的叙事解构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来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而叙事的解构则是文学作品中关键的元素之一。

叙事解构指的是对故事结构的分析和重塑,通过调整叙事顺序、创造非线性结构或使用多重叙述视角,使得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叙事解构对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影响。

一、解构叙事的起源与定义解构叙事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文学概念,起源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它试图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挑战读者的思维定式,创造出更为复杂、令人难以预料的叙事效果。

解构叙事通过打乱时间顺序、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等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探索性。

二、叙事解构的影响1. 增强悬念和紧张感解构叙事破坏了故事的线性结构,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悬念和紧张感。

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和多重视角切换,读者不再能按照传统的因果关系推断故事发展,而是需要不断解谜、拼凑信息,从而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2. 提升读者参与度解构叙事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剧情的整理和理解。

读者在不断跳跃的叙事中需要自行推断与总结,增加了阅读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这种参与度的提升使得读者与故事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更深入地探讨作品所具有的主题和意义。

3. 凸显主题和情感解构叙事技巧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作者可以刻画多个角色的内心世界、时间上的重要事件,使得作品更加细腻、立体。

另外,作者还可以利用叙事解构来渲染情感氛围,创造出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增强读者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4. 提供不同的观点叙事解构为作者提供了表达不同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机会。

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者或不同时间线的交叠,作者可以呈现不同的视角,以扩大故事的视野和价值观。

这样的叙事手法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事物多元复杂的性质,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和人性化。

三、叙事解构的成功案例分析1.《时间的皱褶》(The Time Traveler's Wife)这部由奥黛丽·尼芬格(Audrey Niffenegger)创作的小说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同时运用了回忆、梦境和未来的视角来讲述爱情故事。

文学中的叙事与叙述

文学中的叙事与叙述

文学中的叙事与叙述叙事和叙述是文学作品中两个重要的元素,它们负责传达故事情节、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的叙事和叙述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

一、叙事叙事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故事情节的方式。

它包括故事的事件顺序、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以及人物的动作和对话。

在叙事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视角,通过描述来展现故事的发展。

叙事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线性和连贯性。

线性指的是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通过事件的前后次序推进故事的发展。

连贯性是指故事中的每个事件都与前后事件有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在叙事中,作者还可以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比如,采用悬念、伏笔和转折等情节安排,使读者产生期待和猜测,增强阅读的兴趣和紧张感。

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对话的表达,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叙事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文学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变异和创新的叙事方式。

比如,回忆录形式的叙述,让作者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展现出过去事件的发生和影响;另一种是头衔式叙事,通过给每个章节或段落一个标题来呈现故事的进展。

二、叙述叙述是文学作品中揭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方式。

它包括对事件、人物和场景的描写,以及对话、心理活动和感受的表达。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运用,叙述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和人物的情感。

在叙述中,作者可以运用具体而美丽的词语和形象的描述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独特而富有情感的意象,使作品更加细腻而有趣。

叙述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一些文学作品中,叙述往往以主观、夸张和夸张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情感和态度。

而另一些文学作品中,叙述则更加客观、冷静,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形象。

除了阐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形象,叙述还可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对事件的评价、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表达,作者可以借助叙述向读者传递他们对现实、生活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抒情表达的情感是真挚、 深沉、含蓄的,往往通过 描绘自然、风景、人物内 心等来表现。
抒情的作用
抒情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它能够深入地展现 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发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感受,不借助其他媒介
或修辞手法。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通过描绘自然、 风景、人物内心等来间接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
01
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叙事与抒情的区别
01
目的不同
叙事旨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通过描绘细节和情节来展现完整的事件
过程;抒情则是通过表达情感和心境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感受,更注重
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02
表达方式不同
叙事通常采用客观、冷静的语言,通过描绘细节和情节来展现事件过程
;抒情则更多地采用主观、感性的语言,通过直接表达情感和心境来传
总结词
细腻、情感丰富
详细描述
《红楼梦》是一部情感细腻、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通过叙述 和抒情的手法,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复杂。
总结词
宏大、历史感
详细描述
《水浒传》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叙事作品, 通过宏大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 。
总结词
奇幻、幽默
详细描述
《西游记》是一部以奇幻、幽默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作品,通 过叙述和抒情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界限。
描绘事件
情节安排
通过叙事来描绘事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 了解事件的经过和细节,增强对事件的认 知和理解。
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设计,引导读者的情感 和思考,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
01
文学的抒情

文学史叙事语法

文学史叙事语法

文学史叙事语法
文学史叙事语法是探讨文学作品如何构建和传达故事、情感和意义的理论框架。

它借鉴了语言学中的语法概念,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构建和解读叙事文本。

在文学史叙事语法中,以下几个核心要素至关重要:
1.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框架,包括时间、空间和情节的组织。

叙事结构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和情节安排来引导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传达作者的意图。

2.叙事声音:叙事声音指的是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调和态度。

通过叙事声音,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

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营造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4.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是指故事中情节发展的速度和强度。

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作者可以引导读者的情绪,营造紧张、悬疑、悲伤或欢乐等不同的氛围。

5.叙事符号:叙事符号是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意象等元素。

它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史叙事语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和表达技巧,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体裁和风
格。

通过分析和解读叙事语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文学叙事学习目标: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知识谱系:讲义:第一节叙事界定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叙事。

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

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

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

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

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

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

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

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

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

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

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

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故事,按汉语中“故事”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

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

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

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

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

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态。

所以,叙事具有意识形态本质。

意识形态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着它的形式。

四、叙事的构成叙事的构成包括三个层面: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不妨结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来理解。

1.叙述内容。

这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狂人日记》的叙述内容,可以概括为“狂人”的故事:一个曾患“迫害狂”病症的人曾经有过的“狂人”梦魇。

在这梦魇中,发生了“狂人”与赵贵翁、古久先生、大哥、佃户、陈老五等关于“吃人”的故事。

这是读者读完小说后在头脑里还原出来的故事。

2.叙述话语。

这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叙述话语就是使故事得以成为故事的基本的语言系统。

读者要了解“狂人”故事,是必须通过阅读鲁迅所建构的叙述话语的:先是标题“狂人日记”,接着是本文第一段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作者题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于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跟着就是以白话文形式书写的小说正文了(从“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直到“救救孩子……”)。

上一层面的叙述内容,是只能通过这一层面而被阅读和理解的。

没有这层叙述话语就不可能有叙述内容――“狂人”的故事。

3.叙述动作。

这是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传统叙事理论很少关心这一层面,而叙事学对此格外重视。

小说总是由特定的叙述者来讲述的,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往往支配着叙述话语。

《狂人日记》设置了两重叙述者:首先是超越故事的旁观性叙述者――开头作者题记中出现的“余”,他是“狂人”昔日中学好友,得到“狂人”的日记二册并将它公之于众。

其次是故事内叙述者――“我”(即“狂人”),他在日记中“语颇错杂无伦次”地记录下自己的“荒唐之言”,这些“荒唐之言”正构成小说的正文。

——————————————————————————————————问:什么是叙述内容?答:叙述内容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和场景等。

问:什么是叙述话语?答:叙述话语是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本节论述叙述内容问题。

主要谈三个问题:故事、结构和行动。

一、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

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

这可以结合鲁迅《药》去理解。

1.事件。

这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

事件有主有次、有大有小。

《药》讲述的是“人血馒头”事件,即华家如何为医治华小栓的痨病而寻求人血馒头的经过。

2.情节。

这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

我们从《药》里了解到如下事件:华老栓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痨病,后半夜起来走到大街上,亲眼目击行刑场面,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获得“人血馒头”,作为治病的药;华老栓回到家,满含希望地让小栓吃下“人血馒头”;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等在店里谈论小栓的病和人血馒头,中间带出夏瑜的故事;同样失去儿子的华大妈与夏大妈在坟场相遇,表明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治愈小栓的病。

这些事件被依照前后因果关系逻辑组织起来,就构成了故事的情节。

3.人物。

这是叙事作品中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药》里先后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康大叔、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大妈等。

4.场景。

这是由人物行为与其环境组合成的具体场面和情景。

叙事性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要有场景。

《药》里的主要场景有:华家茶馆(卧室)、丁字街、刑场、华家茶馆、坟场。

正是人物行为与其环境构成的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使故事的进展线索显示出来。

没有场景的作品必然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问:什么是事件?答:事件是故事的层面之一,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事情结合体。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问:什么是情节?答:情节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二、结构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1.表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其最小叙述单位叫做叙述句。

每个故事的表层结构的特征可以通过一定的句法关系显示出来。

2.深层结构。

这是叙事作品中位于叙述顺序背后的共时性内在关系形态。

其存在的依据是这种一种理论假设: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研究深层结构,需要打乱表层叙述顺序,从中寻找内在要素,然后将这些内在要素按照某种相似性原理排列组合起来,由此探究支配具体叙述话语的普遍而永恒的理性秩序。

不妨举例说明。

就《狂人日记》来说,其表层结构是一个“狂人”在病中以日记形式记下的与“吃人”梦魇相关的“胡言乱语”,而其深层结构则可以说是由上述表层结构而寓言式地揭示的当时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状况,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代愚昧或蒙昧弊端的愤激批判或痛切反思。

在《药》里,华家以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过程,构成表层结构;在这一表层结构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地寄寓着小说的深层结构――夏瑜如何为革命而英勇献身,以及这种献身如何不被愚昧群众所理解;而更进一步看,夏瑜正隐喻现实中革命烈士秋瑾。

当然,对小说的表层与深层结构及其关系,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去理解。

——————————————————————————————————问:什么是结构?答:结构是叙述内容的存在形态,是作品中各个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问:什么是表层结构?答:表层结构是叙事作品中按叙述顺序呈现的历时性发展关系形态。

——————————————————————————————————三、行动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事件的组成部分,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叙事性作品中人物行动总是有自身逻辑的,叙述必然要力求揭示这种行动逻辑。

行动逻辑是支配故事中人物行动的内在规律。

这些规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任何故事共有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使读者得以读懂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