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
海明威作品特点

海明威作品特点篇一: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一内容特色: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
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
”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
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二艺术特色: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
主要表现在:(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
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
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
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
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
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
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篇二: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海明威作品艺术特色探析摘要:在20世纪文学历程中,海明威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强烈独创性的作家,海明威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海明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的彷徨、迷失,甚至颓丧的情绪,更体现了他认真严肃地对新的精神价值的不懈探索。
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 层深入不断解开悬念, 又用悬念的步步解开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幸福生活》一 开始就端出了主要悬念:麦康伯去打狮子而被吓跑。这马上 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思考,麦康伯何以至此?威尔 逊作何感想?他妻子又有何反应呢?所以围绕麦康伯的懦弱 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主要悬念。另外,威尔逊与狮子的 周旋胜负如何?麦康伯与妻子吵嘴,结果又将怎样?麦康伯 知道妻子不贞时又怎样行动呢?这些都是附加在主要悬念 之上的次要悬念。海明威运用对话和悬念的手法,即省略了 繁琐的交代,实现了场景之间的迅速转换,又突出了人物的 感受和反应。剧本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 剧本中,语言—— —人物自身的台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 手段,不像小说那样,可以由作者亲自“出面”,告诉读者应 该怎样理解他小说中的人物,甚至向读者解释人物隐秘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二是剧本的语言要有动作性,戏剧是 动作的艺术,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并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海 明威坚持创作上的客观性效果,他把全部的兴趣和注意力 都集中在人物自身的行动中,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中,一切均 由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构成的画面来体现,绝少插入对人物 所作的大量的心理分析,更少在作品中发表议论。
摘 要:“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 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 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的 某些特点:悬念迭起,冲突尖锐,对话简洁以及生动的场面描写。这一切都构成了海明威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使他在色彩纷 呈的文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纵观海明威近 40 年的创作生涯,固然因长篇、中篇小 说的成就而蜚声世界,但他的创作却始于短篇小说,并且由 于篇幅的关系把他的风格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杀人者》 中有一个象征性的情节,在写到安德烈森听到凶信后的反 应时,短短三十句的篇幅竟六次提到他“望着墙壁”、“面对 着墙壁”。这一情节,不仅仅写他表面上的强作镇定,更重要
海明威小说的_叙事语式_林广泽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语式”林广泽内容提要:美国作家海明威被公认为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大师之一。
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最大的魅力,集中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语式”,而构成这种语式的基本要素,除去艺术技巧层面的词汇、短词和短句的处理手段外,更应该看到简洁自身的生成与作家在独有的生活态度的基础上形成的艺术思维的关系、形式的简洁与内容的繁复之间的辨证转化,以及基于海明威“叙事语式”自身的“反讽”美学张力等诸多重要原因。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叙事语式艺术思维辨证转化“反讽”张力作者简介:林广泽,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欧美文学及比较文学。
Title:On the Narrative Way of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Abstract:Hemingway was deemed to be a great masters in literature,who was good at the modern language-expression among the great writers of20th century.In academic community many critics have pai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concise style of Hemingway’s novels,especially on the simple English words and phrases and com-pressive sentences in the works,but they neglected somethings,for example,firstly,his unique narrate way which depends on the concisenes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ttitude and the artistic thougnt of Hemingway;sec-ondly,the conversion from conciseness to fullness;thirdly,Hemingway’s irony based on the strong aesthetic effect.Of course,above mentioned the three deep factors are more important basis of Hemingway’s success.Key words:Hemingway’s novels narrative way artistic thougnt conversion ironyAuthor:Lin Guangze is a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at Neijing Teacher College(Neijiang641112,China),spe-cializing in Europe-America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Email:Linguangz@163.com进入20世纪后,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叙事学家,如托多罗夫曾明确地把“语式”作为叙事的三大语法范畴之一,并将如何写的问题归结到叙事的“语式”上来研究①。
试谈海明威小说的叙事技巧

对话中体 会出许 多不是人物直接讲述 出来的东西。 在< 白 象似 的群 山》 这篇 短篇 小说的开篇对话 中, 我们便可很快
一
得 知 故 事 人 物 为 一 对 青 年 男 女 ,在 一 个嘈 杂 的小 站 等候 列 火 车 ,男 青 年 希 望 怀 孕 的女 伴去 堕胎 ,女 的忧 心 忡 忡 , 情 很 复 杂 … …短 短 的 几 句 话 , 读 者 便 读 出 许 多 隐 心 使 含 的 东 西 , 略 了 文 字 , 练 了语 言 。 海明 威 的 对话 跳 跃 省 精 性 很 强 , 认 为读 者 可 以从 上 下 对 话 间 体 会 出含 义 , 便 他 他 但 战 的创伤 , 短篇小说< 在 大二心河》 的开始 , 就描 绘 出经过 不 再 去 写 出 , 读 者 可 以 明 显感 受 到 对话 问 的 内在 联 系 。 战争浩劫的大地: 在《 永别 了 , 武器》 的结尾 处 写到 , 一个 阴雨 的秋 在 火 车 顺 着 轨 道 继 续 驶 去 ,绕 过 树 木 被 烧 的 小 丘 中 的 日 , 卡萨 玲 死 于 难 产 , 利 顿 时失 去 了 与 寂 寞和 死 亡 抗 争 亨 座 , 去 了踪 影 。尼 克 在行 李 员从 行 李 车 门 内扔 出 的那 的精 神 支 柱 , 内 心一 定 是 痛 苦 万 分 , 不 如 死 。但 海 明 失 他 生 捆 帐 篷 和 铺 盖 上 坐 下 来 。 这 里 没 有镇 子 , 么 也 没 有 , 什 只 威 没 有 花 费 笔 墨 渲 染他 内心 的 巨 大 痛 苦 , 反 , 是 安 排 相 而 有 铁 轨 和 火 烧 过 的土 地 。 沿 着 森 奈 镇 唯一 的街 道 曾 有 十 了一 组简 短 的对 话 : 三 家 酒 店 , 在 已经 没 有 留 下一 丝痕 迹 。【 现 1 】 我 走 到 病 房 门 口。 “ 现在 … … 不 能 进 去 。 ” 个 护 士 说。 你 一 接 下 来 作 者 用 简 洁 的文 字写 了一 年 前 战争 结 束 后 的 “ , 能。” 不 我 自然 景 观 ,从 中我 们 仿 佛 看 到 了许 多蚂 蚱 由 于 生 活 在 烧 光 的 土 地 上 , 变 成 黑 色 了 , 争 的残 酷 不 由 自主地 跃 然 都 战 “ 你还 不 能进 去 ” 纸 上 了。 可 是 海 明威 并 没 有 因 为 眼前 的景 物 而 对 战 争 进 “ 给 我 走开 , 我 说 , 另 一 个也 走 开 。 ” 你 ” “ 但 是 当我 把他 们 撵 走 , 上 门 关 掉 灯 以后 , 没 感 觉 关 并 行 大 段 的描 写 或 丰 富 的 回忆 ,更 没 有 对 刚 刚过 去 的 战 争 进 行 主 观 议 论 和 抒 情 。 尼 克 不 得 不 以注 意 周 围 景 物 或 钓 好 多 少 , 像 与 一 尊雕 像 告 别 一 样 。 呆 了一 会 儿 , 离开 却 我 鱼 来 分 散 自己 的注 意 , 补 心 灵 的空 虚 和 荒 芜 。海 明 威 这 了医 院 冒 雨 回到 了旅 馆 。【 填 3 1 样 处 理 , 管 读 者 看 到 的 仅 是 “ 分 之 一 ”但 却 为 人 们 留 尽 八 , 从“ , 能” 不 我 这三 个 宇 中 , 们 可 以 感 受 到 亨利 对 亡 我 下 了广 阔 的 思 维 空 间。海 明 威 人 物 写 得 真 实 , 者 会 强 烈 妻 的 挚 爱 , 是 因 为这 种 爱 而 生 出 一 种 权 利 , 就是 见爱 读 正 也 地 感 受 到他 所 省 略 的地 方 ,就 如 同他 已经 写 了 出来 。 这 人最 后一 面 的权 利 。亨利 哄 走 了两 个 护 士 , 话 态 度 有 些 说 样 , 仅 节 约 了 生 活 素 材 和 文 字 , 动 了 读 者 的 积 极 性 , 蛮 横 , 却 合 情 合理 。他 要 独 自一 个 人 与 爱 人 诀 别 。亨 利 不 调 但 更 重 要 的是 缩 短 了作 家、 者 与作 品 三者 之间 的距 离 。第 的话 语简 短 , 有 一种 无法 抗 争 的力 量 。他 对卡 萨 玲 的那 读 却 次 世 界 大 战 给 人 类 带 来 了空 前 的灾 难 , 留下 了精 神 创 份 感 情 也 因含 蓄缄 默 而 更 显 得 深 沉 厚 重。 小 说 写 到 这里 伤 ,人 们 的 身 心 受 到 了摧 残 ,他 们 极 力 想 挣 脱 战 争 的 梦 戛 然 而 止 ,作 者 没 有 再 浪 费 笔 墨 多 写 一个 字。 但 是 在 平 魇 , 力 逃 避 对 战 争 的 回 顾 。 小 说 中 , 家 采 用 “ 人 化 白、 约 的 字里 行 间 , 让 人 感 受 到 主人 公 的 失 落 感 已达 尽 在 作 非 简 却 视 角 ” 力 图 使 尼 克 忘 却 和逃 避 刚 刚 结 束 的 战 争 劫 难 。 这 到巅 峰。亨 利 连 遭 战 争 的 重 创 后 , 情是 他 最 后 的唯 一 依 , 爱 切 说 明 尼 克 对 战 争 不 堪 回 首 ,这 也 正 是 读 者 能 够 领 会 托 , 子 的 死 对他 是 致 命 的一 击 。对话 性 又 使 小 说 产 生 了 妻 的 , 未 诉 诸 于 文 字 的那 “ 分 之 七 ” 从 中 我 们 不 难 看 极 强 的 画面 感 和 动 态 感 。海 明 威 小 说 对话 分 量 大 , 给 人 尚 八 , 常 出 , 明威 “ 人 化 视 角 ” 创 作 技 巧 的高 明之 处 , 使 作 海 非 的 它 种 电影 剧本 的感 觉 。对 话 十 分 接 近 日常 口语 , 读 者 自 使 品 的 思 想 内 涵 和 作 家 倾 向具 有 更 大 的 隐蔽 性 , 潜藏 着 巨 然 而 然地 在 眼 前 浮 现 一 幅 幅 熟 悉 的 画 面。 作 品 中 的 对话 大 的 思 想 容量 。 是 平 日里 常 听 到 的 对话 ,这 样 便 自然 地拉 近 了 读 者 与作 海 明 威 以 “ 冷 静 的 现 实 眼 光 来 观 察 战 争 , 掺 杂 幻 品 之 间 的 距 离 ,使 读 者 更 容 易将 作 品 中 情 境 与 日常 生 活 极 不 想 和 任 何 感 情 色 彩 , 到严 格 的 客 观 , 之所 以 能做 到 这 情 境联 系起 来 , 而 产 生 了 一 幅 幅 鲜 活 的 画面 。 总 之 , 做 他 从 海 样 的 客 观 ,正 是 因 为 获 得 这 种 客 观 眼 光 的来 之 不 易 ’ 1 。 ( 转第 2 下 0页 )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的叙事文学传统,但真正成熟起来的时期还是在唐宋时期。
以下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叙事文学以传说、神话、典故等形式传承,如《山海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在叙事形式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汉代:汉代以后,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小说创作。
《史记》中的一些章节已经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如《五帝本纪》、《夏本纪》。
而另一些作品则更加突出了史料的真实性,如《汉书》、《魏书》。
在此期间,虚构性叙事作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类别。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小说作品,如《后汉书》、《裴秀才演义》。
这些作品以历史为基础,虚拟了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加强了叙事的虚构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形成了独立的文学类别。
这些作品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5. 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小说以史书、传记等为基础,融入了一系列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形成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如《红楼梦》、《金瓶梅》等。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多样。
元代以后,小说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纷纷涉及到世俗生活,如《世说新语》。
明代的《聊斋志异》则更加注重奇异幻想的描绘。
清代以后,小说更加注重社会生活的描述,如《儿女英雄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史略虚化到虚拟化,从叙事性传统向艺术性创新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叙事形式不断丰富,从单一的历史叙述逐渐转向虚构故事的表达,作品的内容也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现实。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提供了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论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作者:解靓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从海明威小说叙述的时间、人称、聚焦以及方式四个方面来具体解读其叙事特色,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海明威小说创作的高明之处。
当然,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叙事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叙事轨迹,呈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海明威小说世界。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创作叙事艺术引言海明威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人们对他的研究不胜枚举,然而,更多的研究是针对他的作品思想等,而对于他作品中运用的叙事艺术却研究甚少。
本文一改往常研究者对海明威作品本身内涵的研究,转而挖掘出其中运用的叙事特色,让人们更好地参透这个叙事高手的叙述艺术。
正如一个评论家所言,一部小说的优劣之分主要在于故事讲述方法方式上面,而非故事题材的选择与应用方面。
一、海明威小说中的叙事艺术解析(一)叙事时间作为叙事艺术中的一个重点要素,叙事时间在海明威小说中的运用是非常鲜明的。
一般来说,小说涉及的时间主要有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根据二者的关系我们又把叙事时间分为时序、时距和频率三个方面。
所谓时序是指小说中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否一致的问题。
一般来说,时序有顺叙和时间倒错两种方式。
其中,顺叙就是指故事进展的顺序与文本叙述顺序基本同步的叙事手法,它给读者呈现的是一幅幅清晰的故事脉络。
海明威显然也会采取这样的叙述手法。
比如在《老人与海》中,他就清晰地叙述了老人从没有捕到鱼到后来捕到大马林鱼以及与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都是顺叙的叙述手法,它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那么,海明威的很多小说中也有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即时间倒错的叙述手法。
我们一般把时间倒错手法分为倒叙和预叙两种。
就倒叙来说,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部分倒叙和完整倒叙两种情况。
部分倒叙一般与现时叙述不发生衔接,而往往以省略作为结束,它是作者故意为之的结果。
比如在《乞力马扎罗山之雪》中,主人公在等死的过程中对以往的种种进行了片段式回忆,它对整个小说的主题揭示有着重要意义。
海明威小说叙事艺术特色研究

151小说使海明威成为大师,并且这位作家通过短篇小说将冰山理论推行到巅峰,而且海明威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也对以后的小说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海明威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创作基础。
海明威在小说方面的叙事特色是语言短小精悍,主题思想深刻,内心独白独特及情节极为紧凑,这些特色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读者陷入深思并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现代读者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和兴趣爱好的限制,大部分人都喜欢阅读简短有力的语言,而海明威的小说叙事风格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因此,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与青睐。
一、艺术特色1.虚无主义风格其实不难发现,海明威的大部分小说作品都贯穿着虚无思想,换而言之即荒诞和滑稽,在这种态度和意识中可以传达出海明威较为消极的人生态度,这决定了其笔下的作品的主题和风格都渗透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怀疑,所以,海明威作品的结局都有强烈的悲剧性和不可逆转性。
读者从海明威作品中感受到的大都是一种荒凉冷酷的茫然感,而且小说主人公也都是三观缺失的人,比如,有过被遗弃的经历,或者已经被社会的黑暗面侵蚀。
所以,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在被社会异化后,不断地追求奋斗和激情,虽然在主人公的观念里已经对世界失望,甚至绝望,但依然试图通过挣扎来改变世界或拯救自己。
2.叙事风格较为戏剧性海明威的小说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人物刻画和环境方面极为引人注意,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形成很强的画面感,带入性和共鸣感极强。
海明威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感觉和情绪,所以,其小说的共性是使读者的感官更为敏锐,能在小说和文字里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戏剧化的安排和想要表达的感情。
海明威在作品中采取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简短对话,这种对话反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力度,而且通篇对话也使得文章变得非常有吸引力,能够在很多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许多小说家争相模仿的对象之一。
除此之外,简短对话产生的效果是丰富人物的感情,使情节发展具有连续性。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吴定祥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短篇小说是海明威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他的中长篇相比,这些短篇在叙事手法上更加灵活多样,也更能代表海明威在叙事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叙事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种:简洁明了的单线结构、充满张力的环式线性结构和错综交织的复线性结构。
在不同的作品中,海明威在三种叙事结构间腾挪自如,从而使他的小说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海明威;短篇小说;叙事结构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形式分类称作线型,又称为故事型,标明了情节发展的轨迹,显示情节的组织关系。
这种线型一般分为三种:单线、环线和复线。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主要是单线和环线两种结构,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硬汉小说。
在这一类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模式基本相同:主人公有个愿望,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障碍,经过千辛万苦的拼搏后,最后并没有成功,但是主人公的精神却是永远处于一种成功的位置。
而在海明威的非硬汉小说中,叙事模式则完全不同,基本都是悲剧性的,充满着淡淡的悲哀,主人公更多的则是迷惘和伤感。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两种主题,但是每部小说采用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却不尽相同。
一、简洁明了的单线性结构单线,顾名思义,是指只有单一线索的情节类型,与复线不同的是,它具有主线这一层次,减少或者去掉了其他层次,多以一个单一连贯的故事为主,辅之以相关的次要事件。
在这种结构中,事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基本的叙述动力,用以推动叙事的发展;叙事则围绕单一的线性时间铺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但是在故事情节方面追求环环相扣,在故事结局方面则力求完美圆满。
这种因果式单一线性结构的叙事功能是:“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某种契合和同步性,使读者陷入对事件外部流程的关注而不知不觉地成为叙事操纵的捕猎物”。
海明威脍炙人口的长篇《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了这种线性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和海明威历史有时是很有意思,好像专门爱跟人类开玩笑,有时还不是跟一般老百姓开玩笑,而是跟大人物开玩笑。
太远的不说,就拿文学研究来说,历史的发展就跟教授专家们,特别是美国的汉学教授们开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玩笑。
早在5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治空气,很少有美国汉学家赞扬中国的古典文化。
现在我找到的资料中,不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非难之作。
就文学方面而言,有一位汉学家认为:中国古典小说缺乏艺术的统一和完整,有些小说中包括着与主旨无关的插曲(指话本)。
另外,还认为中国小说缺乏个人的独创性,许多故事都是从前人那里借来,总是改编来改编去。
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政治形势变了,于是就有汉学家起来反驳这种论断。
他们以口头文学(话本)的具体临场表演为由,说明没有抽象的统一性,只有在不同的具体临场表演情况下特殊的统一性。
话本的统一性,不能由后来欧洲的书面小说的统一性来衡量。
至于个人独创性,则不能以故事情节的借用而加以抹杀。
一位汉学家很是雄辩地说:“在本世纪很少有什么书的独创性能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得到更多的仰慕。
但是人们往往倾向于忽略在这部小说背后的荷马的故事。
就是乔伊斯的独创性也不完全是从这位作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而是在仔细研读古典作品后产生的。
如果乔伊斯在波甫和德莱登时代写作,《尤利西斯》无疑会被认为是‘模仿之作’。
”
所有这些问题,由于提出时缺乏深度,因而也就很好解决。
但是有些问题却不那么简单,提出时有一点深度,因而就不可能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被三言两语地解决掉。
我说的是,在西方人看来,中国小说缺乏第一人称传统,而且即使是第三人称的叙述,也越来越不是作为故事的见证(所见、所闻、所观、所感),而是全能全智的第三人称叙述者。
对这种传统,即使完全站在为之辩护的立场上的汉学家也不是没有保留的。
有一位汉学家甚至不管《左传》并非文学作品,大加赞赏《左传》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客观,很少主观的评论和介入。
认为这种完全是“实录”的语言达到非常精练的程度。
他举出周天子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场景:《左传》只写了齐桓公四个动作:“下,拜,登,受”,他说《左传》把“无关要紧”的语言排除掉的能耐是令人惊叹的。
“在整部《左传》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而副词就更少了。
”
但是,他又提出这种叙述方法也有缺陷,那就是作者只报告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并不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这就使读者怀疑人物在行动后面的真正动机何在。
他举出了《郑伯克段于鄢》说:许多评论者几乎一致谴责郑庄公“虚伪”、“阴险”、“毒辣”,但是,从《左传》所记的他的言行来看,对于他心怀偏袒的母亲以及他野心勃勃的兄弟已经是很宽容了。
郑庄公顺从母亲给了弟弟许多特权,直到这位弟弟造反了,他才把弟弟击败,并一怒之下把他母亲流放到别处去;后来立刻又后悔了,想方设法把她迎回来。
在他看来,郑庄公不但不虚伪,相反地充满了真正的人性的困扰。
他这样说,本来是为了证明中国第三人称叙述的局限,但结果却
是显示了其优越。
那就是这种不直接涉及内心世界的叙述包含着现实人生更多的复合性和多元性的内部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这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已经大加肯定了的一种高度精致的叙述效果。
西方文学很重视内心感觉动机的分析和描述,从他们的文化背景出发,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往往不是忍不住发出微词,就是对其艺术效果大惑不解。
1971年英国出版了全译本《金瓶梅》,译者爱格登在前言中也说:“《金瓶梅》是用一种电报文体写成的。
”“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它最经济地写出了必要的东西。
”“它的叙述是如此详细以至不须刻意追求气氛的描写。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述方面,许多西方理论家都放弃了理论的解释,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忘记了他们自己的海明威。
海明威就是以“电报文体”著称于世的,他也主张尽可能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西方古典文学中的心理分析和描写的传统到了本世纪20年代在海明威那里已经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西方的汉学家至今还没找到海明威和中国的古典叙事方法在逻辑上的联系,这似乎是一个玩笑,然而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