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
叙事性文学作品教学课件

倒叙:先讲结尾,后讲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作品比如《 祝福》、《呼啸山庄》。
插叙:在顺叙中,插入此前若干事件的片断。这样的作品在 长篇小说中比较常见。比如《巴黎圣母院》《芙蓉镇》。好 处:逐步丰富、立体。
(2)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
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比如《悲惨世界》的 故事时长主要是从 1795-1832 年。《芙蓉镇》的 故事时长是从 1963-1979 年。《百年孤独》的时 长是百年。
二、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三、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 要遵循逻辑(要让人能懂、每一类故事的特有的逻辑 )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一个序列 (1)行动的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行动组合的典型 1、首尾续接式:后弈射日的故事 2、中间包含式:(具体的)比如《干将莫邪》 3 、左右并连式:(不同视角)比如《卧虎藏龙》 (玉蛟龙一方、李慕白一方) 根据行动发展同人的计划和目的的关系,可以分为 两大类 1 、改善:改善的可能性 —— 改善过程 —— 得到改 善《窈窕淑女》 2 、恶化:恶化的可能性 —— 恶化过程(或没有) ——产生恶化结果(或没有)如《一个小公务员之 死》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1、本文时间: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 2、故事时间: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的 节奏性:体现为时序、时长与频率。
(1)时序。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 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A:顺叙。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逻辑、前因后果)人 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B:逆时序(倒叙、插叙)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后果构成, 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 都处于一定的关系中,承担一定的作用。 ( 1 )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 (2)第二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人物。 第一类的叙述单位还可以分为 A:核心事件。 B :辅助单位。它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程,而是使之 延续并催化这个过程的完成。
叙事性作品下ppt课件

.
13
二、叙述视角
• 叙述视角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 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视角。
• 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事件, 还在于是什么人、从什么视角观察和讲 述这些事件。
•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 (4种)
.
14
二、叙述视角
• 1、第三人称叙述。旁观者立场。无视角限制。 无所不知的上帝。剥夺读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 利。《三国》
.
5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总之,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是不同的时间 概念。前者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世 界的时间关系。后者是与叙述行为直接 相关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 写作与阅读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在叙述话语中,这两个时间形成了互相对 照的关系,这种互相对照的时间关系构 成了叙述时间。
.
6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次序和频率
• A、明确省略,说明省略的时间。“过了 几日”,”转眼又是一年”。
• B、暗含省略,“他一夜没睡好,次日 醒得很迟。”
.
8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
• 2、概略。文本时间小于故事时间长度。 叙述步速是加速状态。常用于交待不重 要的事件过程。鲁侍萍叙说30年的经 历。
• 3、场景。即匀速状态。文本时间几乎 等于故事时间。此为场景叙述。
• 叙述动作是指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 • 真实故事的叙述在于事件本身的清晰叙
述。但虚构故事,叙述动作会以各种方 式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 叙述动作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故事的叙 述者和接受者。
.
30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有研究者认为叙述动作的完成共有6个参 与者: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接受者→ 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文学性叙事

文学性叙事文学性叙事,又称“文学式叙事”,是一种将一个叙述性故事写入文字的独特方式,得到观众的情感反应,产生某种特定的叙事效果。
它将抽象的文字表达为具体的叙事,以便读者能够在文字里感受出该叙事的主题、哲学思想、想象空间和精神力量。
文学性叙事的特点在于,它用文字的力量突出表达深度、密度和丰富的内容,令人信服、扣人心弦。
文学性叙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叙事,即通过明确的细节和逻辑的组织来表达;另一种是抒情性叙事,即通过感情的表达,以达到引起共鸣的效果。
抒情叙事通常利用符号性地表达角色动机,使角色的行为有更强烈的情感表现,这样能够更深层次地传达情感,而描述性叙事则注重细节的准确描述,从而实现引发共鸣的效果。
文学性叙事能够引发观众的深刻思考,而且通过叙事的形式,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有吸引力。
也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脱胎换骨般地改变他们对主题的看法。
文学性叙事能够激发读者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建立自己的观点,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
文学性叙事是一门艺术,需要作家熟练地使用文字、修辞、比喻和象征等,以丰富叙事的内容。
文学性叙事不仅需要关注叙述的敏感度,还要注重情感的发展过程,使叙事能够更有趣、更有深度。
文学性叙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它除了加强叙事效果外,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通过带有文学风格的叙述方式传达观念。
作者可以将叙事的底层结构展现出来,并将叙事的场景有效地展现出来,以便触发读者的想象,带领他们走进叙事的世界。
总之,文学性叙事是一种用文字把内容表达出来的有艺术风格的独特叙述方式,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让叙事深入人心。
只有非凡的才华和技巧,才能完美地实现文学性叙事。
13.4-叙事话语

叙事话语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研究是与他对叙事的看法联系在一起的。
他认为,叙事不同于故事。
故事是或真或假的事件,叙事则是讲述故事的陈述语句,那就是叙事话语。
对叙事作品的研究实际上也就是对叙事话语的研究,他的叙事语法研究正是从叙事话语研究开始的。
托多罗夫将叙事话语分成三个方面: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述语式。
托多罗夫指出,叙事作为话语不同于故事,叙事话语中的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不相同。
叙事话语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则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的线条性则使得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
这样,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了。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美学目的,作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打断故事时间的自然接续,在话语中对这些事件进行重新排列组织。
叙事时间表达的正是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这种关系。
托多罗夫划分出三大类不同的叙事时间形式。
“时间的歪曲”是指那种打乱正常的故事时间顺序的时间排列方式。
这类形式主要是针对故事中只发生了一件事的小说来说的。
“连贯,插入和交替”。
托多罗夫指出,当小说包含多个故事时,会经常使用这类时间排列方式。
所谓“连贯”,是指“并列”各个不同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刚结束,就开始第二个故事;所谓“插入”,是把一个故事插到另一个故事里去;所谓“交替”,是同时叙述两个故事,它一会儿叙述这一个故事,一会儿叙述另一个故事。
“写作时间和阅读时间”。
它们分别指“写作的陈述时间和阅读的感知时间”。
([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朱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7页。
)托多罗夫指出,写作时间从被人们引入故事时起就成为一种文学要素;而把阅读时间带入叙述结构,触及的是一部作品的三维空间的美学含义。
叙事体态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方式”,它也是叙事视角的问题,涉及“人物和叙述者的关系”。
([法]兹维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选,朱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第二板块 小说阅读 第八讲 鉴赏文体特征(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讲练学案之小说阅读专题第八讲鉴赏小说的文体特征【知识精讲】文字语言是小说的主要载体,根据小说的主题、体裁、作家的语言习惯而呈现不同特征。
高考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考查,是近年的热点。
如2018年全国卷Ⅲ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科学”与“幻想”的分析,2019年全国卷Ⅰ对鲁迅《故事新编》的“故事”与“新编”的理解分析,都属于对小说文体特征的深度分析。
常见小说“文本特征”如下:1.故事与新编(历史与虚构)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在“故事(历史)”之上的创新效果:①“故事”本身于史有据,富有历史韵味(故事);②采用新意的讲述方式,充满现代性与想象力(新编);③对历史及现实均做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主题)。
2.历史(往事、回忆)与现实关系:一主一辅(依据两者内容决定);两个时空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效果:①营造历史氛围,补足背景,易于理解内容与情节,增加作品的厚重感;②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结构紧凑,情节完整;③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衬托(描述),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④时空变换,既体现……的(形象)历史价值,又使……具有当下意义。
使作品主题内涵更深刻(时空变换,多层次地表现主题)⑤丰富文章内容。
3.梦境(想象、幻觉)与现实关系:“梦境(或想象、幻觉)”为虚,“现实”为实;两者形成对接或穿插(注意对接方式及关联点) 效果:①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②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③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4.科学与幻想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富有真实性);“幻想”是“科学”的突破(富有想象力)效果:(两结合)富有科学的真实性、科技的预见性和科幻的神奇性;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
5.科学幻想与现实情怀关系:“科学幻想”是“现实情怀”的载体(呈现方式),“现实情怀”是“科学幻想”的基础(科学幻想的目的是解决现实希望解决却无法解决的问题) 效果:“科学幻想”体现作者的人文关怀与思考,“现实情怀”体现作者的美好愿景,突出主题。
文学史叙事语法

文学史叙事语法
文学史叙事语法是探讨文学作品如何构建和传达故事、情感和意义的理论框架。
它借鉴了语言学中的语法概念,将文学作品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构建和解读叙事文本。
在文学史叙事语法中,以下几个核心要素至关重要:
1.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框架,包括时间、空间和情节的组织。
叙事结构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和情节安排来引导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传达作者的意图。
2.叙事声音:叙事声音指的是叙述者在叙事过程中所采用的语调和态度。
通过叙事声音,作者可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
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可以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营造出不同的阅读体验。
4.叙事节奏:叙事节奏是指故事中情节发展的速度和强度。
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作者可以引导读者的情绪,营造紧张、悬疑、悲伤或欢乐等不同的氛围。
5.叙事符号:叙事符号是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意象等元素。
它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传达出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史叙事语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和表达技巧,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体裁和风
格。
通过分析和解读叙事语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第八讲文学叙事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故事”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故事” (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品

❖ 变慢:
❖ 奶奶最后一次嗅着高粱酒的味道,嗅着腥甜 的热血味道,奶奶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从 未见过的场面:在几万发子弹的钻击下,几 百个衣衫褴褛的乡亲,手舞足蹈躺在高粱地 里……
❖ 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 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 里,都冰雹般打在高粱梢头,在黑土上扎根 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 受。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 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 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 和谐。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
文学概论之叙事性作 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叙事学(narratologie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 列维-斯特劳斯以管弦乐的总谱为喻来支持他的分析 方法:要发现和声,我们必须既“历时地”也“共 时地”阅读管弦乐队的总谱,因此,阅读俄狄浦斯 神话也可以如图如示地分析和阅读。如果某人想要 讲故事,他就会从左向右、从上到下地读,但如果 想要理解神话,就可以像他这样一栏一栏地在“关 系”和“差异”中阅读。另: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 Ⅲ纵列讲怪物由土地所生,人要杀死怪物才能生存, 所以其“共同特征是对人类由大地起源的否定”, 相反,Ⅳ纵列暗示人类从大地深处出现时要么不会 走,要么行走极不灵便,所以其共同特点是“坚持 人类由大地起源”。
❖ 变慢: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概述时间跨度大,直接是叙述者的声音,因此产生某种距离 感和抽象感。 概述不仅用以进行客观叙事,也用于进行主观议论和说明, 以加强作品的思想深度,辅助对作品的理解. 概述使场景间互相联系,使故事具有连贯性和详略得当、情 节疏密有致、突出主要场景。 概述还可以调节读者情绪和绕过一些不必要的描写。 概述使文学作品区别于剧本。剧本没有概述,只有场景描写。 概述是小说叙事特有的言语手段,但不宜作为主要的叙事手 段,否则文学作品就变得枯燥无味,文学就会失去形象性。 它仅作为辅助手段与场景描写相配合。
叙述主体(叙述者)
现实主体 审美主体
作者本人
拟作者(隐含作者)(隐藏在书中的那 个痛苦的灵魂)
直接的叙述者(叙述角色)
情节中的人物(故事的参与者/第 一人称;故事的见证者/第三人称)
不是情节中的人物,不 参与故事。
说直 话接 ,叙 他事 只者 是: 一拟 种作 无者 形并 的不 存直 在接 。出 面
对读者而言,这种叙事方式制造悬念、引起猜测。
于是,他们谈起乡下的庸俗,人生活在这里都要给憋死,幻想都 要破灭。 “所以,”罗道尔夫说道,“我感到非常郁闷。” “你?”爱玛吃惊地说,“我还以为你很快活呢!” …… 罗道尔夫说到最后一句时,像是唏嘘起来。 这时,一个人扛着高高的一摞椅子从后面走来,他们俩不得不分 开一下。 …… 包法利夫人又挽起罗道尔夫的胳膊。罗道尔夫像是自言自语,继 续说道:“是的!我错过的机会太多了,至今还是孤单单一个人! 唉!如果我的生活有一个目标,如果我获得了感情,如果我遇到 了一个人……啊!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冲破一切 障碍!” 爱玛赌咒她不是取笑。这是,突然一声炮响,人们立刻乱哄哄往 镇子里拥去。 ……
——包法利先生眼中的爱玛
火光照亮她的整个身子,是那样暖和,透过 袍料的经纬,渗进她那白皙皮肤上匀净的汗 毛孔,甚至渗透了不时眨动的眼皮。每当风 从半开的门里吹进来,她就被笼罩在一大片 红光之中。
在壁炉的另一边,一个金黄头发的小伙子, 默默地打量着她。
——莱昂眼中的爱玛
包法利夫人解开他的领带。衬衫系带挽了一个死结;她 的灵活的手指在年轻人的颈项上忙碌了几分钟。然后她 拿醋倒在她的麻纱手绢上,轻轻拍湿他的太阳穴,还小 心在意,嘘气过去。赶大车的乡下人醒过来了……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德· 雷纳尔夫人呆若木鸡,他俩离得非常近,互
相望着。于连从没有见过一个穿得这么好的人, 特别是一个容颜这么娇艳的女人,和颜悦色地和 他说话。
在德· 雷纳尔夫人的一生中,还从来不曾有过一 种单纯的愉快感觉像这样深深地激动她的心;也 从来不曾有过在更其令人不安的担心之后,突然 出现如此令人喜悦的现实。这一下可好了,受到 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的这些漂亮孩子,不会落 到一个肮脏的、脾气不好的教士手里。
……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事叙 见述 证者 者 ,情 第节 三中 人的 称人 “物 他, ”即 故 =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只有孔 已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 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 没有洗。……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 取下粉板,忽然说,“孔已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 钱呢!” ——鲁迅:《孔已己》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期间耳闻目睹 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
事叙 参述 与者 者 , 第情 一节 人中 称的 人 物 , 故
什么痕迹,……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 我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 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
场景描写 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具体行动,是发生在某 一时间地点的具体事件,包括:人物、人 物行动、人物话语、人物心理、环境等。 场景描写能消除时间距离,创造一种身临 其境的效果,赋予故事以直接性和现实性。 概述产生的效果是已经发生的事,而场景 描写产生的效果是当下发生的事。 文学形象创造主要靠场景描写,它更是戏 剧描写的基本手段(人物行动、对话等)。
包法利夫人拿起脸盆,放到桌子底下。她一弯腰,袍子 (一件夏天袍子,滚了四道花边,黄颜色,腰身长,裙 幅宽大)就在周围的方石板上摊开;同时,爱玛弯腰, 伸开胳膊,有一点摇晃,衣服原来鼓鼓囊囊的,有些地 方随着腰身的曲线,陷下去了。
——罗道尔夫眼中的爱玛
外视角:叙述者从外部观察事件,知道的比角色少。叙 述者可以在情节之外,也可以是见证者。叙述者小于角 色。 叙述者只记录,不发表意见,是一种“客观的”或“行 为主义”的叙事,又称为客观化叙事视角
夏尔惊讶地注意到,爱玛的指甲那样晶莹发亮, 指尖纤细,修剪成杏仁状,比迪普的牙雕还光 洁。…… 她雪白的翻领里,露出颈脖。头的正中,一条细 细的头路,顺着颅盖的弧线,微微倾斜,把头发 分成两半;头发油光发亮看去宛若两整片,呈波 浪形推向鬓角,几乎盖住了耳朵尖,然后汇拢来, 在脑后结成一个大发髻。这样的发型,乡村医生 有生以来,还是头一回看到。她的面颊红扑扑的。 上衣的两颗纽扣之间,像男人一样,挂着一副玳 瑁单片眼镜。
——司汤达:《红与黑》
内视角:叙述者就是人物。叙述者从内部分析事件和心理 活动。只限于说出角色所知道的。叙述者等于角色。 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止,不再无所不知,不再直接对作品 中的人物、主题展开评述,提供意义;不再拥有将自己的 思想和倾向强加给读者的特权。 借用情节人物的视角展开故事,故事展开的时间与读者阅 读的时间是同步的,叙述更具现场感。
短篇小说如《一件小事》等由统一的 叙述者从头至尾讲述一件故事,但在 篇幅更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的 中长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是不断变 化。
叙述视角:叙述的故事是随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 也就是由谁的眼睛看到的。
全知视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叙述者﹥角色
内视角
叙述者=角色
外视角
(客观化叙事视角)
叙述者﹤角色
全知视角:叙述者不参与故事情节,但采用自由的角度描述事 件和人物心理。叙述者无所不知(全知全能),叙述者大于角 色。 景一 信、 息外 的在 提事 供物 等: 事 件 的 发 展 脉 络 , 背
——玛格丽特· 杜拉斯《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三种叙述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不一定一以贯 之,一部作品可以采用多种视角并有所变化。
叙述语言
概述(narrate): 是对事件的简要交 代,对叙事作品起 着穿针引线、连缀 贯穿的作用,它使 作品的诸要素连接 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别于具体细致的 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describe): 对发生在某一时间地点 的具体事件 的描述,包 括:人物、人物行动、 人物话语、人物心理、 行动、环境等
他的拉丁文是村里的本堂神父开的蒙,他父母图省钱,迟迟不送 他上中学。 他的父亲夏尔—德尼—巴托洛梅· 包法利先生,原本是助理军医, 一八一二年左右,在征兵事件中受到牵连,被迫退役,靠天生的 长处,即长相漂亮,赢得了一位帽商女儿的爱,毫不费力捞到六 万法郎的陪嫁。此人是个美男子,爱夸夸奇谈,故意让马刺碰得 铿锵作响,颊须生得连着八字胡,手指上常带着戒指,所穿衣服 颜色鲜艳,外表颇像一位勇士,见人就打招呼的那股热情却像一 个旅行推销员。…… 他妻子过去爱他爱得神魂颠倒,百依百顺,结果反而使他变得不 冷不热。…… 她生了一个男孩,不得不送到奶妈家喂养。……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人物心理描写 从外部描述、分析他人的或自我的心理活动 (全知视角) 即时话语(内心独白) 从心理描写中分离出来的新的叙述手段。直接倾诉意识 之流。一种无声的言语。 使用不见叙述者的第一人称; 不是对读者说话,而是好像无意识的表白和自言自语; 即刻捕获内心活动,未经作家用修辞手段加工整理,是 自然粗糙的语言。 最大的优点是赋予故事直接性,可以暗示潜意识活动。 可能的缺陷:传统阅读习惯的打破。语言原有的逻辑性、 语法、连贯性、标点符号都被打乱了。
故叙 事述 ,者 用 第情 三节 人中 称的 “人 他物 ”, 不 参 与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出,只剩下 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 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 ——鲁迅:《药》
≠
叙述者在一部具体的作品中可以变化。
四年之前,他曾经在山脚下遇见一只恶狼,永是不近不远 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 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 记得那狼的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象两颗鬼火,似乎远 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了从来没有见过 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 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之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练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 追赃,他全家都嚎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 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 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嚎啕了。从这一天起,他们便渐渐的 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 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 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 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 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鲁迅:《阿Q正传》
第八讲:叙事性文学言语(一)
叙述者言语 一、叙事性 文学言语 人物言语 二、抒情性文学 言语 三、影剧文学言 语
“叙述”是一种行为,是叙述主体运用语言这种特定的媒介 将信息传达给受叙者这样一个交流行动。
叙事者以及叙事者的言语
和叙事视角
叙事的时间与语式 故事中的人物言语以及人
物言语的表达形式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