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景物描写可以为故事设置一个生动的背景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故事发生的感受和情境。
2. 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景物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用手法,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语言,可以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3. 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
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具体景物造型、色彩和气氛,可以让作品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和具体,从而增强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参与。
4.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
景物描写是烘托情境和营造氛围的重要手段。
通过描绘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细节和变化,可以使作品的情境和氛围更加清晰和鲜活,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

如杨朔的《海市》一文中,先对虚幻的海市蜃 楼花了大量的笔墨,极力写出了它的令人神往。 然后写出寻找时看到的真实的海市——欣欣向 荣的长山列岛。这时,作者感叹,“我们看到 的长山列岛胜过了海市蜃楼的实景。”虚幻的 海市蜃楼写得越美丽神奇,就越能写出城市在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朝气蓬勃。
哦,起风了,月亮升高了,月光下,我清楚地看清了 父亲的脸;高高的颧骨,深陷的眼神,干皱的皮 肤……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 更加清晰……(《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
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2、营造氛围 3、衬托人物形象(性格、心理) 4、烘托作写字台前,手里拿着体育测验成绩单:铅球70 分,800米75分,100米50分------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 想想自己一米六零的身高,想想同桌,说真的,越 来越懊恼。行了!不看了,我抽出一本《简爱》,心 不在焉的翻了起来。渐渐的,矮小、卑微的简爱让我 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难道,我们就没有一些能让 自己骄傲的东西吗? 下午,走在回寝室的路上,下着雨,银杏叶簌簌 落了一地,叶面上盈满了雨水,它在为我哭泣吗?头 顶上是灰沉沉的天,它在为我感到难过吗?
写一段环境描写,表达你此刻的 心情
五、默想记忆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 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 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 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 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 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 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 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 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 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

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格式及注意点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谈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央,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托;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定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谈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谈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谈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步:分时必须结 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 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 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 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 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 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 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 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 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 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指导
•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 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 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 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 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 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 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
• 《故乡》开头景物描写: • “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 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 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 •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 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 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 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 • • • • • • • • • • • • •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 表现了„„地域风格 提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衬托人物„„心理 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的含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季节、气候等。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4)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6)象征、暗示等(7)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叙事类作品中,景物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它能够有效地补充和增强情节、人物性格、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丰富文本的意境和感染力。
本文就景物描写在叙事类作品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景物描写可以衬托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景物描写可以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进行衬托和补充。
在小说中,人物的环境和内心是紧密关联的。
通过景物描写,可以深入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和背景,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在《围城》中,林丁丁所住的楼房描写得十分细致,从小区的环境到房间的摆设都进行了描写,这些场景的描写衬托出了林丁丁的自卑心理和对婚姻的渴望,同时也为读者刻画了林丁丁形象的细节特点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细节。
二、景物描写可以刻画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变化景物描写可以刻画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变化。
在小说中,情节和背景都是文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变化。
比如,在《活着》中,人物的生活环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了变化。
小说描写了人物在农村、城市、劳改农场、文化大革命等场所的生活,通过对不同环境的描写,深入展现了社会和人物的变迁,使读者更加贴近历史和人物。
三、景物描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景物描写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代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感受到小说所传达的情感。
比如,在《荆棘鸟》中,作者通过描写角色在大雨中漫步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之,景物描写在叙事类作品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刻画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刻画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在创作叙事类作品时,需要注意合理运用好景物描写这一形式。
不要滥用,而是要在适当的场景下运用,从而更好地达到文本的表达效果。
小说阅读(一):小说三要素解析

1.情节的概念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情,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在小说环境中发生,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往往又是在情节的推进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节能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据。
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
渲染烘托:用景物烘托人物内心世界,渲染气氛。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时空顺序:远近结合上下正面侧面
常见题型
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及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③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④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本讲知识点总结】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渲染故事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性格、心理)
三、推动情节发展
四、暗作品主题
例文《药》
社会环境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塑造服务(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荷花淀》伏击战的安排)
5.情节揭示主题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本文是如何展开的?
4.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答题思路】
了解情节的一般作用:
第三,作者对该人物的评价;
第四,塑造该人物与作品主题的关系(人物的社会意义)。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法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恰当而精妙的景物描写会营造出文章含蓄优美的意境,让读者很容易走进文章的情境中,并被深深打动,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具有神奇的功效。
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同学们一定记得这段文字: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孤独之旅》如果我们把上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删去,原段就变为: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原文中暴风雨那天昏地暗、犹如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一旦删除,读者原本揪起的心也就在瞬间恢复了平静,原本为杜小康捏着的一把汗也化为旁观的冷漠,文章的表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其作用有:(1)情境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最常见。
如:一场雨之后那一片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了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绒毯。
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
在前一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了后一句的情感。
(2)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
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在第五大题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秋季高考是否继续考查,我们还不得而知。
下边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大
家广大考生备战高考提供一点帮助。
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
一、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
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这段文字的主要作用就是渲染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
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再以曹禺《雷雨》第二幕开始时的一段舞台说明为例: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
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寥寥几句话,渲染了一种压抑、浮躁、郁闷的气氛,营造了一种“风雨欲来”之势,为后文“雷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这里以鲁迅的《祝福》为例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
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
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
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再看《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住处的一段描写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
宝玉觉得眼
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
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
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
”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
娘抱过的鸳枕。
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
读罢这段有关女主人卧室描写的文字,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少妇秦可卿的形象便跃
然读者脑际:反对封建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爱美却又有些风流不羁。
三、衬托托人物心理
2004年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第五题《雁阵》中有这样一段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
阳光兴奋地在刀
片上一闪,又一闪。
“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从侧面刻画了狗娃面对“仇人”急于报复的心理,同时也渲染了当时恐怖的氛围。
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中的环境描写在这一方面就更为突出。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
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这里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衬托卢进勇因受伤而掉队后迷茫、无助、苦恼、
着急、盼火的心理,当然也为后边火柴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四、象征和暗示
这种表现手法可能在诗歌中运用的更为频繁,但在叙事性作品中也并不少见,例
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九七零年春天。
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
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
顽强地继续抽芽。
就在这时候,大病初愈的吴吉昌拄着拐棍出现在村头。
人们三三两
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
这里的描写显然不单纯为了刻画当时的自然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了象征和暗示吴
吉昌老人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总理的嘱托,顽强不屈,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再以鲁迅的《药》为例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这里“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的暗示作用是明显的:毕竟还
有人关心着死难的烈士——革命者后继有人。
五、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的环境描写都有这一作用,只是某一些作品的某
一些文段更加突出些.。
这里只举一例,孙犁的《荷花淀》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
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
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
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段明丽淳朴文字的文字,交代了本文要刻画的群体形象—水生嫂们所生活的环境:美丽而富饶。
美丽富饶的水乡,一群纯洁朴实的妇女。
人与自然相互映衬,相得
益彰,更加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六、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还以孙梨的《荷花淀》为例,当水生嫂她们被追赶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
兵吧!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就有展开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敌人追赶她们时,她们才望那儿跑,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才会在那儿打
伏击,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水生他们打伏击才会成功,正是因为荷花淀荷叶密,
她们和他们才会在那儿不期相遇。
这段文字把本来不太相干的情节巧妙而自然的逢合
到了一起,起到了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环境描写的六种作用并不是孤立使用的,往往一段描写中兼
有几种作用。
上面有几个例子也存在这种情况。
还以2004年春季高考题为例,文中对雁阵的描写是这样的:
雁阵。
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
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
那耀眼的光芒里。
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
这里对雁阵的描写就至少有两种作用,首先这段景物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它的出现唤醒了狗娃内心人性的良知,也唤起了狗娃对生命的向往,从而也熄灭了他
复仇的火焰,化解了和驼爷的矛盾。
另外,雁阵规则的“人”字形排列本身就暗示了
狗娃和驼爷面对“排成人字形”的整齐的雁阵,思想由对立而走向了同一,矛盾冲突
无形中得到了解决。
最后谈一点应考策略。
首先考生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如果遇到了
相关的试题,那就看试题中的环境描写是上述六中作用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然后结
合具体的内容答题。
另外,上面的几种作用最终都是为刻画人物、深化文章主旨服务的,这一点必须牢记,在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