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3.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指南1 【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 【概述】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的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其移位骨折难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稳定,易发生不愈合,晚期可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老年易发严重的全身并发症。
3 【诊断】1.临床表现:伤后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下肢短缩、外展和外旋畸形。
若外旋角度近90°,应怀疑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肢多有纵轴叩击痛,和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压痛。
GardenⅠ型骨折容易漏诊,因其外伤史不明显。
仅有局部微痛或不适,而且髋关节可屈伸,甚至可以步行,X线检查不易发现骨折线,常被误诊为髋周围软组织损伤。
2. X线显示不清楚或骨折线隐匿时,应行CT、MRI或核素骨扫描检查,或嘱病人卧床休息,2周后再行X片检查,可因骨折局部骨质吸收而显示骨折线,切不可轻易否定骨折存在。
4 【治疗】根据病人的年龄及骨折和类型,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对于无移位骨折或外展嵌插骨折,可将患肢置于轻度外展位,牵引治疗。
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骨折转变成移位者,而且长期卧床易发生致命并发症,故近来多主张采取内固定,以利病人早期活动。
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大部分股骨颈骨折为有移位骨折,除年龄过大且全身情况差,合并心、肺、肝及肾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均适应手术治疗。
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病人仰卧于牵引床上,双下肢伸直,外展30°,双足固定于足托,行持续牵引,至双下肢等长。
分别将健肢和患肢内旋20°,再使患肢由外展位内收至中立位或稍外展位。
牵引复位:术前在病房采用骨牵引1-2周,逐渐复位后手术。
复位有效、安全,但延误时间。
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复位失败者。
切开直视下易获得解剖复位,降低股骨头坏死率。
虽然手术损伤相对较大,但常属必要。
内固定术:包括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滑动式钉板系统,人工关节置换。
儿童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少见,暴力相对较大,移位明显。
股骨骨折诊疗规范指南规范.doc

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多数为关节囊内骨折,是5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尤以女性或骨质疏松者多见。
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常由较大暴力引起。
由于局部血供因素,常可导致骨不连接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多见于老年女性,多有绊倒、扭伤或其他外伤病史,暴力有时不剧烈,可因疏忽而延误诊治。
【诊断】1.症状(1)外伤后引起髋部疼痛。
(2)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
(3)除少数外展嵌顿型骨折以外,多数患者伤后站立、行走功能明显受限。
2.体征(1)患者髋部轻度屈曲、内收位。
(2)下肢450~600外旋、短缩畸形。
(3)髋关节被动活动感觉疼痛。
(4)腹股沟中点压痛。
(5)大转子上移并有叩痛。
(6)下肢纵向叩击痛阳性。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注意有无骨质疏松。
按骨折线移位程度(Garden分类)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外展嵌顿型。
(2)无移位的完全骨折。
(3)部分移位的完全骨折。
(4)完全移位的完全骨折。
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症状明显,怀疑有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鞋制动,相隔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
【治疗原则】1.无移位(Garden工、Ⅱ)或外展嵌顿型骨折对于老年人,如条件允许,可行简单内固定治疗,稳定性骨折端,减少再移位可能,亦便于护理,减少并发症。
如无条件,可采用患肢外展位皮肤牵引或穿防旋鞋保持患肢于外展、旋转中立位。
鼓励半卧位、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2.有移位( GardenⅢ、Ⅳ)骨折明确诊断后,检查和调节全身状况,除外手术禁忌,择期手术。
手术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骨骼密度、内科疾病、外伤持续时间、骨折移位程度和经济情况以及手术的医师经验与条件,选择下列手术:(1)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用多钉固定,如3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
(2)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根据患者生理年龄、体质、活动度、骨折类型、髋臼有无病变等诸多因素选择。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3.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颈骨折【概述】股骨颈骨折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
老年人骨折多由于骨质疏松,加之股骨颈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使股骨颈脆弱。
另外,老年人髋周肌群蜕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的抵消髋部有害应力,髋部受到应力较大(体重的2~6倍),局部应力复杂多变,因此不需要多大的暴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转、甚至在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都可能发生骨折。
临床上对骨折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估计预后,并指导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常用以上几种分类。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与股骨颈的交界处。
骨折后由于股骨头的完全游离,可以在髋臼和关节囊中自由旋转移动,同时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大部分中断,即使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存在,也只供应圆韧带凹周围股骨头的血运,如果小凹动脉闭塞,则股骨头完全失去血运,因此此类型骨折愈合困难,股骨头已发生缺血坏死。
(2)股骨颈中部骨折:骨折线经过股骨颈中段,由于旋股内侧动脉分支,骺外侧动脉,干骺端上及下侧动脉,经关节囊的滑膜下进入股骨头,供应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因此骨折尚能愈合。
(3)股骨头基底部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转子之间,由于骨折两端的血液循环良好,骨折容易愈合。
2.按骨折线的方向分类(1)股骨颈外展骨折:在跌倒时下肢常处于外展位。
两折端之间呈外展关系,压力骨小梁折断向内成角,颈干角加大,骨端嵌插,位置稳定,骨折线Pauwel角小于30°或者Linton角小于30°。
这种骨折端的剪力小,骨折比较稳定,同时由于髋周围肌肉张力和收缩力可促使骨折端靠拢并施以一定压力,有利于骨折愈合。
(2)股骨颈内收骨折:在跌倒时下肢常处在内收位。
股骨头呈内收,骨折远端向上错位,骨折线的Pauwel角大于50°或骨折线Limon角大于50°,此种骨折端极少嵌插,骨折线之间剪力大,骨折不稳定,多有移位,远端因肌肉牵引而上升,又因下肢重量而外旋,关节囊血运破坏较大,因而愈合率比前者低,股骨头坏死率高。
骨伤科股骨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股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
由于老人股骨颈部骨质疏松,因此,在较轻的外力下,如行走时碰撞、跌倒,即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诊断】1.老人跌跤后,髅部疼痛剧烈,失去站立及行走能力。
2.患肢呈现外旋和短缩畸形。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50。
者,属内收型,畸形明显,患肢短缩可达3cm左右,明显外旋。
骨折延长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线所成的角度<30。
者,属外展型,患肢仅有轻度外旋或短缩。
3.伤处瘀肿多不明显。
压痛以鼠蹊中部为明显。
如骨折发生于股骨颈之基底部,则局部瘀肿较重,压痛明显。
4.股骨颈不完全性骨折,患肢稍能伸屈,畸形不明显。
可作足跟叩击试验,如引起鼠蹊部明显疼痛,骨外展型内收型折的可能性较大。
股骨颈骨折5.X片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无移位的骨折在X片上仅见微细的骨折线或仅有一侧骨皮质不连续。
个别病员X片无明显的骨折征,但老人跌跤后璇部疼痛,功能障碍,足跟叩击痛明显者,宜按不完全骨折处理。
【治疗】1.无移位的不完全性骨折,可作胶布皮肤牵引患肢,重量2~4kg,置患肢于轻度屈胸、屈膝和轻度外展位。
合适的牵引可以缓解骨折部位的疼痛。
6.牵引过程中注意勿使扩展板抵及床栏或滑轮,否则失去牵引作用,甚至使断骨移位。
如牵引后疼痛迅速减轻,则6~8周后可摄X片复查,如骨折线消失,可停止牵引,练习扶双拐行走。
7.对有移位的内收型骨折,可作手术治疗。
较常用的为空心钉内固定术,术后无需牵引,可扶双拐进行患肢不负重行走练习。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因断骨愈合困难,可作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髅关节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骨折线位于股骨大粗隆与股骨小粗隆之间的骨折。
由于这个部位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所以骨折后比较容易愈合。
【诊断】1.多见于老年患者,有外伤史,如从高处坠跌或重物撞击等。
受伤时患者常自己感觉有骨擦音。
2.患肢大粗隆周围瘀肿明显,触痛较重,患肢可有外旋及短缩畸形,或有轻度内收成角畸形3.患肢功能障碍,部分病员可触及骨擦音。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朱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参照《外科学》第6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孙传兴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年)。
2.疾病分期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2-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①股骨头下骨折;②经股骨颈骨折;③股骨颈骨基底骨折。
(2)按骨折移位的程度分(Garden分型法)Ⅰ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位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4.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营血不调证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不显,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气血两虚证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志科协作组制定的《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
2.分期:属于早、中期;分型:(1)年龄≤75岁,属于头下、经颈型GardenⅠ-Ⅲ型;(2)年龄>75岁,属于头下、经颈型GardenⅠ-Ⅱ;(3)所有基底型的患者。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

股骨颈骨折诊疗规范(试行)骨伤科二病区2012年1月修订一、诊断及检查要点1、病史:了解受伤时间、机制、暴力种类、伤后患肢功能和处理情况等。
2查体:患肢外形、体位;压痛点和叩痛部位;肢体长度;患肢主动和被动活动情况。
3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以及骨盆平片;临床症状可疑但首次x线片未见骨折者,应卧床休息,1—2周后摄片复查。
为预防漏诊,可摄患肢全长x线片。
CT片可作为常规检查。
4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拟行手术者应查血生化、免疫。
凝血四项等。
5、根据x线片、CT片,作出骨折分类和分型(部位分类;Garden 分型;稳定性分类等)二、治疗(一)不全骨折、无移位骨折者应卧床休息,皮肤牵引维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可配合穿“丁”字鞋,8周后可扶双拐活动。
卧床期间应注意防止骨折移位,适时复查x线片。
(二)有移位骨折但患者拒绝行手术治疗者,行手法复位骨牵引或皮牵引维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也可配合髋带外固定。
应适时复查x线片了解复位和固定情况。
(三)、完全骨折、移位骨折者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不能闭合复位者,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股骨颈基底部骨折者可考虑行钉板系统内固定。
(四)、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证:高龄病人;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或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者。
(五)、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一般采用闭合复位,经c臂用多针或细空心钉内固定。
对于外展或无移位骨折可采用牵引或单侧髋人字石膏固定治疗。
(六)药物治疗按照中医三期辨证用药。
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七)功能锻炼卧床期间加强全身锻炼,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并主动咳嗽排痰。
术后积极进行伤肢股四头肌锻炼及膝踝关节跖趾关节主动活动。
三个月内不盘腿不负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多发生于老年人,临床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人,亦可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女性略多于男性。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
青壮年人本骨折少见,若发生本骨折,必因遭受强大暴力如车祸、高处跌下等。
此种病人除本骨折外,常合并它处骨折,甚至内脏损伤。
二、症状和体征
伤后患髋疼痛,多不能站立或行走,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症状明显,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患髋内收,轻度屈曲,下肢外旋、短缩。
大粗隆上移并有叩击痛,股三角区压痛,患肢功能障碍,拒触、动;叩跟试验阳性,骨传导音减弱,Shoemakersign(+),Kaplan交点偏向健侧脐下,Bryant
三角底边缩短,大转子在Nelaton线之上。
嵌插型骨折和疲劳骨折,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肢无畸形,有时患者尚可步行或骑车,易被认为软组织损伤而漏诊,如仔细检查可发现髋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对老年人伤后主诉髋部疼痛或膝部疼痛时,应详细检查并拍摄髋关节正侧位片,以排除骨折。
三、特殊检查(无)
四、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应注意的是某些线状无移位的骨折在伤后立即拍摄的X线片可能不显示骨折,等2~3周后再进行X线检查,因骨折部发生骨质吸收现象,如确有骨折此时骨折线可清楚地显示。
因而临床怀疑骨折者,可申请CT检查或卧床休息两周后再拍片复查,以明确诊断。
五、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髋关节脱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相鉴别。
[证候分类]
按骨折错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 (髋关节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9-190)
Ⅰ型不完全骨折
Ⅱ型完全骨折,但无错位。
Ⅲ型骨折部分错位,股骨头向内旋转移位,颈干角变小。
Ⅳ型骨折完全错位,骨折端分离,近折端可产生旋转,远折端多向后上移位。
[治疗]
应按骨折的时间、类型、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等决定治疗方案。
一、非手术治疗
(一)空心加压螺钉经皮内固定
1、适应症:GardenⅠ、Ⅱ型骨折。
2、操作方法:新鲜无移位股骨颈骨折可在透视下直接行2-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
先由助手牵引并扶持伤肢轻度外展内旋,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局麻,于股骨大转子下1 cm 及3cm处经皮作2-3个长约1cm的切口,沿股骨颈方向钻入2-3枚导针经折端至股骨头内,正轴位透视见骨折无明显移位,导针位置良好,选择长短合适的2-3枚空心加压螺钉套入导针钻入股骨头软骨面下5mm处,退出导针,再次正轴位透视见骨折复位及空心加压螺钉位置良好,固定稳定,小切口缝1针,无菌包扎,将患肢置于外展足部中立位。
一周后可下床不负重功能锻炼。
(二)手法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
1、适应症:GardenⅢ、Ⅳ型骨折。
2、操作方法:新鲜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可由两助手分别相向顺势拔伸牵引,然后内旋外展伤肢复位;或屈髋屈膝拔伸牵引,然后内旋外展伸直伤肢进行复位;或过度屈髋、屈膝、拔伸牵引内旋外展伸直伤肢复位;也可先行骨折牵引快速复位,复位满意后按前述方法进行固定。
(三)皮肤牵引术
适应症及操作方法:对合并有全身性疾病,不宜施行侵入方式治疗固定的股骨颈骨折。
若无移位则可行皮肤牵引并丁字鞋保持下肢外展足部中立位牵引固定。
(四)较小儿童选用钢针固定骨折,较大儿童可用空心螺钉固定。
二、手术治疗
(一)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1、适应症:闭合复位失败或复位不良的各种移位型骨折。
2、操作方法:取髋外侧切口,显露骨折端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或轻微过度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同上述。
(二)滑移式钉板内固定
1、适应症:股骨颈基底部骨折闭合复位失败者或股骨上
端外侧皮质粉碎者。
2、操作方法:取髋外侧切口,加压髋螺钉应沿股骨颈中轴线或偏下置入,
侧方钢板螺钉应在3枚以上,为防止股骨颈骨折旋转畸形,可附加1枚螺钉通过股骨颈固定至股骨头内。
(三)内固定并植骨术
1、适应症: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兼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无明显变形者或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移位明显者。
2、操作方法:可先行股骨髁上牵引,待骨折端牵开后,行手法复位空心加压螺钉经皮内固定(亦可手术时再行复位内固定),再视病情行带旋髂深动脉蒂、缝匠肌蒂的髂骨瓣或带股方肌蒂骨瓣等转位移植术。
(四)截骨术
1、适应症: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后,可采用截骨术以改善功能。
2、操作方法:股骨粗隆间内移截骨术(麦氏)、孟氏截骨术、股骨粗隆下外展截骨术、贝氏手术等。
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权衡考虑。
(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适应症:主要适用于60岁以上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或恶性肿瘤骨折移位显著不能得到满意
复位和稳定内固定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损伤者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操作方法: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阻滞麻醉。
手术入路可采用髋部前外侧入路(S-P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等。
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采用相应的体位。
对老年患者应时时把保存生命放在第一位,要细心观察防治合并症及并发症。
三、药物治疗
(一)中药治疗
按伤科三期辩证用药。
早期瘀肿,疼痛较剧,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中期痛减肿消,宜通经活络,活血养血,用活血灵汤或舒筋活血汤;后期宜补肝肾,壮筋骨,用三七接骨丸。
局部及远端肢体虚肿宜益气通络活血,用加味益气丸,肌肉消瘦发硬,功能障碍者,宜养血通络利关节,用养血止痛丸。
(二)西药治疗
如手术治疗,术前半小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三天,如合并其他内科疾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四、康复治疗
功能锻炼(主动、被动)
(一)复位固定后即行股四头肌舒缩及膝踝关节的功能活动。
(二)1周后扶双拐下床不负重活动,注意保持外展位。
头下型骨折可适当延缓下床活动时间。
8周后可扶双拐轻负重活动,半年后视病情扶单拐轻负重行走,1年后弃拐进行功能锻炼,并注意定期复查。
(三)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主要问题是防止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所以中后期的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尤为重要。
要嘱咐病人不侧卧、不盘腿、不内收伤肢。
一旦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征象,即应延缓负重及活动时间。
[疗效评定标准]
复位评价标准
多用Garden对线指数判断复位,即根据正侧位X线片,将复位结果分四级。
正常正位片上股骨干内缘与股骨头内侧压力骨小梁呈160º交角。
侧位片上股骨头轴线与股骨颈员线呈一直线(180º)。
Ⅰ级复位,正位呈160º,侧位呈180º;Ⅱ级复位,正位155º,侧位180º;Ⅲ级复位,正位<155º,或侧位>180º;Ⅳ级复位,正位<150º,侧位>180º
实用骨科学第一版第640页
一、行业标准
(一)治愈:对位满意,局部无疼痛,无跛行,伸髋正
常,屈髋超过900,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
(二)好转:对位良好,轻度疼痛、跛行,可半蹲,生活可自理。
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
(三)未愈:伤肢不能行走,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骨伤科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第170页
二、公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