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统计学》年月期末测验指导
成人教育《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C )。
A.157.758B.157.65 C.157.55 D. 158.52.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B )。
A.自变量 B.随机变量 C.因变量 D.相关变量3.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之为( A )。
A.总体 B.样本点 C.个体 D.元素4.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图式( D )。
A.直方图 B.线形图 C.条形图 D.散点图5.适用于描述某种心理属性在时间上变化趋势的统计是( D )。
A.茎叶图 B.箱形图 C.散点图 D.线形图6.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百分比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B )。
A.散点图 B.圆形图 C.条形图 D.线形图7.运用相对累加次数分布曲线,可以快速计算出与学生原始分数相对应的统计量是( B )。
A.百分等级 B.Z 分数 C.T 分数 D.频次8.以下各种图形中,表示间断性资料频数分布的是( A )。
A.圆形图 B.直方图 C.散点图 D.线形图9.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及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的统计分析图是( D )。
A.散点图 B.圆形图 C.条形图 D.线形图10.在一组正态分布的数据巾,去掉两端极值后,一定不会受到影响的统计特征值是( D )。
A.全距 B.平均值 C.标准差 D.众数11.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 A )。
A.50 B.75 C.25 D.50 ~ 5112.六名考生在作文题上的得分为 12 , 8 , 9 , 10 , 13 , 15 ,其中数为( B )。
A.12 B.11 C.10 D.913.A 、 B 两变量线性相关,变量 A 为符合正态分布的等距变量,变量 B 也符合正态分布且被人为划分为两个类别,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应采用( B )。
A.积差相关系数 B.点双列相关 C.二列相关 D.肯德尔和谐系数14.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已知时,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是( D )。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2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下列属于非参数检验的方法有()。
A、卡方检验B、符号检验C、符号等级检验法D、秩和检验E、中位数检验等参考答案:ABCDE2.三个水平的因变量方差分析的备择假设为:Ho:μ1≠μ2≠μ3。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任何一个随机事件A的概率都是非负的。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4.等级变量具有绝对参照点,但不具有相等单位。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下列情况数据的分布属于二项分布的是()。
A、投掷硬币B、天上下雨C、考试分数D、身高E、体重参考答案:AB7.在人格侧样上的分数形成正态分布σ=12,μ=80。
一个随机样本n=16,其均值大于85的概率是()(不查表)A.2.52%B.4.78%C.5.31%D.6.44%参考答案:D8.次数分布图可以清晰直观的给出数据的分布趋势,有不同的类型()A.直方图B.棒图C.折线图D.茎叶图E.饼图参考答案:ABCD9.回归的目的就是得到回归方程。
()参考答案:A10.相关样本假设检验中,双尾检验的虚无假设表示为H₀:μ₀≠0。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1.想要研究性别跟是否吸烟有无关系,用()A.积差相关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D.φ相关参考答案:D12.使用完全不同的两个样本的情况,被称为()A.完全随机设计B.独立样本的研究设计C.相关研究设计D.被试间设计E.组间设计参考答案:ABDE13.进行方差分析时,字母K的含义是()。
A、每种实验条件中被试的个数B、实验中所有被试的个数C、某种实验条件的平均数D、实验条件的个数参考答案:D14.分组标志如果按形式大致可分为()。
A、性质类别B、顺序类别C、数量类别D、数据类别E、等比类别参考答案:AC15.当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10时,则所得的平均数比原平均数多10。
心理统计学形考作业4 - 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

心理统计学形考作业4 - 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心理统计学形考作业4的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文档将提供考试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帮助您顺利准备和完成期末考试。
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心理统计学全课程内容-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持续120分钟- 考试题型:选择题、解答题等考试准备在进行期末考试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准备。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复课程内容:回顾课本、讲义和笔记,并重点关注重要概念、公式和方法。
2. 完成练题:通过解答心理统计学相关的练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参考资料:查阅其他心理统计学教材、学术论文和在线资源,获取更多的相关内容和案例。
考试策略在考试过程中,遵循一些策略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1. 阅读题目:仔细阅读每个题目,并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2. 分配时间:根据题目的难度和分值,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题目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3. 解答顺序:根据个人喜好和信心,选择从容易到困难或者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解答题目。
4. 考虑答题策略:对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和猜测答案的方法,而对解答题则需要仔细思考和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注意事项在考试期间,请务必遵守以下注意事项:1. 遵守考场纪律:遵守考场规定,禁止作弊行为,尊重其他考生的权益。
2. 仔细审题:确保对每个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有清楚的理解。
3. 注意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题目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 仔细检查:在提交试卷前,仔细检查答案,确保没有疏漏和错误。
结论通过遵循上述建议和策略,相信您能够在心理统计学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请记住要充分准备,审题仔细,合理分配时间,并运用合适的解题策略。
祝您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心理统计学》期末试题

2019级资本深圳1班《心理统计学》期末试题姓名:生日:分数: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2分)1.身高的测量结果属于()A.称名等级数据B.顺序等级数据 C.等距等级数据 D.比率等级数据2.用于描述连续性变量数据的统计图是()A.直方图 B.简单条形图 C.复合条形图 D.圆形图3.下面量数为无单位量数的是()A.M B.Md C.CV D.MD4. 某次考试之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求得第90百分位数是78分,这意味着考分低于78分的考生人数比例为()。
A. 90%B. 10%C. 78%D. 22%5. 一个2×3的完全随机设计,表示 ( )。
A.试验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有两个水平,另外一个因素有三个水平B.试验有两个水平,一个水平有两个因素,另外一个水平有三个因素C.试验有三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D.试验有两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三个水平6. 已知总体为正态分布,当方差σ2已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A. T分布B. Z分布C. F分布D. χ2分布7. 两个四选一的选择题,一考生全凭猜测,两个题全选对的概率为 ( )。
A.0.025B.0.0625C.0.50D. 0.1258. 有一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请问他在该班的百分位是()A. 16%B. 36%C.50 %D. 84%9. 从某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标准差为6,其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为()A. 1.7B. 1.9C. 2.1D. 2.010. 在人格测验上的分数形成正态分布μ=80,σ=12,一个随机样本n=16,其均值大于85的概率是()A.2.52%B.4.78%C.5.31%D.6.44%11.某实验选取三个独立样本,其容量分别为n1=4, n2=5, n3=6,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平均数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时,其组间自由度为()A.2B.5C. 12D. 1412.一个2×3列联表的自由度是( )A.2B.3C.4D.513.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最新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心理统计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指导心理统计学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指导心理统计学心理统计学是研究在心理实验或检查中如何采集、整理、剖析数字资料,以及如何依据这些资料所传达的信息作出科学推论的应用统计学分支。
心理统计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心理学离不开科学实验或检查,而心理实验或检查又必定要面对办理数字资料的问题。
比如:如何采集资料才能使数字最存心义、最能反应所研究的课题;采纳什么方法整理和剖析所得数据,才能限度地展现这些数据所反应的信息,进而对实验或检查结果作出科学的解说;如何才能从所得局部结果推论到整体,作出一般规律性的科学结论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依赖科学的统计方法。
心理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生物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等相像,都是数理统计学在某一学科的详细应用。
数理统计学供给了很多办理数字资料的一般方法,心理统计学则针对心理学的特色,研究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去解信心理实验或检查中的数据问题,二者既有亲密联系又不等同。
跟着心理学的发展,必定会有更多的数理统计方法被引进心理统计学中来,这样也会促使心理统计学的发展。
心理统计学的内容,按其目的与功能可分为描绘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三部分。
描绘统计主要研究如何将实验或检查获得的大批数据简缩成有代表性的数字,使其能客观、全面地反应这组数据的全貌,将其所供给的信息充足展现出来,为进一步统计剖析和推论供给可能。
其研究方法是经过绘制统计图表及计算各样统计量来描绘这组数据的各方面特色,一般步骤为: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类,作出次数散布表及次数散布图并算出峰度,以偏度系数反应数据的散布特色;计算均匀数、中数、众数等集中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向;计算全距、均匀差、四分差、标准差或方差等差别量数,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分别程度;计算有关系数、回归系数或回归方程,以反应两列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或一致性程度。
推论统计是以描绘统计为基础,以解决由局部到全体的推论问题,即经过对一组统计量的计算剖析,推论该组数据所代表的整体特色。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心理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心理统计学试题及答案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第一章1 名词概念(1)随机变量)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 f 表示。
(6)频率)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
其描述性定义。
随机事件 A 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 A 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 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
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

心理统计学考试技巧心理统计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心理现象背后的数据规律起着关键作用。
而面对心理统计学的考试,掌握一些有效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取得理想的成绩。
首先,要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掌握。
心理统计学涵盖了众多概念和公式,比如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概率分布、假设检验等等。
在备考过程中,要将这些概念理解透彻,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定义,还要明白其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知识卡片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
其次,多做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
练习题能够帮助我们熟悉各种题型,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可以选择教材配套的练习题、历年考试真题或者网上的相关题库。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于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在考试过程中,认真审题至关重要。
有些题目可能会设置一些陷阱,如果不仔细阅读题目,很容易出错。
要弄清楚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比如,在涉及假设检验的题目中,要注意判断是单侧检验还是双侧检验,以及确定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掌握合理的答题顺序也能提高考试效率。
一般来说,可以先做自己熟悉和有把握的题目,这样能够增强自信心,为后续的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先跳过,等到完成其他题目后再回过头来思考。
但要注意,不要在一道难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整个考试的进度。
在计算过程中,要保持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计算。
心理统计学中的计算往往较为复杂,容易出错。
可以在草稿纸上清晰地列出计算步骤,避免混乱和错误。
同时,要注意保留适当的小数位数,遵循题目要求和学科规范。
在回答论述题或简答题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的阐述。
使用恰当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自己的观点,能够使答案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另外,考试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发挥。
《心理统计学》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的考试卷型包括:1、单项选择题2、判断题3、简答题4、计算题5、综合应用题二、重点复习内容(一)绪论1、心理学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
其中,描述统计的指标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趋势和数据间的相关2、数据的种类按照测量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1)称名变量,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用来划分、区别事物的不同种类所形成的变量。
这类数码并无数量和序列的含义,不能进行数量化分析,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2)等级变量,在对事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依据事物某种属性程度的大小排列顺序形成的变量。
等级变量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不同组的等级变量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等距变量,是指在观测标识事物某一特定属性时,具有相对参照点、有相等单位的变量。
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是由于等距变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即无绝对零点,因此不能进行乘除的运算。
例如,测量温度的℃。
(4)比率变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参照点的变量,如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值的物理量等。
这类变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统计图表1、次数分布表: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和图示形式。
次数分布包括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等。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1)求全距: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
用符号R表示(2)定组数(3)求组距: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
(4)定组限:指各组数据在数值上的起点值和终点值。
(5)求组中值:各组实际上限数值与实际下限数值的中点数值,即上、下限数值的平均值。
(6)归类划记:将原始观测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归组。
(7)记录各组次数(f)。
(8)核对,抄录新表。
3、连续变量的单位是无限的,例如整数180的实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79.5和180.5,而测量数据8.35的下实限是8.3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异量数是对一组数据的变异性,即离中趋势特点进行度量和描述的统计量,也称为离散量数。
1、全距、百分位差和四分差
全距又称两极差,用符号R表示,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就是全距。例如,4,4,5,3,5,5,2。这列数据的全距为3
百分位差是用百分位数之间的差值来表示离中趋势的一种差异量数。
四分差,又称为四分位差,通常用符号Q来表示,指在一个次数分配中,中间50%的次数的全距之半,也就是上四分点与下四分点之差的一半。
(4)比率变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参照点的变量,如身高、体重、反应时、各种感觉阈值的物理量等。这类变量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二)统计图表
1、次数分布表:各种次数分布的列表形式和图示形式。次数分布包括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相对次数分布、累积次数分布等。
2、编制次数分布表的步骤
(1)求全距:从最大值的数据中减去最小值的数据,所得差数就是全距。用符号R表示
(3)方差、标准差的意义: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该组数据越分散;其值越小,表示次数分布的数据比较集中,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
3、分组资料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对于次数分布表中的数据标准差计算公式为:
4、差异系数:又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等,是一种相对差异量,用CV表示,为标准差对平均数的百分比,计算公式:CV=S/M×100%。
例如,已知在甲分布中P90-P10=38,在乙分布中P90-P10=24,两个分布的分散程度,则甲>乙。
2、标准差、方差
(1)方差:也称变异数,均方。作为样本统计量,用符号s2表示,作为总体参数,用σ2表示。它是每个数据与该组数据平均数之差乘方后的均值,即离均差平方后的平均数。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标准差是一组同质数据间变异度大小的量度指标,但是如果两组数据平均数相差较大时,不能采用标准差进行比较。
1、算术平均数:又称平均数,是集中量数中性能最好的一个统计量,一般用M表示。
平均数是一种受极端数据值影响的统计量。
2、加权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与其权重乘积的总和除以权重总和所得的商。
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由各个平均数计算总平均数这类实际的统计计算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可以把各小组的平均分数,视为该小组每个个体的分数,而把每个小组的人数,视为权数。
(2)等级变量,在对事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依据事物某种属性程度的大小排列顺序形成的变量。等级变量既无相等单位,也无绝对零,不同组的等级变量间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3)等距变量,是指在观测标识事物某一特定属性时,具有相对参照点、有相等单位的变量。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但是由于等距变量的参照点是相对的,即无绝对零点,因此不能进行乘除的运算。例如,测量温度的℃。
1、单项选择题
2、判断题
3、简答题
4、计算题
5、综合应用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一) 绪论
1、心理学统计学的内容: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实验设计。其中,描述统计的指标包括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散趋势和数据间的相关
2、数据的种类
按照测量的水平,可以划分为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1)称名变量,是指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用来划分、区别事物的不同种类所形成的变量。这类数码并无数量和序列的含义,不能进行数量化分析,不能做加减乘除的运算。
众数:又称为密集数、范数等,常用符号M0表示,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
5、平均数、中数与众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正态分布中三者相等,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大于中数,中数大于众数。在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小于中数,中数小于众数。M<Md<Mo。对于数据较多的资料,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值不会相差太大。
差异系数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常用于:
(1)同一团体不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如身高和体重离散程度的比较;
(2)对于水平相差较大,但进行的是同一种观测的各种团体,进行观测值离散程度的比较。
(2)定组数
(3)求组距:指每一组的间距,用符号i表示。
(4)定组限:指各组数据在数值上的起点值和终点值。
(5)求组中值:各组实际上限数值与实际下限数值的中点数值,即上、下限数值的平均值。
(6)归类划记:将原始观测值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一归组。
(7)记录各组次数(f)。
(8)核对,抄录新表。
3、连续变量的单位是无限的,例如整数180的实上限和下限分别为179.5和180.5,而测量数据8.35的下实限是8.345。
3、次数分布表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对于已经列成次数分布表的数据,其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各组的组中值,为各组的次数,N为总次数,即。
4、中数与众数
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中值。符号为Md或Mdn。中数是按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当数据的个数为偶数时,则取据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对于数据较多的资料,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值不会相差太大。
4、累加次数分布表:如果想知道某个数值以下或以上的数据的数目,就要用累加次数。
5、次数分布图:编制次数分布表与绘制次数分布图,对于了解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平均水平,差异情况等非常有用。由于数据的性质不同,有时实验结果的次数分布图上会出现双峰。
(三)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主要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常用的代表性的集中量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
《心理统计学》年月期末测验指导
———————————————————————————————— 作者:
———————————————————————————————— 日期:
0272《心理统计学》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可能的考试题型包括:
标准差、方差是描述数据的离散趋势最好的统计值。
(2)方差性质:可加性、可分解性
标准差特性:每一个观察值都加一个相同常数C之后,计算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每一个观察值都乘一个相同常数C,则所得到的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常数C。以上两点结合,每一个观察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C不等于0),再加上一个常数d,所得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乘以常数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