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昭君出塞》是中国传统民歌,以其深情婉转的词句和悲壮动人的旋律而著称。
这首歌曲描述了汉朝公主王昭君为了国家毅然决定出塞,与葱岭边的士兵们共同抵抗北方入侵的辽军。
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重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故事情节中的悲愤、坚定和壮丽。
演唱时要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这是演唱一切中文歌曲的基本要求,但对于《昭君出塞》这样一首表达深情的歌曲尤为重要。
清晰的发音能够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进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歌曲的情感。
要注意用声音表达情感。
歌曲中融入了大量的悲情元素,演唱时应注重表达出来。
在歌曲的开头部分,可以适当增加音色的柔和与细腻,给人一种柔软而哀伤的感觉。
在副歌部分,可以加强音量和音调的上扬,表达出王昭君坚定出塞的决心和英勇的斗志。
演唱中还可以通过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在表达出塞的曲调中,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展现出出征士兵们的紧迫感和决心。
而在描述入侵辽军的部分,可以采用较慢的节奏和重音,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不安。
在演唱处理《昭君出塞》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让听众能够通过歌声深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悲壮与坚定。
演唱者应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和清晰度,用声音表达情感,并通过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来增加歌曲的表现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演绎《昭君出塞》这首美丽的民歌。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昭君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原曲源自唐代诗人皎然的《昭君怨》,后
来被改编为歌曲。
这首歌曲的情感、旋律和歌词都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在演唱处理方面
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保持最佳呈现效果。
首先,演唱者需要注意音乐的情感色彩。
《昭君出塞》的旋律充满悲伤和失落的情感,因此在演唱时需要保持这种情感,并且尽可能地表达出来。
演唱者应该通过音乐来传递自
己的情感,以便更好地触动听众的心灵。
其次,演唱者需要注意歌曲的节奏感和节拍。
在演唱时必须精确地跟随歌曲的节奏,
以确保歌曲的节奏感流畅、平稳。
此外,歌曲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唱者需要在演唱
时非常专注,以确保每个节拍都得到正确的强调。
除此之外,演唱者还需要注重歌曲的音乐表现力。
歌曲的音乐表现力是指歌曲包含的
各种声音和音效,包括乐器的声音、歌手的歌唱声音和背景音。
演唱者需要确保这些声音
和音效在演唱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以便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演唱者还需要注意歌词的发音和表达。
歌曲的歌词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包含着
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演唱者需要确保自己能够清晰地发音,并让听众听懂歌词的意思。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注意歌词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
总之,《昭君出塞》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演唱处理需要注意多个方面,包括情感、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和歌词表达。
如果演唱者能够在这些方面保持专注和努力,就能够将
这首歌曲演绎得更加完美、感人。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昭君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风歌曲,演唱处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歌曲的情感表达是十分重要的。
《昭君出塞》讲述了一个含恨离去的女子出塞的故事,表达了她心中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演唱时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让听者能够感受到歌曲所描绘的情景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音乐的演唱要注重节奏的把控和音准的掌握。
《昭君出塞》的曲调优美悠扬,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演唱时应注意音符的准确演绎,拿捏好歌曲的节奏感,使听者能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
演唱处理时可以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和故事情节,通过音色、音量、音高的变化等手法,使听者对主人公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在描绘昭君内心思念的部分可以使用柔和、细腻的音色,来表达她的温柔和柔情;而在描绘她悲愤离去的部分,可以使用高亢、有力的音色,呈现她的坚定和决绝。
与音乐的伴奏配合要紧密。
伴奏的处理应与歌唱的风格相协调,相得益彰。
在《昭君出塞》这首歌曲中,可以选择以民族乐器为主要伴奏,如胡琴、大笛等,增强歌曲的浓郁古风特色。
演唱时要注意与乐器的合奏,使乐器和声音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感。
《昭君出塞》是一首具有情感深度的古风歌曲,演唱处理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音乐的节奏感和音准的掌握、角色形象的塑造,同时与乐器的伴奏配合,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歌曲《昭君出塞》是一首描写春秋时期昭君出塞的古曲,曲调优美,歌词深情。
这首歌曲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也是许多音乐人钟爱的经典曲目。
在演唱处理方面,为了尽可能还原这首古曲的韵味和情感,需要对演唱技巧和表达力进行精心的处理。
在演唱处理方面,需要选择一位具有一定实力和深厚音乐功底的歌手来演唱这首歌曲。
要求歌手具有较高的音乐技巧和表演力,能够很好地诠释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歌手在演唱时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声音的抒发和情感的真挚,让歌曲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在音乐编曲方面,需要对歌曲进行精心的编曲处理。
在音乐的编曲上,可以考虑加入一些中国古乐器的演奏元素,比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以增强歌曲的古典气息,让歌曲更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也可以加入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使得整体音乐更加时尚和大气。
在编曲处理上,需要注重音乐的层次和配器的变化,突出歌曲中的主旋律,让整个音乐更加立体和饱满。
在歌曲的混音处理上,需要对录音的声音进行精心的混音处理。
在混音处理中,需要注重声音的清晰度和通透度,保持歌手的原声唱法,避免过分处理。
要注重声音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混音处理中适当加入一些合唱和和声的效果,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氛围感。
在混音过程中还需要对音乐的动态范围进行处理,使得音乐的整体声音更加平衡,让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还需要对歌词进行精心的演绎处理。
歌词是歌曲的灵魂,对歌词的演唱处理至关重要。
歌手在演唱时要注重歌词的发音和情感的表达,注意每个字、每句歌词的发音和节奏,力求能够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歌手还要注重歌词的情感抒发,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投入,将歌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感染听众。
在现场表演处理上,也需要进行精心的规划和安排。
现场表演是歌曲呈现最直接和现场的方式,需要对现场表演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安排。
在现场表演中,要注重舞台布景、灯光和音响效果的处理,力求能够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艺术歌曲《昭君出塞》艺术分析及演唱处理

8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全曲共101个小节,其中前17小节为前奏部分,该部分以九拍缓慢的和弦织体结构将我们带入西域风情,同时运用16分音符的快速弹奏模仿琵琶的轮指弹奏手法,使其营造出王昭君心中的不安与纠结。
从第9小节开始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上由弱渐强再由强逐渐向弱过渡。
在经过一番强弱对比后引出歌曲主题。
18-42小节为乐曲的第一乐段(A),在该乐段中多以抒情、流畅性的分解和弦为主,而第二句主要以短促紧凑的柱式和弦为主,因此前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突显情绪变化。
而在本乐段最后一小节和下一乐段的第一小节之间出现一个刮奏,刮奏在此处起到了连接上下两个乐段以及烘托情感急转的作用。
第二乐段开始之前出现11个的小节间奏,在间奏中以柱式和旋为主,速度也在刮奏后由88突然加速到144,并多次运用小附点和前十六后八节奏型增加律动感,其中反复出现的“5 4 3444”模仿出马蹄声的音效,使其营造出热情奔放、策马奔腾的景象,同时为下文欢快的场景做铺垫。
在音乐进入主题时巧妙的运用到同主音转调,从d 羽雅乐转到D 商六声调式,并主要延续柱式和弦的织体结构很好地将间奏与音乐主体相连接。
第二段与第三段(也是再现段)之间用四个“啊”作为连接部连接下文,并运用蒙古长调为基础衔接音乐情绪。
同时,该段音乐织体以柱式和旋为主旋律和旋为副将全曲推至高潮。
虽同为柱式和旋,但与前一乐段相比本乐段更加细腻且富有张力。
(二)歌词分析词作者刘麟在进行创作时没有过多的讲述王昭君的怨恨,更多的是站在不同视角下将王昭君的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以及舍生忘死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段开始部分“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马上弹。
”中便以他人视角表达出王昭君在即将启程之际对家人、对故土的不舍之情,只得寄情于琵琶以表离别思乡之感。
前一句表现不舍而下一句“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就清晰地表明世上本无儿女私情,有的只是朝政国事,“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这也更表现出王昭君此次远嫁的决心。
浅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技巧

浅析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技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王昭君是一位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
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不仅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深深影响着后人对其事迹的深入研究。
在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中,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毅然肩负起了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
因此,后世之人在对该故事进行研究时,便会将其与现代歌曲《昭君出塞》结合起来进行演唱。
著名歌唱家王志信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代表作《昭君出塞》是他对自己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完美诠释,该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王志信所演唱的《昭君出塞》,其艺术价值非常高,其对《昭君出塞》的研究,不仅对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音乐事业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声乐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声乐艺术不断发展壮大,为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著名歌唱家王志信就是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其在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并将自己独特的歌唱风格融入到这些作品中。
王志信是中国民族声乐事业中的佼佼者,其所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具有独特艺术风格,而且也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由王志信作曲、刘麟作词的《昭君出塞》自2002年问世以来,始终是民族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就从王志信演唱歌曲《昭君出塞》着手,对该作品进行详细分析。
二、创作背景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因而被其故意丑化,致使昭君无缘面圣,成为一名普通宫女。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自请为婿,汉元帝下令征集汉人出塞,昭君慷慨应召,自愿出使匈奴。
汉元帝将她封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
她在出塞后为匈奴人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林业知识,维护了汉朝和匈奴的和平,使汉朝与北方匈奴和平共处。
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的演唱处理探讨

音乐表演的感受,而从三十六小节开始,反复连续的伴奏织体使得乐曲层层递进,进一步强调了乐段的思想。
再次,在《昭君出塞》的间奏部分,作曲家主要借助快板使得作品流动起来。
作品的五十四到八十六小节是B部分,作品主要借助欢快热情的节奏,不仅营造出欢乐的西域场景,还展现出当时匈奴人对王昭君到来的欢迎。
在之后四个衬词“啊”的部分,作曲家使用蒙古长调在使情绪起承转合的同时,将乐曲情绪推向高潮。
最后,在A’部分,作曲家运用了阻碍进行和弦与阻碍终止和弦,通过副属和弦的铺垫使得乐曲平稳回到了d羽七声调式,并且,为进一步延续情绪,作曲家将第一段的素材进行了拉宽,在结尾部分更是借助重音与震音营造出了辉煌的气氛,升华了作品的情感,进一步提升了作品与王昭君形象之间的契合度[2]。
(二)歌词分析在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歌词的谱写过程中,词作者并未过多的描述王昭君远离故土的怨,而是将描述重点放在了昭君出塞这一行为所展现的民族精神。
具体来说,首先,在作品的第一部分,词作者在用“别家园……马上弹”表现王昭君对家人、故国不舍之情后,立即用“女儿情……无烽烟”表现在当时的环境下,国家大事远重于儿女私情,并且歌词中的“从此长城无烽烟,无烽烟”更是展现出昭君出塞的决心。
其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纵马塞上行……暖在我心间”向人们展现了王昭君入塞时的热闹景象,山川、绿草、毡房、奶茶等情景与中原麦浪、炊烟、黎民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为了维护故乡的美好景象,王昭君进一步坚定了自身内心的信念。
最后,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作曲家借用别人的视角,对昭君出塞的伟大加以描述,对作品的内涵加以升华[3]。
三、声乐作品《昭君出塞》演唱处理与形象处理与其他一些将核心放在凸显“怨”的作品不同,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昭君是深明大义、有胆有识、为汉朝与匈奴和平做出真切贡献的女子,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通过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中各部分进行相应处理的方式,尽可能展现昭君为国为民的宽广胸襟、爱国爱民的英雄气概。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歌曲《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名曲之一,歌曲描述了汉代美女王昭君被迫随大匈奴单于出塞的故事。
这首歌曲以其深沉的旋律和悲壮的情感而闻名,演唱这首歌曲需要有准确的把握情感和声音的表达,唱者需以独特的技巧和才能来演绎这首歌曲。
要想成功演唱这首歌曲,首先要注意的是音准要准确,节奏要稳健。
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深入了解,唱者能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对于这首歌曲的演唱,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良好的嗓音技巧:唱这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嗓音技巧,因为歌曲中有许多高低起伏的音乐,需要有不错的音域和音色,能够做到从低沉的抒情到高亢的悲愤的切换。
唱者需要具备悠扬的音色和较强的音准感,能够准确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变化,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准确。
2. 深入理解歌词:演唱《昭君出塞》,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歌词内容,进一步演绎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歌词中描绘了王昭君被迫出塞的悲痛心情,唱者需要具有热情和深沉的表达能力,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进一步感受到歌曲中的故事。
3. 合理的情感表达: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这首歌曲,真切地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演唱的过程中,唱者要通过自身的情感去表现王昭君在出塞的过程中的悲苦和无奈,需要表现出内心的悲愤和不甘,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感染力。
4. 合理的音乐处理:在音乐处理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处理。
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的编曲,让音乐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在声音处理上,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如混响、合唱等方式,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有层次感。
5. 明确歌曲的主题和意境:在演唱《昭君出塞》时,需要明确歌曲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好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并通过演唱来深入表现出这种情感和故事。
尤其要关注到歌曲的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的表现上,要有较强的气势和激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爆发和压抑。
6. 合理的舞台表现:在演唱时,除了音乐的处理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舞台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艺术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作者:王文轩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9期
【摘要】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昭君出塞》就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一,本文就此歌曲创作背景进行浅要简述和演唱分析,使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诠释歌曲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涵义。
【关键词】昭君出塞;演唱处理
曲作家王志信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广为流传的艺术歌曲。
《兰花花》《孟姜女》《母亲河》《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是他的代表作。
他的作品个性突出,风格大气,有着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也常常运用一些家喻户晓的民歌曲调和曲艺主题,使作品具有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
作品《昭君出塞》就是一首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整首歌曲结构规整,音域较宽,旋律抒情婉转又具有戏剧性,情感丰富。
以历史故事为题材,把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这是一首具有比较高难度的女高音演唱作品,演唱者需要有扎实的声乐功底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一、呈示部(A部分)的演唱处理
作品开始是引子部分,第一个和弦就是一个九拍的长音,让人瞬间联想到这样的一幅画面:号角响起,昭君即将踏上出塞的路途,汉武帝亲自送行,汉朝送亲的队伍庞大,气势恢宏,第六第七小节的钢琴伴奏模仿了琵琶的弹奏方式引出昭君,昭君跨上马,与君王告别。
A 段部分写昭君离别家乡的离别之情和她希望到了那里之后两地的人民都能远离战争的决心。
A 段又分为a、b 两个乐段,演唱时要把“我”化作昭君,演唱“别家园,出雄关,”时要深情,但是她的深情中却不乏坚定,作为汉朝公主,虽然是离别家园,但她也是胸怀大志的。
所以在演唱时不能带着哭腔和悲伤的情绪,要有着她作为汉朝公主的坚定和大气,可略带一丝即将离开家园的伤感。
从作曲家在“昭君”和“琵琶”两词音符的设计上也能看出来。
在演唱“弹”字时三拍的音之后作曲家标记上了换气记号,却要唱得声断气不断,音断情不断的感觉。
b乐段随着马车的渐渐远行,昭君看着眼前渐渐开阔的土地,心里也慢慢明朗起来,她开始觉得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使汉朝的人民和匈奴人民从此都过上没有战火烽烟、国泰民安的生活,心中有了安慰,也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此处的旋律拉宽、高昂起来,演唱的力度要适当加强,唱出她的骄傲与自豪。
之后连续的两句“从此长城无烽烟”虽然是一样的语句,演唱却要用不同的语气,第二句要比第一句更坚定,力度稍强。
在唱这一段时一开始就要抓住听者的心,将听者带回到2000年前。
二、展开部(B部分)演唱处理
间奏部分欢快热烈,速度从每分钟88拍加快到了每分钟144拍,钢琴伴奏欢快奔放的旋律和织体表现出了蒙古人民用自己民族独特的歌舞表达对王昭君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冲淡了昭君的思乡之情。
紧接着歌曲进入第二部分,经过连日的车马劳顿,终于到达了边塞,这一段就在感官上描述了塞外美丽的风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羊在欢快地奔跑,一座座蒙古包坐落在草原上,迷人的塞外风光让昭君顿时心中宽阔了许多,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此段时要放佛置身于此、身临其境,用歌声表现出边塞美丽的风光。
此处的音乐选用《春江花月夜》,但是将它的节奏打乱,使中原的音乐与塞外的文化相融合,独具一格。
在演唱时要注意此处的两段歌曲类似于我国古代吟唱诗歌的韵律。
四句一段,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在里面,每一句的语气都有变化,整段的演唱要欢快,并注意歌词中类似于“绕”“接”“舞”“捧”等这几个处在强拍位置的动词,演唱时可适当加重语气,更能表现出这些字的语态动作,使音乐具有舞蹈的律动感。
并且我认为在“川”字“跹”字的演唱时,可以在字头加入一个上方三度向下的前倚音做润腔处理,在“牛羊接蓝天”的“接”字做下滑音润腔,这样演唱使音乐更具有民族特色。
紧接着四个小节的间奏之后,音乐情绪发生了变化。
昭君回眸远望,又想起故土的亲人们,温和的霞光中,中原大地一片安宁祥和。
看到此景,昭君更加认为自己和亲到边塞是个正确的决定,只有这样,故土的人民才能免受战争的纷扰,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演唱时要将“较低沉—欣慰—激动—坚定”的语气表达出来。
紧接着是是四句的虚词“啊”,看似这几个“啊”字相同,却各有各的情绪和意义。
第一句的“啊”充满着激动和自豪之情。
第二句的“啊”具有蒙古族长调豪放的感情。
这两个“啊”字的演唱不仅仅要在情绪上不同,在处理上也要一阳一阴,一放一收,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和表现歌曲。
第三个“啊”字的演唱时要表现出昭君此时内心的心潮澎湃,演唱时要将气息流动起来,推动音乐的发展。
最后一个“啊”是昭君情绪的最高潮部分,她的情绪在此全部抒发出来。
前四个音符可以稍稍加快,在第五个音开始可以稍慢下来,拉宽节奏,形成速度上的对比,作曲家在谱面上也标记了rit 记号。
演唱者的声音要在能控制的基础上达到最洪亮最饱满的状态,从而使观众心灵得到深深的震撼,以情动人。
三、再现部(A‵部分)的演唱处理
第三部分A′是全曲最高潮的部分,以第三人称的语气来激情地唱出“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
这一句表现出了昭君为了国家和民族甘愿自己做出奉献的坚定决心和历史对她最忠实的评价,又一次提出了本曲的主要核心,昭君出塞不是怨也不是恨,是她深明大义的民族气节。
此处的旋律拉长、拉宽,演唱时每一个字都要咬得结实、铿锵有力。
此处快速的钢琴伴奏也烘托起了气氛。
最后,全曲在九拍的“年”字延长音上强有力地结束。
此处的演唱应先收再放,用充足的气息来完成整个歌曲,也能紧紧抓住听者的心,回味无穷。
四、结语
《昭君出塞》是一首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整首歌曲的每个部分都有她独特的内容和涵义。
这首歌曲在内容上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以现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赋予这个歌曲新的含
义。
钢琴伴奏设计精巧,画面感强烈,因此这首歌曲的特征对今后的民族声乐的演唱和创作发展和教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晓.浅析《昭君出塞》艺术歌曲[J].大众文艺,2010.
[2]朱雯珺.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创作特点[J].福建师范大学,2009.
[3]曹洋.声乐作品《昭君出塞》艺术表现的再创造[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4]邬丹.声乐作品《昭君出塞》的演唱艺术诠释[J].群文天地,201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