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1

合集下载

作文《昭君出塞的故事》

作文《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话说这王昭君啊,当年要出塞和亲,那场面,啧啧,想想都替她捏把汗。

你说好好的一个大美女,放着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不过,跑去那鸟不拉屎的大漠,搁谁谁乐意啊?就说我吧,上次去内蒙玩,本来兴冲冲地想去体验一下骑马的潇洒,结果呢?那马,叫一个高大威猛!我腿短啊,爬都爬不上去,还是在教练连拉带拽下才勉强坐稳。

刚开始还好,马儿慢悠悠地在草原上溜达,我还有心思欣赏风景,觉得这草原风光还真是挺美的,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空气清新,比北京那雾霾天强多了。

可没过一会儿,这马就开始不老实了,小跑起来,颠得我五脏六腑都要移位了。

我死死地抓住缰绳,感觉自己像个挂件似的,随时都有可能被甩出去。

更惨的是,那马鞍子,硬邦邦的,硌得我屁股疼。

我穿的是牛仔裤,本来就有点紧,这下好了,磨得我大腿内侧火辣辣的疼。

我心里那个后悔啊,早知道就穿条宽松的运动裤了。

骑了大概也就半个小时吧,我就感觉自己已经散架了,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疼的。

好不容易熬到下马,我腿都软了,差点没跪地上。

你说我骑个马都这么难受,王昭君这一路去大漠,得遭多少罪啊!那可不是旅游,是真真正正地要在那边生活下去,语言不通,环境恶劣,想想都头皮发麻。

虽然历史书上说她是为了汉匈两族的和平才做出牺牲的,但我觉得吧,这背后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就像我骑马这事儿,表面上看是挺潇洒的,实际上呢?屁股疼,腿疼,浑身都疼!估计王昭君当时也是这样,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指不定怎么哭呢。

不过话说回来,她这一去,还真就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也算值了。

哎,要是当年她不用去和亲,说不定还能在宫里找个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的小日子呢。

想到这,我又忍不住替她惋惜起来。

你说,这女人啊,有时候真是身不由己。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份身不由己,才更显得王昭君的伟大,不是吗?真的是,想想都替她屁股疼……。

昭君出塞-国剧大成

昭君出塞-国剧大成

(白)
千岁。
王昭君 (牧羊关牌) 叫他们,一个一个下阵到关前去。
(王昭君、马夫同下。二小番同上。)
二小番 (同白)
压捕。
中国京剧戏考
昭君出塞
4
王龙
(唱)
臊达子臊达子,
娘娘嫌你们腥膻气。
叫你们一个一个下阵到关前去。
二小番 (同唱)
呜哩哇,哩哇,咯呜哩蒙董,
吃杀乙呀,吱吱呀呀儿杀。
呀。呀。吓得嘞呜杀呀。杀呀。
马夫哪里,哪里?咳,马夫哪里?
奔腾千里荡尘埃,荡尘埃,渡水扒山紫雾开。拽断丝缰溜玉辔,火龙飞下九 天来。 马夫叩头。 抬起头来。 吓,你是娘个什么东西? 小的是个马夫。 你是个马夫。可有良马? 良马俱已差尽。只剩得一匹劣马。 良马俱已差尽了,只剩得一匹劣马了。你可降得来? 降得来。 咳。马夫你与我降吓。
今朝别了刘王去,
若要相逢,若要相逢,一似海样深。
思我君来想我主,
想主实指望,凤枕鸾衾同欢会。
又谁知,凤只鸾孤,
都作了一样肚肠碎。
(内锣鼓响。)
王昭君 (牧羊关牌) 又听得金鼓连天震地,
人似彪,马似龙驹。
旌旗闪闪,
黑白以似云飞。
见他们,好似群羊队,
发似枯松,脸似黑漆,鼻似鹰钩,须卷山眉。
(白)
御弟。
王龙
王龙 王昭君 王龙 王昭君 王龙 王昭君 王龙 王昭君 王龙
(白) (白) (白) (白) (白) (白) (白) (白) (白)
(王昭君上辇。)
王龙
(白)
蟒衣三爪,玉带垂腰。一生富贵乐滔滔。谁似我,一品当朝,一品当朝。 马备征鞍将挂袍。柳梢枝上月儿高。男儿要挂封侯印,腰下常悬带血枪。 倒了韵了。 咱家。倒运的王龙便是。今有昭君娘娘,往北和番。 手下的,车辇可曾齐备? 齐备多时。 带往十里长亭吓。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故事野史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故事野史

王昭君出塞的背后故事野史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女子以勇气和智慧成为了传奇。

其中一位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

她以其美丽与聪慧赢得了当时的皇帝宠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美女之一。

然而,王昭君出塞之后,发生了一段备受争议的背后故事。

这份野史会为我们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

公元前33年,汉朝时期,王昭君被选中成为贡女,前往匈奴作为和亲王妃嫁给匈奴王冒顿单于,以维持两国的和平关系。

然而,这个背后故事野史告诉我们,王昭君出塞的原因其实不只是为了和亲驯服匈奴。

传说中,王昭君的父亲王温是元帝时期的刺客,尽心尽力地为皇帝刺探情报,并为国家的安全立下赫赫功勋。

然而,在某次行动中,王温被暴露,并遭到了匈奴的追杀。

为了报答王温那舍己为国的精神,王昭君自愿前往匈奴并嫁给了冒顿单于。

王昭君聪慧美丽,很快获得了冒顿单于的宠爱。

但这份野史中揭示了冒顿单于对王昭君并非完全出于亲情和爱意。

相反,冒顿单于对王昭君看似宠爱有加,实则是为了获取汉朝的情报和技术,从而加强自己的军队和统治。

王昭君出塞后的生活并不如预期般幸福。

囚于匈奴王宫的她为了国家,为了父亲,毅然选择了发光发热。

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积极与匈奴人沟通并扩大汉文化在匈奴中的影响力。

她教授匈奴人汉字和中国文化,将汉化的影响力引入匈奴。

这份野史还记录了王昭君与匈奴人的民间故事。

她深入了解匈奴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用心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获得了匈奴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她的努力下,不论是冒顿单于还是其他匈奴人,都开始逐渐对汉文化抱有兴趣,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然而,这份背后故事野史同样揭示了王昭君在匈奴王宫中的孤独和无助。

在与冒顿单于共同生活的日子里,她发现自己渐渐地淡出了冒顿单于的视野。

他开始和其他妃子保持距离,那些妃子也觊觎着她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昭君明智地利用她在匈奴中的地位,继续传递汉文化,并将冒顿单于的心思引导到与汉朝的更紧密联系上。

她以智慧和能力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匈奴人的认可,同时也与汉朝建立了秘密通信渠道。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歌曲《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的名曲之一,歌曲描述了汉代美女王昭君被迫随大匈奴单于出塞的故事。

这首歌曲以其深沉的旋律和悲壮的情感而闻名,演唱这首歌曲需要有准确的把握情感和声音的表达,唱者需以独特的技巧和才能来演绎这首歌曲。

要想成功演唱这首歌曲,首先要注意的是音准要准确,节奏要稳健。

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深入了解,唱者能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对于这首歌曲的演唱,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1. 良好的嗓音技巧:唱这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嗓音技巧,因为歌曲中有许多高低起伏的音乐,需要有不错的音域和音色,能够做到从低沉的抒情到高亢的悲愤的切换。

唱者需要具备悠扬的音色和较强的音准感,能够准确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变化,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准确。

2. 深入理解歌词:演唱《昭君出塞》,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歌词内容,进一步演绎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歌词中描绘了王昭君被迫出塞的悲痛心情,唱者需要具有热情和深沉的表达能力,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进一步感受到歌曲中的故事。

3. 合理的情感表达: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这首歌曲,真切地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演唱的过程中,唱者要通过自身的情感去表现王昭君在出塞的过程中的悲苦和无奈,需要表现出内心的悲愤和不甘,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具有感染力。

4. 合理的音乐处理:在音乐处理上,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处理。

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的编曲,让音乐更加的丰富和立体。

在声音处理上,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如混响、合唱等方式,使得歌曲的表达更加的丰富和有层次感。

5. 明确歌曲的主题和意境:在演唱《昭君出塞》时,需要明确歌曲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好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并通过演唱来深入表现出这种情感和故事。

尤其要关注到歌曲的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的表现上,要有较强的气势和激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爆发和压抑。

6. 合理的舞台表现:在演唱时,除了音乐的处理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舞台表现。

《昭君出塞》剧本

《昭君出塞》剧本

第一幕:<未央宫>皇宫<大臣、元帝、皇后上场>大臣:<双手交叉,弯腰行礼>启禀陛下,新进161位秀女已到,是否将其引进面见?<元帝与皇后耳语>元帝:<摆手>不了,寡人还有国事急需处理,请爱卿速传寡人圣旨:令毛延寿等人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大臣:陛下圣明<大臣退下,元帝&皇后下至后台>皇宫前,秀女们焦急地等候,交谈着大臣:<匆匆跑来>圣旨到!请画工毛延寿等接旨!<毛延寿从后台匆匆跑上来>画工:<跪下>臣在大臣:<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命汝等画工速成新进秀女画像呈上,钦此画工: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站起接旨><大臣下至后台>画工:<狡黠地>汝等能否受宠,只在今日,若你等能明其中道理.....<秀女们唏嘘不已,纷纷取下金银饰品贿赂毛延寿>秀女:<对昭君>王嫱,你看众秀女皆以金银贿赂此人,可见此人定不一般,你我如何不.. 昭君:<蹙眉>我来前即闻这后宫中风气迂腐,今日方见其实,量我虽无西施之容却也有几分姿色,为甚怕他区区一个画工?秀女<摇摇头,叹气,也去贿赂毛延寿><毛延寿给一位秀女画像,此秀女长得很难看,但是毛延寿的画像里却把她画得很貌美> 昭君:<冷笑>果不出我所料,想我大汉后宫竟无一人弹劾此人,罢了,且看他奈我如何?<毛延寿画完前一位秀女,注意到昭君>画工:姑娘芳名?昭君:<冷冷地>小女姓王,单字一个嫱的便是画工:<蹙眉,自言自语>得无她便是那不愿贿赂我的猖獗之人,果然好容貌,今日倒要让她尝尝我的厉害,也让后来者以此为戒,不过,可惜了这花容月貌,我便先试探试探她,若她有改悔之意,我也不枉此次<对昭君>王嫱,看你也是位绝顶聪明的女子,你可知你今后能否得宠,这其中的道理...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昭君:<厌恶地>众人以金银珠宝予你,如今我偏反其道而行之,你却量我如何?画工:<自言自语>好你个猖獗女子,你只知我可将粗陋之人画美,却不知我亦可将美女画得粗陋,如今我好言相劝你不听,我倒要让你尝尝这苦果<画工画像,把昭君画得特别难看>第二幕<未央宫><皇帝看画像ing,一个个看,并把好的放一摞,差的放一摞><皇帝看到昭君的画像,摇摇头,叹气,放进不好的那摞中>皇帝(自言自语):这女子到还有几分姿色,可惜这……唉……(宫女们对入选结果议论纷纷)昭君见没有自己,有些吃惊秀女(对昭君):以你之貌美,不该不在入选秀女之列,为何……怕是王嫱你真舍不得那区区几两银子,那画师便心生忌恨,故意将你画成粗陋之人吧?唉,当初劝你与他些银两,你不听,如今你若真因此而不得宠,那也可惜了这般容貌……昭君:怕他作甚?我王嫱到不愿与这等贪鄙之人有甚么干系。

昭君出塞ppt课件

昭君出塞ppt课件
昭君出塞ppt课件
目录
• 昭君出塞的背景 • 昭君出塞的故事 • 昭君出塞的意义和影响 • 昭君出塞的艺术表现 • 昭君出塞的现代意义
01
昭君出塞的背景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01
汉朝初立
汉朝初立,国力衰弱,与匈奴 和亲以维持和平。
02
匈奴南下
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朝边境, 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03
和亲政策
03
昭君出塞的意义和影响
对汉朝的影响
01
政治稳定
02
经济繁荣
通过与匈奴的和平协议,汉朝边境得到了长期的安宁,这使得汉朝可 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内政建设和发展中,从而增强了其政治稳定性 。
由于边境的安宁,汉朝与匈奴的贸易活动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仅 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为匈奴带来了经济利益,实现了双赢。

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和传承昭君出塞的故事 ,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
同感和自信心。
推动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昭君出塞的故 事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灵感和启
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昭君出塞与女性地位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昭君出塞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女 性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价值。
昭君出塞
昭君告别故土,前往匈奴 ,与呼韩邪单于成婚。
和亲意义
和亲为汉朝与匈奴带来了 和平与稳定,为双方带来 了长久的利益。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
融入匈奴生活
昭君在匈奴中努力融入当 地生活,学习匈奴语言和 文化。
对匈奴的贡献
昭君向匈奴传授汉朝文化 、农业技术等,促进了匈 奴的发展。
思念故土
尽管在匈奴生活稳定,但 昭君始终心系故土,时常 思念家乡和亲人。

成语典故之昭君出塞

成语典故之昭君出塞

成语典故之昭君出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通过婚姻缔结盟约的做法,被称为“和亲”。

这一策略主要用于缓和边疆局势,维持边境和平。

尤其是在匈奴势力强大的秦汉时期,汉朝迫于匈奴的威胁,曾多次采取和亲政策,试图用婚姻联盟来换取相对的安宁。

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困境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以善骑射和擅长军事闻名。

他们频繁南下骚扰中原地区,给汉朝的边疆带来巨大的压力。

汉初,由于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无法与强大的匈奴正面对抗。

为了避免无休止的战争,汉高祖刘邦在击退匈奴失败后,被迫采取了一种较为缓和的手段——和亲。

和亲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姻稳固汉匈之间的关系。

汉朝将皇室或宫女嫁给匈奴的单于,以此换取和平。

和亲政策并不完全是汉朝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明智选择。

通过联姻,汉朝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来恢复国力。

匈奴内部的分裂与汉朝的机会时间进入汉宣帝时期,匈奴的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匈奴的强盛在这段时间里逐渐走向衰弱,尤其是单于之间的内部斗争加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呼韩邪单于与他的对手。

呼韩邪单于在内斗中处于劣势,他意识到,想要重新掌控整个匈奴,必须借助汉朝的力量。

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朝表示归顺。

他曾两次亲自到长安,拜见汉朝皇帝,表达愿意归附汉朝的意愿。

他的诚意得到了汉朝的认可,汉朝政府不仅欢迎他的到来,还愿意在军事上给予支持。

呼韩邪单于希望通过与汉朝结盟,借助汉朝的力量消灭敌对势力,重新统一匈奴。

在汉宣帝的支持下,呼韩邪单于逐渐稳固了自己在匈奴中的地位。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前往长安,希望通过与汉朝再度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他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成为汉家的女婿,以和亲的方式恢复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汉元帝欣然同意,随即在宫女中进行选拔,寻找一位愿意出嫁的女子。

此时,一位叫王昭君的宫女自愿提出愿意前往匈奴和亲。

昭君出塞-演讲稿

昭君出塞-演讲稿
昭君出塞
引言 昭君出塞的经过 昭君的文化影响
-
目录
昭君其人 昭君在匈奴的生活
结语
出塞的背景 昭君的价值
参考文献
PART 1
引言
引言
昭君出塞,这是一个横跨草 原和华夏的历史事件,是两 个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 民族之间的一次重要交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汉朝, 王昭君作为宫女出塞和亲, 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片段
引言
PART 2
昭君其人
王昭君,西汉南郡 秭归人,也就是湖 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她是汉元帝时期 的宫女,因其美貌 绝伦,被赐封为昭 君。然而,更为重 要的是,她出塞和 亲,成为了中华民 族历史上的传奇人 物
昭君其人
PART 3
出塞的背景
汉朝的时候,北方 的匈奴经常南侵, 对中原地区构成威 胁。为了稳定边疆 ,汉朝政府决定采 取和亲政策,与匈 奴缔结和平。而王 昭君,作为宫女, 被选中出塞和亲
昭君出塞,是中华民族 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 论身处何方,每个人都 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交流 和民族交融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铭记昭君的形 象和她所代表的意义, 以她为榜样,为促进不 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 的和谐共处而努力
PART 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史记·匈奴列传》 《汉书·匈奴传》
PART 6
昭君的价值
昭君的价值
昭君出塞,不仅是王昭君个人的命运,也 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昭君作为一位女性,以其坚韧和智慧在
x
草原和华夏之间架起了一座和平的桥梁
她的故事也在民间传说、文学艺术中得到 了广泛的传颂和赞扬
昭君的形象被赞誉为"落雁",成为了美貌 和智慧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昭君对中国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昭君出塞带去了大量的物资和工匠等人员,相传她带去了五谷种子,把中原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塞外;她还给塞外人民带去了医药技术;她发明了“昭君套”等新式服装;甚至匈奴妇女用胭脂化妆的技术相传也是昭君传授的。

所以昭君在匈奴人民心目中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幸福女神。

以昭君为代表的和亲也让匈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汉地的铁器、铜器、陶器、增絮、金银和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大量流入匈奴。

同时汉也得到了迫切需要的牲畜、畜产品和狩猎产品。

使双方的经济达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

不但与匈奴单于、贵族相处和谐,而且还获得了匈奴人民的高度尊敬,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

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

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

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

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

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

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

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

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

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

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

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

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

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

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

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

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

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

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

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

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

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

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

并占据了河南地。

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

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

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

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板书]2.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看一下第一子目里的小字内容,思考:冒顿为什么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看书]……[学生回答]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

统一了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再看第二段大字内容,回答第二问。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它的出现,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的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有力地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的手工业的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此问题可在教师逐步引导下完成。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讲到的“匈奴势力的壮大”。

[板书]3.匈奴势力的壮大[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

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高祖到汉景帝时的“和亲”政策[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里第一段小字内容,了解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的“和亲”政策。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西汉初年,汉朝为什么要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学生回答]限于国力。

[教师引导]能结合前边学过的内容具体一点吗?[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

[教师提问]“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教师提问]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学生回答]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教师引导]那么,汉朝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和亲”政策?请同学们先记住这两个问题。

[教师讲解]公元前201年秋,匈奴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县),驻守马邑的韩王信投降了匈奴。

接着,冒顿又继续南下,兵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

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

汉高祖用陈平计,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

刘邦战败之后,遣使到匈奴结和亲之约。

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和亲”即以宗室公主嫁给单于,并赠给金钱、絮、缯、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

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

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

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的采取,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教师小结]现在再来看前边我们提出的对“和亲”政策的评价问题,应该明白了吧!正因为有了这六七十年的准备,才有了我们将要学习到的汉武帝时大破匈奴。

[板书]2.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看课本上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内容。

[学生看书]……[教师提问]请大家把看过的内容简单复述一次。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由于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

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讲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权力,先是推行“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给子弟,使王国封地变小,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紧接着找借口剥夺王国封号,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颁行五铢钱,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商人势力发展。

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师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四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回答过程中允许学生翻书。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这个内容再梳理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政治方面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王国势力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军事方面反击匈奴,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统一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后“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说一下在分析汉武帝前后西汉在对待匈奴不同政策的原因上,谁说的更有道理?[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