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
【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关键字】历史故事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导读: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
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ì)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
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
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
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音hú,古时候十斗为一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音shì)即位,就是汉元帝。
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
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áng),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
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
1孟昭君出塞
孟昭君是《史记》中记载的一位耳闻多称的女子,据说她出塞的故事曾发人深思。
她的故事也被不少书籍中提起。
古代有个国家叫晋国,国王正寻求美貌佳丽来嫁他。
有一次,家贵的女子孟昭君随父亲出游,直到一次,她来到塞外尚气古称的马家岭,国王正因感到现有的一切美貌佳丽不够出众而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看到了孟昭君,简直惊艳至极,於是对她颇有爱慕之情。
孟昭君虽然有着非凡的貌美,但是却有着极端的婉拒,不肯把自己嫁给国王,并且打算离开塞外,回到自己的东家。
国王怔怔地望着孟昭君,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但又觉得无能为力,他把她劝说到决不能推动她改变决定。
但是孟昭君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舍不得离开自己眷恋之家,不肯成为别人的累赘,被安排在位的夫人。
最后,孟昭君果然离开了晋国,带着父亲返回到自己的家乡。
但国王心中暗藏的情欲却终究没能得到满足,每当回想起孟昭君,那美丽犹如仙子般的脸庞,总会讓他深感苦楚,可惜拥有则失,失而复得想都不敢想。
孟昭君出塞的故事,诠释了一姐之爱,她给与国王最大的断想,尊重她自身的尊严以及家族价值观。
也提醒人们,爱情索取是要坦然相对,不能因为渴望而不顾一切。
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得很广。
王昭君是汉元帝的妃子。
那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当了权,他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就亲自来到长安,希望能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听了,当然高兴,马上命人去后宫选人.王昭君欣然应命,在长安与呼韩邪单于成了亲。
临到告别长安,随呼韩邪单于将去匈奴的时候,汉元帝这才看到了王昭君。
原来应命和亲的竟是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汉元帝心里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
为了这事,据说汉元帝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当初,他曾让宫廷画师毛延寿替王昭君画了像,看那画像,并不很美啊!元帝越想越气,令人把毛延寿找来,细细盘问。
原来,毛延寿替宫女画像,要收取贿赂。
王昭君没有给,他便有意把像画走了样。
汉元帝弄清了情况,盛怒不息,当即杀了毛延寿,去到匈奴后、王昭君慢慢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
她聪慧、善良,呼韩邪单于宠爱她,匈奴人民也尊敬她。
从那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后来,王昭君死了。
匈奴人民十分悲痛,把她埋在大黑河南岸的冲击平原上,筑起了高高的坟墓。
那坟墓常年郁郁青葱,被人们称为“青冢”。
这就是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处的昭君墓。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
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
因聪慧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答应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
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
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昭君出塞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昭君出塞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昭君出塞,古代诗歌故事怨痛挽歌,出自汉代文学家陆机的《抑郁亭记》,早在宋朝就已被剧作家编撰成为抒情剧,已成为后世流传的文学名篇。
以下为诗歌原文及其翻译:【原文】士之子昭君出塞,窟窿深藏金玉宝。
荆山之巅九疑高,塞外烟尘土雨刀。
双亲恩重如山岳,唯有一子养花钿。
拟作长征行无,孤帆远影碧空悬。
【翻译】昭君,士之子,出塞而去,窟窿中藏着金玉宝藏。
荆山巅峰九步相隔,塞外烟尘血雨刀剑。
双亲对他的恩份之深厚,好似山岳不可动摇,他唯有一子把花钿拿来饲养。
他准备开始长征,他气定神闲,孤帆远洋,在蔚蓝的天空中悬浮。
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深刻,让人们充满感慨,感受到两亲之恩,以及古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精神。
昭君出塞的诗歌引起许多古代文学家对其的赞颂,而被不同文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写出来,可谓人人争其赏,乃古代一绝。
昭君出塞一诗,不仅刻画了昭君孝顺父母,敢于抗击大汉王朝敌人的宏大情怀,也让后代子孙赞叹这位抗击王朝敌人的英雄勇士。
昭君离开家乡,踏上远征之途,浩浩荡荡,奔走于四方,与汉朝的敌人作战,勇猛无比,以骁勇善战的精神打破了汉朝的敌人。
昭君出塞更是把中国尚民的古老传统与精神,一如既往的传承下去,与其他古老的文学作品一样,昭君出塞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们所引以为豪的文学宝库,也成为后世学者们探索古代文化多元性的文学作品。
从昭君出塞这首诗可以看出,古代文学家们以其古老的技巧,以及对抗宿命的意志力和勇气,精心营造了一种古代文学情趣,而这种情趣仍在后世仍然被传承,滋养着大家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激荡。
昭君出塞的诗歌,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巨大的价值,更是让人们倍受感动和启发,激励人们勇敢奋斗,勇于抗击困难,以自己的勇气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展现出自我价值。
古代文学家用他们笔下的精彩让昭君出塞的故事情节更加激动人心,更加深刻。
昭君出塞的记述,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古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血液里都充满着勇气和力量,将古老的史诗传承下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成语典故之昭君出塞

成语典故之昭君出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通过婚姻缔结盟约的做法,被称为“和亲”。
这一策略主要用于缓和边疆局势,维持边境和平。
尤其是在匈奴势力强大的秦汉时期,汉朝迫于匈奴的威胁,曾多次采取和亲政策,试图用婚姻联盟来换取相对的安宁。
匈奴的崛起与汉朝的困境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以善骑射和擅长军事闻名。
他们频繁南下骚扰中原地区,给汉朝的边疆带来巨大的压力。
汉初,由于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无法与强大的匈奴正面对抗。
为了避免无休止的战争,汉高祖刘邦在击退匈奴失败后,被迫采取了一种较为缓和的手段——和亲。
和亲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联姻稳固汉匈之间的关系。
汉朝将皇室或宫女嫁给匈奴的单于,以此换取和平。
和亲政策并不完全是汉朝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明智选择。
通过联姻,汉朝暂时缓解了匈奴的威胁,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来恢复国力。
匈奴内部的分裂与汉朝的机会时间进入汉宣帝时期,匈奴的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裂。
匈奴的强盛在这段时间里逐渐走向衰弱,尤其是单于之间的内部斗争加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呼韩邪单于与他的对手。
呼韩邪单于在内斗中处于劣势,他意识到,想要重新掌控整个匈奴,必须借助汉朝的力量。
呼韩邪单于决定向汉朝表示归顺。
他曾两次亲自到长安,拜见汉朝皇帝,表达愿意归附汉朝的意愿。
他的诚意得到了汉朝的认可,汉朝政府不仅欢迎他的到来,还愿意在军事上给予支持。
呼韩邪单于希望通过与汉朝结盟,借助汉朝的力量消灭敌对势力,重新统一匈奴。
在汉宣帝的支持下,呼韩邪单于逐渐稳固了自己在匈奴中的地位。
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和亲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前往长安,希望通过与汉朝再度联姻,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他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成为汉家的女婿,以和亲的方式恢复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
汉元帝欣然同意,随即在宫女中进行选拔,寻找一位愿意出嫁的女子。
此时,一位叫王昭君的宫女自愿提出愿意前往匈奴和亲。
昭君出塞赏析

《昭君出塞》赏析第一集(4月12日上午)内容梗概:匈奴,虚闾权渠大单于去世后,凶狠残暴的握衍驹提篡夺了单于之位。
一次,握衍驹提率各部首领会猎。
他要一队士兵用箭射他的宝马,士兵不敢。
他下令杀了这些士兵。
接着,他又让另一些人用箭射他最宠爱的阏氏。
众人不敢怠慢,万箭齐发。
美丽的阏氏倒在血泊中。
虚闾权渠大单于的儿子呼图吾斯和嵇候珊年少有志,相亲相爱。
他们每天在草原上比武、打猎,决心练好本领,夺回被握衍驹提抢走的王庭。
日逐王将自己年仅2岁的儿子留在王庭做人质。
新阏氏阿渠偷偷让人将其带走,却谎称日逐王将孩子抢走。
握衍驹提大怒,派人追杀。
日逐王的队伍死伤惨重,只好投向汉朝。
原阳,大批汉军杀出,日逐王获救。
大结局(4月15日晚上)内容梗概:殷如墨化装成送信人突然刺杀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赤手空拳和他对打。
日逐王看不过拿刀迎战殷如墨,被殷如墨砍成重伤。
殷如墨口口声声说要为父报仇,奄奄一息的日逐王拿出了和殷如墨一模一样的银牌。
眼看阴谋就要败露的卫律拿刀刺杀呼韩邪单于,被飞刀砍中。
临死前,他说出了殷如墨是日逐王之子以及阿渠设计欺骗殷如墨的事实。
日逐王死了,殷如墨懊悔之余将淮阳王的令牌和淮阳王与屠耆间的所有来往书信交给了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又把它们交给了汉朝皇上。
淮阳王、张博畏罪自杀。
隆重的祭庙大典之后,昭君正式成了匈奴阏氏。
剪接点分析:第一集:故事是由倒叙的手法展开的。
所以影片的开场是由王昭君话引出。
镜头一:王昭君在表哥墓前与沉睡在雪地里的表哥说话,然后头转向雪山眼里噙着泪水,剪辑点就在于昭君脸上噙泪的一瞬间(这里昭君的话中配上了哀怨的琵琶乐,使人品出昭君的心情是多么沉重)镜头二:殷如墨的人像出现了马蹄声,渐渐地殷如墨人像渐渐模糊出现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剪辑点在那马蹄声上(它将三十年后的事情与三十年前很好的串联在一起,因果分明却留有悬念)镜头三:日逐王回头看了一下另一只车队,毅然地挥起马鞭走了,而在那只车队的马车内日逐王的妻子抱着只有两岁大的孩子摸着他身上带着的银饰在哭泣。
《昭君出塞》原文及鉴赏

《昭君出塞》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昭君出塞》原文及鉴赏【导语】:(旦更衣介) 【北双调新水令】征袍生改汉宫妆,看昭君可是画图模样。
最新-昭君出塞的故事 精品

昭君出塞的故事篇一:古代名女人故事之王昭君出塞古代名女人故事之王昭君出塞匈奴是秦汉以来对居住在北方的各游牧部落的统称。
古时候的北方天寒地冻,风高雪大,气候恶劣,土地贫薄。
天上飞着凶猛的秃鹫、苍鹰和大雕袭击幼弱牲畜,地上有豺狼虎豹时常威胁着牧民的安全。
部落之间为争夺牧场、人口、牲畜、地位不停地打仗。
在这种苦寒艰辛的环境中,匈奴人进化了伟岸彪悍的身躯,练习出高超的射箭技术和搏杀本领来适应生存环境,同时还养成了他们多变的性格。
西汉时,兼并后的部分匈奴部落强大起来,经常越过长城骚扰汉朝的边境城镇,袭扰百姓,抢掠牲口、财物。
当时,他们是汉朝最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化解民族矛盾,稳定边境,汉高祖以来就采用和亲的怀柔政策拉拢亲近汉朝的匈奴部落首领。
可是效果不明显,他们出尔反尔,多次集结兵力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经过“文景之治”的西汉王朝,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空前强盛。
汉武帝决心对更加猖獗的匈奴给予反击,派将军李广、卫青、霍去病、公孙敖、公孙贺、李陵(李广的孙子)、李广利组成大兵团多次深入匈奴腹地进行打击、清剿。
特别是勇猛的卫青、霍去病更是战功赫赫,每次出兵都大获胜利,斩杀无数,较大程度、大面积消灭匈奴有生力量。
匈奴在连连受挫的情况下,为了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派出使者和汉朝沟通。
汉武帝在公元前100年派苏武出使匈奴,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才回到汉朝。
他在匈奴十多年里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受尽磨难。
他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伟大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使者(先于苏武出使匈奴的卫律就贪图富贵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封为王),为后来的班超做出表率。
汉宣帝时,匈奴内讧分为五部。
呼韩邪被郅支打败后率部投降汉朝,他在公元前51年要到长安朝见皇帝。
宣帝相当高兴,送给他一套高级衣服,一辆头等马车,一颗金印和无数金银财宝、绸缎锦帛。
为了表示对他的重视和优厚,也是为了炫耀天朝的强盛。
宣帝召集各诸侯王、部落酋长、文武重臣齐集长安,用高于诸侯王的礼节迎接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案例2 昭君出塞活动目的: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知识,从中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的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并初步掌握运用图片、史料来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特别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既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4.在探究活动中穿插的历史小品表演,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而设的小活动。
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宜。
2.教师在课前把预习提纲打印若干份,分发给各活动小组。
3.各小组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资料或其他的辅助资料。
4.在班中民主推选若干人,组成评分小组。
5.各小组自定一个本次探究活动要讨论的中心议题。
要求所选议题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小组成员要对所选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陈述,以利于所有小组参与讨论和学习。
活动步骤:1.按活动小组抽顺序签,每组四人同时上台。
2.向台下同学及评分小组出示本小组的中心议题。
四人小组按课前准备好的进行分工合作,围绕中心议题分别进行陈述、表演或演讲,同时配合使用投影仪、录音机等辅助设备。
34.在每个活动小组陈述结束后,评分小组当即亮出所评综合分,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由主持人宣布总得分。
5.有关说明(1)在分小组活动时,尽量考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各项能力强弱的搭配。
(2)评分标准除参照上表外,评分小组可灵活操作,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
活动过程:以下是一个活动小组按上面设计的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的精彩过程。
(四人小组上台,幻灯投影出他们的中心议题,并开始陈述)甲同学: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小组和大家一起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汉朝与匈奴的“和”“战”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亲”政策?我们四人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
那么,什么是“和亲”呢?和亲指的是我国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有时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势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冒顿单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严于治军,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并不断侵扰西汉的北部边境。
当时西汉内部统治尚不巩固,社会经济还未恢复。
同学们可还记得,汉初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上朝的困难情景。
因而面对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无力对匈奴作战,于是刘邦采纳臣下提出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为妻,每年还送去大量的丝绸、粮食、酒等物品,同匈奴结为兄弟。
刘邦以后,直至景帝时期,继续实行和亲政策,送给匈奴的东西也逐年增多。
西汉初期的和亲,是在西汉政府国力贫弱,忍辱求全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政策。
送去的公主,实际上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给匈奴贵族的礼品。
实行和亲政策,虽然并没有使匈奴贵族停止侵扰掠夺,但毕竟求得了匈奴“小盗入边,无大寇”的局面,为西汉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乙同学: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已经强盛。
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侵扰,他决心彻底改变西汉被动挨打的局面,便放弃了退让的和亲政策,对匈奴接连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丁同学投影《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随着乙同学的讲述,指图配合)这次战役汉武帝派作战英勇的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的主力相遇,双方激战一天,大败匈奴。
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歼匈奴兵。
经过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朝取得了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并移民屯田,进行开发。
百余年来,北方边境地区所受匈奴的威胁至此基本解除。
丙同学:(对上面内容做一简单总结)汉与匈奴之间的纷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
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两族人民的生活都带来巨大损失。
当时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烽烟滚滚,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民的尸体。
然而,历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夜,当汉的边塞烽火熄灭之后,大批移民带去中原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下面是历史小品“昭君出塞”片断表演。
其中甲同学是旁白,乙同学扮演汉元帝,丙同学扮演王昭君,丁同学扮演呼韩邪单于)(旁白):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同汉朝订立了友好盟约。
汉元帝在位时的一天,呼韩邪单于来到了长安…呼韩邪单于:“臣呼韩邪拜见大汉王朝皇帝陛下(做动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台下同学笑)汉元帝:“平身,赐坐。
不知单于此次来京有何贵干?”呼韩邪单于:“臣此次来有一事相求,恳请陛下把汉族公主下嫁给微臣,此后两族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血远再无战争之忧。
”汉元帝心想:蒙古草原又远又冷,我可不想把心爱的公主嫁到那鬼地方去,怎么办呢?有了,在宫里挑选一名宫女,把她做为公主嫁过去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于是,他下令:“谁愿意嫁到匈奴去,寡人就把她当做公主看待!”(旁白):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在进宫后,先由画工画好送给皇帝看,皇帝再根据画像进行挑选,当时有个画工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时,如果宫女给送点儿礼,他就画得美一点儿,不然就画得丑一点儿。
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性格耿直,不给他送礼,自然就被画得没有本人漂亮,皇帝也便不会挑选她了。
当生活在深宫里的王昭君听说这个消息后,她想……王昭君:如果汉朝真的和匈奴和亲,那就不用再打仗了,老百姓也不用受苦了,这可是件大好事呀,自己苦一些,也不算什么。
对,我这就去报名。
(同学笑)汉元帝:“听说有个宫女报了名,去,给她准备嫁妆!并找人教她学习匈奴语及匈奴的生活习俗,一切按公主待遇。
”(旁白):没多久,王昭君学会了一切。
到了出嫁的日子,身着盛装的王昭君风姿绰约地来到了大殿,拜别汉元帝(表演),随后与呼韩邪单于乘马离去。
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汉元帝和满朝文武大臣。
因为他十分惊讶皇宫里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宫女,自己却不知道,之后,他下令把弄虚作假的毛延寿杀了。
(小品结束)乙同学:我们经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你们知道这些词的来源吗?它们分别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王昭君便具有其中的“落雁”之姿。
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抒解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琵琶,曲哀人艳,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倾倒。
以至放弃飞行,落在昭君的周围。
“落雁”故此而来。
昭君远嫁塞外,当时,塞外情况怎样呢?请大家看这幅“昭君出塞”图(投影图)。
从图中可见,当时的塞外荒凉、寒冷、辽阔,比中原要落后许多。
民风、民俗也与中原不同,但她自愿前往,这表现出了昭君非凡的勇气。
丁同学:(轻轻按下录音机的按钮)现在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华彦钧(盲人阿炳)的琵琶曲《昭君出塞》。
(音乐在教室里回响起来,同学们渐渐沉浸到了音乐的旋律中、节奏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一曲终了,用幻灯投影如下诗文)丙同学:(读诗)“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乙同学:这些诗文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点是反对和亲政策,认为封建时代的和亲是一种苟安的“拙计”。
那么,你能从刚才阿炳的琵琶曲中体验到这种情感或者说思想倾向吗?学生1:体验不出。
(有的微微摇头)甲同学:你们体验到了什么呢?请大胆说说自己欣赏乐曲的真切感受。
学生2:开头的音乐响亮奔放,定下的基调是高昂沉毅。
学生3:整支乐曲流畅婉转,给人的感觉似乎来到了北方草原,境界开阔悠远,一支马队在坚毅地向前行进……学生4:结尾两声重拨,简练干脆,戛然而止,似乎象征昭君出塞和亲的果决与坚强。
甲同学:大家听得很专注,也很投入,说得也很真切。
确实,阿炳的《昭君出塞》不同于前人的《昭君怨》,它洒脱婉丽,清纯质朴,从中感受不到哀苦怨愤,杜甫的诗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阿炳是独树一帜的,融入了自己刚强不屈的人生经验,我们做人也应如此,决不向困难低头。
乙同学:同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也是独具卓识的。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昭君出塞的:(投影诗文)“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丙同学:由此可见,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
有史书记载为证:(投影课本黑体字)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闻,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乙同学:是的,和亲只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
今天,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教室里又回旋起抑扬错落、玉盘滚珠的琵琶名曲。
我相信这些话不但记在了书本上,而且刻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