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其二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李白写王昭君的诗

李白写王昭君的诗

李白写王昭君的诗1.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王昭君二首·其一》)哎呀,你看这写的不就是王昭君轻抚着马鞍,骑上马那脸蛋红红的样子嘛,就好像她要哭了一样,真让人心疼呀!例子:她就像那昭君一样,一伤心那小脸就红彤彤的。

2.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王昭君二首·其二》)哇塞,这说的是月亮依旧从东海升起,可王昭君西嫁后就没有回来的日子了,多悲哀呀!例子:他离开后就像明妃西嫁,感觉再也回不来了。

3.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昭君》)这不是说昭君活着的时候因为没钱贿赂画师而被埋没,死了留下青冢让人叹息嘛,太可怜了!例子:她就因为没背景,和昭君一样被不公平对待,真让人嗟叹呀!4.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简直就是说昭君一旦离开汉宫去到那沙漠,就只有那青冢独自对着黄昏,多孤独呀!例子:他远走他乡,不就像昭君去了朔漠,只剩孤单。

5.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看看,这说的是群山万壑奔赴荆门,那里还有昭君生长的村子呢,多特别呀!例子:那地方就像有昭君的村子一样,有着独特的魅力。

6.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暗香·旧时月色》)哎呀呀,昭君不习惯那遥远的胡地风沙,只是暗暗回忆江南江北呢,真让人心酸!例子:她在异地就如同昭君,总是思念家乡。

7.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村》)可悲呀,那青冢都已经荒芜了,可还有哀伤的琴弦声留到现在,多让人感慨呀!例子:那遗迹就像青冢,虽已荒芜但故事流传。

8.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昭君怨》)你想想,昭君离开的时候那眼泪洒向了枝头的花,多凄惨呀!例子:她哭的时候就像明妃去时,泪水纷飞。

9.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昭君怨》)这春风把这曲子吹到君王耳朵里,这曲子可是像升天一样美妙呀,多神奇!例子:那声音就像这春风吹曲,让人着迷。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

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

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

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

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 颜 薄 命 一 昭君
人 生 失 意 无 南 北
定西 寇永 胜
例如李白也写过几首 ,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 昭君 拂 玉鞍 ,上 马 啼 红颊 。
今 日汉 宫人 , 明朝 胡地 妾 。
品 读诗 人 笔 下 的 王 昭君
7 4 3 0 0 0 定 西市安 定 区李 家堡初 级 中学 甘 肃
【 摘

要 】昭君 出塞是汉朝统 治者为维
护 封 建 统 治 而 采 取 的 一 项 重 大 举措 ,而 对 这 历 史事 件 的认 识 是 不 尽 相 同 的 。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对 古诗 的 品 读从 不 同层 面揭 示诗 人 笔 下
的 昭君 出塞 的意 蕴 。
宫 中 多 少如花 女 ,不嫁 单 于 君 不知 ! 意 思 是 说 不 要 再 埋 怨 画 师 了 ,如 果 当 时 昭 君 嫁 不 出去 ,也 只 不 过 是 宫 中一 个 不 知 名 姓 的 妃 子 而 已 ,宫 中那 么 多 的 妙 龄 女 子 每 天 每夜 等 着 皇 帝 “ 临幸 ”,可等 到 的有 几 人 呢 ?
最早写王昭君的北朝诗人庾信 《 明君词 》
也这 样 写 道 : 胡风 入 骨冷 ,夜 月 照 心 明。
【 关键词 】 诗歌 ;王 昭君 ; 人 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 , 南郡秭归( 今湖北兴山 ) 人 ,西汉元帝时期 ,以 “ 良家子” ( 班 固语 ) 身份被选人官 ,充当宫女 。据 当地民间传说 , 王 昭君出身农家 ,自幼 就曾受到过 良好 的家 庭教育 , 擅长琴棋书画, 精通农活, 胸怀博爱, 独具 远见卓识 ,曾经为家 乡老百姓做过很多 有 口皆碑 的义举好 事 ,传 为千古美谈 。入宫 后 ,她 因 无 钱 贿 赂 画 工 毛 延 寿 ,受 到 冷 遇 , 但却 有得有失 ,在宫 中耳 闻 目睹了有关边庭 汉匈 战争的许多传 闻,联想 到家乡父老乡亲 因这 场 战 争 遭 受 的损 失 与 悲 痛 ,深 明 大 义 , 决定 自愿请婚 ,远嫁漠北 ,与匈奴呼韩邪单 于结 为夫妻 ,为汉匈和好作 出力所 能及的奉 献 ,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 , 王 昭君美名也 因此 而家喻户晓 ,街谈巷议 , 成 为 世代 传 颂 的 民族 团结 佳话 。 王 昭 君 是 中 国 老 百 姓 心 目中 的 美 人 ,也 是千 百年来刺痛 中国知识 分子神经 的女人 。 自后 晋,跨唐宋 ,越 明清,一 直到 当代 ,在 文人 骚客笔下 ,写王 昭君的诗歌 、戏剧 、小 说等 层出不穷 ,历久不 衰。小 说、戏剧篇幅 过 长 ,一文 不 便 囊 括 ,笔 者 从 诗歌 人 手 品之 。 借 故讥讽—— 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 。她的形 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 、 楚楚动人的一面, 更在于为今天中国 5 6个 名族 的 局 面立 下 了汗 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 的美女群体 中是最 耀 眼 的一 颗 明星 ,永 远 熠 熠生 辉 ! 千 百 年 来 ,批 评 当 权 者 软 弱无 能 ,使 王 昭君为家 国远嫁胡地是 常见 的主题。金朝诗 人 王元 杰 在 《 青冢 》 中这样 写 道 : 环佩 魂 归青 冢 月 ,琵 琶 声断 黑 山秋 。 汉 家 多 少征 西将 ,泉 下相 逢 也合 羞 。 意 思 是 说 有 权 有 势 的 将 军 们 在 国 家 危 难 之时不去 战死沙场 ,而把一个小女 子推到风 口浪尖 ,九 泉之 下若遇到王 昭君也会 “ 羞死 的 ” 。 同 时 ,道 出 了 昭 君 远 离 家 国 、 背井 离 乡远嫁匈奴 的凄楚的之情 ,描绘 了 自古红颜 多薄命 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 的是 ,在 中 国历史上 , 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 , 都是 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 ,凡是拒 绝和鄙 视和亲政策 的时代和王朝 ,都是 中国衰弱和 被动 的时代 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 就是很 好的例子 。唐朝 人王睿 《 解昭君怨 》就从 正 面解 读 了和 亲 的意 义 : 莫 怨工 人 丑 画 身 ,莫嫌 明主遣 和 亲。 当时若 不嫁 胡虐 ,只是 宫 中一舞 人 何 时得 见 汉朝 使 ,为妾 传 书 斩 画 师。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

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

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

《王昭君》唐诗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王昭君》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58首。

【原文】王昭君作者:唐·李商隐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注释】①《汉书·匈奴传》: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而归,号宁胡阏氏。

此托昭君以致慨,深疾如毛延寿之颠倒妍媸、蔽贤欺君者。

②《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名籍已定。

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籍其家,资皆巨万。

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同日弃市。

”③马上琵琶行万里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④汉宫长有隔生春:句谓其人已埋骨塞外,汉宫惟画图长留其生前之春风面而已。

【作者介绍】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

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王昭君》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1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赏析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
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

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王昭君可是古代一位很有名的美女呢。

有很多诗人都为她写了诗词。

比如杜甫写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说的是王昭君抱着琵琶去了塞外,心里满是哀怨。

就好像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望着家乡的方向,眼泪汪汪,那琵琶声里都是她的思念和无奈。

还有李白的“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想象一下,王昭君骑在马上,美丽的脸蛋上挂着泪水,让人好心疼。

为啥诗人们都写她呢?因为她的命运让人感叹呀。

她离开家乡,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国家的和平做出了牺牲。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为了班级的荣誉,也得做出一些努力和付出。

同学们,这些诗词是不是很动人?《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同学们,咱们来讲讲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王昭君的故事可感人啦,诗人们也为她写下了好多诗词。

像王安石写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这好像在说王昭君在塞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情冷暖。

也许她在那里,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温暖,想起亲人的笑脸。

再比如欧阳修的“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感觉王昭君那么美,命运却那么坎坷。

就像我们身边,有时候好人也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但是王昭君很坚强,她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

大家要从这些诗词里,感受她的心情哦。

《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同学们,今天咱们说一说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王昭君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好多诗人都为她写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杜甫写的。

好像能看到王昭君的美丽容颜只能在画图里,而她的灵魂在月夜归来。

她离开家乡,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一定很孤独。

就像我们有时候离开爸爸妈妈,也会觉得心里空空的。

还有“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王昭君知道自己回不来了,还一直穿着汉宫的衣服,这是她对家乡的思念。

同学们,从这些诗词里,我们能感受到王昭君的不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王昭君·昭君拂玉鞍翻译赏析
《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前言】《王昭君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翻译】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鉴赏】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马鞍,流着眼泪上马向西而去。

“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

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

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