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

合集下载

浅析《汉宫秋》爱情悲剧之下作者的意图

浅析《汉宫秋》爱情悲剧之下作者的意图

浅析《汉宫秋》爱情悲剧之下作者的意图一、昭君出塞的历史由来昭君出塞的故事自西汉开始,至元代初期,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从而产生了《汉宫秋》这一剧本。

就其来源而言,最早的记录来自班固所著的《汉书·纪元帝纪》: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也同样载入此事:“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1]依据最初的两则正史记录而言,《汉宫秋》剧本中的昭君与元帝的爱情情节并不存在。

从基本的历史知识中可以了解到,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

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与呼韩邪结姻,而此名宫女就是王昭君。

之后的记载,包括史书、逸闻或者戏曲、剧本,都热衷于将昭君出塞解释为自愿行为。

范晔在之后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范晔在此已经改变班固的基本观点,他已经加入昭君因常年不得见御而自请出塞的描述,由此可以猜测,此桥段可能已经与民间传说相结合。

另外一些情节更加确证了这一猜想,即因未收到昭君贿赂而从中作梗的毛延寿是否存在。

在正史中从未提及任何有关画工与画像之事,更未提及毛延寿此人。

而有关毛延寿的笔墨只出现在《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

在民间的一些传奇、戏曲,甚至诗词中,关于毛延寿与昭君之间的事情,描述得日渐详细。

二、《汉宫秋》对历史的改编戏曲对历史的改编是普遍存在的。

戏曲的叙述方式并没有那么严肃,它所针对的观众本身,就着眼于娱乐,因此,改编偏向戏剧性也在情理之中。

历史真相-18昭君出塞

历史真相-18昭君出塞

历史真相-18昭君出塞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朝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名列我国历史四大美人之一。

昭君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无数文学,艺术作品,都以她作为主角。

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从大汉族主义以及大男人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

甚至还有文学作品称,王昭君因深恨被放逐蛮荒,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而自杀。

更有版本说,王昭君在去塞外的途中就投水自尽了。

这些传说可能是中原人士一厢情愿的杜撰,真实情况可能是,王昭君自愿嫁入匈奴汗国,在那里所受到的是顶尖享受,终老于幸福之中。

悲剧的传说我们来看一个流传最广的传说。

传说两千多年前在长江西陵峡秭归县宝坪村,住了个叫王忠的庄稼人,这个庄稼人因为一直没有孩子,便到附近的屈原庙进香许愿,祈求得到一个像屈原那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的后代。

结果真的很灵验,八月十五夜里,他的妻子梦见一轮明月投入怀中,不久便生下一个比天仙还标致的姑娘,这就是王昭君。

昭君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心地善良,忧国忧民,特别喜欢望月吟唱,父母就为她建了一座楼,起名望月楼。

后来汉元帝挑选天下美女做后妃,昭君被选中。

王昭君到京城长安后,和其他被选的秀女一样,先到画师毛延寿那儿画像。

有的美女为了得到皇帝的青睐,重金贿赂毛画师,画师就将她们画得美貌非凡。

王昭君不信这个邪,没有给毛画师金银财宝,毛画师就有意在王昭君眼睛下面点了一点,结果王昭君没能入汉元帝法眼,寂寞于后宫。

几年之后,匈奴汗国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向汉廷求亲,汉元帝决定在不受宠的美女中物色几位,赏赐给他,并许诺谁愿意前往,就给予公主的身份。

王昭君挺身而出。

临行前,汉元帝召见昭君,一见面就惊呆了,如此美丽的美人,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一席谈话,更觉昭君才智过人,整个后宫无人可及。

元帝深深后悔,两眼望着昭君,不忍离开。

昭君进宫多年,第一次见到多情而又年轻的皇帝,却又要离他而去,也是心酸不已。

可是为了国家利益,昭君不得不北上。

高中生《汉宫秋》观后感700字

高中生《汉宫秋》观后感700字

高中生《汉宫秋》观后感700字《汉宫秋》是西汉王朝王昭君的悲情故事。

她本是汉室宗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牺牲品,为了报答汉室宗亲和汉朝人民对她的怀念和尊重,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传奇。

一部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要对象的戏剧电影《汉宫秋》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反思为主题。

该片取材于西汉历史时期民间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以反映汉朝宫廷生活和历史变迁为主要内容,表现出汉代妇女在封建制度和生活压力下渴望重归家庭中、追求爱情和自由、热爱生命并追求精神自由、敢于为理想而奋斗与献身之精神及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展现其追求真善美,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健康向上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该剧在保留汉文化精髓和特色的同时,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音乐伴奏,着力塑造汉昭君敢于追求真善美、追求健康向上生活和追求精神自由等鲜明特色,展现了汉王朝宫廷生活和精神追求,以生动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对美好生活、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向往,激励观众在艺术舞台上奋勇拼搏,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和历史启示作用,充分展现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王昭君的历史地位汉昭君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的远嫁使匈奴与汉朝的友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为后世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昭君的远嫁,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段传奇般故事的开端。

同时,在这段婚姻中还有其他几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一位美女——“双姝”:一位是王昭君和她的妹妹卓文君。

卓文君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王昭君,因被认为是个美女而闻名于后世。

二、王昭君的人生经历王昭君,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之中,父亲是王祥,母亲是王姬。

他从小就聪明美丽,性格活泼开朗,活泼可爱、聪慧灵秀、秀外慧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姑娘。

历史趣谈:王昭君到苦寒之地连嫁祖孙三代的悲惨情史!

历史趣谈:王昭君到苦寒之地连嫁祖孙三代的悲惨情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昭君到苦寒之地连嫁祖孙三代的悲惨情史!
导语: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决定在宫女中选出一人封为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以保两国永远和平。

但当时因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决定在宫女中选出一人封为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以保两国永远和平。

但当时因为大家都知道匈奴远在塞外,那里虽比宫庭自由些,却是背井离乡的苦寒之地。

于是无人愿意前往,就在这时有一宫女却挺身而出,这位女子名叫王蔷,也就是昭君,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件事情,当时皇帝政务繁忙,宫中女子难得见到皇帝,而皇帝见妃嫔主要就是通过画像来决定的,有个叫毛延寿的画师主要就是来为宫中女子作画的,此人贪钱受贿,大多女子为了见到皇帝,都会给毛延寿一些好处让其把自己画的美一些,而昭君不为所动,于是毛延寿怀恨在心,便将昭君故意画丑,因此在昭君出塞之前,汉元帝从未见过昭君本人。

直到出塞时,皇帝才看到昭君的真实面貌,心中更是后悔连天,但已经晚了。

于是昭君带着永保和平的使命出塞了,当时为公元前33年,那时的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这等美貌更是人间少有,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

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昭君和幼子撒手人寰。

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

另个人婚后相敬如宾并且生育了两个女儿。

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一段昭君出塞的佳话就此画上了句号。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 归汉不成服毒自尽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 归汉不成服毒自尽

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归汉不成服毒自尽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是什么缘由呢?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方案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爱好,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竟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疆,愿游中国。

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全部,易其所无。

”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政权的力气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当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特别突出,非常引起一般民众的怜悯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美,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具体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

王昭君诞生在闻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闻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诞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旧过着牵强温饱的艰苦生活。

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遗忘她们也曾是受人敬重的诗礼门第。

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历史典故】我们该如何看待一生嫁了父子二人的王昭君

【历史典故】我们该如何看待一生嫁了父子二人的王昭君

【历史典故】我们该如何看待一生嫁了父子二人的王昭君?对于王昭君来说,人生更像一场赌博,她选择冲出掖庭这个牢笼,可北上大漠后,也并不知道迎接她的会是怎样的命运。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3月,塞外却是寒风凛冽的季节,还未走到草原,王昭君就病倒了。

好在呼韩邪单于对她格外呵护,下令停止前进,让她能安心养病。

就这样走走停停,经过长达一年的行程,总算抵达了匈奴的王庭。

与江南溪流环绕、绿阴遍地的风光不同,这里(现内蒙古一带)野风呼啸,青草连天。

尽管生活还有些不习惯,但王昭君却能感受到匈奴人对她这位新“阏氏”的热情。

呼韩邪单于对她更是百般呵护。

他还遣使向长安赠送了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简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王昭君逐渐适应了草原的生活,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猎,学说胡语。

第二年,她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然而就在生活刚走上正轨时,呼韩邪单于却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了王昭君孤儿寡母。

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王位,尊号复株累单于。

让王昭君难以接受的是游牧民族的婚姻风俗。

《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

父死,妻其后母。

”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有权得到后妈。

备感屈辱的王昭君立刻给汉朝的皇帝上了一道“乞归”表章,请求回家,毕竟老单于死了,冷酷的政治游戏也该收场了。

在《王嫱报汉元帝书》里,王昭君写道:“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以献身陛下,死后留下芳名。

却不料遭到画师的报复,远嫁异国绝域,只是为了真诚报答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世事难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工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

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只是她不知道,汉元帝早已驾崩,此时的当家人不再是那个对她还有些怜惜的汉元帝,对她的请求,新帝赦令“从胡俗”。

“从胡俗”,简单的3个字,又一次决定了王昭君的命运,让她失魂落魄地走进了复株累精心布置的新房虽说名分差了一辈,但年轻的复株累却和王昭君是同龄人,他对如花似玉的王昭君更加宠爱,两个女儿又相继降生,长女名须卜居次(居次,意为公主),次女名当于居次。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上学期间,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昭君的本事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关于王昭君的事迹除了在《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中有记录之外,还有不可胜数的诗词、小说与戏剧对此加以演绎,如杜甫《咏怀古迹》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周密《杏花天*赋昭君》,再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

《汉宫秋》是以昭君出塞为蓝本,汲取了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而成的历史剧。

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汉元帝命毛延寿到民间为其挑选美女画成画像以供筛选。

毛延寿藉此机会敛财,见到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

”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将她选为第一。

昭君“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容貌出众,全然不肯”。

毛延寿便点破美人图,令昭君退居永巷。

昭君夜弹琵琶抒怀时遇到了汉元帝,元帝惊其美貌,问明原委便要将毛延寿拿来斩首。

毛延寿得知后逃亡到匈奴并把昭君的美人图献给单于,让单于向汉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

正当汉元帝沉溺于昭君美貌的时候,匈奴单于派使臣向元帝索要昭君做阏氏,无奈朝廷中都是无能的庸才,最后昭君自愿请求出塞和番。

当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江边,昭君自沉黑江,既全了和番的礼节,也不负汉家皇帝的恩宠。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阐释,是作者在社会大背景中用文字记录下他对社会和人的理性理解,文学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的一种镜像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来完成的。

历史趣谈:王昭君连嫁祖孙三代 王昭君出塞的悲情秘史

历史趣谈:王昭君连嫁祖孙三代 王昭君出塞的悲情秘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昭君连嫁祖孙三代王昭君出塞的悲情秘史导语:“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讲的是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

这位如花似玉的汉朝少女远嫁异“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讲的是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

这位如花似玉的汉朝少女远嫁异象,后世对她的婚后生活做出种种猜测,说来说去,就是凄惨与不幸。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命出塞和亲。

那时,昭君年方十九,风华绝代,的确是人间少有的美女,但呼韩邪单于却已进入暮年,垂垂老矣,完全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风采。

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

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

俩人的感情倒是不错,生育了两个女儿。

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嫁人,就是赌欧洲人悲观,把婚姻说成男女“摸黑走路”,彼此既不清楚携手同行的是谁,也不知道气喘吁吁地奔向什么地方。

说俗点儿,赶上什么算什么,婚姻就是凑合,稀里糊涂地瞎过呗。

婚姻,的确有点赌博的意味。

走投无路的王昭君沦落到了这一步。

见皇上,没门;待诏,等于慢性自杀。

好歹挪挪窝儿,总比现在强。

这一天,总算盼来了!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朝,他附带了一个政治条件——迎娶汉女,自请为婿。

说来可笑,呼韩邪大约40岁,与汉元帝年龄相仿。

本来双方“相约为兄弟”,是平起平坐的好哥们儿,一旦结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留青冢向黄昏——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摘要:王昭君一个命运悲怆而又神奇一生的的女人,一个注定名留青史的孤独红颜。

天将佳人,绝世而立于香溪。

她国色天香,艳丽照人,是天下最能急男人所急的美才女。

热情而又娇羞,令皇宫多少妃嫔无姿色。

为求和亲,毅然出塞,美艳绝伦,让人快哉乐哉,演绎了一幕幕炽烈的故事场景,恩爱欢愉,感情真挚,人伦道德。

忧郁至极。

最后,香消玉殒,魂归故里·····关键词:王昭君;曲折命运;善良;悲惨;神奇的人生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美丽善良的昭君被选入宫后,因贪婪画师作祟,三年不见天颜。

拒贿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

她本是这个世界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一切都扭曲了。

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

感到可惜的永远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

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

“如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1 ]顺着“窈窕女萝”的诗意妙曲,揭开了汉剧《王昭君》缓缓开启的序幕。

一、离家之悲,思乡之苦“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2 ]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中的诗句。

秭归因屈原而闻名天下,香溪因昭君而流芳百世。

昭君之母景氏因梦见那天空皎洁的明月入怀而生下美丽善良的宁胡阏氏,浊水井因昭君的降生而变得清澈见底;荒地上,才种百日的包谷亦因昭君的来临忽然间熟的金黄,沉甸甸且清脆的在秸秆上折断的响声,开心坏了烟宝坪的所有村人。

月宫仙子般地女孩,给烟宝坪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庆,昭君之父王襄甚至当众为这神赐的女孩取名为“嫱”,字昭君。

据乡野村史记载,当时烟宝坪的村人也高兴的讲村名改为“宝坪”,意喻为由昭君的降生所带来的福气!而且昭君和三闾大夫屈原是同乡。

王昭君出生故乡的秭归地处长江三峡的第三峡——西陵峡畔,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说来秭归也是有屈原而来的,屈子被流放时曾经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山水,他已经出嫁远方的姊姊归来迎他,从此这地方便唤作“秭归”。

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

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

“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

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

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

东部边境扇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

”[3]西陵峡畔虽属于川西平原较远的山区,江水异常汹涌,处处都是急流险滩,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人们出入危机重重,但也是因为这个平原,西陵峡畔一带的的土地也由于有江水的滋润而格外的肥沃。

这一切的一切本应说来是一个十分富裕的烟宝坪,可是当时的人们的日子依旧是过的十分艰难的。

西汉到了汉元帝时,盛极一时的汉家王朝顺应着“盛极必衰”的古话,显示出衰落的征兆。

汉元帝即位不久,关中便是发大水,农田颗粒无收化作饥馑,易子而食!次年陇西地震,山崩地裂,死伤无数!皇室、贵族、官僚奢侈浪费强取豪夺愈演愈烈!百姓苦不堪言,境内忧患,境外戎狄蠢蠢欲动,从而也奠定了汉家姑娘悲凉和亲塞外的宿命。

自元帝登基以来,多次下诏采选良家女子,建章囚群美,掖庭红颜堆。

据说汉元帝将先朝的后宫八妃拓展为十四个等级。

“一昭仪、二捷妤、三(女圣)娥、四容华、五美人、六八子、七充依、八七子、九良人、十长使、十一少使、十二五官、十三顺常、十四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

”[4]掖庭的佳丽多得数不清,她们根本见不着皇上的面,可怜这些良家女子大多都要老死在冷冷清清的掖庭局,倒不如贫贱夫妻、茅屋草舍、生儿育女来的有一番乐趣。

元帝之荒淫,沟壑亦难平。

石显奉旨,秭归选美。

望月楼中,琵琶声扬。

石显寻声而来,方见绝世佳人,昭君美名十里闻!背井离乡的无奈,也只有作罢。

坐在辇车里面,穿行在群山万壑之间的王昭君心情渐渐地又激动转为消沉,由消沉转为迷茫,有迷茫转为绝望。

当这种绝望紧紧地攫住昭君那可稚嫩的心时,一行不寻常的女儿泪早已在她那美艳绝伦的脸上留下了一些斑驳的泪痕。

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要离开养她多年的山清水秀的故乡?她开始预感到自己身如飘萍,命中注定要到处飘蓬。

而后的出嫁塞外,亦使昭君发现,匈奴是另一番天地,野风呼啸,荒草起伏。

尽管天高地阔,空旷辽远,可是,想吃一碗软烂粘滑的大米饭,有吗?想喝两口馥郁清香的明前茶,有吗? 想伏在母亲的膝头小憩,能吗?想那溪边浣纱、那山坡放歌、那家人的朴实脸庞,这都成了幻想。

想家乡缈缈关山远,王昭君夜夜都梦见回娘家,可惜,是梦,做不到,唯有撕心裂肺地思念。

虽然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可是越是这样的零敲碎打,越是填不满那思乡的破碎心房!北周·庾信的《王昭君》“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

·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

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愁休恨多,哀弦须更张。

”[5]以及他的《昭君辞应诏》中“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6]陈朝陈昭的《明君词》“跨鞍今永绝诀,垂泪别亲宾·······”[7]、都写出了昭君的离乡远嫁之悲。

二、深宫之悲,画师贪婪据葛洪《西京杂论》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人皆贿画工,多着十万,少者亦不减五千,独王嫱不肯,遂不见········[8](p44)汉元帝使毛延寿为良家子们作美人图来选择美人。

岂知毛延寿欺上瞒下,在其中收受贿赂,以致昭君雪藏于后宫五年之久!沈满愿也在其《昭君叹》中怜惜道“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

千斤买婵鬓,百万写蛾眉。

”[9]点出毛延寿受贿埋没昭君之意。

诗仙李白也毅然的写到“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10]明出昭君的委屈并显示出昭君不贿赂画工的青莲品性。

连带着李商隐也在《王昭君》一诗中批判毛延寿道“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11]的卑鄙!同时,经历画工的打击,五年的雪藏,把昭君彻底从一朝见帝荣宠加身的幻想中醒来,她再也不抱着希望不再傻傻的做梦!独卧掖庭一角挨过掖庭的春花秋月思乡情怀郁结愈深,镜子红颜斑驳。

陷入深宫幽怨的昭君恰如那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

白鹤噭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杨。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

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

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

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

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

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

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12]《长门赋》中的长门阿娇无异。

她看到了笼罩在温情面纱之下宫廷生活的残忍。

、她要与着无情抗争,与这绝望抗争,拯救自己!她要走出这富丽堂皇又令人窒息的汉宫,她渴望她的青春获得自由!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挣扎的悲哀!三、和亲之悲,天子无奈在昭君困怨与后宫出路无果时,一个契机来了。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伟大而仁慈的呼韩邪单于,平息了匈奴内部的叛乱,结束了汉匈冲突。

他知道匈奴人不该只学猛兽,战斗一世,冲杀一世,好战只能是自取灭亡,他愿意婿汉式以自亲。

甘泉宫前,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拜倒在昭君的石榴裙下。

《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修朝贺之礼,愿保塞外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13](p297)班固也有所写的《汉书·匈奴传》上:“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

单于自言愿婿改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14](p3802)王昭君原是汉元帝宫中的一个普通宫女。

当时汉朝兵马北上击溃了北匈奴,南匈奴慑于汉朝威力,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乞求元帝赐婚,愿做汉家女婿。

于是汉元帝册封王嫱(昭君名嫱)为公主,下嫁匈奴。

王昭君的出塞和亲,结束了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后一百年汉与匈奴的长期战争,所以历史上这时是汉朝强大、匈奴被迫求和。

从那以后,《后汉书·南匈奴传》八十九卷:“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15](p2941)东晋葛洪写的《西京杂记》也记载了王昭君和番之事:“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

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16](p44)这里出现了画工毛延寿的名字,由于王昭君不肯贿赂于他,毛延寿便挟私报复,在给昭君已经画好的美人图上点上了一点克夫落泪痣,结果造成了昭君孤单在深宫之中雪藏五年而无人问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