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

合集下载

方鸿渐结局

方鸿渐结局

方鸿渐结局方鸿渐,是鲁迅先生的长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一个角色。

故事中,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窝里横,自命不凡的人物。

然而,最终方鸿渐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方鸿渐的结局及其原因。

首先,方鸿渐的结局悲惨主要是因为他的自大和傲慢。

在小说中,方鸿渐自视甚高,一直认为自己是大英雄,是伟大的人物。

他厌恶平凡,渴望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

然而,他却没有实际的才能和能力来支撑这种自负。

他的精神压抑使他变得愚蠢和无能,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孤独。

其次,方鸿渐的结局也与他的软弱和懦弱有关。

他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和困难,总是依赖于他人的支持和庇护。

他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偏安于自己的小圈子中。

这种软弱和懦弱,最终使他在社会中一事无成,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

另外,方鸿渐的结局还与他对待女性的态度有关。

他看不起妇女,把她们当作是自己的附庸和玩物。

他忽略了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谅,只追求自己的欲望和私利。

这种对待女性的态度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使他在情感上孤立无援。

当他真正需要帮助时,却没有人愿意为他伸出援手。

最后,方鸿渐的结局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社会对于个人的成才和发展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

而方鸿渐之所以失败,也是因为社会对他的不公正对待。

社会中窝里横的人物往往是因为背后有权势的支持而成功,而方鸿渐却没有这样的支持。

这暗示了社会对于弱者的不公,也引发了对社会体制的思考与质疑。

综上所述,方鸿渐的结局是悲惨的,这与他的自大、软弱、对待女性的态度以及社会的不公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的失败告诫人们,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勇敢地迎接挑战和困难,同时要尊重他人,不断学习和进步。

只有如此,才能走出如方鸿渐般的悲剧结局,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围城》方鸿渐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

《围城》方鸿渐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

《围城》方鸿渐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历程犹如一场充满困惑与挣扎的悲剧。

他在婚姻的围城中徘徊、迷茫,试图寻找出路却始终深陷其中。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婚姻中的困境。

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缺乏主见的人。

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抉择时,总是犹豫不决,无法坚定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婚姻中也显得优柔寡断,无法有效地处理与妻子之间的矛盾。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孙柔嘉看似柔弱,实则有着自己的心思和盘算。

方鸿渐在并不完全了解孙柔嘉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走进了婚姻。

起初,或许他们还对未来的生活有着一些美好的憧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的琐碎和生活的压力逐渐暴露了他们之间的问题。

经济问题是他们婚姻中的一大困扰。

方鸿渐的事业一直不顺,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

孙柔嘉对此颇有怨言,时常因为钱财的事情与方鸿渐发生争吵。

在这种情况下,方鸿渐感到无比的压力和无奈。

他想要努力改变现状,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能在妻子的埋怨声中愈发消沉。

家庭关系的复杂也让方鸿渐感到疲惫不堪。

孙柔嘉的姑母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这让方鸿渐感到十分反感。

而方鸿渐的家人也对孙柔嘉有着诸多不满,双方家庭的介入使得他们的婚姻更加混乱。

方鸿渐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安抚妻子的情绪,又要应对家人的责难,身心俱疲。

性格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他们婚姻矛盾的重要原因。

孙柔嘉性格较为强势,而方鸿渐则相对软弱。

在处理问题时,孙柔嘉往往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而方鸿渐则选择逃避或者妥协。

这种性格上的不匹配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相互指责、相互伤害。

在婚姻中,方鸿渐的困惑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的压力,更来自于他内心的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婚姻生活,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经营一段婚姻。

他在婚姻的围城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例如,当孙柔嘉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时,方鸿渐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哄她开心,而是选择沉默或者争吵。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精彩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形象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文学成就:方鸿渐凭借其优秀的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文章第一人”,后人对他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曾被收录于《古文观止》中,代表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二、思想态度:方鸿渐思想开放,有着极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他以乐观、宽容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了冲突,追求和谐,这也是他的思想态度的体现。

三、品格境界:方鸿渐严谨认真,勤奋好学,重视礼仪,有着极强的礼义感,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格上也有所境界,被后人誉为“文章之师”。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方鸿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方鸿渐,钱钟书一九四六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主人公。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在1947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揭示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困境为主题。

小说以重庆大学南岸的校园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年轻人的爱情、友情、事业和人生选择,深刻剖析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方鸿渐:困境中的智者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才智却在人生选择上徘徊不定的年轻人。

从小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高中时期荣获全校的文综第一名。

然而,他在进入大学后,却陷入了舒淇和谢混搭的爱情漩涡中。

他一方面陷入困境,不知道应该选择谁,另一方面也见识到了舒淇虚荣心的巨大。

方鸿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处在一个被围城的局面。

他在围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且获得了不少的思考和体悟。

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年轻人的无奈和思考,也代表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自省和成长。

二、林世妤:坚守信仰的女性形象林世妤是方鸿渐在大学时代的同窗情人,她和方鸿渐一样都是聪明才智,但林世妤对待感情和事业有明确的追求和选择。

她坚守自己的信仰,选择了出国深造而放弃了和方鸿渐在一起的机会。

她对方鸿渐的爱始终是坚定而深沉的,但她并不妥协于婚姻和物质。

林世妤形象表达了当时女性的独立和坚持,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追求,她是围城时代女性形象的一个缩影。

三、舒淇:虚荣与欲望的代表舒淇是《围城》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出身,自视甚高,一直过着奢侈和肤浅的生活。

她对方鸿渐产生了虚荣和欲望,并试图通过嫁给他来满足自己物质和地位的追求。

舒淇忽略了方鸿渐对她的真实感情,只关注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她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某些阶层的虚荣和功利,以及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不择手段的心态。

四、谢混搭:失去自我的追随者谢混搭是围城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他与方鸿渐是朋友关系,但在他的人生选择上却在方鸿渐的引导下迷失了自我。

他追求金钱和享受,跟随着方鸿渐投入到舒淇的世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鸿渐的“围城”亦是大众之写照文学院06级17班王长月 200502631628【摘要】: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他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1]尤以方鸿渐为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

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本文力图解读这一人物,分析人物的多重性格的复杂性,试图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关键词】:矛盾围城出路《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

钟书说:“我想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小说就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人生四部曲贯穿始终,描写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畸形人生。

取意为“婚姻好比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

”作品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和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性格及透辟的现实主义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

本文试图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的角度来找寻形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试图引发我们对自身性格心理劣根状态和我们的生存困境的哲理性思考。

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反映了人的深层次的思想性格。

方鸿渐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就反映了他更为复杂、深刻的思想性格。

小说中人物苏文纵曾向方鸿渐说道:“……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

”不错,我们略加分析研究方鸿渐这个艺术形象,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通体都表现着矛盾的人物。

他的思想性格非常复杂,既有着肯定性因素,也有着否定性因素,而且这两种因素十分自然地交织、融合、统一在这一个人物身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正反两面性格紧密交融的艺术复合体。

他对生活始终是无目的地妥协盲从,在他身上似乎还能见着纨绔子弟的影子,但他的善良、美好又同时呈现在我们跟前。

高中时方鸿渐听任家人的意见和周家小姐订婚,等到进入大学,看到男女同学自由恋爱,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听任家人意见早订终身。

在欧洲游学几年,“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归期将至时迫于父亲和岳丈的厚望,买了一张博士假文凭。

回国下船后几小时方的内心感受是“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

”回国后他在准岳父的扶持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汗,他竟没想着要为自己的以后做一番事业出来,反而这样安于现状,继续着懒散的生活。

可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将他定位为一个纨绔子弟,他在某些行为中也流露出他的人们常有的美好的品质,他无情地讽刺他以前的留学经历“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晃子,就象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

他向苏文坎和唐晓芙发表的关于政治的“宏论”,一针见血地针贬了时弊,他工作的上海华美新闻社,由于坚持抗日主张而遭到敌伪恐吓和租借当局警告,汉奸沈太太牵线故伪又要收买这个孔闻社,总编辑王先:生愤而辞职,他也出于爱国心和正义感不惜丢掉饭碗随王先生一齐辞职。

当他和妻子吵架离家后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目不转睛地盯着橱窗里各式糕点的可怜老头时,他竟“叹口气,掏出柔嘉送的钱袋来,给老头子两张钞票”。

未婚妻的死成全了他在感情上的自由选择,正是这份自由让他在恋爱、婚姻中的矛盾更为明显。

从归国之期开始他就迷失在情感自由的阵营里,最终都一一以失败告终。

他可以“开放”地对待一段他不那么认真的恋情,在留洋回国的船上,方鸿渐被“没良心”的鲍小姐诱惑,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由情欲所驱动与鲍小姐做下了荒唐事。

被被鲍小姐甩了之后,他虽有种失落:“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她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

”但很快他又反过来安慰自己,“反正自己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的”。

可见,他对这份“感情”根本就是逢场作戏罢了。

可是在面对自己后来感情时,他却表现出了严肃、认真、热烈、诚挚。

面对苏小姐的百般殷勤他虽恨自己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自认是个“道义上的儒夫”。

但又因为苏小姐的恩威并施,不得不经常奔走于苏小姐家。

最后又因为他的不爱而“爱”招致苏小姐的仇恨以致一系列的报复行为。

而当他在面对自己从心眼里爱慕的大学生——“摩登文明社会的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时,他则表现出难得的热诚、真挚,在她面前,他找到了作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快乐,因而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爱恋。

当苏文纨从中作梗,两人又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而分了手,他自己又劝慰自己道:“狗为着求水里的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

”但他这样的安慰并没有让自己心服,后来他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宛如与活人幽灵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阴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

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

对于孙柔嘉,他只是出于道义上地在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路上帮助她。

然而却被逼落入煞费苦心、工于心计的孙柔嘉设计的“围城”,糊里糊涂地结了婚,进入了“金漆的鸟笼”。

婚后,孙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

而方受到了孙的姑妈轻视,脸上无光,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

后来报馆因言辞激烈,在敌伪政权的高压下逼走了正义的王先生,他也就跟着辞职了,而孙却怎么也不会谅解方鸿渐,因他的大义更加破坏了她现实小家庭生活,婚姻也就迅速地破裂了。

终于,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围城”,一步一步地走进绝望。

方鸿渐在面对人情世故和事业前途时表现得笨拙与无能,志大才疏。

正如赵辛楣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他留学回国,原想有所作为,要为外患内乱频仍的祖国服务,可实际又得过且过,连找个饭碗也屡次碰壁,更不用说事业、理想和成就了。

准岳父热心挽留,方鸿渐感激地做了周经理点金银行里的一个挂名的小职员,后因方无意中得罪了岳母周太太,因此银行小职员的下岗在所难免。

“失恋继以失业”的方鸿渐又在朋友赵辛楣的帮助下到三闾大学任教,他本来是带着热情和希望的,可是在这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到处充斥着无聊、虚伪、自私,上下级、同事之间无不趋炎附势,勾心斗角。

在这种遍布人生陷阱、乌烟瘴气的生活氛围中,软弱的知识分子方鸿渐无法立足,彻底失望。

“人好象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方鸿渐遇人遇事皆表现得懦弱、无知,进而向面前的“墙”屈服;到他参与教师间明争暗斗的时候,已变得无聊、虚荣、易怒,学会算计别人。

若说爱情的“围城”使方鸿渐的心起了茧子,那么三闾大学的“围城”则完全使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那“战前读书人的标劲”已不复存在了。

三闾大学呆不下去,又在赵辛楣的介绍下进了报馆。

报馆辞职后,方鸿渐又准备让赵辛楣为自己在重庆找工作。

可见方鸿渐的依赖性极强,一个留学归来的人,自己不出去找工作,一直依靠朋友赵辛楣,志大才疏。

方鸿渐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

方鸿渐的围城却仿佛是一种天意作弄,而不仅仅是人为的逼迫。

人们常常说命运,说命中注定,说人争不过命。

这个命运,其实就是每个人寄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只是人们常常说不清楚自己所依存的环境,说不清楚自己与这个环境的关系,所以,只好用命运来概括。

方鸿渐不分是非善恶,不涉恩恩怨怨的孤独与脆弱的受难者境况,就是对此极生动的写照。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的过渡时期,西方的现代文明已介入到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社会中来了。

两种迥异的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使接受两种教育的人在心理、行动上承受着巨大的反差。

方鸿渐正是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的代表。

他出身于传统士族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可谓“家学”深厚,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而四年的留洋生活,再加上他生活在“五四”后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三十年代,因而他的性格中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现代精神。

旧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时时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西方文化强调个人,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鼓励个人的发展。

后者唤起了方鸿渐个人意识的觉醒,使他想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

然而民族文化不仅存在于他身外,限制着他的追求,更沉淀于他的内心,成为他自身心灵的枷锁。

这两种文化在方鸿渐身上调和的结果是:他既丧失了传统文化带给他消融个性、宁静超脱的境界,又没有完全的拥有西方文化的强烈实现自我、张扬个性、与物相争的精神。

两种相互差异的文化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特征:觉醒而又懵懂,正直而又软弱,善良而又玩世,冲动而又无力。

方鸿渐在两种文化的揉和冲突下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归宿,因而他只能在“围城”中痛苦而麻木地奔突挣扎甚至沉沦。

以三十年代象方鸿渐这样的属于中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围城》在艺术典型的塑造上、在揭露和讽刺的尖锐性上,可以说都不亚于《儒林外史》。

它“典型地塑造了中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与民族时代精神的龃龊。

”[3]《围城》在“围城”之外,塑造了一批知识人的群像,对这些上层知识分子的灵魂进行了系统地审视,毫不留情地揭开了他们灵魂的丑陋与欠缺,淋漓尽致地嘲弄了他们的丑态, 然而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群像我们亦可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方鸿渐是一个懦弱胆小, 爱好虚荣,自卑自贱,不谙世故,优柔寡断,人格上可鄙可笑,但同时又是一个正直善良, 质朴诚实,自尊自信,果断勇敢,聪朋机智,坚定固执的灰色知识分子,方鸿渐在围城的封闭中却逐步走向没落,在现实与精神的围城里无奈痛苦,二者的矛盾显示了人性的复杂。

是的,方鸿渐是世俗人眼里的庸碌之辈,无权无势,没有远大的前程,一个卑渺的小人物,生活的弱者。

但是,他以坚定的一面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亦是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再现。

《围城》通过方鸿渐从追求-失败-再追求-再失败的过程展示了人类在生活,爱情与事业中的追求与失败的主题,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性虽然易为“围城”所困,但“围城”并不是无出路的,这种出路在于我们自己在不悲观、不失望的状态下去思考,去寻找。

正如钱先生所说:“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

”[4]参考文献:[1] 曲文军.《围城》创作主旨新探[J].文史哲,1992,(1).[2]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 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蜕变人格及其人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1.[4] 钱钟书.论快乐[M]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