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人公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围城者”,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整日生活在别人的压力下。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但他并没有继承家族的才华和责任感。
他懒散、胆小又好逸恶劳,在社会变革的时代里追求舒适和安逸。
他一直追求着外貌美丽的胡晓华,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孙先生的女儿满嘴子,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方鸿渐的形象在小说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却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爱。
第二个人物是胡晓华。
胡晓华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孩子,她深爱着方鸿渐,但又不愿意妥协和委屈自己。
她渴望得到方鸿渐的认可和爱情,但最终她也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为爱情付出而失去自我。
胡晓华的形象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
第三个人物是孙先生。
孙先生是一个思想保守的老人,他对方鸿渐和胡晓华的爱情表示不满,并试图阻止他们的婚姻。
他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于新时代的变革抱有抵制的态度。
孙先生的形象在小说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以及思想观念的保守性。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丰满的人物,例如方鸿渐的朋友圈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的善良可亲,有的可笑可笑,有的虚伪伪装。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使小说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形象丰满且富于细节,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可读性,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二、方鸿渐婚姻,感情上的玩世不恭与软弱
由于他没有真才实学在恋爱上又不断的陷入到一种陷阱里边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写在巴黎到上海的船上,他和鲍小姐的爱 情,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但是最后到岸上, 他就被鲍小姐甩掉了。他被人骗。在钱钟书眼里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那种温情的关系是非常少的,最后无意中他与孙嘉柔结婚 了,他那个结婚,本来对孙小姐印象非常好,是一个很文静的知 识女性,但是结婚后,他们不断的产生冲突,他陷入了家庭的无 边无际的矛盾之中,所以方鸿渐这个人,不论是在学业上,家庭 上,社会上,他几乎没有一个有亮点的地方,他陷入了一种悖论 ,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在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 动地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 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从来不敢直 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方鸿渐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 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征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 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 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自主地流露 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因此在我看 来,同情要比恨多许多,因为钱钟书塑造的方鸿渐 本质是善良的。比如说,他根本不想骗人,他只是 为了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文凭, 所以他在履历上不填得过博士学位。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人生像是围城, 围在城里的人 想冲出来,城 外的人想冲进 去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 塑造了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 、有名门淑女、亦有商贾政客。钱先生对 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 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 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 委蛇。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 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 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倾注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解读作品主旨的关键,对人物形象的定位要忠实于小说的文本,而不能先入为主式地在作品中寻找证据,研究小说中的人物贯穿全篇的基本活动内容是必要的。
就让我们随着方鸿渐的经历走入《围城》吧。
首先方鸿渐是生活的失败者。
他是江南某县一个大绅士的儿子,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幸运儿—她素未谋面的未婚妻因病早逝了,但他的“准岳父”还是慷慨解囊(当然也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打算),送他到欧洲留学。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论文-《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围城》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分校(站、点):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目录写作提纲··························································⑵内容提要··························································⑶关键词····························································⑶正文······························································⑶一、人物性格悲剧··················································⑶㈠他不求进取,游游荡荡··········································⑷㈡他毫无主见,善于妥协··········································⑸㈢他缺乏勇气,爱慕虚荣··········································⑹二、人物悲剧根源··················································⑺三、人物与社会意义·················································⑼参考文献··························································⑽写作提纲△引言作品精彩的人物形象刻画与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为题,从他的延宕、矛盾以及相对他人而言的正人君子形象三方面入手,从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角度,对他的性格进行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ngjian Fang, the character of "Fortress Besiege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personality, his love, marriage and care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lay, contradiction and the image of gentleman.
关键字:围城方鸿渐性格
Keywords: Fortress Besieged City ,Hongjian Fang ,character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取名围城,一是出于文中方鸿渐等人闲谈,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说,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二层含义便是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个围城,而还有一层含义,便是杨绛给《围城》做了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概括的总出了方鸿渐的一生,婚姻、职业甚至人生都处于围城之中,而造成方鸿渐陷入围城的一大原因便是主人公的性格,所以,本文将浅析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
一、方鸿渐的“延宕”
延宕意为拖延。
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
而在《围城》中,文中直接点出方鸿渐性格中的延宕,共有3处直接写出。
第一处是在第三章方鸿渐想拒绝苏小姐:“鸿渐吓得哑口无言。
苏小姐家里有事,跟他约晚上馆子里见面。
他回到家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不能更延宕了,得赶快表明态度。
”1第二处是第四章方鸿渐向父母请示离开周家的事情后“鸿渐吃完晚饭,不愿意就到周家,便一个人去看电影。
电影散场,又延宕了一会,料想周经理夫妇都睡了,才慢慢回去。
”2第三处是第四章结尾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像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
”3
这三处体现方鸿渐在爱情与职业上的延宕。
爱情上,他明明知道自己不爱苏小姐,但是面对苏小姐的误会,他心里反复强调要跟苏小姐说清楚,但是一直在拖延,与其说面对这种误会方鸿渐一直在苦恼,不如说他在变相的享受这种说不清的关系。
他不喜欢苏小姐,直接说明即可,但是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花前月下,他不好拒绝,也不能自持,吻了苏小姐。
这种优柔寡断不仅影响了他与苏文纨的情感,也影响到了他喜欢的女生唐晓芙,因为方鸿渐的延宕,两人本来互有好感,但是谁都没有勇气表达,最终这段感情以悲剧结束。
职业上,从他留学开始,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他在留学上碌碌无为,甚至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84页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22页
3
连“碌碌”都算不上,无目标、无理想,懒散。
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他对于这次教书有些“畏缩”,也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假文凭可能会给自己戴来麻烦,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就开始逃避,到了三闾大学开始教书,他的延宕则表现在他在应付这件差事。
二、矛盾结合体
方鸿渐是中西文化下的畸形人物,在他的身上充满了各类矛盾之处。
方鸿渐出身于绅士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方鸿渐从小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他买假文凭,“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其实他本无心文凭,“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4,但是无奈受到两面夹攻,一张文凭不仅可以掩盖自己的无知,并且还可以尽孝,“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5,也暗含了儒家以孝为先的思想。
在他的性格中,既保留了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充斥着虚伪懦弱、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性格。
留学回国后,记者们称他为“方博士”,“鸿渐虽然嫌那两位记者口口声声叫‘方博士’”,“刺耳得很”,这书名他还是有基本的羞耻心,“但看人家这样郑重地当自己是一尊人物,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
他才知道住小地方的便宜,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没拿根手杖,手里又挥着大折扇,满脸的汗,照相怕不会好”6,但却瞬间自我膨胀,这种羞耻心在他人奉承的催化剂下变成了毫无底线的虚荣心。
他知道苏小姐喜欢自己,于是“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小姐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7他的本心还是善良的,但是却因为自己的懦弱让苏小姐不停的误会,因为自己的虚荣与赵辛楣争论或者避让他来显示自己的大度,反而让苏小姐的误会更深,他最终觉得事情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于是写信表明态度,但是“忽然转念,苏小姐也许会失恋自杀,慌得什么都吃不进。
忙赶回银行,写信求她原谅,请她珍重,把自己作践得一文不值,哀恳她不要留恋。
”8他不仅虚荣,而且还自恋,想太多没有用、不切实际的东西。
方鸿渐在外留学,不如说是游学,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与苏文纨、褚慎明、赵辛楣在一起闲谈,谈到了围城,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
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9然而这句话是法国散文家蒙田写的,说明这群人都无真才实学。
但是苏小姐让他品读自己做的诗时,方鸿渐并不知道这是苏小姐写的是,耿直地指出“这首诗是偷来的”,就算不是偷,“至少是借的,借的外债”,并且说出“这是德国十五六世纪的民歌”,由此看来,方鸿渐也有一定才学,并不是一无是处。
三、生活在动物中的“人”
在《围城》的序中,一开始就有这么两句话:“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10钱钟书开篇就点出了他要写的人物。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做副教授这段时期便很明显的体现出那些生理上称为人而本质上是动物的那些人的本性,爱国诗人屈原被贬后就曾任三闾大夫,因此,后世也用该名词也代指屈原,也许,三闾大学的环境和屈原当时做出环境有类似之处,虽然方鸿渐不能和屈原做类比,但是他在三闾大学与其他人比算得上是一股清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9页
5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1页
6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32页
7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64页
8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02页
9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93页
10
流。
在这所大学里面,李梅亭虽然满口仁义道德,但是也做着鸡鸣狗盗之事,韩学愈和方鸿渐同样是假博士,但是方鸿渐内心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韩学愈却是招摇撞骗;高松年表面亲切、有学问,但是却道貌岸然老奸巨猾,打着教书育人的幌子做一些龌龊的事;有汪处厚那种依靠官僚,把教学当做做官的跳板的人;还有陆子潇那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而方鸿渐在这种复杂的环境里便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听上去这是何等讽刺。
相比之下,方鸿渐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懂拉帮结派与贿赂,更不会勾心斗角,最后他厌倦了这种生活,有离开的意图,加之高松年也看不惯他,解聘了他。
方鸿渐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经历了爱情、事业、婚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螺旋式上升,他每一次陷入困境,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又再一次陷入困境,并且缺乏理性,平时可以理性的分析别人,甚至一针见血,非常犀利,但是对于自己的事情反而会昏了头脑,为自己找借口,逃避现实。
他的人生一直在被动的移动,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