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知识分子形象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

解读《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围城》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推崇小说无处不在的幽默和讽刺,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自《围城》1947年在《文艺复兴》期刊上连载面世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时人根据各自的思想立场和人生体验解读文本,或“捧”或“杀”,而赞誉之辞大体雷同,批评之声也时有所闻。

归纳起来,前人袭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模式的评论大致有如下几种: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角度看,文本中大量的隐喻、讽喻与掌故,使它不含是一座用漩矶碎锦巧构而成的中外学术迷宫,风格颇似欧美所谓知识型文本或后小说;至于钱钟书随手拈玩的中国及西洋神话、寓言,可为原型批评的典范文本;而小说中除各色人物外,暗含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不仅叙述事态的发展,而且常常大发议论,正吻合结构主义批评代表罗兰·巴特叙事理论中关于叙述者大于人物的分析;此外,小说中描写船上茶房阿刘与方鸿渐的两次“钗钱交易”,阿刘手心里的发钗由三只变为一只,这样的“细节印证法,似还有形式主义的痕迹”。

若生发开来,从社会学批评、读者接受批评,甚至后殖民主义批评、现象学批评均可对这部思想深刻、艺术高超、风格独特的小说作出新的阐释与评析,但鸿泥半爪,令人终日沉迷其间也难尽其全。

杨绛所言《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已广为流传。

《围城》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语妙喻、深刻的心理刻划也早已被世人津津乐道。

本文试图避开对文本题材、主题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传统分析,而从女权主义角度、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侧面对《围城》中女性知识分子角色进行解读,以期勾勒一幅《围城》姚紫嫣红的‘十二钗正册图”,探究作者关于20世纪30井。

围城知识点归纳总结

围城知识点归纳总结

围城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说背景1. 北平社会风气:小说发生在北平,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情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虚荣、势利和浮躁心态。

2. 政治背景:小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小说中不时出现当时社会政治事件的影响,如战争、通货膨胀等,这些都是小说背景的一部分。

二、人物形象1. 贾宝玉: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却在现实中感到困惑和无奈。

他内心极度矛盾,既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又被现实所困扰。

2. 林黛玉:贾宝玉的表妹,是一个极具才情和个性的女子。

她叛逆、敏感,对现实社会充满怀疑和不满,是民国社会上层家庭中的一颗反叛的明珠。

3. 薛宝钗:贾宝玉的未婚妻,是一个度量大方、善解人意的女子。

她对贾府的生活方式持有不同于林黛玉的态度,强调现实和稳重。

4. 贾母:贾府的家长,是一个善良、宽厚的老太太,是贾宝玉的依靠和理解者。

通过贾母的形象,作者展现了封建时代的家族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情感描写1.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主线之一,作者以这段爱情为窗口,揭示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对爱情的态度和认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和思考。

2. 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是现实社会中的婚姻中的一种象征,作者透过这对夫妇对宝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四、主题1. 围城:小说的题目“围城”很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指代了贾府的封闭与禁锢,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的反映。

2. 爱情与婚姻:作者通过贾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婚姻,以及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习俗和家族观念的质疑,倡导道德与爱情的平等和自由。

3. 知识分子的困境:小说以贾宝玉的思想感情经历为主线,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境遇和生活处境的反思,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围城与现实困扰。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处在精神危机中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在西学东渐、出国镀金成为时尚的驱动下,这位出身于封建世家的方鸿渐抱着好奇、游历与获取功名的理想走出了国门。

然而,他在国外并无任何专长,最后从爱尔兰人手中骗了一张假博士文凭。

回到国内后,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亲友、社会,无不使他领略世态的冷酷。

他不谙世事,从十里洋场到内地的三闾大学,险恶的处境,恶劣的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教训和打击了他。

他在家庭中难以存身,在学校里也无法立足,跑回上海后依然毫无出路。

最后,他只能像关在铁笼中的野兽,虽然拼命挣扎,最终却永远找不到出路。

由于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方鸿渐对不如意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困境,总是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愿承担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责任,而惯于依附他人,失去了存在的自主性。

方鸿渐是病态的现代文明的病态产儿。

作品通过对方鸿渐的病态人格和失败人生的描写,既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也启示人们要有生活的勇气和存在的自觉性。

《围城》: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

《围城》: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

围城: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迷茫简介《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所面临的困惑与迷茫。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小说探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婚姻、职业、社会等问题的种种困惑,引起了广泛关注。

知识分子角色的矛盾心理在《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常常感到无力和无所适从。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乱动荡之际,不同价值观相互碰撞。

与此同时,方鸿渐内心承受着家庭、职业、爱情等各种压力,他面对着选择、坚持还是妥协、放弃之间一再犹豫挣扎。

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许多当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环境中所经历的迷茫。

婚姻观的困惑方鸿渐在小说中面临了婚姻的选择。

他的表妹孙柔初具女子之美,而既形象又聪慧;而丽珠则是一个家庭背景更好、决心更大、个性更独立的女人。

方鸿渐陷入了两难选择,不确定哪一种婚姻更适合自己。

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传统、现代价值观念及女性角色变化所带来的困惑和纠结。

职业抉择的尴尬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方鸿渐和其他人一样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尴尬。

他曾考虑过投身政治与社会改革,但最终意识到那只是一场幻想,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然而,即使在教育事业中,他也感到无法实现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

这种对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迷茫的困扰让许多知识分子倍感无力和失望。

社会压力下的个体迷茫《围城》中描绘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力和限制。

方鸿渐所处的社会充满着权威、高等教育机构限制以及封建道德束缚等因素,使得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感到困惑和沮丧。

无论是与家庭的矛盾,还是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隔阂,都使得知识分子们陷入一种迷茫中。

结论《围城》深刻地揭示了上世纪初知识分子面临的各种困扰和迷茫。

作者通过幽默而生动的叙述方式,生动刻画了主人公方鸿渐在现实生活中因为选择而面临的心理纠结。

这部小说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对于个体命运、自由选择以及价值观念等重要议题的深入思考。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小说描绘了一个城市里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

小说中钱钟书运用了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

以下是本文对《围城》的讽刺艺术的浅析。

一、对知识分子的讽刺在小说中,通过对方鸿渐这个知识分子的刻画,钱钟书对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方鸿渐是一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他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种优越的地位,用高人一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但是,方鸿渐并没有真正的学问和修养,他经常出现种种荒唐和可笑的行为。

如在小说中,他去敬献神明,在庙前拜祭时,竟不知道应该来回拜三次,而是躬着身在那里转悠,弄得众人哄笑不已。

二、对女性地位的讽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讽刺对象。

作者通过对王夫人、甄淑容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当时女性地位的卑微和他们对权利和地位所做出的让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王夫人,她是一个丑陋而贪财的女人,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和睦。

而甄淑容也是一个不可自主的女人,她被男人们当成是一件物品来使用,最终被父亲卖掉。

三、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小说中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了讽刺。

作者通过对各种名流、官员和商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上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各种虚伪的言谈和行为,如让礼金代替真情,过分重视面子,宁可瞒而不报,等等。

综上所述,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极富讽刺意识的文学作品,他以冷静而深刻的视角,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病态和弊端。

尽管这部小说最终没有给出解决之道,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非常深刻的镜子,使我们能够痛切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困境,进而更加自觉地去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

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从《围城》中可以看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未放弃对身陷围城时的奋力抗争,只是在他的人生围城中,经受了太多痛苦心境的折磨与挤压。

“麦加认为:“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的圈。

因为他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一复杂的人性心理。

一、“被围困”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在《围城》中,似乎每个人都身陷“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孙柔嘉⋯毫无疑问,方鸿渐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其作力“被围困”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压抑与抗争中发出更多的无奈之声。

(一)性格上的懦弱与虚荣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

以方鸿渐而言,相比旧时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思想上较为进步,但言行上却不肯越雷池一步,新的脑壳,却装着旧有的观念,难逃欺世盗名的“镀金”之嫌。

出身乡绅世家,拥有留洋经历,却持着近乎扭曲的人生观。

从方鸿渐的日常琐屑中,看似可笑、可悲、可叹、可讽,实则是合情合理。

这种平淡叙事下,营造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正是推动人物命运发展的导线,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困顿与迷惘。

“站在人生的立场上,钱钟书用一支有温度的笔,向我们揭示了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人生。

语言里有讽刺,也有温厚的引领,真实而自然地呈现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

本文将从主角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入手,分析他们的形象塑造及其所体现的主题意义。

方鸿渐是小说的主角,也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具备良好的学识和才华,却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生活不如意的困境。

方鸿渐通过文字来发泄自己对环境的不满和对围城现象的思考,他的内心独白成为小说的重要表现手法。

方鸿渐的形象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惑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芙蓉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热情而活泼的女性形象。

她在婚后渐渐变得冷淡和不解风情,因为她对方鸿渐的异性朋友们感到嫉妒和孤独。

芙蓉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围城中的局限和无奈,以及她们在婚姻中的焦虑和痛苦。

芙蓉的经历提醒着读者,要注意理解和关心配偶的感受,共同面对围城的种种问题。

白嘉轩是方鸿渐的哥哥,他是一个功利主义者的代表。

他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却往往忽视了精神追求和情感生活。

白嘉轩的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偏颇,以及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丢失精神满足的现象。

白嘉轩的命运也表明了金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比尔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他是小说中的边缘人物。

比尔思考着如何改变现状,但却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

比尔的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理想乌托邦的追求,他的经历也揭示了知识分子面临矛盾和无补的境地。

比尔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悲剧性的对比,更加凸显出围城的压迫与封闭。

通过对上述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围城》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围城中的困境和无奈,以及他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

方鸿渐、芙蓉、白嘉轩和比尔等人物形象不仅体现了小说中的个人命运,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和整个社会的困境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对围城现象的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1.从方鸿渐的婚恋看知识分子形象 (1)1.1方鸿渐的婚恋之路 (1)1.2方鸿渐婚恋不得善终的原因 (4)2.工作事业线索 (5)2.1从方鸿渐、赵辛楣的职业生涯看知识分子形象 (5)2.2从方赵二人之余众人的职业生涯看知识分子形象 (6)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9)摘要“围城”一说,实是在解释什么是婚姻:“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又有法国的一句话,将鸟笼换成了城堡来解释婚姻围城,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一说由此得名。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用来诠释婚姻观念的小说,其实不然,对于婚姻只是小说的一条线索,重点是通过一群知识分子在婚姻和事业的路途中所显露出来的种种丑态。

关键词:围城,丑态,婚姻,职业Abstract"A Surrounded City" once says reality is to be making an explanation what is marriage. One United Kingdom old saying , doctrine get married as if the gold lacquer birdcage, cage outside bird thinks that living goes in , the bird enveloping an inner wants to fly out; Have formed therefore but have been away from , have been away from but have formed , do not had final. One words having France , have exchanged birdcage into a castle coming to make an explanation marriage besieges a city, that doctrine gets married is the castle being besieged , the outside the city people wants to rush in , person inside the city wants to escape out. One says "A Surrounded City" getting a name from this. Come to take a look on that superficially, this is that one annotation marriage concept novel Yong Lai , is in fact incorrect , a clue to marriage however novel, concentrates on being a variety of what be manifested itself clownism by a group of intellectual in marriage and the cause way.Key Words:A Surrounded City,Ungainly Sight,Marriage,Profession绪论“围城”一说,实是在解释什么是婚姻:“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又有法国的一句话,将鸟笼换成了城堡来解释婚姻围城,说结婚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1“围城”一说由此得名。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部用来诠释婚姻观念的小说,其实不然,对于婚姻只是小说的一条线索,前人亦对此有过研述,钱钟书先生的侧重点是通过一群知识分子在婚姻和事业的路途中所显露出来的种种丑态,在此对这些论证的基础上做些许的补充。

《围城》一书通过婚姻和事业两条主线索,通过幽默诙谐的语气细致地刻画出旧中国在混乱的时期知识分子几近扭曲的病态状况,深刻地揭露了他们的虚伪、贪婪、卑鄙、不学无术、胸无大志、极度自私的丑恶灵魂,展现了这群“无毛两足动物”的劣根性。

诸多前人论证中都提到“无毛两足动物”这个概念。

钱钟书在自序中写“我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一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2这是科学界对“人”这一概念的定义,作者在此仅以人类的定义来涵盖自己笔下的人物,对其作为社会具有的道德品质决口不提,可见作者对其中人物的作为和表现出来的品性持极度鄙夷的态度,批判和讽刺目的可见一斑。

1. 从方鸿渐的婚恋看知识分子形象1.1方鸿渐的婚恋之路整个故事围绕方鸿渐展开。

以他身边的五个女子的爱情婚姻故事展现了大时1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89页代下知识分子性格所造成的悲剧。

首先出场的是苏小姐,这位与鸿渐之后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纷的女子。

她看似是位知书达礼有文化的留洋女子,其实身上依然充斥着恶劣的品性。

虽然是个货真价实的女博士,但也依旧可耻地将国外民歌原封不动的占为己有,在方鸿渐识破之后还翻脸发怒,可见其虚伪程度。

由苏文纨引出的曹元朗,正是与其臭味相投,他们的结合是必然趋势,不过也正是如此,他们双方才找到了存在的价值,也正如书中赵辛楣所说:“曹元朗的东西至少有苏小姐读,苏小姐的东西至少有曹元朗读,彼此不会没有读者,还不好么?”。

3苏文纨开始钟情于方鸿渐,一方面希望赵辛楣一直追求自己,另一方面又不想方鸿渐输,自己则在一旁看着两个男人为自己斗得头破血流,这足以见其虚荣心之强。

而方鸿渐却不领情,从本质上来讲,方苏二人是不会有交集的。

鸿渐在大学期间,由于有婚约在身,对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只能有欣羡之情,在写信解除婚约未果之后,以他理解的叔本华的“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就是生殖冲动”4来聊以自慰。

他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在尚未谋面之时就与世长辞性格的软弱导致了他对爱情追求的一次妥协。

之后,未婚妻不幸因病长逝,凭借丈人给予的经济资助出国留学,依然因为婚约问题,没有任何的恋爱经历,经济方面受制于别人,这才是爱情没有出路的重要原因。

在卢梭看来,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活得年龄最长的那个,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那个。

5所谓的“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指的是能够按照自己意志而活的人,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建议和社会的潜规则里,完全没有机会触及生活的本质。

钱钟书先生在诸多人物形象中对这种观点都有体现,对屈服于生活的人的讽刺,无疑就是对卢梭早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提出对人本质观点的赞同。

大胆揣测钱先生的写作意图就是想要通过对这3钱钟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21页4同上,第8页些中上层知识分子的讽刺,在战乱频繁道德沦丧的旧中国,寻得一点可以救世的希望。

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对小说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做了解答,方鸿渐和其他书中人物或是钱先生本人又或不是,是他们身边各种人的集合,是钱先生对生活的观察所得,又有个别人物是杜撰出来,无论怎样,向读者展现的就是当时让人觉得可笑可耻可悲的所谓的“知识分子”。

第二位出场的是鲍小姐,许多《围城》评论文中,提到鲍小姐,都会提到鲍鱼之肆这个成语,杨绛女士亦在她的书中提及她与钱钟书乘法国油轮回国,在甲板上的际遇正是这个鲍小姐与方鸿渐在船上经历诸事的生活原型。

鲍鱼之肆意为,鲍鱼卖咸鱼的店;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

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文中的鲍小姐是不知羞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

凭借未婚夫给予的经济支持,在国外一样的不学无术,寂寞难耐,常在诱惑与被诱惑之间徘徊,在回国的船上又按捺不住旅途空虚,极尽本色,与方鸿渐一夜风流之后便翻脸不认。

对于与鲍小姐的肉欲,算得上是方鸿渐的初次恋爱经验。

鲍小姐身边充斥着各式有不同目的、身份、性格的人,她自己也不甚检点,所以以这样一个姓氏,足见讽刺之意。

而方鸿渐对于这么一位送上门来的人,亦是抱着对上节所说,叔本华的肉欲爱恋观念的延续。

这位鲍小姐身上体现出来的奔放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却误解了它的含义,奔放不等于放荡,又有旧时代风尘女子的气息,这正是新旧交替的产物。

再次,便是方鸿渐真正爱的一个女子:唐晓芙。

“唐晓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

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

”6确实,作者无疑是偏爱唐晓芙这一角色的,赋予了她自然的品性,知书达礼,不虚伪造作,即便在表姐失恋孤注一掷的破坏自己与鸿渐的感情后,亦以理性行事。

只可惜钱先生没有安排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像狄更斯一般,运用不可避免的偶然巧合,促使命运这双无情的手肆意撕裂意念中会变成完美的事。

唐晓芙的形象是自然清逸的,从各个恶俗人物中独立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最后一位,孙柔嘉。

她所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可谓寓意深刻。

表面上看处事不惊,温柔贤淑,千依百顺,是个弱者,其实不然,她的平凡柔弱的外表遮掩住了她处心积虑的一面。

他与方鸿渐的婚姻,看似是男方主动,实际却是方鸿渐逐步走向孙柔嘉设计的圈套,她用尽心思,甚至杜撰出一封匿名信,让方鸿渐钻,与她订了婚。

在订婚前,她温柔缄默,正是典雅、含蓄、腼腆、温婉的中国传统女性姿态;订婚后,她的性情大变,妒妇横空出世,“露出专横的意志和多疑善妒的敏感”,和方鸿渐在吵架中度日,前后对比,鲜明地揭示并讽刺了她精明、工于心计、专横、善妒的本质。

孙柔嘉是现实派女人的代表,之前看中方鸿渐的正直不阿,却没有看清鸿渐的品性是与这个社会不符的,在鸿渐失去了三闾大学的工作之后,她的吵闹更是变本加厉。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小说最后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在一次大吵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则准备去往重庆。

以此为终。

鸿渐的爱情与婚姻留给了我们更多的遐想。

1.2方鸿渐婚恋不得善终的原因最终鸿渐没有个安稳的结局,原因在于他性格。

书中赵辛楣曾评价鸿渐道:6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343页“你不讨厌,只是没有用。

”7一语道破了方鸿渐这一类有理想、有知识分子的良心、有气节,但是性格懦弱的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

单纯而不失真诚、自卑、自守而不失善良,其行为怯弱、盲目、没有主见,但有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