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韵味

合集下载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作者:寇章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

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

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

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

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

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

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

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

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修辞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修辞

浅析《围城》的比喻修辞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2013级卿莉丽指导老师:周臻中文摘要:钱钟书的《围城》可谓是一部语言应用的瑰宝,其中比喻应用多达七百多处。

本文以《围城》中的比喻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围城》中的比喻。

通过对小说中比喻的类型、特色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展现《围城》中比喻运用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比喻修辞Abstract: The book Fortress Besieged of Zhongshu Qian is a precious gift of language using, there's more than seven hundreds of metaphor. So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 about metaphor of Fortress Besieged, specificly working on carding, analyze, summerize. Consult through the different kind, feature, and function about metaphor in this book, we can see it perfectly showed how magic the words came out in Fortress Besieged because of the metaphor.Key Words:Fortress Besieged Metaphor Rhetoric文学大师钱钟书毕生学贯中西,创作独具匠心,《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

《围城》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喻体新颖、喻材广泛且比喻形式多样。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被许多文人研究,无论是它的文章结构、思想感情,还是语言技巧都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

本文选取《围城》中比喻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的比喻妙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享有不容争议的权威,它像一坛陈年佳酿,历时愈久愈显醇香,每次“品尝”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不惊世骇俗;而是沉稳、睿智、含蓄又不乏犀利。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要得力于钱先生在“比喻”修辞上的奇思妙想和精彩运用。

下面举几个〈围城〉中的例子试作分析:一、刻画心理,贴近经验方鸿渐与苏文纨同乘油轮回国,在途中本已非常熟悉和亲密,可是方鸿渐回国后去拜访苏文纨时,却意外地遭到冷遇,作者对方鸿渐当时的心情有一番细致的刻画:“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面变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只好撒谎说,到上海不多几天,特来拜访。

……”方鸿渐以为苏小姐对自己有好感,此次登门必定受到热情的欢送,可是主人不冷不热的态度使好面子的方鸿渐非常难堪,当时的尴尬、羞愧、懊悔、沮丧可想而知。

作者在这里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这种复杂的心情比做临阵磨枪的学生在考试当天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这样的喻体源自我们的切身体验,贴近生活经验,所以,即使我们没有方鸿渐这样的处境和感受,也能了解和体会当时的种种复杂情绪。

“比喻”在这里起到了生动刻画人物心理,拉近艺术形象与读者经验之间距离的作用。

二、描摹肖像,勾勒灵魂作者得以在《围城》中成功塑造一系列群丑形象,肖像描写功不可没。

比方,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平日里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其实工于心计,勾心斗角,且行为不检。

这个丑角在作者的笔下生有一张黄胖而油光的脸,一会儿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一会儿像“擦过油的黄皮鞋”,将他的虚伪和可憎挖苦得滑稽可笑。

另一个伪君子李梅亭也是平日里“神情傲兀”,故作正经,其实投机吝啬,肮脏猥琐。

六月里还穿着黑呢西服,偏偏叫一阵大雨淋出了原型:“法兰绒外套经过浸湿烤干这两重水深炽热的痛苦,疲软肥肿,又添了风瘫病;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

论《围城》的比喻特色钱钟书认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特点”。

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比喻是信手拈来,而他创作的被视为“现代经典”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是一座争奇斗艳的“比喻之城”。

书中的比喻生动奇异、变化多端、幽默风趣、含义深邃,它使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抽象化为具体、平淡化为神奇,使文章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色彩,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美学价值。

笔者对这些比喻进行了归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比喻特色。

一、比喻的幽默性在《围城》这部作品的众多比喻中,比喻的幽默艺术尤其值得称道。

例如:1.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2.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3.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

例1中,作者用暗喻手法将小男孩的眼睛比作两条斜缝;并将比喻与比拟相结合,以眉毛与眼睛要害相思病来比喻两者之间距离的“遥远”;并将小男孩的外貌比作讽刺画里的中国人的脸,形象地说明了孕育了这张脸的小男孩父母的丑陋。

这种丑陋不仅仅表现在外貌上,更表现在人格上,这其中隐约透露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但含而不露。

例2中,主人公方鸿渐一心想讨鲍小姐的欢心,便邀请她吃饭,可事与愿违,送上来的食物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作者把鱼比作已登陆了好几天的陆战队,说明鱼捕捞上岸已好几日,早已不新鲜。

店主为怕肉变质,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作者别出心裁地把它比作长期伏在水中的潜水艇士兵。

在逗人发笑的同时,也揭露出该店食物之劣。

例3中将飞机比作绝世佳人,乍看之下似乎本体与喻体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好像又合乎情理。

这就是以不类为类的比喻,因而获得了奇异生动、幽默风趣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此外,像“鸿渐要喉舌两关不留难这口酒,溜税似地直咽下去,只觉胃里的东西给这口酒激得要冒上来,好比已塞的抽水马桶又经人抽一下水的景象”,这样的比喻也是精妙至极,大师功力,可窥一斑。

围城中的比喻辞格浅析

围城中的比喻辞格浅析

He took the wash- basin outside the study door and sluiced himself a couple of times.
②一间门房,开了两个门,中间隔着一层木板。 It was a room in the gate- house, which had a door on either side and was divided by a partition in the middle. ③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 She picked up the wine- cup, drained it nearly dry, then shut her eyes, expelled her breath sharply. 这个句型跟句型 6 所不同的是说到某种活动的次数或质量而 不 是 时 间 。 上 面 几 个 例 子 中 的“ 了 ”可 以 用 含 有 数 量 词 的 介 词 短 语 或量词短语表达. 二 、结 语 通过上文对《骆驼祥子 》中“了 ”字 较 为 系 统 全 面 的 描 述 与 研 究 , 得 出 如 下 一 些 认 识 :“ 了 ”除 了 动 词 (liao)用 法 外 , 还 经 常 有 作 虚 化 的助词等用法.
Xiangzi flushed and swallowed several times before replying.
[3]刘 月 华 .实 用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1983.
1.7 表示某种活动在过去完成的数量。
[4]吕 叔 湘 .现 代 汉 语 八 百 词 .商 务 印 书 馆 ,1979.
!!!!!!!!!!!!!!!!!!!!!!!!!!!!!!!!!!!!!!!!!!!!!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浅谈围城中的比喻与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中的比喻与讽刺艺术

浅谈《围城》丰富的比喻与讽刺手法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比喻讽刺一、所用的比喻本身特点:不落窠臼,形象巧妙《围城》作为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读者的喜爱。

惯用比喻,是作品的一大特色。

有人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

这在中国的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文中的比喻旁征博引、机智俏皮、随手拈来。

他的小说中如夜空繁星般的比喻中,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不落前人窠臼,形象而又巧妙,就是说本体与喻体的联系是新鲜的。

“(方鸿渐)想这是撒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王美玉)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

”把撒谎比作玻璃,把牙根肉比作侠客、块垒不平的胸襟,让人觉得新鲜别致。

当赵辛楣初遇方鸿渐时:“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的读本。

”这个比喻中,本体和喻体不能分开,因此才产生了让人吃惊不已的修辞效果,从而把赵辛楣既轻蔑又嫉妒的复杂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一位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与青年孀妇的“守节”等同起来,这种比喻突兀、怪异、有很大的“落差感”,使人啼笑而非,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陆子潇)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高松年)把表情整理了一下,脸上堆的尊严厚得可以刀刮。

上面的每一个比喻都显得非常生动形象,新颖而令人印象深刻,这种带着点顽皮气质的比喻中,文学大师的那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文学气质也暗暗显露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比喻蕴味甘肃省渭源县莲峰中学何文斌【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围城》中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征,说明钱钟书小说的描写手法独树一帜,以饱含激情的言词和形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刻画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反映社会,揭示现实之功效。

【关键词】:肖像描写比喻手法想象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钟书君等。

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的一户书香世家。

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校教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

儿子钱钟书早承家学,耳濡目染,斐然而有述作之志,卓卓如鹤立鸡群。

1974年,他的长篇小说《围城》出版。

书中描写了抗战时期,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坎坷境遇和不幸爱情,暗示了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生困境。

该书立意深刻,技巧高超,语言幽默,哲思隽永,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伟大著作。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于1946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1947年出版了单行本,以后又重印过几次。

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重新出版。

《围城》在海外被译成英、俄、日、法等多种文字,同时有许多人为其出了不少研究和推崇性质的文章及专著。

海外“围城热”在80年代波及到国内,《围城》重新出版并被搬上电视屏幕,影响越来越大。

80年代初国内对《围城》的研究也繁荣起来,从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多是从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来评价,然而这种讽刺艺术的表现则是通过心理描写,性格刻画,抒情议论等得以体现的,但是,在《围城》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人物的肖像描写。

“比者,以此物比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1比喻是《围城》成功的一根重要支柱。

钱钟书的文字平易清新,但字挟风霜。

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中国文字的使用推向一个高峰,文字用法创新别致,比喻幽默传神,生动有趣,叫人总会情不自禁地发笑。

(一)以奇谲新颖的比喻形容某一特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

”2用人以外的事物来比喻人身上的某一外部特征,是现实主义作家们惯用的手段。

《围城》中无论是外貌还是体形,作者在描写过程中都以幽默诙谐的比喻,作以形象描述,从而使读者在一种哑然失笑的心境中领悟到一种荒谬丑恶的东西。

作品中不乏此类例子。

(1)“沈太太生的怪样,打扮的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眼泪。

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琳淋的像侦探小说里的谋杀案线索。

”(《围城》P61)(2)“(苏小姐)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的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

她去掉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

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的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画成的。

” (《围城》P2) 以上两个比喻是如此的形象,给人一种见在目前的感觉,更使人心中有一种厌恶的情绪产生。

例(1)中沈太太脸上的皮肉松弛下垂,在眼睛下形成两个鼓鼓的肉袋,从这形容来看,她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但是居然还“储蓄着多情的眼泪”,还有涂得不适当的口红连牙齿都染红了。

一般来说,“多情的眼泪”是少女才有的,是体现少女温柔,多愁善感的标志,而作者把它用在年龄不小的老妇人身上无疑是增加了许多滑稽的气氛,也在说明了这个老妇人的老骚情。

同时也给她一个讥讽,这鲜明的反差和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2)中苏小姐是大家闺秀,她渴望有爱情,但有虚伪的故作矜持,对周围不屑一顾,以致蹉跎年华。

她就如一件新做的衣裳,舍不得穿,锁在箱笼里,待要穿时拿出来,才发觉式样已经过时了。

所以作者说她“不顶新鲜,带些干滞”的皮肤和己经不丰满“像方头钢笔画长呢感的”,“瘦硬身段”暗示了人物的遭遇。

这些比喻是相当出色的,“方头钢笔”便更形象的刻画出了人物的瘦,已经到了一种骨骼都已显现的地步,再加上肤色的干滞,就体现出了她的悲哀的处境。

有了如此的比喻,作者还似乎不满足这种从具体到具体的比喻来刻画人物肖像,于是异乎寻常的用抽象来比具体了。

(3)“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胭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的使人忘掉了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的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的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围城》P51)(4)“褚哲学家害嘴馋痨的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药,显得突破眼眶,进碎眼镜。

” (《围城》P91)真正大而空者,莫过于政治家们的宣言了。

用它来比喻女人空荡荡的眼睛,反衬唐小姐活泼可爱,温柔多情的眼神,这比正面形容要深刻形象的多,也体现出了唐小姐美貌是真实可见的。

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政治家们不利,尤其是对那些说空话的空头政治家们迎头一棒。

钱钟书在这里的一个比喻褒扬了一个形象,同时又打击了另一个形象,真可谓“下笔如有神”。

例(4)中写的是褚慎明见到了苏文纨时的情景,并被苏小姐所吸引,作者用了“绝对观念”作喻,“绝对观念”是永恒不变的观念,而在这里他只用“永恒不变”之意,突出了褚慎明眼光死盯住苏文纨的德行,就一下子把褚慎明那种见了女人如同蚊子见了血一样的丑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

(二)以其丰富巧妙的联想来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征,给人以清新诙谐之感。

联想是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的事物的思维活动。

文学作品和普通文章都是使用联想的方法,启发人们的思考以增强艺术效果。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钱钟书善于在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类事物中找到别人未曾发现或难以发现的相似点,用联想到的事物加以比喻化,去体现人物的形象。

(5)“沈先生下唇肥厚倒垂,一望而知是个说话多而快像嘴里在泻肚子下痢的人。

”(《围城》61页)说话多而快,如果中听的我们则用“妙语连珠”,如果不中听或一般的我们就用“像唧唧喳喳的鸟”来形容。

而钱钟书先生却一反常规,把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与一种病态联系起来。

表面上看,这两种毫不相干,但仔细琢磨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泻肚子下痢”是人的排泄器官发生痛变而使人无法自控。

而沈先生夸夸其谈的神侃行为语言多而快不能自抑。

因此,在这“无法自控”与“多而快”这两方面有相似之处,钱钟书发觉了内在含义,发挥了自己神奇的联想进行比喻,一下子使人觉得形象且有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联想的丰富合理。

(6)“范小姐今天赴宴擦的颜色,就跟美洲印第安人上战场擦的颜色同样胜利的红。

”(《围城》P245)将范小姐脸上化装的颜色与印第安人战场擦的颜色联系起来,能使人形象的联想到范小姐颜色红的不适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甚至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这种联系外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形象比喻格外新颖,独具一格。

钱钟书先生通过联想把中外的两个具有相似的但非同一类事物联系起来并且描写的惟妙惟肖。

显示了作者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联想,比喻使人过目不忘,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

(三)合理的夸张突出了人物的肖像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肖像描写并不是照相,也不是画像,没有必要从头到脚一一加以描绘。

作品中之所以有肖像一方面是人感觉这个形象有给人呈像的意思,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通过肖像描写来确定或暗示该人物在作品中是正还是反,是邪恶还是善良,体现的是艺术形象和艺术需求,并不是单为画像,因而根据作者的需要往往突出一点或一个局部。

《围城》中钱钟书先生正是抓住人物的某一局部,用浪漫的笔法加以渲染和扩大,使其更加突出,更能表现该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读者的要求和感受,从而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烙印。

(7)“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含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围城》P22)(8)“侯营长有个桔皮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上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围城》 P172)“要极省俭的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3例(7)中孙太太在这本书中是一位拮据不幸的女人,丈夫嗜赌如命,使她更为寒碜,正是由于生活的本身压迫就已经够可怜了,丈夫的爱赌,这对她无疑是雪上加霜,作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中是无能为力的,她也只能整天以泪洗面,由于长期如此,所以书中说她“眼睛红肿”哭当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

“似乎饱和的眼泪”,在这里作者为了更夸大一下,用一个特写镜头和一个夸张的比喻来突出她的遭遇之凄苦,命运之悲惨,生活之艰辛。

例(8)中的侯营长是一个战乱时期的一个兵痞,由于这样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战火中交通阻塞之机,大敲旅客的竹杠,所以他那个令人厌恶至极的反面形象在作者笔下更加深刻,更加面目可憎。

他那张奇丑的面容就给人以丑恶,一个“大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说明侯营长的面部不是以脸为主体,而是以鼻子为中心,使人一下子确定了这个只见鼻,不见脸的头歪眼斜的兵痞形象。

作者写他“脸上应有尽有”的其他器官,而只突出这个大的不适当的酒糟鼻子,使人一看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夸张的本意就是使某些东西在通过扩大或缩小过程中来增加其程度,以表现某种特性。

在《围城》中作者通过夸张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形象,使他们美者更美,丑者愈丑。

(四)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更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围城》中的肖像描写,我们说他是异常的美妙,让人体味到一种美。

主要是由于作者的幽默笔法,趣味昂然的比拟,化静为动,给人造成了错觉后产生形象的美感。

如果说肖像描写有如临摹,一般以静态描写为主,但钱钟书先生似乎不满足于一般的写法,许多地方采用比拟的手段,把人的外形特征置于动态中描写,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某人的长相本来不该如此,只是经历了一场地壳升降式的突变,才显得异乎寻常。

(9)“陆子潇这人刻意修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心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鼻子短而阔,仿佛厚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两旁横溢。

”(《围城》P206)(10)“谁知道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不像样,又稀又短,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能飘然而枭,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据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了.慌慌按上去.胡子和眉毛换了位置,嘴边的是眉毛,额头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

”(《围城》P233)真是奇妙的想象,例(9)中“鼻子短而阔”,本是天生的,但一经作者描述,人们便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鼻子在前时,遭到打击后退不迭,只好向两边扩展。

这就一个典型的静中有动,鼻子本不动,而作者却说是受到外力作用而致使的。

这使人不经意的想到一股河流倾泻下来,中定一道小闸,水一下子扩向两边,这个画面很精彩,作者用这丰富而有趣的比拟手法,想到他的难看,使人对这个五官不端的人感到视觉上的压抑。

例(10)中的胡子与眉毛给人一种滑稽之感,想一想那眉毛应该细而美,比如“柳叶弯眉”,胡子长而美,比如关公人称“美髯公”,但是作品的主人公却是胡子该长而不长,眉毛该短而不短,这无形中给人增添了一中不适合的感觉,并且让人觉得他是真的换错了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