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近现代小说《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在1947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以揭示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命运的困境为主题。
小说以重庆大学南岸的校园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年轻人的爱情、友情、事业和人生选择,深刻剖析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方鸿渐:困境中的智者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才智却在人生选择上徘徊不定的年轻人。
从小他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高中时期荣获全校的文综第一名。
然而,他在进入大学后,却陷入了舒淇和谢混搭的爱情漩涡中。
他一方面陷入困境,不知道应该选择谁,另一方面也见识到了舒淇虚荣心的巨大。
方鸿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逐渐认识到自己处在一个被围城的局面。
他在围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且获得了不少的思考和体悟。
他的形象揭示了当时年轻人的无奈和思考,也代表了智者在困境中的自省和成长。
二、林世妤:坚守信仰的女性形象林世妤是方鸿渐在大学时代的同窗情人,她和方鸿渐一样都是聪明才智,但林世妤对待感情和事业有明确的追求和选择。
她坚守自己的信仰,选择了出国深造而放弃了和方鸿渐在一起的机会。
她对方鸿渐的爱始终是坚定而深沉的,但她并不妥协于婚姻和物质。
林世妤形象表达了当时女性的独立和坚持,以及对个人价值观的追求,她是围城时代女性形象的一个缩影。
三、舒淇:虚荣与欲望的代表舒淇是《围城》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的家庭出身,自视甚高,一直过着奢侈和肤浅的生活。
她对方鸿渐产生了虚荣和欲望,并试图通过嫁给他来满足自己物质和地位的追求。
舒淇忽略了方鸿渐对她的真实感情,只关注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她的形象象征了当时社会上某些阶层的虚荣和功利,以及为了满足自身欲望而不择手段的心态。
四、谢混搭:失去自我的追随者谢混搭是围城中的一个边缘人物,他与方鸿渐是朋友关系,但在他的人生选择上却在方鸿渐的引导下迷失了自我。
他追求金钱和享受,跟随着方鸿渐投入到舒淇的世界中。
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围城》的角色描写

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围城》的角色描写《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钱钟书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探讨他们的复杂性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角色一: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心理的人物。
他既有自大和自卑的一面,又有懦弱和顽强的一面。
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
他渴望成功和尊重,却又被社会对他的不公待遇所压抑。
他对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使得他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敏感易怒。
角色二:孙思邈孙思邈是方鸿渐的好友,二人在小说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他总是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对方鸿渐的支持和帮助让方鸿渐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
孙思邈的角色展现出了一个真正朋友的价值,他在方鸿渐面临挫折时给予了他希望和慰藉。
角色三:马小跳马小跳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马小跳在小说中展现了女性坚强和自立的一面。
她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兼顾有条不紊,不依赖方鸿渐也不输给他。
她的角色在小说中起到了平衡男性主导角色的作用,呼应了当时女权意识的兴起。
角色四:程蝶衣程蝶衣是一个神秘而多变的角色,她给方鸿渐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程蝶衣的出现扰乱了方鸿渐按部就班的生活,也让他面临感情和道德的选择。
程蝶衣的复杂性和神秘感使她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悬念。
通过对这些主要角色的描写,钱钟书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矛盾和挣扎,他们在小说中的行为和决策都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与互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性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总结起来,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精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深度。
方鸿渐、孙思邈、马小跳和程蝶衣等角色的塑造,使作品更加鲜活而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阅读《围城》,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故事,更可以思考人性的深处与人物的多面性。
小说阅读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阅读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阅读《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滩的小资产阶级生活,以及一对夫妇在婚姻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故事。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
他具有一定的智慧,但缺乏自信和决断力。
在小说中,方鸿渐的形象深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出身于小康之家,受到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希望能够通过考试、升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方鸿渐在工作和婚姻中面临一系列困境和选择,他常常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勇气。
他的形象给人一种平凡和可悲的感觉,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上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二、李珍珠李珍珠是方鸿渐的妻子,她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
她具有丰富的社交经验和一定的聪明才智,但是她过于注重物质享受,不愿接受家庭的经济拮据。
在小说中,李珍珠的形象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特点,她对方鸿渐的婚姻和事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期望。
她渴望过上富足的生活,对方鸿渐的不如意常常产生抱怨和不满。
李珍珠的形象既有妇女的温柔婉约,又有聪明机智,是小说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三、韩明韩明是方鸿渐的朋友,他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韩明的形象给人一种开朗、阳光的感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活哲学影响着方鸿渐。
在方鸿渐陷入困境时,韩明给予了他很多鼓励和支持,帮助他走出低谷。
韩明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也给予了读者一定的启示。
四、周嘉周嘉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独立、聪明、勇敢的女性形象。
她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模式,渴望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快乐。
在小说中,周嘉和方鸿渐陷入了一段复杂的婚姻关系,两人由热恋到冷战,最终离婚。
周嘉的形象展现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一面,她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表现出一种坚定和勇敢。
她的形象给人一种既美丽又坚强的感觉,成为小说中的亮点之一。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悲喜交织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围城》中几个重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究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1. 方鸿渐:本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围城人物”。
他是一个境遇尴尬、内心矛盾的人,一方面渴望自由和个性的表达,渴望逃离围城与外界接触;另一方面,他又因为恐惧和惯性而留在“围城”中,生活在封闭的社交圈子中。
方鸿渐的形象是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道出了很多都市人的心理困惑和困境。
2. 孙少平:方鸿渐的朋友,一个平凡而善良的小人物。
孙少平是一个勤劳老实的人,虽然没有大志向,但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在小说中扮演着一个平衡因子的角色,他的故事反映了在围城中生活的普通人。
孙少平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一丝温暖,体现出善良与真挚的力量。
3. 钟琴:方鸿渐的妻子,一个意志坚定的女性形象。
钟琴是一个独立自主、聪明机智的女性,她在婚姻中展现出对自己权益的追求和维护。
她虽然爱着方鸿渐,但也不愿为其委曲求全,力图在围城的桎梏中找到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钟琴的形象呈现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力图获得自主权利的渴望,展现了女性围城中的反抗精神。
4. 方鸿勋:方鸿渐的哥哥,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
他以严肃、正直的性格为人所知,在小说中充当了道德的化身。
方鸿勋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责任感,他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家族责任与个人价值的矛盾。
他的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封建观念的束缚以及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围城》深刻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们困境与矛盾。
每个人物形象都展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在揭示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人性真实。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为小说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同时,这些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人们要勇敢追求自由、真实和幸福,摆脱围城的束缚。
总之,《围城》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人深思。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圈子为主题,围绕着一个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展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深入人心,堪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阶层的人物,即高华、满嘴、凯达格兰、方鸿渐和昭明五个角度对《围城》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高华:圆滑而自私高华是本书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位有背景、有阅历、有文化的人。
高华人格分裂,表面上沉着、机智、圆滑。
实际上却内心空虚、无聊、自卑。
他自视甚高,在新旧价值观互相碰撞之中,表现出扭曲的人格。
高华有本领,却没有志向。
他看透了世俗的一切,却又不能超越这种世俗。
他的自私、懒惰、冷漠成为了他无法逃避的人生缺憾。
满嘴:尖酸刻薄而内心敏感满嘴是高华的表妹,精明强干,在交际圈子中深谙人情世故。
虽然言语尖酸刻薄,但内心却是时时处处充满敏感,充满脆弱。
她整天围绕着女人的事情打转,注意着仪态和风格。
凯达格兰:内心孤独又高尚凯达格兰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内心充满着高尚又孤独。
他对人类的本性到达了深刻的理解,有时甚至陷入了绝望之中。
他坚决地支持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却因为贪图人类内在的幸福而落入了骗术中。
他在极端谎言和虚无之中挣扎,努力地寻找最后的出路。
方鸿渐:自命不凡却心灰意冷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角,方鸿渐在聪明能干、没有家庭背景和成就感的压力之中,形成了自命不凡、自我陶醉的心理。
他认为自己比在城外的人更优秀,但他的期望却不成现实。
在围城之内,他遇到了自己的对手,对于自己的竞争者,他充满了敌意。
但他内心的孤独却使他的自尊心破灭,沦为了围城之中的另一个普通人。
昭明:堂堂正正的人格昭明是扮演者一位光明磊落的角色,他的人格特征是可靠、热情、尊重、勇敢和光明磊落。
他身上充满了善良和正义的气息,在围城之中充当着良心的代表。
他是《围城》中最具有人格的人物之一,是一个不参与恩恩怨怨的人,坚定的传统价值观使他慢慢地认清了自己的真实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塑造及分析摘要 20世纪40年代,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自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人们对其蕴含的主题各执己见,莫衷一是。
这部作品以中国抗战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背景,通过叙述主人公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旧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象特征,侧面揭露了旧社会的压抑与黑暗,被文学界称作是“新《儒林外史》”。
在小说中,钱钟书塑造了多个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本文对主要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从人物形象着手探寻《围城》的深层次主题。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形象特征人物性格主题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量的佳作之一,被人们誉为“一部代表近代中国的经典作品”。
故事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归国华侨方鸿渐的生活经历,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围城》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归功于钱钟书塑造的典型人物,就像是人们谈起鲁迅的小说就会想起“孔乙己”“阿q”等人物一样,人们一提起钱钟书小说的人物就想起了方鸿渐、赵辛楣等人,而关键就是钱钟书对每个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深入描绘,当读者阅读时,这些人物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面前,最终构成了一幅灰色的封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景象。
一《围城》人际共性分析有人说,《围城》里的女人大多美丽、聪慧、多愁善感,这些特征都很符合中国男人们十分传统而低俗的审美趣味。
这些女人的娇柔、哀怨与无助,都能够满足男人们独有的优越感与征服女人的欲望。
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钱钟书笔下人物性格的全部,笔者认为,这些人物整体具有那个时期的共有特征,并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作者钱钟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可以从一定高度上刻画出人世百态,用客观的言语表达对整个社会与人性的思考与见解。
钱钟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煞费苦心的,精神描绘出具有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能够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启迪思想。
小说中出现的许多人物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析,他们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所影响,有的人去西方留过学,思想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
即使有些人没有留过洋的,如孙小姐、唐小姐等,但她们也多少接触过西方的文化,因此,她们渴望与西方国家的女性一样,可以毫无拘束地选择自己的爱情与事业,对现在传统女性角色具有反抗意识。
2 都处在“围城”之中许多读者对于小说中“围城”这个词语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钱钟书先生用西方故事中经常出现的“金黄色鸟笼”或者“城堡”等词语来暗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围城”景象,进而表示出人们在一个区域内出入的艰难,因此,衬托出人们想要突破围城的强烈欲望。
在小说中的多数女性形象是知识女性,正是因为她们具有文化知识,所以才敢于挑战传统的男权社会,而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造就了她们的悲剧色彩。
例如,苏文纨一直想将方鸿渐围堵到属于自己的“围城”之中,但是一直没有成功,然后选择投身到“新古典主义”诗人曹元朗构筑的“围城”之中。
在城中只有一个能够让方鸿渐动情的女人,她就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然而,唐晓芙并不爱方鸿渐,当她接受方鸿渐的邀请去吃饭,表面上看似是与表姐斗气,其实是她自身玩弄感情的举动,用来证明自己具有无穷的魅力。
3 展现人性的弱点小说《围城》中将人们人性中的弱点展现出来,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明显的弱点。
主人公方鸿渐懦弱的性格,赵辛楣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方老翁思想的迂腐保守等。
这些人物内心的弱点在钱钟书描绘的女性形象中表现地尤为明显,例如,苏小姐的虚伪与高傲,唐小姐对感情的不严肃态度以及孙小姐的工于心计等。
二小说《围城》中人物性格与形象塑造1 主人公方鸿渐形象分析(1)用情专一,性格刚毅我们在小说的序言中看到,钱钟书想创作针对某一类人的“基本根性”的分析作品,而《三字经》中第一句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基本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是钱钟书想在小说中重点表现的地方。
笔者认为,方鸿渐善良、用情专一的性格是由他对婚姻的态度体现出来的,虽然方鸿渐在整部小说中与四个女性角色产生过情感瓜葛,然而面对爱情这道“围城”,方鸿渐十分谨慎。
在外国留学期间,方鸿渐虽然和周家订婚,但是他与未婚妻从未谋面,他认为一纸婚约只不过是迫于父母之命,为了不伤害双方家人,他只能选择接受这场婚姻。
他坐在回国的轮船上邂逅了娇柔妩媚的鲍小姐,虽然地位差距较大,但是鲍小姐为了旅途中解闷消遣,便用阴谋来诱惑方鸿渐。
方鸿渐没有抵挡得了对方的引诱,但是自己认为“我只要随便耍耍鲍小姐,并不是爱她”。
因为方鸿渐认为“爱”这个字太高贵圣洁,不能随便用在女人身上。
因此,在旅途中他从没有对鲍小姐说过一次“爱”。
方鸿渐对古板造作的奇怪女博士苏文纨也从没有用过真感情,两人的交往只不过是方鸿渐为了应付对方,让苏小姐不会感到失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方鸿渐只能硬着头皮参加苏小姐组织的宴会,顺从她的安排,甚至有时候还要虚伪地奉承她渊博的才华,尽可能地讨她欢喜。
直到方鸿渐遇到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的时候,他怦然心动,认为自己寻找到了真爱,并且为了讨对方欢心,耗尽了自身的全部精力与感情。
但是,在钱钟书先生的妻子杨绛女士创作的《记钱钟书与围城》文章中写道:“钱钟书显然是偏爱唐晓芙这个角色的,不愿意将她嫁给方鸿渐。
”因此,最后方鸿渐失去了这份感情,但是他无法忘记唐晓芙,直到进入到三闾大学,方鸿渐面对孙柔嘉强烈的示爱攻势,也依然难以接受。
后来由于方鸿渐处在险恶的环境中,而伙同自己一起来到大学的赵辛楣被赶走,加上孙柔嘉的善于使用心计,因此方鸿渐慢慢接受了她,并且答应与她订婚。
虽然孙小姐不是自己真心爱的那个人,但是方鸿渐认为答应了这场婚姻,就要对她负责,即使后来赵辛楣告诉方鸿渐眼前的感情都是虚伪的,但是他并没有气愤,而是觉得孙柔嘉对自己“这种煞费苦心,算孙柔嘉瞧得上自己,应当更加珍惜她”。
因此,他们两人一起回上海的旅途中,无论孙小姐对方鸿渐的情感与行动如何挑剔,方鸿渐都不会生气,并且一再忍让。
到了上海的家中,他一直在家人与孙柔嘉之间和解周旋,努力去维持家人的和谐关系。
虽然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们可以从方鸿渐的行为中看出他的善良与感情的专一。
(2)容易受骗上当在最早的情场上,方鸿渐还是很得意的,他可以和鲍小姐逢场作戏,在轮船上随意玩耍;回来又有苏文纨这个知识渊博的女博士,当知道方鸿渐的文凭是假的后,依然深爱着他,由此可以看出方鸿渐还是有些男人魅力的。
但是,当苏文纨带出来自己的表妹苏小姐之后,所有的一切就都变样了。
当鲍小姐走后,方鸿渐见到所谓相似的人原来是个秃顶,他才知道自己被耍了,于是说“女人才是最可怕的啊”。
在这个时候对他的伤痛还不算深,在与苏文纨感情结束后,他彻底解脱了,毕竟他原来是“明知道从此有许多事,可是生活实在无聊,而现在的女朋友实在缺乏”,加上苏文纨在轮船上有许多行动与暗示,因此,迫不得已地选择了苏小姐,但是苏文纨显然是难以理解到“女人才是最可怕的啊”这句话的内涵。
当苏文纨被甩之后使出了离间计,所以唐小姐识破了方鸿渐的假文凭,毫无留恋地离开了方鸿渐。
(3)懦弱无能,依赖性强对于苏文纨的感情态度,方鸿渐一直是忍让与退缩的,这直接导致了追求唐小姐的失利。
进入到三闾大学后,方鸿渐被同事与校长连续摆布竟然没有丝毫回击,最后委屈地离开了三闾大学。
而在结婚后,也可以看出他在逃避家庭矛盾中的懦弱无能的特点。
方鸿渐在生活中也不是一个能干的人,就像赵辛楣说过,“你并不讨厌,但是却没有用处”。
方鸿渐很依赖别人,从小说开始到结束,他第一个工作是靠岳父给他找的,之后到了三闾大学,依靠的是赵辛楣把他当情敌,让他去远处。
之后找的工作,是孙柔嘉托的关系,而方鸿渐并没有自己独立地找一份工作,甚至最后想回到重庆,也是依靠了赵辛楣。
不过方鸿渐至少算得上是善良的人,曾经赵辛楣说他是个好人,这种善良的性格为他的父亲挣够了面子。
总之,他的性格总体来说是善良正直的,但又软弱与玩世不恭,他具有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旧社会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与遭遇,可以说钱钟书塑造的方鸿渐形象是一个到处寻找精神乐土的旧社会知识分子。
2 其他女性形象分析《围城》中对女性形象的设置是别有用心的,她们具有双重意义,既表示了独立的人物形象,也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道具。
小说中出现的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与孙柔嘉这四个女性形象是为主人公方鸿渐专门设置的道具人物,与三闾大学中其他群众知识分子不同,这几个女性衔接成连续的线索始终贯穿于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中。
四个女性形象有着各自的特点,鲍小姐可以说是留学生群体中的怪胎,她身上根本没有“中国特色”,而是充斥着西方的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所以钱钟书给她安个“鲍”姓也顺理成章,取意“鲍鱼之肆”,可见作者对其的褒贬程度。
苏文纨这个女性形象是当时社会中“中体西用”的最佳体现,虽然她出身名门,举止谈吐优雅,“态度相貌算得上是大家闺秀”,但她身上却缺少一种中国大家闺秀应当具有的温柔稳重,身上反而多了许多西方上流社会中贵妇人具有的矜持与嚣张习气。
与前两位留学西洋的大家闺秀相比,唐晓芙和孙柔嘉没有留学经历,她们一个是不经历社会的单纯女孩,一个是工于心计的少妇。
尤其是孙柔嘉,她具有猜疑、蛮横、自私等性格,这些都是旧社会中国女性处于家庭纠纷与劳苦生活中产生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但是,这些女性都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不管是西方留学的亦或是传统社会的女性,在钱钟书的描绘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佳人”。
她们有的风流纵欲、有的高贵自负、有的单纯幼稚、有的任性蛮横,而钱钟书用现实主义话语来讽刺她们对于感情表现出来的缺点,批判了这些女性不正确的感情婚姻观。
而这种批判为了说明对于婚姻这座围城,想进去和出来都不容易,并且对以性爱为基础的爱情婚姻观提出了质疑,批判了西方现代思想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思想的腐蚀。
因此,可以说这些女性形象也是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与品位的,能够给读者们丰富的联想,除了主人公的塑造,这几位女性形象塑造也是小说创新之处。
结语我们说“一滴水里面可以众生万物”,那么几个人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形态,《围城》中的人物分别代表了一定的文化层次,而他们联合起来则代表了整个时代。
这些人物形象作为跨越时代的因素也具有历时作用,让读者可以读出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虽然小说中只是显示出个体人物的精神危机,但是作者却是通过它来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与人类颓败的联系,探索着社会文化重压下人性面临的困境,对现代文明中人类生活的病态状态进行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1] 韩贺金:《方鸿渐情感生活的剖析与思考》,《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 白志坚:《方鸿渐——〈围城〉人物形象分析》,《集宁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