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解读《围城》

解读《围城》《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围城》进行解读。
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围城》讲述了方鸿渐、田小娥、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爱情纠葛。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
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婚姻观念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复杂、知识分子的迷茫等。
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其次,从艺术风格来看,《围城》具有鲜明的讽刺特色。
作者运用夸张、荒诞、反讽等手法,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例如,方鸿渐的形象就是作者对知识分子的一种讽刺。
方鸿渐虽然有知识、有才华,但他却无法摆脱生活的困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围城”里的人物。
这种讽刺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再者,从主题思想来看,《围城》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人物的命运波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并非在于追求名利、地位和权力,而是在于保持真实的自我,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这种主题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人来说仍具有很大的启示。
最后,从文化背景来看,《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精华。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以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元素使得《围城》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一部值得传颂的文学佳作。
总之,《围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小说。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讽刺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阅读《围城》,不仅能够欣赏到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心灵。
围城分析报告

围城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档对巴金的小说《围城》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述。
《围城》是一部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就的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旧社会束缚的质疑。
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主题分析2.1 社会围城小说《围城》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探讨了围困人的思考和行为。
从男主人公方鸿渐找工作的经历,到他与周迅、白流苏等女性角色之间的纠葛,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和约束。
通过描述围城现象,作者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2 人性的困境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欺骗、背叛,无法真正把握自己的内心。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程度。
3. 情节分析3.1 方鸿渐的就业困境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角,他在大学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
他四处找工作,却发现自己缺乏真正的能力和履历。
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年轻人的压力和困扰,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力感。
3.2 方鸿渐与周迅的爱情故事方鸿渐与周迅是小说中的一对情侣,他们在相识之初相互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彼此的缺点和不足。
他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婚姻和情感的反思,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压力之间的矛盾。
4. 人物分析4.1 方鸿渐方鸿渐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和生活的困惑。
他性格犹豫不决,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
他的形象展示了当时年轻人在社会困境下的无奈和无力感。
4.2 周迅周迅是小说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聪明、有主见的女性。
她与方鸿渐展开一段爱情故事,但最终她选择了嫁给了另一个男人。
她的形象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于婚姻的不同考量。
4.3 白流苏白流苏是小说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她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吸引了方鸿渐的注意。
她与方鸿渐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欲望和理性之间的斗争,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钱钟书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小说以直白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幽默的笔调揭示了人性的荒谬和自私,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围城》通过对情节的讽刺展现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与表妹婉秋之间的暧昧关系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一。
他一直被婉秋迷住,而婉秋亦被方鸿渐的学识所吸引。
两人均由于自私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而无法达成真正的彼此理解和爱情。
在小说中,钱钟书采用了轻松幽默的笔调,表现了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荒诞情感,以此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缺乏真诚和信任的荒谬。
这种荒谬不仅体现在方鸿渐和婉秋之间的情感上,还反映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缺失和人性扭曲,正是通过这种对情感的讽刺,小说以幽默的笔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和愚昧。
《围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讽刺呈现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方鸿渐是一个软弱而自私的文弱书生,他一直在对婉秋的感情和对事业的追求上犹豫不决,表现出了自私和软弱的一面。
而婉秋则是一个看似温柔却实际上极端自私的女子,她一直对方鸿渐抱有幻想,同时又感到自己的空虚和无助,她的自私和软弱也正是导致了她与方鸿渐之间无法真正在一起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方鸿渐的妻子溥仪,她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女性,却在婚姻中始终无法摆脱丈夫的阴影,她对方鸿渐的爱情一直都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小说着重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软弱,以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荒谬行为,通过人物的讽刺,小说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悲哀和愚昧表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通过对社会背景的讽刺揭示了小说的讽刺艺术。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文学作品赏析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长篇之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他展示的不是战火硝烟的时代,而是旧社会中上层知识分子的生活。
作品写的是抗战时期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
小说以一种深厚而犀利、辛辣而俏皮的笔墨,写出了一个悲剧时代的人间喜剧。
小说引用了一句英国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定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引用法国一句话,认为婚姻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里,明显隐含着作者“优世伤生”的思想感情。
但是《围城》写的决不仅仅是结婚、离婚、家庭这类普通的人生问题,小说描写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留洋镀金的文人学士等上层知识分子的灰略的人生道路,嘲笑讥讽了这一类人崇洋媚外、自私虚伪、软弱动摇的性格和心态。
作品还对当时殖民主义者的丑态、日寇的侵华罪行,国民党的黑暗腐败和各种社会陋习,都有尖锐的、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
全书共写了七十多个人物,其中最有个性的十多个人物,基本上都是“新式”儒林人物,故有人又把《围城》评价为一部有特色的新《儒林外史》。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该小说讽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围城》的讽刺艺术:一是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二是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
一、小说中的讽刺目标和手法1.讽刺婚姻观念《围城》中一直贯穿着婚姻观念的讽刺。
小说中的婚姻呈现出一种通过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来交换的现象,而不是以真心相爱为基础的。
作者用讽刺的口吻告诉读者,这样的婚姻只会让人们在痛苦中度过一生。
比如,书中的颜楠在四处求婚被拒后,转而选择了一位老女人做妻子,仅仅是为了钱和房子,最终也只是提前预定了自己婚后的痛苦命运。
2.讽刺小资产阶级小说中的许多角色都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但他们却都有着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比如,陈察秋与吕洞宾组织的“察吕联欢会”令人对他们的谈吐以及那种独具标新立异之妙感到压抑和搞笑。
这些小资产阶级的行为看似潇洒随意,实则是被自己铺设好的城墙所纠缠,从而导致他们无法脱身。
小说在具体展现小资产阶级行为的时候,深入地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小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3.讽刺文化现象小说中一些流行的文化现象也成为了作者讽刺的对象。
比如,小说中的人们大量使用英文词汇,以此尽显自己的文化底蕴。
但事实上,这部分人却对英语并未有太大的掌握,他们所用的英语词汇基本上只是广告、麦当劳等多媒体塑造的“时髦”符号。
这种表现正是对异化现象的一种透露。
二、小说中借助讽刺所表现的深层意义1. 社会困境通过对小说中婚姻、小资产阶级以及文化现象的讽刺,小说背后体现出的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困境。
在大环境下,人们只能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困境,这是持久的社会困境。
人们不断拉伸围墙,尝试寻找完美的感觉,而不去面对社会中的不完美因素,并试图从中实现成功。
如此不断地期盼完美不可靠的东西,不断纠缠于自己建造的围墙、城墙之中,而真正的解脱却并未到来。
2. 人性困境《围城》还着重表现了人性困境。
小说中的城墙并非只是空想和建筑的象征,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防御的体现,即人的内在城墙。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作品评介】创作于1946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世态人情,调侃众生,于嬉笔中淋漓尽致地嘲讽,依靠着这喜剧色彩表现悲剧效果,读后,一股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联想、思索、探究,给读者智慧上的享受,让读者毫无厌倦之感。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一、出色的语言艺术。
作品语言幽默、贴切,且含义深远。
凡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赞赏于作者使用比喻的高超,无不被感动于作者妙趣横生的语言。
作者在小说中灵活运用反语、双关、警句、象征、格言、典故及逸闻等等,令读者泪中含笑,笑中带泪,拍案叫绝。
钱先生善用比喻。
他常常采用拉开距离、取其一端、多用意喻、以丑为美、加入夸张、主观解释、喧宾夺主、广采博收等形式完成对传统比喻的提升和超越,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他把店里卖不掉的变质红烧肉,比喻成红人倒运。
说行人脚粘上厚厚的泥巴,可抵得上贪官刮地皮。
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梅毒,令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当众失去贞操等等。
这些比喻形象贴切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中的比喻,还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侯营长时,则夸张他“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作者根据自己的意趣阐释,尖酸刻薄地比喻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表现了极度的厌恶与抗拒心理。
诸如此类的比喻,书中俯拾即是,既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来说,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所用的比喻大都新颖别致、隽永贴切,能够把读者带到新的意境中去。
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受到同事们的排挤、关系十分紧张时,唯独汪处厚对他十分关心,原来汪处厚需要有人捧场,想当文学院院长,虽然方鸿渐“无足轻重”,但仍有收罗的资格。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

《围城》的主要思想及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
《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
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关键词:《围城》;知识分子;人生困境在钱钟书的《围城》里,讲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境。
“从《围城》中可以看到,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并未放弃对身陷围城时的奋力抗争,只是在他的人生围城中,经受了太多痛苦心境的折磨与挤压。
“麦加认为:“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的圈。
因为他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以方鸿渐为代表的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冲出来”这一复杂的人性心理。
一、“被围困”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在《围城》中,似乎每个人都身陷“围城”,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孙柔嘉⋯毫无疑问,方鸿渐是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其作力“被围困”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压抑与抗争中发出更多的无奈之声。
(一)性格上的懦弱与虚荣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
以方鸿渐而言,相比旧时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虽然思想上较为进步,但言行上却不肯越雷池一步,新的脑壳,却装着旧有的观念,难逃欺世盗名的“镀金”之嫌。
出身乡绅世家,拥有留洋经历,却持着近乎扭曲的人生观。
从方鸿渐的日常琐屑中,看似可笑、可悲、可叹、可讽,实则是合情合理。
这种平淡叙事下,营造尖锐而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正是推动人物命运发展的导线,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的困顿与迷惘。
“站在人生的立场上,钱钟书用一支有温度的笔,向我们揭示了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爱情与人生。
语言里有讽刺,也有温厚的引领,真实而自然地呈现被围困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围城的赏析批注

围城的赏析批注《围城》的赏析批注。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家公子在战乱中的人生困境和内心挣扎。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文学艺术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围城》进行赏析批注,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一、文学价值。
1. 独特的叙事手法。
《围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世界。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眼睛,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使小说充满了生动感和真实感。
2. 精湛的语言艺术。
钱钟书的语言功底非常深厚,他善于运用古典和现代文学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既典雅古朴又富有现代感。
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更是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 丰富的思想内涵。
《围城》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作品。
小说中对人性、社会现实、爱情、友情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小说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使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思想内涵。
1. 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作者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思考。
方鸿渐身处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但他却渴望追求现代的自由和个性。
作者通过方鸿渐的命运,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冲突的思考,使人们对传统和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对人性的深刻探讨。
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和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方鸿渐身处战乱时期的社会,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困境,他的内心挣扎和人性的复杂性,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对爱情和友情的探讨。
小说中对爱情和友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城分析与文学赏析,围城作品赏析
【作品评介】
创作于1946 年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它所体现的进步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它继承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宝贵传统,同时又有独特的、崭新的创造。
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世态人情,调侃众生,于嬉笔中淋漓尽致地嘲讽,依靠着这喜剧色彩表现悲剧效果,读后,一股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使人联想、思索、探究,给读者智慧上的享受,让读者毫无厌倦之感。
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作一分析:
一、出色的语言艺术。
作品语言幽默、贴切,且含义深远。
凡读过《围城》的人,无不赞赏于作者使用比喻的高超,无不被感动于作者妙趣横生的语言。
作者在小说中灵活运用反语、双关、警句、象征、格言、典故及逸闻等等,令读者泪中含笑,笑中带泪,拍案叫
绝。
钱先生善用比喻。
他常常采用拉开距离、取其一端、多用意喻、以丑为美、加入夸张、主观解释、喧宾夺主、广采博收等形式完成对传统比喻的提升和超越,让那些机智隽永的巧喻脱口而出。
他把店里卖不掉的变质红烧肉,比喻成红人倒运。
说行人脚粘上厚厚的泥巴,可抵得上贪官刮地皮。
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梅毒,令女生涨红脸,停笔不写,仿佛处女的耳朵当众失去贞操等等。
这些比喻形象贴切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中的比喻,还幽默风趣,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在描写侯营长时,则夸张他“桔皮鼻子上附着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
”作者根据自己的意趣阐释,尖酸刻薄地比喻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表现了极度的厌恶与抗拒心理。
诸如此类的比喻,书中俯拾即是,既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情物态来说,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所用的比喻大都新颖别致、隽永贴切,能够把读者带到
新的意境中去。
如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受到同事们的排挤、关系十分紧张时,唯独汪处厚对他十分关心,原来汪处厚需要有人捧场,想当文学院院长,虽然方鸿渐“无足轻重” ,但仍有收罗的资格。
接着,作者比喻道:“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它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家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本来就有,并非地位高了的新标识。
”从比喻中,读者可以清晰地察觉到高松年身居高位、丑态尽露,而自己却洋洋得意、自我倾倒的情态。
二、个性饱满的人物刻画。
钱钟书先生除了得心应手地运用了比喻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增强小说的讽刺意义之外,还通过他“学者式”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小说之中,而是嵌人逐步发展的故事情节中,故事在发展,地点在转换,人物在发展,钱钟书在对每时每刻的人物形象进行丰满的同时,又用很少却不容忽视的自然景物描写加以映衬,使整
部小说从语言到人物刻画再到故事发展都是有血有肉,饱满有力。
围城》这部小说中涉及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人物,这些人物性格各式各样,钱钟书对选出的人物都做了富有个性的刻画,足见其对语言有着驾轻就熟的能力。
小说主要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通过方鸿渐的生活经历,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钱钟书对每个人物都有着精辟的刻画,如方鸿渐的不通世事,无能懦弱;苏文纨
装作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又不知廉耻” 唯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
作假超真”无耻好色,以生物学原理管理学校;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上男盗女娼,贩卖药材&⋯⋯&⋯⋯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钱钟书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可以说在《围城》里的芸芸众生中,几乎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都对其肖像进行一番描绘。
常常采用既含蓄又挖苦的漫画式笔法,令其形象毕露。
例如在写第一次出场的“哲学家”褚慎明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一个身背高额,大眼睛,苍白脸,戴夹鼻金丝眼镜,穿的西装袖
口遮没手指,光光的脸,没胡子也没皱纹,看起来像个幼稚的
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纪的小孩子。
”以及后面的他最恨女人而不肯佩戴眼镜,吹嘘自己与国外的哲学家罗素等常有联系时的情态,实际上也正暴露了褚慎明他自己的空虚无聊及无耻下流,肖像描写可谓生动形象。
再如第七章开头对汪处厚的肖像描写:“胡子常常是两撇,汪处厚的胡子只是一画&⋯⋯&⋯⋯他只想有规模较小的红菱尖角胡子,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也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
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胡子一股脑儿全剃下来了,慌忙按上去,胡子跟眉毛换了位置,唇上的是眉毛,根本不会长,额上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为了二十五岁的新夫人,也不能一毛不拔,于是剃去两缕,剩中间一撮
&⋯⋯&⋯⋯这也许还是那一缕胡子的功效,运气还没坏到底。
”用这
么长的笔墨对汪处厚的胡子进行描写并不是多余的,通过这一段惟妙惟肖的肖像刻画,一幅活灵活现的漫画就这样形象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钱钟书在描绘这位汪大人的容貌时,对他的历史、思想、心理也一并作了描写和讽刺,这样使他一亮相,就给人一副滑稽迂腐的形象。
除了生动的肖像描写外,钱钟书还能巧妙地运用英文和文言文等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并善于刻画人物心理,通过其心理描写展现性格特征,品味小说,便可以深深体会。
钱先生常用俏皮动漫的笔法勾勒众生,以尖刃般的笔法描摹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漫形象,让人未见行踪,却早已看出他们的性格及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刻画沈太太:“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厌恶至极。
可以说,在《围城》的众生中,每个人出场,都采用含蓄、挖苦的动漫笔法对其进行讽刺性刻画,让其形神毕露。
写高松年,他自称
是科学家,人们却看不到他的科学家风范,而是一位心术不正、好色
贪杯、玩弄权术的学界官僚。
在法国取得文学博士头衔的苏文纨,号称才貌双全,但她的得意之作竟是一首抄袭的德国民歌。
自称是诗人的曹冗朗,其杰作《拼盘姘伴》,令人作呕。
这对活宝最后竟结成秦晋,堪称“珠联璧合” &⋯⋯&⋯⋯像这样的例子,在《围城》中随处可见。
在钱钟书的笔下,每一个人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于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漫画式的幽默。
三、人性的懦弱及虚荣心的深刻揭示。
在《围城》里,虚荣心以及懦弱的人性满街在跑,如同苍蝇灰尘,飞粘在每个人的身上。
留法归来的方鸿渐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文人形象,对爱情的退却,对丈人周经理提供的舒适生活的放弃,对他人嘲讽的容忍,对工作和职称的忍让,对婚姻的无奈&⋯⋯&⋯⋯通篇都显得那么的软弱无能,特别在文中好几处他从来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比如在处理苏文纨和自己的关系时,总是被自己的虚荣心和懦弱的性格左右着,像“苏小姐知道他在看自己,回脸对他微笑,鸿渐要抵抗这媚力的
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
一种欲罢不能
的心态,一种本该当机立断的情形却变得如此拖拉,深深地烙上了人性懦弱的烙印。
小说中很多部分钱钟书都用这种针尖般的笔法刻画了方鸿渐懦弱的人物性格,用辛辣的手法塑造了一具立于瞎说之中的雕塑,显示了懦弱人性的悲剧。
在小说其他人物的刻画中同样体现了这种人性的懦弱和虚荣。
如三闾大学的教授们谈起往日的荣誉时无不得意地长叹。
汪处厚说:“这算得什么呢?我有点东西,这次全丢了。
两
位没看见我南京的房子一一总算没给日本人烧掉,里面的收藏陈设都不知下落了。
幸亏我是个达观的人,否则真要伤心死呢。
”这段话正可以是汪处厚虚荣心的生动体现,可笑又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