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鸿渐的人物性格

合集下载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围城》人物形象分析《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小说,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小说中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下面将对其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人公方鸿渐。

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围城者”,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整日生活在别人的压力下。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但他并没有继承家族的才华和责任感。

他懒散、胆小又好逸恶劳,在社会变革的时代里追求舒适和安逸。

他一直追求着外貌美丽的胡晓华,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孙先生的女儿满嘴子,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

方鸿渐的形象在小说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却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爱。

第二个人物是胡晓华。

胡晓华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孩子,她深爱着方鸿渐,但又不愿意妥协和委屈自己。

她渴望得到方鸿渐的认可和爱情,但最终她也意识到自己不能一直为爱情付出而失去自我。

胡晓华的形象在小说中象征着一种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

第三个人物是孙先生。

孙先生是一个思想保守的老人,他对方鸿渐和胡晓华的爱情表示不满,并试图阻止他们的婚姻。

他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保守的思想观念,对于新时代的变革抱有抵制的态度。

孙先生的形象在小说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以及思想观念的保守性。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人物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丰满的人物,例如方鸿渐的朋友圈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的善良可亲,有的可笑可笑,有的虚伪伪装。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使小说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对《围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形象丰满且富于细节,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不仅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可读性,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

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方鸿渐的性格分析内在的矛盾性是方鸿渐性格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特质,他聪明,才气横溢,博闻强识,涉猎广泛;然而学无专长,在哪门学问上都没有下过功夫,自尊心极强极敏感,容易受伤害,骨子里是个真诚善良的人;然而不时玩世不恭,耍弄小聪明,撒点小谎,有时为了心安理得的维系心理平衡,甚至自欺欺人,看是看人很有眼力,对虚伪和愚蠢颇有洞察力,谈话机智幽默锋芒毕露。

说他睿智,也许过甚其辞,却也够聪明机智的了;然而他意志荏弱、优柔寡断。

生活中他是个低能儿,缺乏处世能力,很容易被人左右。

特别是遇上和自己切身利害相关的事。

只能感情用事,进退失据。

顾此失彼,除了意外的幸运,几乎没一件是处理好的,他对文凭分明看的很透,然而为了敷衍未过门的丈人,又耍弄小聪明,半买半骗的弄到一张假博士文凭;可是,当假博士文凭被岳丈登在报纸上,他又狼狈不堪,不得不当做一个笑话,向他的朋友们解释真相;到三闾大学任教,他偏不肯将错就错,声明自己只是没有文凭的“游学生”,结果失去教授的头衔,虽然也愤愤不平,却也并不后悔说出真相!方鸿渐的几次恋爱婚姻的描述,把他性格中的内在矛盾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在大学期间,周围同学一对对谈情说爱,他眼红了,动心了。

自作聪明的编制理由请求父亲为他解除当初他漠不关心中订下的婚约。

谁知道被父亲识破了,威胁要停止寄款令他休学回家,就把他那点自由恋爱的心思吓退了。

等到他回国之后,父亲也宣布不再替他做主包揽婚姻了。

他的机智幽默的谈吐和自由主义的绅士风度,对知识女性是颇有吸引力的。

他对女性似乎也看得很透,至少在理论上和言辞中。

然而事到临头他就糊涂了,他总是很容易地落入女性设下的圈套,随后又不免后悔。

他对回国游轮上萍水相逢的鲍小姐并无好感,更谈不上爱情了,然而从没有恋爱过的他,却经不起鲍小姐的诱惑,结果发现自己被鲍小姐玩弄了。

内心里并不喜欢苏文纨,苏文纨也引不起他的热情,他却仍然让苏文纨把自己当做求婚者,直到差点弄假成真,才写了决断的信说明真相。

围城的人物分析及读后感

围城的人物分析及读后感

围城的人物分析及读后感一、人物分析。

1. 方鸿渐。

方鸿渐可以说是个有点复杂又有点“怂”的人。

他出国留学,可实际上在学术上没什么真本事,买了个假文凭回来充数。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有点好面子,想走捷径的人。

他在感情上也是糊里糊涂的。

他对苏文纨,说不喜欢吧,又有点暧昧不清。

苏文纨那么主动地追求他,他却总是扭扭捏捏,不肯明确态度。

他这种态度就像在感情的围城里,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他和唐晓芙的爱情呢,算是他最认真的一段感情了。

唐晓芙就像他心中的白月光,清新脱俗。

可他自己又笨笨的,处理不好和苏文纨的关系,结果被苏文纨算计,搞得和唐晓芙也分手了。

他就像个在感情战场上瞎溜达的小兵,到处碰壁。

在事业上,他更是一路坎坷。

靠着关系去大学里任教,可他根本没有那种在学术界站稳脚跟的能力。

他讲课也是马马虎虎,还和同事们相处不好。

他就像个被生活推着走的人,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总是在各种“围城”里进进出出,找不到出口。

2. 苏文纨。

苏文纨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

她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

她出国留学回来,就觉得周围的男人都应该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她对方鸿渐的追求,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她会故意在方鸿渐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写个诗啊什么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样,想吸引方鸿渐的注意。

但是她又很虚荣。

她看到方鸿渐对唐晓芙有好感后,就心生嫉妒,然后利用自己和赵辛楣的关系,设计陷害方鸿渐,让他和唐晓芙分开。

她这种行为就像那种输不起的人,得不到就毁掉。

她最后嫁给了曹元朗,一个她其实可能并不怎么爱的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虚荣心,比如说有个所谓的安稳的家庭,在社交圈里有个合适的身份。

3. 赵辛楣。

赵辛楣是个很有趣的人。

他一开始把方鸿渐当成自己的情敌,老是和方鸿渐作对。

其实他是个很豪爽、仗义的人。

他喜欢苏文纨,就大大方方地追求,虽然苏文纨不怎么领情。

他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反而成了朋友。

在事业上,他比方鸿渐有能力多了。

他有自己的主见,在官场或者职场上也懂得如何周旋。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形象分析
方鸿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其精彩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形象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文学成就:方鸿渐凭借其优秀的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文章第一人”,后人对他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曾被收录于《古文观止》中,代表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里程碑。

二、思想态度:方鸿渐思想开放,有着极强的历史认知能力,他以乐观、宽容的心态对待事物,避免了冲突,追求和谐,这也是他的思想态度的体现。

三、品格境界:方鸿渐严谨认真,勤奋好学,重视礼仪,有着极强的礼义感,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格上也有所境界,被后人誉为“文章之师”。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方鸿渐作为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为一个失败的人,失败为因为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其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

方鸿渐性格分析
方鸿渐是个其有复杂性格的人,他上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的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

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

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个坏人。

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灵魂.但那样的社会不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有焕发光彩的生活道路。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

论文-《围城市》里的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引言《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个性特点。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浅析。

方鸿渐的背景描述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来自于小城的学者。

他接受了优秀的教育,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但却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无法融入社会的困境。

方鸿渐的矛盾性格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格。

一方面,他渴望追求自由和独立,希望摆脱家庭和小城的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一直在自己的内心中挣扎。

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方鸿渐的内心世界极其丰富。

他通过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和审视,展现了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思考。

他对人性的探索与矛盾冲突,使他的形象更加复杂和丰满。

方鸿渐的成长历程在小说中,方鸿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

他在与人沟通和交往中逐渐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意识到自己的无助和无力。

这一成长过程使他最终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方鸿渐形象的意义方鸿渐的形象在《围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所面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现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抉择与矛盾。

同时,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个体在不断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奋斗与成长。

结论通过对《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的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矛盾性格和丰富内心世界,以及他的成长历程和象征意义。

方鸿渐的形象不仅仅是小说中的角色,更是对当代人内心世界和社会困境的一种呈现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鸿渐的人物性格司甜《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方鸿渐是《围城》的主人公。

它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讽刺高度或是它的描写,情节构建高度,,更不在于它的爱情刻画高度,而在于它的象征主义高度。

《围城》揭示的不仅仅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性的困境,也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人性困境,而是整个人类面临的人性困境,在追求与退缩间摇摆不定的苦闷与彷徨。

就像法国谚语所说:“结婚仿佛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因此围城的中心含义在揭示一种困境,围城代表了人的心理困境,这就是畏缩和妥协的产物。

我们的身体要求现实享受,而我们面对社会压力和别人限制时,又渴望退回到原来状态。

这样享受的欲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到最后人们便想到妥协成为了摇摆不定的围城。

人总是要和社会发生种种关系,一旦经过不合理的制度积累、扭曲、虚伪人性的充实就将人的自由、生命理想压缩在围城之中,形成一种可怕又可悲的困境。

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系,最后在中国文学系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未来老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的走上了留洋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似乎显得滑稽,但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换了三所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时回国时,在父亲的威逼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地买来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他受到个性解放新思想的高潮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得向往,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与鲍小姐调情,苏文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唐晓芙时,真正坠入爱河,但又在苏文纨的报复中夭折了。

也许是为了逃避心灵的痛苦,方鸿建和赵辛楣走上了去三闫大学的大学的求职之路,三闫大学虽然地处湖南一个偏僻的乡下,但远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的方鸿渐终于在那些知识分子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中排挤出来,被解除了教师职务。

他还没有在事业的失败中清醒过来,便受到孙柔嘉的诱惑,而逃避到了“一个自己并没有确认是否爱他的孙柔嘉的婚姻中,”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逃避失败和压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湾,或许是孙柔嘉在婚前攻于心计。

婚后,方鸿渐发现自己娶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人,新旧家庭的矛盾激化他们之间的冲突,再加上他们性格不同,的确很难相容,终于不离而散,他丢下昨日的的失望,怀着对明天的莫名的祈盼,方鸿渐终于冲出了家庭的围城。

(一)方鸿渐的无用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毫无特别显著之处,好未见其好,但也没有太大的坏处,只是无用无能。

小说一开头便点穿了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

后在第五章中,他们一路颠簸困顿,吃尽苦头,就在旅行将终时,方鸿渐问赵辛楣:“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不讨厌?”赵辛楣答道:“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方鸿渐对此的反应是“苦笑,闷闷不乐。

”可见他私底下也承认这样的评价,虽不中听,但还中肯,到结尾时他跟孙柔嘉为职业大事吵架,李妈打电话请孙柔嘉姑妈助阵,他便躲出去,气的孙柔嘉大骂他三声“懦夫”。

从这种种可以看出他是个无用之人。

赵辛楣和方鸿渐一个是能干,一个是无能,恰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除了别人对他的评价,从他的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出他的无能。

例如:在赴湘西任职途中,他们一起过桥时,别人都过去了,他是跟在孙小姐后面过的桥,当时他心情合适复杂。

(二)方鸿渐的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方鸿渐虽没有什么用,但是有着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他在欧洲留学时,并未研究什么专门的学问,结果无法到博士学位。

后来看到一个广告,说是美国有个克莱登大学,里面有函授班,毕业时可以拿到学位,最后才明白是卖假文凭的地方,但是他想反正只是为了让父亲和老丈人满意,自己将来找工作绝不用这个学历。

于是先寄去30美元以后,拿到文凭,他回信说:“这是假的,美国没有这所学校。

”原应再寄去70美元,他只寄去10美元。

此外也有意见可以证明他有些小聪明的例子:在三闫大学任教时,历史系主任韩学愈想把教英文的方鸿渐排挤走,好让自己的洋太太取而代之,便安排几个学生去方鸿渐班上课,故意制造方鸿渐和英文系主任刘东方的矛盾。

方鸿渐得知后,不甘心为人鱼肉,先发制人,直接找到刘东方谈话,无中生有地指责刘东方专挑他的毛病,暗示这是韩学愈所为。

方鸿渐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去解释原委,表示自己冤屈,而是先发制人,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不但把刘东方推到需要辩白解释的被动地位,还加深刘、韩之间的隔阂。

而方鸿渐把韩学愈假文凭的事告之刘,作为回报,刘把韩派学生呈递的撤换方鸿渐的公文交给了方。

这样,两人不但没有结怨,反而结盟。

(三)方鸿渐的道德意识买假文凭一直是他心理上未能卸下的一个包袱。

作假骗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件事说明他的道德意识很浅薄,然而浅薄却未到泯灭的程度。

于是他自慰: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应改承欢养志。

所以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

还给自己限定了欺骗范围:“反正将来找工作绝不用这个学历。

”后归国得知报纸上刊登他获博士学位衣锦还乡时,他已经羞愤的脸红了。

也说明他道德意识尚未泯灭,否则就会像韩学愈那样逆来顺受,稳坐了“教授”和“系主任”的椅子了。

方鸿渐在道德意识上这种矛盾的观念状态造就了他的懦弱,犹豫、随遇而安、无所作为亦无所追求。

方鸿渐的脑子并不笨,中学会考得过第二名。

凭他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来的聪明劲儿及其对世态人情的观察看,拿个学位应该不成问题,但为何闹到非得买假文凭才能了事的地步呢?方鸿渐的个性极不适应西方近代科学建立的那一套规范和秩序。

方鸿渐是不愿意受约束的,他身体上体现更多的是具有中国传统的智慧色彩,他的学问全凭兴趣得来,学对他而言,只是游心怡情的材料。

所以他在读大学时转了三个系,最后还是落脚在跟他自己一样“不讨厌却全无用处”中文系;国外四年则换了三个国家的四所大学。

留学变成了游学,结果是”趣颇广,心得全无。

”方鸿渐直到临近回国才意识到学历的重要,而非无力拿到学位,只是无心学习而已。

方鸿渐是失败者,他的求学是失败的,他的事业是失败的,理所当然的他的恋爱也不可能成功。

他在不断的失败中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围城里。

那么他的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方鸿渐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生活环境对他的影响。

(一)方鸿渐自身方面的因素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方鸿渐便萌生自主恋爱的念头,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不再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自我安慰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在这里,方鸿渐的怯懦性格就暴露无遗了,在后来与女博士苏文纨的交往中,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不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始终合不拢成为一体。

”但却在苏文纨的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中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

当他失去一生中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时,心瘦弱到了极点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但方鸿渐此时却毫无力挽狂澜的勇气。

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然后站起来就走。

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存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从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

他千里迢迢,历经千辛万苦到三闾大学求职,却并不如意,受人排挤和诽谤,却无力抗争,受孙柔嘉的诱惑而任其摆布;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是冲动的一走了之,逃避到孙柔嘉为其设置的“温柔的网”中。

可是他错了,正象那句法国谚语: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得人想冲进去,城里得人想逃出来。

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

由于自身的懦弱,他宁肯自认失败,却不敢面对现实,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像戏剧高潮般地对方鸿渐悲剧添上了极为传神的点睛之笔。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

我认为,这就是方鸿渐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

孰不知,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客观上只能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这就导致了构成悲剧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化为实践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方鸿渐而言,他只有一条路,除了退怯、就是逃亡,在这矛盾和痛苦中徘徊、迟疑、苦闷、挣扎,从而决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其次,方鸿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这也是导致他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归国船上与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追逐寻欢,就显示了方鸿渐玩世不恭,荒唐苟且的一面。

他很怪鲍小姐行为不检,但对鲍小姐的勾引又觉得十分兴奋。

因此,“他们俩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迅速生长”。

方鸿渐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但并不爱她”,“不爱她”却和她发生了说不清的关系,鲍小姐把他玩弄而不理睬他后,他心头直冒火“失望,遭欺骗的情欲,被损伤的骄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到翁,按下去又竖起来,反而摇摆的更厉害”。

他明明被玩弄了,心头的火还没有平息,却又安慰自己“并没有吃亏”,“占了便宜”。

“鲍小姐谈不上心和灵魂,只是块肉,因为她没有心,只能算日子久了,肉会变味。

”反而自鸣得意起来,但他对真纯自然,聪明妩媚的唐晓芙的追求,却又显得极为认真,慎重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