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合集下载

浅析方鸿渐的人生悲剧

浅析方鸿渐的人生悲剧

2014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析《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悲剧作者姓名白永琴指导教师王玉玲二级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1B******浅析《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两年完成的文学作品,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再现了中西方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的丑陋形态和尴尬生活。

该文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去分析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探析造成悲剧的根源,探究人类生存中的人性弱点和集体困境。

关键词:方鸿渐;人生悲剧;人的本质;集体困境Analysis of "Fortress Besieged" China hung Chien's life tragedyAbstract"Besieged City" is Mr. Qian Zhongshu wealth accumulation of two years to complete works of literature, is the only one of his novels,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literary works. Novels by Fang Hongjian's life experiences, reproduces the ugly form and embarrassing life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of intellectuals.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s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protagonist Fang Hongjian's life tragedy, the tragedy of the root of human existence, the weaknesses of human nature and collective dilemma.Keywords: Fang Hongjian; tragedy; human nature; collective dilemma目录引言 (1)1、悲剧的体现 (2)1.1爱情的悲剧 (2)1.1.1周淑英——封建婚姻 (2)1.1.2鲍小姐——一夜情 (2)1.1.3苏文纨——理想女友 (3)1.1.4唐晓芙——一生真爱 (3)1.2教育的悲剧 (4)1.3事业的悲剧 (4)1.4婚姻的悲剧 (5)2.悲剧的成因 (6)2.1家庭因素 (6)2.2社会因素 (7)2.3自身性格因素 (8)2.3.1懦弱无能,胆小怕事 (9)2.3.2没有原则性 (9)2.3.3迷茫、懒散 (10)3.悲剧的价值与意义 (10)3.1展现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悲剧 (10)3.2人类生存的集体困境 (12)小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先生称得上是一位“奇人”。

浅析《围城》中方鸿渐角色的性格与命运

浅析《围城》中方鸿渐角色的性格与命运

浅析《围城》中方鸿渐角色的性格与命运作者:李育林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所写的小说,讲述的是抗战初期,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国门的青年人,从国外回来后在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故事。

本文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谈一谈《围城》中方鸿渐角色的性格与命运特点。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性格命运《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所写的小说,讲述的是抗战初期,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国门的青年人,从国外回来后在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故事。

他性格的软弱注定了他的失败,他的悲剧是现代人性异化的结果。

1.方鸿渐去往欧洲学习方鸿渐本是文化家庭出身,家里的父亲是前清举人。

方鸿渐是一个意志不坚定,经不住诱惑的人,从小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儿订婚。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

准岳父周先生在被方鸿渐写的唁电所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鸿渐去了欧洲,并没有进行学习而是四年换了三个大学,随便的听了几门功课,生活尤其懒散。

因为自己的无能和不求上进,导致他钱财和学业两空,最终没办法想要回国。

可来自国内父亲和周家老爷一致的要求,方鸿渐才明白学位的重要。

方鸿渐被迫无奈下去想办法拿博士学位证,可是因为这几年的无所事事,大学博士学位证和他几乎无关,走投无路下他想到了做一张假的学位证。

在做假证的过程中还占尽小便宜不想支付费用,最终方鸿渐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

方鸿渐在周家没有地位,在文章中方鸿渐回国后在周家老太面前没有话语权“这话对。

赔了这与多本钱,为什么不体面下!”正因为方鸿渐的软弱和无能才使得他无法在周家拥有威严,一直都是唯唯诺诺的在家中。

回到国内的一段时间之内,十分担心被国内的熟人认出自己的大学学位证是不存在的,其中苏文执苏小姐一直清楚可是由于同学情面并没有揭露。

也正是因为这份假学历才会带出之后很多事情的发生。

方鸿渐不能说是一个坏人,可以说是一个不入世事的人。

他的内心善良但又十分懦弱,会玩一些小聪明但又十分的无能。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悲剧分析

2016.07围城是心灵的枷锁,我们都想试图打开这把锁冲向外面呼吸自由的空间,但是枷锁太沉重让我们只能在围城内游离。

方鸿渐无法打开围城的枷锁,负重前行使他无法顺利自由行走。

方鸿渐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但数次探索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他被现实的无情逼迫到麻木,从而渐渐失去了梦想,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1、封建时代的牺牲品方鸿渐出生于封建贵族阶层,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在生活起居上。

由于封建时代具有严重的家族等级观念,方鸿渐作为家中的嫡长子,自然拥有最大的权利也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戴。

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广泛地传播,当时在沿海地区流行起了“出国热”,同时从当时的社会风气看,能够出国意味着家族在社会中的极高声望,因而有些名门望族为了显示家庭的社会地位也送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

方鸿渐的父母遵循着当时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的思想以及周经理的巨额家产所以为方鸿渐早早地包办了婚礼以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

被岳父周经理优先安排出国留学,方鸿渐远离了中国来到了英国,由于在家中养尊处优的生活,到了英国后方鸿渐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他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因此招致了众多留学生的嘲笑,使得他的生活和学习异常艰难。

由于自身的懒惰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不下去,因而转向了经济系学习经济学,但没过多久他又因适应不了经济学的复杂和高难度又转向了哲学系。

就这样转来转去,方鸿渐在英国的学习无果而终。

由于父母对方鸿渐过分地宠爱使得他过于自负,性格中存在一定的缺陷。

过于自负的方鸿渐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又从伦敦转向巴黎、柏林等地进行深造,但都因为他无法坚持而放弃。

最终,家族为了面子只能给他花巨资买来了假文凭。

由此可见,方鸿渐是封建时代下的缩影,由于封建时代严重的家族等级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等腐朽的社会制度使得方鸿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他的生存是依赖着自己的家庭。

2、逃不掉家庭的围城方鸿渐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时代和个人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

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

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样文内容摘要首先本文给方鸿渐定性,他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即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由于他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和幼稚,他被鲍小姐引诱然后抛弃,被苏文纨羁绊然后报复,被孙柔嘉诓骗,然后驾奴,饱尝感情的折磨,其次,好心买假文凭,在事业上屡遭同事暗算,卷进各种莫名其妙的派系斗争和扯不清的恩怨纠葛中,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这就是方鸿渐形象所凝结的人生思考。

关键词:软弱尴尬空虚目录一、方鸿渐在事业遭遇到的尴尬与表现出的软弱 (4)二、方鸿渐婚姻和感情上的无奈与失败 (5)三、方鸿渐形象的意义 (6)参考文献 (7)浅析《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

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

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

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于是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

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未来丈人的帮助)便毫无心理准备地走上了留学之路,学中文的人出洋“深造”不免有些滑稽,但是他“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也不访《永乐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国的文献,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

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有,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摘要:本文以分析《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为题,从他的延宕、矛盾以及相对他人而言的正人君子形象三方面入手,从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角度,对他的性格进行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ngjian Fang, the character of "Fortress Besiege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personality, his love, marriage and care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lay, contradiction and the image of gentleman.关键字:围城方鸿渐性格Keywords: Fortress Besieged City ,Hongjian Fang ,character《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取名围城,一是出于文中方鸿渐等人闲谈,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说,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第二层含义便是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个围城,而还有一层含义,便是杨绛给《围城》做了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概括的总出了方鸿渐的一生,婚姻、职业甚至人生都处于围城之中,而造成方鸿渐陷入围城的一大原因便是主人公的性格,所以,本文将浅析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

一、方鸿渐的“延宕”延宕意为拖延。

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一位形象鲜明、思想独特的人物,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深受小众影响的豪门子弟。

作为《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显然和传统的豪门子弟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在这个豪门女弟子形象之中,他完全没有丝毫虚伪、狂妄自大和强装拜金时代的特质,而是一位理性派观点主义者。

作者穆旦在描绘方鸿渐时,采取了大量具体细节来凸显他的性格特征,表明他与众不同。

首先,书中提到,方鸿渐不愿随意涉足旁门左道、艳丽浮华的宴会,他更喜欢清静的院子、书房,安静地独处,沉迷画画、书法体验自身的快乐。

其次,方鸿渐努力抗拒家族的传统价值观,从不与正常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刻意以绝缘的教养态度远离家族的势力。

他在思想上也有明显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他看待世俗和人情上完全没有任何偏好,突出了不经意间却常常活跃在书面上的对立,显示出一种调和理性与情感的矛盾,形成一种意外的情趣。

最终,作者穆旦借由方鸿渐的形象刻画出一幅豪门的家园生活,表现出当时的家庭文化特征和生活理念。

方鸿渐推崇理性思想,既反对古典家族关系,又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心灵和谐美,对古典家庭理念抱有叛逆态度,他不希望消逝在这种势力之中。

通过这个人物,作者穆旦向读者展示出一种独立思想和拒绝传统家庭理念的清新心态。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他的描写和言行,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和性格。

首先,方鸿渐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他一直处于自卑的状态中,总是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自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他人的忠诚。

在小说中,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恩师陈察院、朋友唐温贞,将他们出卖给了敌对势力。

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追求着自己的爱情。

他始终困惑于选择陈岚和沈从文之间,不愿意做出妥协,以至于最终失去了两个女人。

方鸿渐的这种自私也使他成为了一个软弱的人。

其次,方鸿渐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

他总是推卸责任,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承担责任。

在与陈岚分手后,他怨恨陈岚对自己的背叛,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成熟。

在与沈从文分手后,他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自私和优柔寡断负责。

他总是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别人,对自己的错误从不反思。

这种缺乏责任感让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幸福。

此外,方鸿渐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他往往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在面对抉择时往往左右为难。

他的优柔寡断在两个爱情故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陈岚和沈从文之间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而且在面对感情的问题时总是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他缺乏对自己的坚持和自我定位,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迷失自己。

这种优柔寡断使得他在人生的拐点上错失了很多机会。

总的来说,方鸿渐是一个自私、缺乏责任感和优柔寡断的人。

他经常被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所影响,从而迷失了自我。

他在人生的重要选择面前往往犹豫不决,缺乏勇气和决心去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的这种性格和态度使得他无法脱离围城,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通过对方鸿渐形象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形象也可以代表了当时的一批知识分子。

他们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往往面临着各种的选择和困惑。

他们常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难以做出决断。

正因为如此,《围城》中关于方鸿渐的描写也一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

《围城》人物形象分析——方鸿渐2009-06-06 10:36摘要:《围城》是一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人性开掘和广泛的世态讽刺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方鸿渐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演绎了他发人深思的悲剧人生,展示了他的懦弱性格,暴露了他的消极被动、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因果关系。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启迪。

《围城》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其特点不仅表现在讽刺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这部讽刺作品体现出作家对于讽刺艺术的不懈探索,显现出了幽闭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方鸿渐;性格特征;讽刺艺术一、关于《围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方鸿渐作为《围城》的主人公,也是唯一一个贯穿全篇的人物,当然就应该是研究《围城》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

对于方鸿渐这一艺术形象的把握和评价,《围城》评论者们看法不一,有的说方鸿渐是一个被作者嘲讽的对象,是一个中国式的‘多余人’”,是“一个连牢骚也懒得发的玩世不恭的怠惰者”;有的说他是被作者同情的对象,是“一个处于中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带有浓厚‘过渡’色彩的知识分子典型”.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有相当水平的见地,甚至有的已基本上走进了“围城”,观察和探寻到了其艺术的真谛。

但是,笔者认为,就作品中的基调而言还不是对方鸿渐一味讽刺,方鸿渐还不完全是作者“嘲讽的对象”,而是同情多于讽刺。

至于以“多余人”来对照方鸿渐也未免有点牵强,尽管称他是“中国式的”,因为方鸿渐毕竟还是“这一个”艺术形象。

再者,说方鸿渐“玩世不恭”,也没有抓到这一形象主旨,还没有观察出作者描写他陷入人生的“围城”中奋力挣扎的情景,更没触及到他在人生的“围城”中被围困被折磨的痛苦心境,毕竟他是困苦的,是在不断挣扎的,而不是一味的“玩世不恭”。

至于用“过渡色彩”来模模糊糊地概括方鸿渐,就更不能准确评价这一艺术形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

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

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

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

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

”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

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

方鸿渐同众多后世之人一样,将老庄之理论奉为人生至宝,与世无争处泰然,一味的玩世、游世,结果走向滑头混世的泥潭。

所以方鸿渐的一生是消极逃避的一生。

一遇挫折,便表现出发自本性的怯懦和迷惘。

对于和唐晓芙的失恋,他不是主动积极地去解释,而是逃向三闾大学;对于内心的痛苦,他不敢直接面对,而是一味地回避,“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到了三闾大学并不得意,受排挤和诽滂,而无力抗争;受孙柔嘉的诱惑而不由自主地任其摆布;没有接到下学年聘约,不是去斥责高松年食言而肥,而是冲动地一走了之,逃避到与“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她的孙柔嘉的婚姻中”,可是正像那句法国谚语: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

由于自身的懦弱,他宁肯自认失败,却不敢面对现实,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像戏剧高潮般地对方鸿渐悲剧添上了极为传神的点睛之笔。

由于自身的懦弱和无能,使他无法面对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婚姻,无法解决来自事业、家庭中的一切阻力和困扰,最后不得不狼狈地退出“围城”,继续自己的“逃亡”生涯。

他的这种消极人生有着当年庄子的痕迹,当昔日的功名成为泡影,眼前的生活朝不保夕,就索性唱个“无己”“无功“无名”的高调来冲淡内心的悲伤,解脱现实痛苦,表达他人生态度的无可奈何。

孰不知,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客观上只能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这就导致了构成悲剧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方鸿渐有的只是欲望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化为实践的真正动力,他只能在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丘吉尔说得好:“当危险逼近时,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

相反地,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则危险将会减半。

”所以世界是由那些强者主宰的,弱者永远都是被驱使,受欺凌和遭受失败的悲剧人物。

方鸿渐就是一个缺乏斗争精神,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特别怯懦的典型人物。

恰恰是他的这种懦弱性格使他成为处处受欺、事事不成,屡屡退却的失败者。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方鸿渐便萌生自主恋爱的念头,但在父亲的痛骂下,顿时“吓矮了半截”,一下子便打消了自己的念头,不再妄想,开始读叔本华,常自我安慰地对同学们说:“世间哪有恋爱,压根儿是生殖冲动。

”在这里,方鸿渐的怯懦性格就暴露无遗了,在后来与女博士苏文纨的交往中,明知自己与她“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不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始终合不拢成为一体。

”但却在苏文纨的恩威并重,软硬兼施中迟迟不敢表明自己的心。

当他失去一生中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时,心瘦弱到了极点宛如与活人世界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但方鸿渐此时却毫无力挽狂澜的勇气。

只是呐呐的说:“你说的对,我是个骗子,我不敢再辩,以后决不来讨厌了。

”然后站起来就走。

在这把握幸福的关键时刻,他不是积极主动的去争取和解释,却把本可幸福的爱情结束的那么轻率,这不能不说是发自他那本性的怯懦。

《围城》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情节,方鸿渐受到唐小姐的斥责之后,痛苦地站在雨里,绝望地承受苦雨的冲刷,然而就在唐小姐叫人请他回来的时候,他却像狗都毛似的把雨抖掉,走开了。

这个戏剧性的情节似乎是命运在捉弄他,表面上看有点阴差阳错的偶然性,但是这个偶然现象背后却存在着必然性。

假如方鸿渐有那么一股韧劲儿和恒心,他就不会轻易放弃对唐小姐的追求,也绝不会以几秒钟之差错失良机。

然而软弱、自卑、轻易放弃的本性是他缺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任性和毅力。

失败是对韧性和意志的最后考验,它或者把一个人的生命击得粉碎,或者使他更加坚固。

如果你是一个强者,失败只会唤醒你的雄心,让你变得更强大。

假如你是一个弱者,一次小小的失败也可能让你从此一蹶不振。

与唐小姐关系破裂之后,他一下子陷入了绝望境地。

一边无奈的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一边却在“心理偷偷希望”意外的就碰见唐小姐。

他只会在幻境中想象着与她言归于好,可就是没有勇气在现实中切实行动,把破裂的关系“起死回生”。

与丝毫没有因为失恋而变得失意、悲观、消沉,而是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抱着“开发民智”和“精神动员”的远大理想去三闾大学教书的赵辛楣相比,方鸿渐实在没有男子汉的刚强与大度。

(三)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

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

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

方鸿渐不但软弱无能,一味地逃避退却,而且有时还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盲目轻信,缺乏自知之明和自我反省意识。

他们本是研究哲学的留学生,哲学是探索宇宙之奥妙和社会的规律的学问;又是培养人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探究真理洞察世事人生的学问。

方鸿渐虽然时而能发表一些颇富哲学意味的高谈阔论,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完全没有哲学家的慎思明辨。

他往往既无洞悉他人的睿智又无自省、自知的理性。

世间万物人最复杂,人心最为难测,真正做到“知人”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不能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可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如果盲目轻信就会受骗上当。

例如,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鲍小姐发生了“肉体恋爱”,他满以为鲍小姐是真的喜欢他,没想到是被她耍了还自作多情。

后来他之所以迷恋唐小姐和陷入孙小姐的爱情陷阱,无非是觉得他们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小鸟依人,自以为能够驾驭对方。

订婚以后孙小姐立刻露出了真面目,令他大感意外。

她对唐小姐的迷恋更是建立在对唐小姐的一知半解,甚至完全“误读”的基础之上。

唐小姐表面上显得十分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实际上她过人的机敏和辩才绝不在方鸿渐之下;她的坚强的意志,叛逆的性格和不可违逆的我行我素的个性比孙小姐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怒斥方鸿渐时显漏出来的专制、任性,对爱情绝对化和对男人绝对占有的苛刻要求更令男人望而生畏。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云:“内省不久,夫何忧何惧?”,可见认识自己,解剖自己,正视自身的缺陷和战胜自己的弱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只有善于此道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方鸿渐作为一个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却愚顽懵懂得不可思议。

他在短短一段人生经历中一次次遭到失败,又一次次重蹈覆辙,却从来没有进行过认真的自我反思,理性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

实在是个愚顽麻木之人。

(四)方鸿渐人不笨,口才很好,加之又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关系网也很完善。

就是放到现在,也该算个难得的人物。

何况是在抗战时期呢?但事实是,方的事业很不顺利。

回国之后,先是在旧丈人的银行里做了三个月事,闹翻了出来;之后是靠朋友的关系去了三闾大学,一年之后也被解聘;后来回到上海,做个报馆的资料室主任,闲差一个,一样的没有做长!对这些怎么解释呢?难道是方的能力不够?其实不然。

方鸿渐自小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长大之后,也是在正规的大学学习,后来,还留欧几年。

就算是没学到什么东西,看的也比别人多啊。

况且,他学的是文科,多多游历并不是坏事。

并不是说一定得有那么一张文凭的。

从那时到现在,混文凭的人多了。

有文凭不一定就是真有本事。

方鸿渐不过是太随意了些,只是为了对热衷功名的老辈人有个交代,才不得不去买一张假文凭。

在不同的职业经历中,比方鸿渐还差的人多了去了,可单单是方鸿渐总是被人搞了下来。

这就只有一个解释了:性格决定命运!在方鸿渐的心中,还存留着古士大夫的那种高尚情操: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可要了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