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合集下载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被誉为咏王昭君最好的诗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之中,王昭君,这位美丽的女子,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志士去欣赏、品味,从西晋开始,及至唐宋元明清,甚至蔓延到当代,都有以昭君作为题材的作品源源不断地出现,而宋代王安石对于这一题材独出机杼的见解,让昭君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

也表达了昭君的无可奈何的遗恨,自己处处愿意“为汉家死”,但终不见用。

那么,小编就带着大家先来品味一下,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明妃曲》[宋] 王安石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诗中“明妃”就是汉朝出塞和亲的王昭君,王安石以艺术化的笔触,描写了昭君初到边塞时的境况与心情:昭君想找个人说话却无处述说,只能把心事寄托在声声琵琶之中。

1、立意新颖。

纵观历史长河,大多以王昭君作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都是集中在吟咏昭君的思归之情以及她命运的悲剧性上。

而在王安石的笔下,昭君一反常态,不再是作为和亲的悲剧性的人物,反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立人格的略带喜剧结局性的人物。

诗人笔下的昭君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哭哭啼啼的娇弱的女子,而变成了一个大义凛然、值得人们尊敬的昭君。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昭君知道自己一旦离开故国,就再也不能归来,却依旧对于自己的故国忠心耿耿,她并不不入乡随俗,反而执着地“着尽汉宫衣”,就是为了表明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她渴望知道祖国与家乡的消息,但是远在塞外的她只有将这样的希望寄托于鸿雁身上。

2、艺术手法高妙。

对于王昭君形象的刻画,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描写相结合。

描绘王昭君的美貌,并不用过多笔墨描写其外貌体态,而是着重从正面描写昭君的风度与情态之美,并且从君王和画师的侧面进一步烘托渲染昭君之美。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

昭君诗歌透射出的家国情怀作者:杨继武杨东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8年第01期王昭君作为汉元帝后宫中的一位妃子,自愿嫁给匈奴单于,若抛却政治背景考量,从世俗的婚嫁角度来看也算不上掉架子的事,就像诗人王睿写的:“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站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代不同人对王昭君投射的不同眼光,如同阅读一部社会心理大书,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心理现象。

历代文人为什么对此事总是唏嘘慨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汉族士大夫内心深处莫名的文化自尊。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爱国忠君情怀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大多是从戏剧、通俗小说开始。

戏剧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这部戏里,王昭君是一个“大义和亲”的形象,马致远在故事中加入了王昭君与元帝的个人情感。

“妾身这一去,虽为国家大计,争奈舍不下陛下”。

王昭君成了一个为保家国而牺牲的“志士”。

在皇权框架内,人们的心理情感投射自然而然地以忠君爱国为皈依,爱国实际上往往成了少数忠臣义士之事,但是到了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普通百姓如昭君仍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勇气保家卫国。

然而王昭君,在汉匈对峙匈奴主动和亲时,她出塞远嫁为大汉子民赢得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的和平阳光,昭君的爱国忠君情怀彻底抽去了封建的忠君基石,她忠于的是国家及人民。

所以她坦然地自请远嫁匈奴,最终死在大漠,魂归青冢。

她以柔弱身躯换得汉匈九十年的安宁,她的情怀不亚于边关将士“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爱国忠君情怀。

元朝人许有壬在《题友人所藏明妃图》写道:“妾身虽苦免君忧,犹胜专宠亡人国”。

其表达的思想跟马致远一样。

金朝诗人王元节的《青冢》与上面这首主题一致,只不过批评的意味更重一些。

诗这样写道:“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二、故土情结从北朝到唐朝,诗人写王昭君基本上是以“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留恋皇恩、红颜薄命”为基调,怜惜美人不幸,悲叹命运不公。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

【历代从各个角度吟咏王昭君和亲的诗词】古诗词介绍七十二上篇博文写完后意犹未尽。

而且博友在留言中也各抒己见,观点不一。

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我写上篇博文时就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呢?并不是我自视高明,其实两千年来,人们对于王昭君和亲事件,各抒胸臆,说法多多。

据前人统计,两千年来,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就有七百多首,小说戏曲约四十种,涉及到的著名文人约五百余位。

其中有正面歌颂的、称赞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她红颜薄命,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有的用诗词代王昭君抒发自已在匈奴怨恨的;有的感叹王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画师,结果酿成悲剧的;有的是感叹元帝时国力薄弱,保护不了老百姓,从而酿成王昭君的悲剧的;有的更把矛头直指皇帝和封建的嫔妃制度的;还有为毛延寿翻案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就我涉猎过的一些关于咏王昭君的诗词,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最早咏王昭君的代表作为西晋石崇所写的《王明君辞》,全诗是这样的: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石崇在诗中猜度了王昭君远嫁的悲怨与哀伤,认为在匈奴虽作了阏氏(相当于皇妃哦)也不足贵,甚至比作鲜花插在牛粪上。

最后还警告后人:“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他的这首诗时离汉代不久,因此就为后世大多数吟咏王昭君的诗词定下了基调。

当然,也有不少的人是赞颂王昭君和亲的功绩的。

早在唐代就有张中素在他的《王明君》中这样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对昭君和亲的历史意义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元末的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霍去病。

在王昭君的墓碑上这么题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2.本诗首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 何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 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 又有变换之姿。借此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3.颔联对仗很工整,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 何? “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 “连”对“向”, “朔漠”对“黄昏”。 效果:使内涵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 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 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 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 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 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 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 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 (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后来王昭 君生了儿子名叫伊屠智邪师。
昭君和亲的故事
•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 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 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 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 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 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 其家资,皆巨万
生 离 汉 宫
不 幸 、 孤 苦
一去
独留
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 青冢 富丽繁华;荒凉冷落
对 比
死 葬 异 域
孤 寂 、 冷 落


对 比
朔漠
黄昏
无边无际的大漠;笼罩四野的昏黄
一般指时间,而这里主要指空间,和 “朔漠”相对,即笼罩四野的昏黄的天幕。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典故,指出昭君悲剧的根源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对王昭君的评价让人警醒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对王昭君的评价让人警醒

汉恩⾃浅胡恩深,⼈⽣乐在相知⼼——王安⽯对王昭君的评价让⼈警醒汉朝的李延年写诗夸奖他妹妹“北⽅有佳⼈,绝世⽽独⽴,⼀顾倾⼈城,再顾倾⼈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难再得。

”将他妹妹的美貌形容到了极致,对汉武帝甚⾄有点挑衅的意思“我妹妹漂亮得倾城倾国,你敢不敢见?”以汉武帝的性格,倔脾⽓⽴刻被撩了起来,当即要见。

不过汉武帝何其彪悍,李夫⼈在他这⾥没有倾城倾国,反⽽⾃⼰早早先“倾”了。

李夫⼈虽然号称倾城倾国,但是她徒有其名,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评选四⼤美⼥的时候,她只能落选了。

因为四⼤美⼥必须拥有被现实证实过的破坏性,四⼤美⼥,完全就是四⼤武器,西施长得连鱼⼉看了都害羞吓得钻到⽔⾥不敢出来(美丽也这么吓⼈?),结果被她男朋友范蠡送过去给吴国国王当媳妇,变成了⽣化武器,将吴国祸祸了⼲净。

貂蝉长得连⽉亮看了都要不好意思的躲起来(代表⽉亮夸奖你),结果当成⼈⾁炸弹送给董卓和吕布,将这爷俩害得反⽬成仇,最终董卓被祸祸了⼲净;杨贵妃长得据说最美的花⼉见了她都要害羞得抬不起头,她倒是没有被⼈当成武器,但是她被⼀个⽼皇帝主动要过来放在⾝边,最终将烜赫⼀时的⼤唐王朝引得⾛向末路。

所有故事⾥的美⼥都是定时炸弹,放在⾝边迟早有⼀天要爆炸,所以编写这些历史的⼈为美⼥取了⼀个名字叫红颜祸⽔,将美丽和灾难画了等号。

是不是发现四⼤美⼥才说了三个,还有⼀个没提,对,她是王昭君。

王昭君跟这三位不⼀样,她虽然也是作为武器使⽤,但她不是变为毁灭性的武器,⽽是作为和平武器,被派过去嫁给匈奴的⼤单于。

汉朝初建,刘邦在⽩登这个地⽅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李⽩的“汉下⽩登道,胡窥青海湾“),他才认识到匈奴⼈的厉害,于是就开始跟匈奴⼈拉亲戚。

他们的算盘是,我把⾃⼰的⼥⼉嫁给你,⽣下孩⼦就是就是将来的⼤单于,这个⼤单于就是汉朝皇帝的外孙,⼤家都是⼀家⼈,其乐融融,就不要打了吗。

当然汉朝的皇帝可不会将⾃⼰的亲⼥⼉嫁过去,他们就挑别⼈家的⼥⼉冒充公主嫁过去,反正匈奴⼈傻乎乎的也不知道。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

2浅析王安石《明妃曲》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再考究■王琳深/香港教育大学摘 要:历史对王昭君最早的记载在《汉书·匈奴传》中,当年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宫中但入宫数年不得皇上宠幸,正适逢单于要求和亲,汉元帝同意赐给他五个宫女。

当汉元帝朝见五女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于是昭君出塞就在历史中流传开来。

关键词:昭君出塞 《明妃曲》 《咏怀古迹》 王昭君 形象唐诗以用华丽慷慨的陈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高贵典雅的意境,如李白杜甫的作品都是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失意惆怅。

到了宋代时期,理学盛行,大多诗人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生活中的问题,社会的所见所闻,国家的朝政朝纲等方面深度理解,写文直击人物内心和事件核心,《明妃曲》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在王安石的《明妃曲》中不再是仅局限于昭君其人,不单单把昭君作为吟咏的对象,而是将其中加入理性思维,表达对生活,社会一些问题的探究和看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诗中的思辩意味显得尤为突出。

古今议论王昭君的诗词曲有很多,从汉代《琴操·怨旷思惟歌》开始,王昭君的形象被定义为“悲哀”的,直到宋代王安石的作品《明妃曲》打破了这一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王昭君的认识。

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提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写昭君本人,杜甫用这样简短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从这本句诗的构思来看。

杜甫应该是借用《恨赋》里的:“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但是通过对比发现,杜甫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内涵不仅是简单的悲剧,读者看到第一句自然就会想到昭君离开国土远嫁匈奴的的悲伤,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一辈子都郁郁寡欢,而下句写昭君死在了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二词将匈奴所在的荒漠地区与空旷的天空结合,天地之大有一个孤独的青冢在向着家的方向,就这一句给人十分沉痛的意味,能感受到青冢独立的恨意。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

王昭君: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备感屈辱的王昭君立刻给汉朝的皇帝上了一道“乞归”表章,请求回家,毕竟老单于死了,冷酷的政治游戏也该收场了。

只是她不知道,汉元帝早已驾崩,此时的当家人不再是那个对她还有些怜惜的汉元帝,对她的请求,新帝赦令“从胡俗”。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经典的形象是: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琵琶,孤身站在草原上。

传说中她远嫁塞外时,拨动琴弦,一首琵琶曲寄托了浓浓的乡愁,南飞的大雁听到那凄婉的琴声,望着那惊艳的女子,竟然忘记扇动翅膀,扑落于平沙之上。

“落雁”,就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称。

王昭君因为“胡汉和亲,边塞安宁”的壮举,成为文人骚客竞相描写的对象,历史上以她为题材的诗词多达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

其实在这些美丽的故事背后,是她凄婉的人生历程。

昭君出塞从深山走入皇宫王昭君的出生地位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

当地大山里有个宝坪村,林木丰美,香溪环绕,像个世外桃源。

村里有一户人家,男主人叫王穰,女主人叫景氏。

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他们的女儿降生了,取名王嫱,字昭君。

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景氏梦见一轮明月掉进自己的怀中,当天晚上就生下一个孩子,此时月色正浓。

人们过来看:那婴儿的脸就像月亮一样圆,而且人们发现,村东头的稻子熟了。

这个传说似乎预示着王昭君天生就不平凡。

大山荒僻,王昭君家的生活也比较清苦,父母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

王昭君很得宠,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除了跟母亲学习女红外,就是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有一番大家闺秀的风范。

刚刚16岁,王昭君便出落成了明眸皓齿、天生丽质的小美人。

即使在那样闭塞的环境里,她的美也遮挡不住,方圆百里,人们都知道王昭君,称她为“南郡一枝花”。

邻家有女初长成,在外人是羡慕,而在王家,忧愁却不期而遇。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一纸诏书打破了大山的宁静,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

昭君出塞是伟大还是悲哀,王安石此诗道出真相,读后让人潸然泪下“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王昭君也因此名垂青史,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芳名永驻。

然而对于昭君出塞的意义以及王昭君本人的命运,后世的看法却迥然不同。

有些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昭君出塞意义非凡。

它使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促进了名族融合与经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的融合。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十分同情昭君,认为昭君出塞是以葬送无辜女子的幸福和青春来换取暂时的和平,这对王昭君而言是不公平的。

那么昭君出塞究竟是伟大还是悲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诗人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诗人王安石也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

他在其咏史代表作《明妃曲》中就道出了昭君出塞的真相,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全诗如下: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关于这首诗,有后世评论家认为,它是在描写昭君之美;也有人认为它是借昭君之口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昭君出塞的意义,王安石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诗作前四句是在描写昭君之美。

历代诗文描写昭君,要么从昭君入汉宫时,要从昭君出汉宫时。

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

而日的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在这四句中,王安石一方面通过昭君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的神态描写从正面刻画她的美;一方面又从君王“不自持”的角度侧面烘托昭君的美。

紧接着,中间“归来从四句,诗人又从汉元帝的心理变化及行为来进一步烘托昭君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

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

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

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

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

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

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

被派遣。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

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

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故不复更人。

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昭君嫁到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

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 (唐) 白居易《王昭君》其二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

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而毛延寿一直被人们如此认为,想起了“毛延寿”孙炜东毛延寿据云是汉朝皇室里的画工,常用一技之长为妃子们画像。

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妃子们用金银珠宝争相贿赂画工。

其中有个叫王昭君的女子,由于生性刚强,性情耿直,靠着移人美貌,不肯做也看不惯此等下作之事。

于是,毛延寿就故意丑化她
而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

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

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

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

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到“当时枉杀毛延寿”四句写昭君离开汉宫的情景:她泪湿春容,云鬓低垂,低徊顾影,虽然不施铅华,略带憔悴,但仍惹得元帝不能自持。

几句诗巧妙刻画了昭君不得宠幸、离开汉宫时“怨而不伤、哀而不淫(过度)”的楚楚动人情态,侧面描写了昭君意态、容貌之美。

后四句写元帝心生懊悔,杀死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独出机杼,立意高远,指出昭君不被宠幸,责任不在画工毛延寿,而在元帝自己荒淫无度,只以画像取人,才使昭君埋没在底层。

从“归来却怪丹青手”到“好在毡城莫相忆”,写昭君的故国之思。

“可怜着尽汉宫衣”。

写出明妃爱国思乡的真挚深情。

“寄声”两句,以鸿雁传书的典故,传达出人有意而雁无情的可怜心声。

“家人”二句笔锋一转。

从对方写来.劝慰昭君安心在异邦生活,切莫挂念。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
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

其著作极为丰富
王昭君的美貌岂是毛延寿能用画笔轻描淡写出,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啊,而王安石的才能岂不是像王昭君的美貌,无人赏识,怀才不遇,这是他对王昭君有另外独特解读的最真切感受吧!
参考文献:1、明妃曲及赏析
2、百度”王安石”
3、有光毛延寿的诉说
4、《反明妃怨》
5、王安石的生平介绍
6、《西京杂记》
7、李白《王昭君》
8、-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9、-刘长卿《王昭君歌》
10、(唐) 白居易《王昭君》其二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