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
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简短的

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简短的
昭君文化是指以昭君为代表的古代美女文化。
她是汉朝时期的美女,以其卓越的美貌和智慧才能闻名于世。
昭君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历史传承:昭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昭君的故事和形象,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2.思想启示:昭君的智慧、聪慧和勇气给予了人们启示,鼓励大家追求美丽和智慧,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且敢于克服困难和挑战。
3.美的追求:昭君作为古代美女的代表,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在的美丽都是人们所向往的,昭君文化带给人们追求美的动力和动力。
4.旅游推广:昭君文化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发展和宣传昭君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经济的繁荣。
5.文化交流: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通过向世界推广和传播昭君文化,可以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总之,昭君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历史传承、思想启示、美的追求、旅游推广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课件

2
论文结构: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1 引言 2 昭君文化形象的内容 3 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4 昭君文化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5结语
3
引言: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1.简介汉代主要和亲公主 2.昭君出身的背景 3.史书中记载的昭君出塞 4.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疑问
4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的内容
7
结 语: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王昭君在古代和亲女子中虽然并非是对我国 古代边疆的和平事业贡献最大的一位,却是对 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女子
昭君虽已远去,历史不复再现,但昭君的文 化形象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会褪色,她的形 象将会永远鲜活亮丽。
8
6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昭君的文化形象是以‘和合’的哲学主张为 基础,以和平统一,民族团结,合作发展,共 同繁荣为核心,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 为目的的文化
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处理民族关系 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通过弘扬昭君文化,发扬了‘以和为贵’传统 理念,扩大了内蒙古的知名度以及对外影响, 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1.何为“昭君文化” 2.昭君形象的多义性 3.昭君的文学艺术形象 4.昭君的和平女神形象
5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形象形成的原因
1.民间形象和百姓平民情结的契合 2.简略的史书记载预留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3.纪传体的特点以及故事富含的人文信息 4.昭君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成长 5.当代政府对昭君文化研究的重视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昭君文化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 “昭君出塞”此和亲壮举被传为家喻户晓的 美谈。作为文学和艺术的典范,其形象丰富而 复杂。在现在看来,王昭君是历史长河里一个 传奇人物,同时亦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形象生成原因探析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王昭君,名嫱(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
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
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因此,“昭君出塞”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
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
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
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
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
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
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
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
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
昭君文化的思考与发展

昭君文化产业发展思考——昭君文化符号的现代包装【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这些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之中,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包装,更加能够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语言走向世界。
2007年“王昭君传说”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对于昭君文化,如何将这种文化符号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更好的宣传和发展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思考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昭君文化符号现代包装一、前言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各种重要的涵义,它诉说着一种文化的源流,表达着世世代代留下的历史积淀,传统符号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广泛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元素,体现这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美学色彩。
将昭君文化符号巧妙地运用到现代商品营销当中,不仅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
这种运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能够让中华名族文化面向世界。
(一)昭君文化内涵的重新定义1.美人之美墨子有云:“食必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明,已经开始由物质享受转为精神享受,对文化和美的需求也更高。
中国美的经济第一人卢俊卿认为,美的资源和脑力并存的第三大人力资源,美丽的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
[1]由此可以看出,“美丽”不仅能带来一种视觉享受,而且它本身所涵盖的艺术文化内涵,更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东汉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对王昭君有着这样的评价,“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孤影裴回,竦动左右。
”然而昭君的美却不仅仅是外表之美,正如泰戈尔所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昭君的美美在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更是美在她“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的伟大崇高的精神。
而这样的一种内外兼修的美,才是千百年来让文人骚客为之称叹的重要原因。
2.文化之美昭君文化是由文化创始人张茂林与1998年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总结升华提出的,它以“和合”思想为哲学基础,以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为重要的内涵。
昭君文化:递向全世界的草原名片

● ●
递 向全 世 界 的 草
昭君 出塞
意 到匈奴 去
,
,
皇 上 就把 她 当公 主
不 愿 意送 礼 物
,
所 以 毛延 寿 没 有
。
据史料 记 载 昭 君 本 名 王 嫱
,
看待Βιβλιοθήκη ”。后 宫 的 宫 女 都 是从 民 间选
一
把 昭 君 的美貌如 实 地 画 出来
元 帝 查 清 这 件 事情 后
一
呼韩
带来 和 平 安 宁 的 皇 后
所 以改年号为 竞宁
“
汉 元 帝也
,
大 臣 商量 后 决 心 跟 汉 朝 和 好 亲
个 年 轻美 貌 的
。
坚 信 和 亲 会 给汉 王 朝 带 来 和 平
”
,
自带着部 下 来 朝 见 汉 宣 帝
邪单 于 在长安住 了
了 两 个将 军 带 领
。
一
。
呼韩
,
妻 子 高 兴 和 感 激 之 情 自不 用 说
、
、
让 更 多 的人 了 解 内蒙 古
,
、
了解 呼
论 研讨会
、
国 际 企 业 创 新论 坛 城
、
33
米
, “
。
墓 身 为人 工 夯 筑 的封 土
,
和 浩特 呼 和 浩特市 于 1 9 9 9 年推
市产业 发 展 高峰会议
民 俗 文化 活 动
走进 阴 山
、
堆 巍 峨 高耸 远 望 如 山 蒙 古 语
,
的时候
取意边境
个多月 请
。
呼韩 邪 单 于 和 昭 君 向汉 元 帝谢 恩
昭君出塞故事

昭君出塞故事昭君,又名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瞩目的女性人物。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她与匈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的发生,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据史书记载,昭君是汉元帝时期的人物,她是王莽的孙女,因其美貌而被选入宫中,成为了汉元帝的宠妃。
然而,由于当时匈奴的威胁,汉朝需要与匈奴通好,于是昭君被选中作为和亲的人选,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这个故事的发生,不仅仅是昭君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转折。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一个承载着爱情、家国情怀和历史变迁的故事。
当昭君被迫离开汉朝,嫁给匈奴的单于时,她的内心是矛盾的。
她作为一个汉族女子,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单于,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
然而,作为一个贤惠的女子,她又不得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去完成和亲的任务。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昭君的形象更加丰满。
在匈奴的生活中,昭君并没有放弃对汉朝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她时常凝望着远方的天空,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和故土。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赢得了匈奴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她的聪明和善良,使得她成为了匈奴部落中的一位贤内助,也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昭君的命运并不尽如人意。
在匈奴的生活中,她饱受着磨难和折磨,而她对家乡的思念更是日益加深。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冲突下,昭君最终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死,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
她的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被后人传颂不衰。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更是中国和匈奴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一种缩影。
这个故事的发生,承载着爱情、家国情怀和历史变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昭君,作为一个女性人物,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经典形象。
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介绍

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介绍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多个著名景点,包括历史名胜、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呼和浩特十大旅游景点。
一、呼和浩特大佛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成社区,是中国北方的佛教胜地之一。
这里有大佛殿、观音殿、弥陀殿等多个庙宇,主要建筑风格受藏式佛教影响,寺内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
此外,寺内的大佛馆里供奉着一尊高达四十八米的佛像,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室内佛像之一。
二、昭君文化博物馆昭君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西街,是一座以“雍容华贵、文化传承、人文思考”为主题的博物馆。
藏品丰富,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及昭君传说,馆内还有一座仿古建筑昭君庙。
三、八一公园八一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中心地带,占地面积达二百余亩,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公园之一。
这里有人造湖、花园、游乐场、运动场等多种休闲娱乐设施,还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园内景色宜人,是呼和浩特市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四、哲里木湖哲里木湖位于呼和浩特市的西南方向,是内蒙古区内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发源地之一。
湖畔风景秀丽,垂钓、摄影、草原风情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被誉为“呼和浩特的明珠”。
五、赛罕塔拉草原赛罕塔拉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藏南街,是呼和浩特市内唯一的城市公园草原。
草原面积将近三十万平方米,空气清新、景色优美,成为呼和浩特市户外野营、骑马旅游等游客喜爱的目的地。
六、五塔寺五塔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是中国佛教名胜之一。
寺内建筑精美,气势磅礴,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如瓷佛像、铁佛像等。
近年来,五塔寺成为了各地摄影家和旅游爱好者的最爱。
七、呼和浩特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呼和浩特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东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是森林公园、森林绿地、林业景区、运动健身场所等综合性景区。
昭君形象的多义性与昭君文化的民族特性(笔谈)

帝纪 》和 《 汉书 ・ 奴传 》关 于 昭君 身世 及 出塞 和 调 是凄 悲 的 。东汉末 年 有文 人假 托 昭君之 名写 了一 匈
亲情 况 的记 述仅 有一 百余 字 ,远 比记 述武 帝时 期 和 首 《 旷思 惟 歌 》 怨 ,抒 写 的依 然 是伤 悲之 情 :“ 志念 亲 乌孙 的细 君公 主 与解忧 公 主 的文字 要简 略含 糊 ,
关键词 :昭君形 象;
中图 分 类 号 :1 4 2 0
多义性 ;
昭君文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族特 性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13 2// 0 — 0 0 0 0 3 3 2( (() 4 0 4 — 6 1
王前 程 : 元帝竞 宁元年 ( 汉 公元 前 3 3年 )春 ,
夫 和广 大 民众从 未停 止过 歌 咏 、谈 论 和争讼 ,人们 昭君故 事 。 中国历 史上 有无 数 和亲 的女 子为什 么后 凭借 丰 富 的想象 力 ,用音 乐 、诗词 、曲赋 、绘 画 、 人 独独 特别 推 崇 昭君 ?昭君 文化 的形 成体 现 了我们 雕塑 、变 文 、小说 、戏剧 等各 种艺 术 形式 塑造 了众 民族何 种思 想理 念 ?如 何正 确理 解 文学 艺术 中昭君 多风 貌各 异 、意 义非 同的昭君 形象 ,形成 了 内涵丰 形 象 的多 义性 ?弘扬 昭君文 化对 于 当今 全球化 背 景 厚 、影 响深远 的昭君 文化 。据 当代 学 界 的不完 全统 下 中国 民族 外交 政 策 的制定 有何 积极 意 义?这 些 问 计 , 自西 汉 至今 ,描 写 昭君 出塞 的诗 词 曲赋和 散文 题 都值得 我们 认真 思考 和研 究 。 作 品多达 近 千篇 ,小 说戏 剧 和影视 作 品约 有 四五十 部 ,各地 民间传说 故 事 、音 乐小调 等 亦不计 其 数 , 王 佩 :千百 年 来 ,昭君 和亲 事件 一 直是 文 艺界 的热 门话题 。不 同时代 、不 同作 家 的作 品所塑 造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呼和浩特,已经以草原第一歌《敕勒歌》闻名,以草原第一城“云中城”溯源,以草原第一都“盛乐古都”称雄,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是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亮点。
其中,两千年前的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及其代表性人物王昭君、呼韩邪单于等,都是令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人物。
文艺作品和戏剧舞台上的王昭君,多为悲剧性格,与悲苦、哀怨连在一起。
但史籍《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包头、呼和浩特等地的文物考古成果却雄辩地证明,王昭君是自愿出塞、深明大义,与呼韩邪单于情投意合,是促进汉族与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她不但至今活在湖北故乡人心里,而且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心中。
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1961年实地调查,仅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一带就有多座昭君墓,这些地区的各族群众都说王昭君就长眠在他们身边,与他们同宗、同根、同乡、同亲。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所以,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时做了这样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
昭君文化所提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
这种“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就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文明对话的成功范例,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心向背的历史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先进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借鉴,代表了和平发展、世界大同的前进方向。
昭君文化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沿边开放城市的标志性文化代表。
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谐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是投资软环境良好的天然广告,也是呼和浩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之一。
1998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等就在呼和浩特市委的支持下积极筹备,首倡“昭君文化”,组织专家深入研究,搞了多次有影响的活动,包括在湖北兴山、呼和浩特市分别召开昭君文化研讨会;1999年首倡并举办昭君文化节;组织专家编写《王昭君研究文献资料目录》和《昭君文化丛书》牗一套五本牘等。
八年来,推出一批成果,其中围绕“提炼昭君文化,擦亮历史名城”为主题开展的十项工作,引起社会关注。
一、2000年以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以成果影响决策,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召集包括自治区政协委员在内的专家深入论证,形成了市委犤2000犦22号文件,把“以草原文化为底蕴,以昭君文化为特色,以先进文化为方向”确定为首府文化。
从而用形象的特色文化、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擦亮了历史文化名城,提升了呼和浩特的城市地位,把呼和浩特地区的建城史由四百年延伸为两千多年。
二、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昭君文化研究会弘扬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
2000年10月30日,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明祖同志在自治区《政协经济论坛》的研究报告《昭君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上批示:“这篇论文写得很好。
请你们认真研究如何弘扬昭君文化,并用‘昭君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各民族的大团结服务,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这是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在全区12个盟市中第一个明确肯定的地方特色文化。
2001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题词:“研究昭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200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在《求是》杂志发表《加快文化建设,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专论,强调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以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赤峰的红山文化和辽文化、鄂尔多斯文化等为案例,“有重点地打造一批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品牌活动、品牌人物、品牌产品、品牌成果、品牌团体和措施”。
他指出:“文化和经济要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在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中,“文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他称赞“呼和浩特市自1999年已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内蒙古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我区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004年,内蒙古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杨晶在内蒙古首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第五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式上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塑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积淀了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共同造就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
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更是生动而集中地展示了草原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内涵和非凡魅力。
创办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和继续举办昭君文化节,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历史内涵,全面展示草原文化的时代风采,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必将充分激发全区各族人民‘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高昂热情,进一步拓展内蒙古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内蒙古的途径。
”2003年1月14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光林同志批示:“我认为昭君文化研究会的方向和成果都是很突出的。
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昭君文化是我区独特的文化品牌,要力争在国内外打得更响。
同时,我也希望呼市在总结近几年成功举办昭君文化节的基础上,把昭君文化节办得更好、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我区文化和旅游的一大品牌”。
三、昭君文化旅游作为新的跨省、跨国黄金线路,引起业内人士关注。
2001年,在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和自治区作家协会、中国旅行社内蒙古分社负责同志的推荐下,俄罗斯国家旅游总局对外联络部部长库克汀先生和乌兰乌德市旅游局局长来华拜见呼和浩特市柳秀市长,共商联合开辟“茶叶之路”跨国旅游、重走王昭君从古长安到贝加尔湖的出塞和亲的草原丝路,寻找历史上明清两代称雄欧亚市场的旅蒙晋商的闪光足迹。
“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不但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列入全国一百个民间艺术节,成为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外延内容;而且于2005年11月在北京“第二届中国发展经济论坛•中国节庆活动国际论坛”上,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
四、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人民政协报》、《经济参考报》、香港《大公报》等都有专题、专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直播中国•走进呼和浩特》,内蒙古、宁夏、重庆三地电视台有话说昭君的“西部论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有反映昭君文化的《人生热线》。
五、呼和浩特市正在成为国内昭君文化研究的信息和研究中心。
配合六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的理论研讨会共收到区内外论文100余篇。
由郝存柱主编,巴特尔、刘香芸副主编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第一~三届论文集》已经出版,受到社会好评。
由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套《昭君文化丛书》,2004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昭君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挖掘呼和浩特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创建和展示城市形象、品牌服务。
经八年理论探讨、媒体筛选,实践证明,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的决策是正确的,动员社会研究力量、整合社会专家资源的做法是正确的。
六届昭君文化节使呼和浩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渐增强。
六、为企业服务,与企业联手,初步建起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机制。
《北京晨报》报道,内蒙古企业争打“昭君牌”,昭君商标1亿元不卖。
伊利乳业集团大做智力广告,市政府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结合,组织“昭君归故里,伊利送真情”学习考察团,赴湖北、武汉等地宣传昭君文化,开拓奶业市场,显示了政府驾驭市场、培育名牌、文化搭桥、经贸唱戏的创新能力,社会反响很好。
七、通过新闻媒体造舆论,提高呼和浩特知名度。
2000年8月15日,新华通讯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专版反映《昭君文化与内蒙古经济》,登载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根支柱”、“昭君文化印证民族凝聚力”、“企业家追寻昭君精神”、“昭君文化在昭君大酒店的体现及发展”、“昭君文化在日本”等优秀论文。
2002年5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呼市用“昭君”打造城市名片》,赞扬昭君文化研究提高了城市经济的文化品位。
八、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热”蔚然成风。
已从内蒙古自治区波及到外省,一直影响到大洋彼岸。
如河北省的知名企业“兆君”牗昭君的谐音牘羊绒衫厂已把昭君当作东方女性美、心灵美的形象大使,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落户,建立“昭君园区”;2001年8月,他们在国际大都市上海滩举行《“民族经典兆君情”全国汇展》,以“国宝”羊绒演绎现代民族服饰的精致、典雅与韵味,让消费者领略“大漠风情”的宽厚豁达与“和平使者”的冰清玉洁。
该厂还与铁路部门联合,将呼和浩特到湖北武汉的火车冠名“兆君号”专列。
内蒙古国际航空公司和宾悦大酒店、呼和浩特卷烟厂联合举办“昭君杯晚会”、“昭君杯空姐优质服务大赛”等宣传教育活动。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第三、第四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先后以“伊利情”、“乾坤缘”命名大型晚会,揭示源远流长的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和“化对立为和谐”的崇高追求,在国内外造成良好影响。
美国拉斯维加斯市长在卫星电视交流节目中谈志向,说愿意当“中国王昭君式的和平友好使者”;日本友人宇野玄二先生主动参加2002年8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畅谈了自己对中国王昭君形象认识的十年心路历程。
九、“昭君品牌热”风靡内蒙古和湖北,“昭君”黄酒、“昭君”香烟、“昭君”茶、“昭君”杯、“昭君”牌中音马头琴、“昭君”牌防蛀储香驼绒被、“昭君”片片情卫生巾、昭君大酒店、《和亲宴》套餐、昭君美食城等商品、商店如雨后春笋。
十、在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建议下,一批品位很高,艺术性、历史性相融的反映昭君文化的建筑、雕塑、道路和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如高14.8m、跨度29.8m,1999年7月12日竣工的、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题名的“和亲门”,长江三峡的大理石“昭君雕像”,和林格尔县的“昭君大道”等等,都以深刻的内涵和文化的品位,成了观光旅游的新景点。
内蒙古政协昭君文化课题组认为,热爱一个城市必须了解这个城市。
历史名城的文化是这个地区价值、知识和物质客体的贮存器,历史名城的人物是这个地区文明、进步和内在动力的活化石。
每个人物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时代主角。
哲人说得好:“历史是根,文化是魂。
”我们不能在责怪这座城市的个性模糊时,却很少参与对它的开发提炼和塑造。
更不能在看到它一天天地显出个性时,却挑剔地认为它不够尽善尽美。
邓小平同志为什么生前一再提出“中国的形象”、“中国今天的形象”问题,叮嘱我们要“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就是因为形象代表投资环境、文明程度、开放水平和城市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