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文化
宜昌家乡的风俗

宜昌家乡的风俗宜昌家乡的风俗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这里仅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即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记述。
服饰民俗:民国初年,宜昌同全国各地一样,光头、平头、圆头,继而西式分头、大背头一一出现。
男人喜欢戴帽,帽寓“貌”意。
城里男子多着大襟长衫、便裤,以长袍马褂为礼服;服色不外青、白、蓝、灰四种。
鞋袜均为家庭自制,以布鞋、布袜为主。
女人发式较讲究。
小女孩梳冲天炮,未婚少女梳独辫、蓄刘海、系红绳;已婚女子挽发髻、插银簪(根据家境或玉或铜或骨)。
民初女子仍着清装,配以布裙或绣裙。
后来则流行大襟衣、旗袍。
青年妇女喜爱阴丹士林布。
童装的式样为对襟小褂、开裆裤、肚兜、抱裙、涎兜、幔巾,戴虎头帽,穿虎头鞋。
土家族传统服饰系以家织白布染成青灰布制作,男女都是大袖口、大裤脚。
男女均以包头帕为头饰,俗称“蛮头帕子”,宽尺余,长数尺乃至丈余不等。
解放初期仍以中式服装为主。
自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又趋向多元。
尤其是发式,可以染、烫、剪、剃,染金发、黄发、红发。
梳爆炸式、嬉皮士,剃光头。
饮食民俗:宜昌在长江两岸,饮食仍是南方特点。
一般以大米为主,辅以麦面、玉米(俗称包谷)、红薯、土豆(俗称洋芋)等杂粮。
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
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城区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习惯到餐馆“过早”。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
宜昌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饼、顶顶糕、凉虾、磁瓦子、醪糟汤圆、醪糟鸡蛋、炸汤圆、炸萝卜饺子、炸花卷、馓子、蜘蛛蛋、卤鸭脖、卤鸭头、卤鸡蛋、棒棒鸡、炕土豆、炕红薯等。
饮茶、饮酒习俗:宜昌的名茶有水浕司茶、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红茶等。
改革开放以来,又新推出如峡州碧峰、邓村绿茶、采花毛尖、萧氏茶、阮大妈茶、向师傅茶、虎狮龙芽、政存绿茶等新品牌名茶。
近年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增多,饮茶风气有所改变。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宜昌的古韵悠长,让人如同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宜昌的历史底蕴宜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宜昌作为战略要地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宜昌是靠近长江的唐朝边境,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这也使得宜昌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宜昌的文化传承宜昌的文化传承丰富多样,主要有汉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和三峡文化等。
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宜昌独特的文化风貌。
它的丰富性体现在宜昌的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
1. 传统戏剧:宜昌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巫剧、坠子、走马戏等,这些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2. 音乐舞蹈:宜昌的音乐舞蹈也有独特的风格,其中土家族的歌舞表演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舞蹈以热情洋溢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为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美食文化:宜昌的美食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湖北菜、巴菜等多种特色菜系,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的湖北菜馆、巴菜馆等在宜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三、宜昌的自然景观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宜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秀美的夷陵之水和神秘的仙女山等。
这些自然景观使得宜昌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
1.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宜昌最为知名的景点之一。
其雄伟的峡谷、奇特的峰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游览三峡还可以体验顺流而下、漂流等刺激的水上活动。
2. 夷陵之水:夷陵之水是宜昌的一处美丽景观,其清澈见底的水质和碧绿的湖面让人赏心悦目。
在这里,游客可以坐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3. 仙女山:仙女山是宜昌的一座山脉,也是宜昌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之一。
这里悬崖峭壁、奇石异形、瀑布飞溅,给人一种脱离尘世的感觉。
四、宜昌的时代新貌尽管宜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它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出现代化的一面。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
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
宜昌市总人口约399(2008)万。
全市经济及综合实力仅次于省会武汉,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及“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城市”。
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一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10处,分别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三峡大瀑布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清江画廊度假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
国家3A 级景区13处,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名城。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
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

宜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杨行正(市群艺馆)大约从两周之际起,包括宜昌地城在内的峡江地带就成为巴楚交错地段了。
所谓巴楚交错地段,就是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巴文化与楚文化交流混融的地段。
它的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从古到今一直以峡江地带为主干。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宜昌地域内的清江(古称夷水)是巴人起源和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而沮漳河流域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清江、沮漳,为长江出峡后紧挨着的两大支流,以长江为纽带相衔接。
周代以前,巴人、楚人各据一隅,两种文化属于彼此独立无涉的发展状况,巴国、楚国于立国之初也依然如此。
这两个民族在各自的国土上创造的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此时基本上还没有发生交汇和碰撞。
到了东周时代,春秋到战国中期,随着巴、楚两国开疆拓土,两国的境界尤其是楚国的境界迅速扩展以至互为接壤,成了真正的近邻。
巴为楚之西邻,楚为巴之东邻,就在这巴楚两国的交接之域便演出了一幕幕巴楚征战结盟、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话剧。
巴文化、楚文化就在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交汇激荡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特征的混融性区域文化即“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的面貌,最初是巴自为巴,楚自为楚,不见其文化之互动,这主要是秦汉以前的考古学文化,即原生形态的民族性文化;进而是巴中有楚,楚中有巴,彼此有互动而非杂交,这主要是魏晋以后的历史性兼地域性文化,即它已不完全是民族性文化的次生形态的文化;最后,发展至今,便呈现出粗看似为非巴非楚,细想实为亦巴亦楚,巴文化与楚文化在互动中杂交,其杂交的文化事象大量存在于民俗之中而绽开奇花,结出异果。
总而言之,巴楚文化,作为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界地区的人类学文化,是最能反映、体现、代表宜昌地域文化的面貌与特色的了。
根据现有资料,巴楚文化内涵,暂时可以说有如下六个要素。
其一,以虎钮镦于、巴楚兵器、巴楚编钟为主要标志的青铜冶铸工艺。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四川涪陵小田溪所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不仅青铜钟15件,1件为巴式,14`件为楚式,是巴楚共存,而且钟架的建造亦如此,木质笋虚为楚钟所常见,青铜笋套以浮雕巴虎装饰,悬钟插销又以楚器常见类似饕餮形的云纹兽首为饰。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

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文素材摘抄】宜昌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有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哦!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吧?里面写的很多故事就发生在宜昌这个地方。
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来宜昌,参加一种叫做"土家族打棍阵"的表演。
这是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里面有打曲棍球、舞蹈、杂技等精彩内容,场面相当热闹。
大家穿着土家族的盛装,配上鲜艳的面具,个个都英勇无畏的样子,跳起舞来可帅气了!除了土家族打棍阵,宜昌还有非常漂亮的蜡染,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哦。
首先要把棉布浸泡在蜡水里,然后用蜡笔在上面勾勒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接下来,要把布料浸泡在染料里,蜡画的部分就不会被染色。
最后,把蜡除去,就能看到绚丽多彩的图案了。
宜昌的蜡染作品,图案别具一格,色彩明快大方,非常漂亮!再说宜昌的竹编吧,竹编也是宜昌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
篮筐、茶盘、花篮等日常用品,都可以用竹子编制而成。
宜昌人对编制竹器十分讲究,他们能把看似简单的竹条,变成各种精巧别致的竹器。
有的作品上还镶嵌着贝壳、金属等装饰品,相当漂亮。
不但实用,而且还能当摆设欣赏。
我最喜欢的是宜昌的木版年画,色彩绚烂,构图生动有趣。
木版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些年画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有的画了生动的人物场景,有的画了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画了漂亮的花鸟虫鱼。
尤其在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购买各种漂亮的年画,贴在门窗上,据说这样可以辟邪纳福哦。
宜昌的非遗实在太丰富多彩了,让我大开眼界。
我最想学习打曲棍球和蜡染制作。
等长大了,一定要带着家人朋友来欣赏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篇2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宜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家里请教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他们给了我很多有趣的素材,我就把这些素材摘抄下来,作为写作文时的参考。
我的家乡悠久的宜昌

我的家乡悠久的宜昌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中游地区,被誉为“三峡之首”和“大别山腹地”。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美食三个方面介绍我家乡宜昌。
历史文化方面,宜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三国时期,宜昌就是东吴的巩固要塞,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宜昌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说楚国的创始人熊通就是在宜昌王籍山封尧的地方建立楚国。
宜昌还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故居和纪念馆,如唐代文学家陆游的故居、明代文人杨凝式的故居等,这些地方都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然风光方面,宜昌是一座山水之城。
它位于大别山脉和长江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宜昌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三峡了,它包括白帝城、瞿塘峡和巫峡等景点,以壮丽的峡谷景观和奇特的峰石而闻名于世。
除了三峡,宜昌还有其他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宜昌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夷陵古镇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美食方面,宜昌拥有丰富的湖北菜系。
湖北菜以其鲜美、咸鲜相宜而闻名于世。
宜昌的美食文化与湖北菜紧密相连,其中代表性的菜品有宜昌熏鱼、葛仙米线、宜昌烧腊等。
宜昌的熏鱼是一道传统名菜,选用当地特产的长江鱼类,经过精心的腌制和熏制而成,入口鲜嫩多汁,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我家乡宜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味的湖北美食。
无论是文化古迹还是自然景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宜昌,欣赏它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体验真正的宜昌魅力。
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项)

●长阳吹打乐
长阳县民保中心
14
●兴山围鼓
兴山县文化馆
15
⊙杨林堂鼓
秭归县文化馆
16
★长阳山歌
长阳县民保中心
17
★远安呜音
远安县文化馆
18
★五峰打溜子
五峰县文化馆
传统舞蹈(3项)
19
★土家族撒叶儿嗬
★长阳县民保中心、●五峰县文化馆
20
●兴山地花鼓
兴山县文化馆
21
⊙秭归建东花鼓子
秭归县文化馆
传统戏剧(1项)
2
⊙当阳民间吹打乐
当阳市文化馆
3
⊙樟村坪巫音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舞蹈(1项)
4
⊙西陵莲响舞
宜昌市西陵区文化馆
传统戏剧(1项)
5
⊙兴山踩堂戏
兴山县文化馆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
6
⊙六个头“上大人”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美术(1项)
7
⊙长阳民间绘画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
传统技艺(6项)
8
⊙长盛川湖北青砖茶
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
9
⊙枝江酒酿造技艺
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10
⊙栾师傅手工制茶技艺
宜昌市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1
⊙宜红茶制作技艺
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
⊙棕编技艺
宜昌市伍家岗区文化馆
13
⊙九畹丝绵茶制作技艺
秭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传统医药(2项)
22
●远安花鼓戏
远安县文化馆
曲艺(2项)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宜昌的风俗作文500字
首先,宜昌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宜昌的美食以脍鲁为主,以渝菜、川菜、湖
北菜为辅。
这里有许多美食值得一试,比如宜昌米酒、焦圈、豆皮、四季豆腐皮、竹荪烧
鹌鹑、烂牛肉等等。
宜昌人民不仅讲究吃,而且注重吃的礼仪,尤其是在节日和重大场合,宴席上,主人席坐东,客人席坐西,宴席开始前,主人要向来宾敬酒、敬茶,并对来宾表
示热烈欢迎。
其次,宜昌的节日文化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
阳节等。
在春节期间,宜昌的乡村会举办大型的庙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游玩观赏传统
的文化表演,品尝各种地方特色美食。
而在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祈
福平安健康。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夜。
在重阳节,
人们会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以示庆贺长寿。
宜昌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俗
风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怀。
另外,宜昌的婚丧嫁娶等风俗文化也有其独特的传统。
宜昌人喜欢结婚时选定良辰吉日,
举行隆重的婚礼。
在婚礼上,会穿着盛装,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包括迎亲、拜堂、举行
宴席等,以示喜庆。
至于丧葬习俗,宜昌人讲究尊重生命、尊重逝者,会举办隆重的丧葬
仪式,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
总的来说,宜昌的风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
到古老的习俗和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的独特魅力。
希望各位有机会可以来宜昌亲身感
受一下这里的风俗文化,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位于中国湖北省的西部,长江三峡西陵峡的东口,地处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简称宜,总面积约为2.16 万平方公里。
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自古便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与世。
宜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修筑了城堡,并作为当时楚国的西部要塞,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
宜昌古名夷陵或彝陵,因为“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后于清朝雍正年间改称为“宜昌”,有着“宜于昌盛”的寓意。
宜昌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的主战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都是在这里。
如今,宜昌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拥有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等上百处水电枢纽工程。
宜昌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整合,要以宜昌独具特色的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水电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综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民俗有机结合,形成特色文化旅游项目。
如秭归的屈原文化、兴山的昭君文化、当阳的三国文化、长阳的巴山文化、宜都青林寺的谜语文化等,都是可挖掘的文化资源。
将三峡文化渗入宜昌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围绕吃、住、行、游、娱等环节,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链。
利用城市雕塑、街道命名、节日庆典、饮食文化、歌舞演艺、文化夜生活等各种形式加强城市文化氛围。
【传统戏剧】
楚剧旧时称为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等,在中国清朝
道光年间,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黄陂和孝感一带地区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及民间说唱等融合,进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性声腔剧种,至今已逾百余年的历史,其于1926年正式命名为楚剧,至今仍广为流传与湖北省宜昌等地。
楚剧至今仍保留的剧目约有五百多个,其中最为有名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等近几十个。
表演形式充分体现出鄂东一带的地方文化特色。
【巴楚文化】
古代巴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之乡)。
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
这片神奇的土地,记录了无数古往今来的历史名人。
古城周围山川形胜天下称奇,历朝历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学者先后来过宜昌。
他们无不陶醉于此,留连于斯。
自唐宋以来,这里因地理位置偏远,又成为朝廷作安置处罚官史的地方,遭贬而来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贬谪的文人学士。
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苦吟而出的无数诗文,又给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贬官文化史”。
屈原南朝齐梁间思想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仕齐任宜都(宜昌古称)太守。
在任期间,一方面废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励民众勤于农事,安居乐业。
政绩斐然,为民称颂。
【传统艺术】
宜昌丝竹又被称为“细乐”,代表了宜昌民间器乐艺术的精髓。
宜
昌丝竹的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其发展传承至今已经大约两百年。
北宋时期,时任夷陵县令的欧阳修,描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腊市鱼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也曾写下“庙前行人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的诗句。
根据清朝《东湖县志》中的记载,宜昌的传统风俗为“元宵张灯,鼓乐笙箫,遍游街市”。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一种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以及唢呐等组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实用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演奏风俗。
这种吹打乐被广泛应用于当地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劳动和节庆活动中演奏,同时会配合舞蹈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地质文化】
造成“地质名片”,西陵峡的地层剖面,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
【大禹治水】
赤壁之战和火烧连营在三国演义中几乎齐名,赤壁市对赤壁之战的文化历史挖掘做得很成功,而宜昌对火烧连营的挖掘不够。
河南的大禹塑像非常有名,已成当地一个重要旅游景点,而宜昌关于大禹治水的素材不少,却未得到足够开发。
【战争文化】
由于宜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公、诸葛亮三国文化。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中宜昌人民均作出了独特贡献,“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及“公祭张自忠”都发生在宜昌,可在此集中展现战争文化。
【民族文化】
清江巴王洞有“原计原味”山歌、南曲、撒尔合(跳丧)表演;武落钟离山有“土家民俗歌舞”剧团;日月山庄有“巴人舞、土家服饰”表演;清江仙人寨有“山歌、巴山舞”表演队;夷陵区“三峡人家”有“采茶舞、峡江民歌”表演;三峡古兵寨有“巫术”表演;三游洞有“巴楚乐宫”歌舞组合;峡口风景区有“欧阳修游夷陵”诗咏节目;龙泉洞有“民族歌舞”串舞;兴昭君村有“昭君别乡”歌舞;当阳关陵有“杀故事”;秭归泗溪有“民间吹打乐、峡江号子”表演;宜都古潮音洞有“谜歌对唱”;柴埠溪有“山歌、笑话”段子……土家族薅草锣鼓、祭祀、山歌、民间小调、打夯、踏高跷、巴山舞、皮影戏以及人民公社“忠字舞”等艺术
【茶文化】
唐代“茶圣”陆羽在此留下足迹。
宜昌的当阳、长阳、远安、秭归、宜都、夷陵区(特别是邓村)等地,也出产茶叶,主要为:春眉茶、峡州翠绿茶、茉莉春尖茶、宜红工夫茶、鹿苑茶、仙人掌茶、峡州碧绿、邓村绿茶、丝棉茸茶等。
【饮食文化】
1将滨江公园建成宜昌文化展示的长廊,滨江公园内至今有屈原塑像,可围绕屈原展现宜昌的巴楚文化。
以天然塔为中心将兴建天然塔文物景区,可在此建三峡特色民居、屈原陈列馆为主体,辅以民俗风格,真实反映“三峡文化”主题。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辟宜昌为通商口岸,亚细亚石油公司在宜昌建立油栈及油栈码头,是中国西部“洋油”中转站,至今仍保留部分遗迹遗物,这些历史遗迹都可用来大做文章。
位于夷陵长江大桥桥头的世界和平公园,可以将古代和平使者王昭君和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杨守敬移植到公园附近,丰富和平公园内涵。
可在适当地点建一座以水电为主题的标志性建筑,
2入选,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质公园,,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地球演化史画卷,但至今却“养在深山人未识”。
政协副主席景学镇建议建一个融科普、观赏于一体的“恐龙及龙化石博物馆”,并打。
“文化是旅游之魂!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打造城市文化魅力,无庸置疑地要深入发掘文化资源。
”
7宜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诸如屈原、郭璞、王昭君、欧阳修、杨守敬等伟人、学者、名人、文人、诗人、美人。
然而,昔日胜景今安在,故人遗址何处寻?
宜昌的旅游资源的最大特点是门类齐全,山、水、洞、林、草、花、石,既有古遗址、古文化,又有现代文明、当代文化。
形成了多条“精品线”,“特色线”。
“长江三峡、三峡工程和屈原故里”三大世界级品牌。
“两坝一峡”之间的“百里画廊”,屈原,是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造就的文化奇才。
屈原故里的文化遗存,是世界游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三峡工程的人文景观、屈原故里的文化巨匠,为宜昌旅游成为“中国顶极、世界精品”的创造了先决条件,也是宜昌旅游走向世界的最大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