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
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王昭君,又被称为王美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戏剧性,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今天就来讲述一下王昭君的一生历史故事。
王昭君生于西汉时期,她是个相貌出众的女子,容貌美丽动人,眉目清秀,身材窈窕。
她从小聪明伶俐,才艺出众,深得父母的宠爱。
然而,直到王昭君十三岁时,她的人生轨迹才发生了巨大转变。
当时,西汉王朝与匈奴之间处于敌对状态。
因为王昭君的容貌出众,娇艳无比,被当时的汉武帝选中,作为和亲使者与匈奴联姻,以缓解双方的敌对关系。
于是,未满十四岁的王昭君被派往匈奴部落,成为了匈奴王子和多尔衮的妻子。
王昭君进入匈奴部落后,为了适应新环境,她不断学习匈奴民俗与文化,尽力融入匈奴社会。
她懂得以柔克刚,以温暖拥抱热情。
她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智慧和勇气,很快就获得了匈奴人的喜爱和尊重。
然而,命运却再次给了王昭君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在匈奴部落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匈奴汗王死后,无数王子争夺王位,内乱不断。
其中,王昭君嫁给的多尔衮也被其他王子看为眼中钉。
为了避免多尔衮被杀,王昭君决定离开匈奴,回到中原。
回到中原后,王昭君选择成为民间艺人,以歌舞传授儿女知识、瑶琴吹奏、书法等技能,并把自己的故事传颂出去,让大家了解匈奴的文化风情。
她的美丽和才艺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精英们的广泛赞赏,成为了一代传奇。
然而,王昭君的传奇人生并没有停止。
汉成帝在得知了王昭君的传奇经历之后,深深被她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品质所吸引,决定封她为昭君助主。
此后,王昭君在皇帝面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仅被封为昭君皇后,还被封为玉碗公主。
王昭君的聪明与智慧使得她在政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她协助汉成帝处理国家大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汉成帝深深爱戴王昭君,他曾经说过:“王昭君是我心中最为美丽的女人。
”然而,王昭君的一生并没有走完所有的荣光与幸福。
后来,王昭君与汉成帝的感情出现了变故。
汉成帝被阉宦们唆使,误信谗言,对王昭君起疑,甚至将她软禁。
王昭君的故事-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历史故事王昭君的故事-历史故事导语:王昭君,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的落雁一词就是来自她身上的一个典故。
本文为品才网推荐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王昭君的故事_历史故事王昭君与桃花鱼相传,当汉元帝决定让昭君远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乡亲。
昭君返回家乡后,一面与亲人细叙别,一面满山遍野去寻觅儿时的足迹,真舍不得离开这青山秀水的故乡。
可是皇命在身,必须按期返回京城,远嫁荒漠异域的匈奴王。
昭君别去那天,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
昭君登上江中的龙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弹起哀婉动人的别离曲。
此时盛开的桃花似她的知音,听到感人处,竟纷纷飘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洒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
这些沾满昭君泪水的桃花瓣纷纷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鱼,追随龙舟游动。
当哀怨的琵琶声嘎然而止时,船工们也都洒下同情的泪水。
有位船工随手摸起一条小鱼献给昭君,昭君深情地赐给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鱼。
从此,每当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鱼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来游去,好象和故乡的亲人们一起呼唤昭君的归来。
至今香溪的老人们还说:每当桃花盛开,明月当空的深夜,有时就能听到古代妇女衣服上金玉饰物的撞击声,难怪杜甫到昭君故里凭吊古迹后写的《咏怀古迹》这首诗中道“环佩空归月夜魂”呢!人们想那一定是怀念故乡的昭君回来看望乡亲们来了,乡亲们还想用“水未桃花鱼”来款待她呢。
湖北名菜,水未桃花鱼就是来自这个美丽哀怨的传说。
王昭君落雁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坐在马车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王昭君故事

精心整理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姊归人。
与西施、杨贵妃、貂蝉同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出生在着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昼夜吼怒,两岸绝壁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着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当汉朝的灿烂盛世,百姓饱食暖衣,但秭归这里比较偏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老婆一道,耕作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保持生计,仍旧过着牵强饱暖的艰辛生活。
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补助家用。
生活固然贫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可以一直保持祖先的传统,没有忘掉她们也曾是受人敬爱的诗礼门第。
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卖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随着母亲娴习女红以外,更在父亲的敦促下念书习字,固然生长在穷山恶水,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采。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搜集天下美女增补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精选人宫的美女成百上千,皇帝没法—一会面,第一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
出身荣华人家,或京城有亲朋增援的,莫不运用各样管道行贿画工,唯一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行贿,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味道,不只把她画得十分平凡,并且更在脸颊上点了一颗巨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认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所以,五年过去了,她还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此刻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
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巧工作以外,有太多的空暇来念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乐律与绘画,不停充分自己,磨炼自己。
但是子夜梦回,难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式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失,不知终究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怎样上报父亲母亲的养育之恩呢?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暮秋天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引人遐思。
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喜聚会的光阴,愁思如麻。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之一,她是西汉时期的人物。
相传,王昭君原本是西域丝绸之路上一个贫穷的家庭的女儿,因为她的美貌而被当时的汉武帝看中,并被选为宫中的宠妃。
在宫廷中,王昭君被封为昭君,尊为皇后,享受着最高的荣耀和财富。
然而,尽管她在宫廷中地位崇高,但她始终无法忘记她的家乡和亲人。
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昭君请求汉武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乡。
汉武帝同意了她的请求,并于前104年派遣了一支由几十个随从组成的使臣队伍护送王昭君回西域。
这支使臣队伍长达一年时间的艰苦旅程,终于抵达了西域。
然而,王昭君的父母早已经去世,家乡变得陌生而荒凉。
王昭君终日思念家乡的生活,悲伤万分。
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王昭君决定将自己的短命换取家乡的丰收和民众的幸福。
据说,当王昭君预感到自己生命将不久时,她以泪水浸湿了一块织布的线,将其送回中原。
返回中原后,这块线被称为王母线,被认为具有神奇的能力,能够辟邪驱瘟,人们一直将其荣耀地保存至今。
王昭君以自己的美丽和牺牲精神而被世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她的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关于美丽、忠诚、家国情怀以及牺牲等主题,她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
高玉宝的故事

高玉宝的故事
《高玉宝传》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
高玉宝是王昭君的原名,她是汉武帝刘彻的皇后。
以下是关于高玉宝(王昭君)的故事:
高玉宝出生于西域大宛国(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她的美貌和才智备受人们的赞赏。
后来,汉武帝听说了她的美名,并决定将她迎娶为妃。
高玉宝来到长安后,被封为昭君。
昭君成为了汉武帝的贤妃,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她以她的聪明才智和美丽身姿,为汉武帝分忧解难,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得力助手。
然而,随着匈奴的频繁入侵,汉武帝决定以昭君为质,与匈奴和亲。
昭君在离别时悲痛万分,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匈奴的征程。
在匈奴,昭君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折磨,但她一直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德。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影响了匈奴王及其部族人民,为汉匈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尽管最终昭君未能回到中原,但她的高尚品德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被后人传颂为千古美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王昭君,一个古代中国历史上备受人们喜爱的女性角色。
她出身于西汉时期,是汉宣帝的妃子,也是著名的美女。
王昭君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美丽和聪慧让人们对她念念不忘。
她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王昭君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被视为美丽的象征。
她聪慧伶俐,深受父母的宠爱。
然而,她的命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变了。
当时,汉宣帝听说了她的美貌,便派人前来选妃。
王昭君被选中成为了宣帝的妃子,从此开始了她传奇的一生。
王昭君的美貌让她成为了宫廷中的焦点,但她并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花瓶。
她勤奋学习,广泛涉猎文学艺术,成为了宫廷中的知识女性。
她善于歌舞,更懂得如何用自己的魅力和智慧影响身边的人。
她的聪慧和美貌让她成为了宫廷中的一颗明珠,备受宠爱。
然而,王昭君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宣帝去世后,她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新的皇帝并不喜欢她,她被迫离开宫廷,隐居在民间。
在那里,她以自己的美貌和才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女性。
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美貌固然重要,但聪慧和勇气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她用自己的聪慧和才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命运,成就自己。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她的美貌和才艺让她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
她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聪慧和勇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成就自己。
王昭君,她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四位被誉为“四大美女”的女子,她们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
她们不仅在外貌上有着绝世的美貌,更是因其传奇的故事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个普通女子,她有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和一张娇嫩的脸庞。
据说,西施的美貌曾经让越王勾践为之痴迷,甚至忽略国家大事。
后来,西施被越王勾践送给吴王夫差,成为了吴国的王后。
然而,西施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她的美貌最终成为了她的悲剧,因为她的美貌引起了外族的入侵,最终导致了吴国的覆灭。
王昭君,是汉朝时期的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她出生在匈奴的一个贵族家庭。
由于其绝世的美貌,王昭君被汉朝的皇帝玩弄权术,被迫远嫁匈奴的单于。
然而,王昭君并没有因此而沦为平庸的女子,她在匈奴的生活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最终为汉朝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女性英雄。
貂蝉,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她的美貌曾经让曹操和吕布为之倾倒。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被塑造成了一个娇柔妩媚、聪明伶俐的女子形象。
她曾经为了救吕布而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成为了三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传奇。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她的美貌和聪慧让唐玄宗为之倾倒。
然而,杨贵妃的命运并不尽如人意,她的宠爱引起了后宫的嫉妒和纷争,最终导致了唐玄宗的政治危机。
杨贵妃最终因被牵连入宫政变而不幸身亡,成为了一个悲剧的英雄人物。
这四位古代美女,她们的美貌和传奇的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题材。
她们的故事不仅仅是美丽的传说,更是对古代社会风貌和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
她们的故事让人们感叹美丽的同时,也让人们深思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惜女性的地位和权利,让每一位女性都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传奇。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王昭君,史书上的一个传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王昭君,名字虽然不是很响亮,但是她的故事却让人们铭记于心。
王昭君,原名王美人,生于汉武帝时期,她是汉武帝的宠妃,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曾祖母。
王昭君出身于一个世家大族,她聪慧美丽,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汉武帝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和平,决定将王昭君嫁给匈奴的单于。
据史书记载,王昭君在嫁给匈奴的单于后,一直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她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意,每日思念着汉朝的亲人和故乡。
她在异国他乡,寂寞孤独,但她并没有放弃对自由的向往,她渴望回到汉朝。
在匈奴的生活中,王昭君并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族人,她努力学习匈奴语言和文化,也努力争取匈奴人的信任。
她在匈奴的生活中历经了许多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最终,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终于得到了机会,成功逃回了汉朝。
她在回到汉朝后,一直生活在宫廷中,过着安逸的生活。
但是,她内心深处仍然念念不忘匈奴的人民和风土。
她对匈奴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活可能会经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王昭君的一生虽然传奇,但她的故事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王昭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她的坎坷经历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王昭君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女子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王昭君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怀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美女---- 王昭君故事传奇终于,我走进了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大草原,走进了那别有风味的蒙古包,听到了那浑厚动人的马头琴,看到了剽悍的赛马,尝到了飘香的奶茶……此刻,我正走近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大黑河畔的青冢。
青冢历经风霜雪雨、飞沙流石,历经时代的变迁、历史的云烟,依旧傲然兀立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于飚风拂北斗、飞雪弹长城的悠悠千载的咽咽琵琶声里,几经损毁、几经修缮,至今芳草萋萋、祭花点点,唁笺如雪、游人如织。
青冢的主人,就是姿容足以落雁、名垂青史的王昭君。
“青冢”一词,出自《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不过,关于青冢,另有说法。
《筠廓偶笔》说:“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作青色,故云青冢。
”《塞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
” 乌兰夫题写的“青冢”两个大字就竖在墓前。
进得墓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元一九六三年董必武题写《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墓基及墓道两侧碑碣林立,镌刻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诗文题词。
墓道两旁挺拔着倔白杨,与陵寝周围的松柏花草形成鲜明的对照,俨然出殡所用的经幡猎猎迎风。
墓前还雕有并驾齐驱的双骑塑像,马背上的人物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
驮满故事的铜像肩披残雪、怀裹寒霜、额顶冰屑,却熠熠生辉的沐浴在金色的朝阳里。
塑像底座上有蒙汉两种文字题刻的“和亲”二字。
遥想当年,那些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们打不过匈奴,竟然物色美女进行性贿赂,且美其名曰“和亲”,用“美人计”缓和矛盾,救国安邦,邦能安否?整个墓区占地一点三公顷,像一处袖珍园林。
墓道入口有平台及阶梯贯穿,第二层的平台和墓顶上各建有一个斗拱飞檐的伞亭。
很明显,近年来的昭君墓得到了应有的修缮与改进,墓基周围砌上了石质的围墙,密植了大量的松柏及观赏树种,整修了草坪和花坛,配上了相关的人物雕像。
尽管时值北国的早春,默立的松柏却顶风冒雪、郁郁苍苍。
那些由人工喷水呵护的花草也纷纷在残雪融融的阳光下抽芽孕蕊,给人一种既感动又吝惜、还略有赏心悦目的快感。
据说,每逢秋来冬至,原草枯黄的季节,唯有昭君墓上青草如茵,而且曦映霞照、景色各异,雾霭聚散、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土从]”,孑孑塞外孤坟,平添许多神秘色彩。
“青冢拥黛”早就是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站在昭君墓前,我蓦然记起了清初刘献庭所作的二首《王昭君》,其一是托为昭君的口吻写的,诗云: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
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和策在和番。
这首诗写汉朝的君臣没有正当的方法和足够的力量去对付敌人,而只知道用美人计。
在西汉高祖年代,陈平曾经六出奇计使汉朝转危为安。
其中之一是高祖在平城被匈奴围困,陈平派人去游说阏氏而得以解围。
椐桓谭《新论》的揣测,陈平是说汉朝准备向单于进献美女,阏氏生怕汉家美女夺去她的宠爱,就请求单于撤兵。
文帝时代,贾谊曾经建议用五种诱饵来控制单于,其中第三种诱饵就是“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
由此可见,以美人计来缓和外侮,乃是汉朝的祖传秘方,那么,昭君岂敢爱惜自身而不远嫁异国呢?这首诗征引古事,联系自身,委婉但又辛辣地嘲笑了统治阶级的无能。
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历代文人似乎无不为之垂青,或写诗作词,或写小说编戏剧。
总之,昭君出塞之后,有关她的文学作品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昭君国色天香,可谓绝代佳人。
那时候,王昭君被选入宫,作为宫女待诏掖庭。
按理她能很快地成为汉元帝的宠妃;但由于当时宫廷画工毛延寿向昭君索贿不成,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把一个绝代美女画得倒有几分丑陋,自然未被元帝看中。
所以入宫几年,元帝还不知道宫中有这么一位艳冠群芳的佳人,昭君也只得在宫中默默地虚掷着自己的青春。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元帝见到了昭君,她那光彩照人的形象强烈震撼着元帝。
元帝与她一见钟情,将她封为后妃。
两人情深意浓,恩爱异常。
自然,元帝要追查昭君被冷落几年的原因。
这样,毛延寿的阴谋败露了。
他料到自己难免一死,于是潜逃到西汉的敌国——匈奴那儿。
为了破坏汉匈关系,同时报元帝欲杀他的仇恨,他精心画了一幅王昭君的画像,献给匈奴单于,挑唆匈奴单于兴兵南下,指名要娶昭君。
那时,西汉国势早已衰微,匈奴大军压境,朝中既无精兵,又无良将。
元帝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献出爱妃,这样可保两国和平相处;要么举兵抵抗,到头来别说昭君保不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
无可奈何之下,元帝只好被迫就范,交出自己的爱妃昭君。
昭君为着国家的利益怀着一腔哀怨出关了。
昭君是个烈性女子,她不愿屈节奴事敌酋,在行至番汉交界处的黑龙江边时,终于投江自尽。
昭君的死,也震动了匈奴呼韩邪单于,他终于醒悟了。
他认为这次兴兵南下,实在得不偿失,既未得到昭君,又与汉朝结下了仇隙。
思前想后,之所以落得这般结局,全是毛延寿挑唆的结果。
这等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把毛延寿解送汉朝处置,与汉朝重修旧好。
于是,呼韩邪单于将毛延寿押解汉朝,元帝终于将他斩首,以慰九泉之下的昭君。
以上是戏曲中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
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种版本。
作为“良家女”被选入宫中后,昭君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便把王昭君的画像故意画丑,使其几年不能接近元帝。
后来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婚,元帝决定以宫女五人赐之,王昭君也在其中。
当呼韩邪临行辞别时,元帝才第一次见到王昭君,原来她竟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
元帝后悔不迭,但君无戏言,如果此时反悔,势必影响汉匈两国关系,只好忍痛放人。
昭君走后,元帝立即将毛延寿杀了。
关于昭君出塞后的结局,除了上述投江自尽外,还有几种传说。
早期的传说,昭君并没有自杀全节,而是强忍悲怨,在匈奴默默地苟且偷生。
后来的传说又改为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因不愿改嫁大阏氏之子而吞药自杀。
唐朝时则传说昭君出塞后哀怨愁闷,郁郁而终。
至于投江自尽的传说,则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
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
但是她并非像传说或戏曲中所说的那样,出身于名门闺秀。
从正史中看,王昭君,原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人。
晋朝称她为明君,是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而改的。
后来传说她是元帝的妃子,故也转称她为明妃。
她的父亲姓名、身份传说不一,有的谓王穰,有的谓王襄,有的谓王忠,还有叫王长者的。
至于其身份,传说纷纭,但都没有说他是朝中官员,正史也无记载。
正史上说王昭君只是一个在后宫待诏掖庭的“良家子”,即身家清白者的子女,元杂剧《汉宫秋》说王昭君的父亲平生以务农为业,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汉朝有选送天下秀女人宫充当嫔妃的制度,王昭君可能就是因为貌美而被南郡献给宫廷。
秀女们到了宫廷后一般暂住在掖庭,即皇帝的后宫里,等候皇帝召见,故称为待诏。
在待诏的日子里,这些人的命运尚在未卜之中。
汉宫中等级森严,除皇后外,妾皆称夫人,夫人中又依次分昭仪、婕妤、蛭娥、倍华、充作……十四个等级,而待诏的“良家子”因还未受到皇帝的封诰,身份尚未确定,其地位当在十四等之下。
王昭君是在还未等到元帝召见的时候就出塞和亲了。
所以说,她在出塞前在宫中的地位连最低等级的嫔妃也不如。
在关于昭君出塞的各种传说中,毛延寿始终是一个罪魁祸首。
千百年来他一直遭到人们的唾骂,可谓永世不得翻身了。
传说他是一名宫廷画工,论其画技,自然是高超的。
他虽是一个画工,却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位置。
因为后宫佳丽无数,元帝自然不能一一召见,只有凭借毛延寿所作的画像,按图召选。
这样,宫女的命运实际上就掌握在毛延寿的手中。
他的笔只要下一点功夫,就会给你增色几分,你就可能有机会被元帝选中。
相反,即使你长得天仙般美丽,他的笔一歪,也会使你顿时变得几分丑陋,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
因此,宫女们都争着向毛延寿行贿,希望他把自己的画像画得更美一些。
而毛延寿偏偏又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还常常强索恶要。
你要是不能满足他的欲望,那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了。
王昭君正是不愿行贿,乃至被冷落了好几年,一直无缘与元帝见面。
毛延寿的卑劣伎俩后来终于暴露了,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隋炀帝宫女侯夫人为此不平而作《自遗》:秘洞扃仙贲,雕房锁玉人。
毛君真可戮,不肯写昭君。
其实,侯夫人叹其不幸,也是叹己命薄。
传说,隋炀帝晚年大兴土木建造“迷楼”,遴选后宫数千宫女,而遗留后宫中的女子由是得不到见隋炀帝一面。
侯夫人有超人的姿色,又有出众的才华,却未入选迷楼,难免同病相吟。
从此,许多诗人由谴责画工进而谴责君王周围的小人,从而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
行文至此,我不禁又想到了刘献庭的另一首《王昭君》: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这首诗就画师立论,开门见山地出画师不足深论,主要是元帝昏聩糊涂,这并非偶然的失察,也非昭君一人的遭遇。
后宫有多少如花一般的美人,由于没有出嫁匈奴,皇帝就根本不知道罢了。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毛延寿看作昭君悲剧的制造者。
固然,毛延寿有罪,但是,如果把责任全推到他的身上,未免有些冤枉。
诚如明末诗人高启《王昭君》所云:妾语还凭归使传,妾身没虏有须怜。
愿君莫杀毛延寿,留画商岩梦里贤。
像毛延寿那样的画工,本来只是“主人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的小人物,其行为全部由帝王来支配。
如果汉元帝能像商王、武丁那样,不画美人画贤人,不求美人求贤人,像汉明帝、唐太宗那样,为功臣画像,以激励士气,那么,又怎么会需要以昭君的美貌作为一种政治的礼品来换取国家的安宁?又怎么会有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呢?如果毛延寿真是这么坏,自然是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问题是关于毛延寿的事,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
有关毛延寿的传说,它的最原始的依据,原来是几百年后西晋人葛洪所写的一本笔记小说《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极盛,没有机会同所有宫女见面,就让画工画下每个宫女的姿容,元帝再根据画像的美丑来决定是否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