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定位论文综述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三篇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三篇无线网络技术论文三篇无线网络技术论文一试想一下,在有线网络时代,用户的活动范围受限于网线,无论到哪里必须要拖着长长的缆线,为寻找宽带接口而苦恼。
为此,无线网络应运而生。
和有线网络相比,虽然无线网络的带宽较小;相对目前的有限网络有较多的等待延迟;稳定性较差;无线接入设备的CPU、内存以及显示屏幕等资源有限等缺陷。
但无线网络可适应复杂的搭建环境,搭建简单,经济性价比强,并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摆脱网线的束缚,更便捷,更加自由的沟通。
故自开发之初,就迅速抢占着市场。
目前无线网络从覆盖范围上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三大类:(1)系统内部互联/无限个域网(2)无线局域网(3)无限城域网/广域网。
故本文就此介绍各类无线网络的的应用现状。
一、无限个域网(WPAN)无线个域网主要采用IEEE802.15标准。
无限个域网可以看成是无线局域网的一个特例。
其覆盖半径只有几米。
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语音通信网关、数据通信网关、信息电器互联与信息自动交换等。
WPAN通常采用微微蜂窝或毫微微蜂窝结构。
WPAN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相应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主要包括蓝牙技术、IrDA、Home RF、超宽带技术和ZigBee技术等,具体介绍如下:(一)蓝牙技术是一种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语音和数据业务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其基本网络结构是微微网。
其优点在于低功耗、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集成电路简单,易于推广等。
蓝牙技术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5GHz ISM频段,消除了国界的限制,可在短距离中互相连接,实现即插即用,在无线电环境非常嘈杂的环境下,其优势更加明显。
目前在为3个使用短距离无线连接的通用应用领域提供支持,分别是数据和语音接入点、电缆替代和自组网络。
(二)IrDA技术是目前几种技术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它采用红外线作为通信媒介,支持各种速率的点对点的语音和数据业务,主要应用在嵌入式系统和设备中。
(三) Home RF 用于在家庭区域内,在PC和用户电子设备之间实现无线数字通信的开放式工业标准。
WIFI文献综述

WIFI技术的应用由于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需要上网,产生了大量的WLAN 服务需求。
随着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支持WI兀的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
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WLAN 服务的需求。
基于WIFI标准的WLAN网络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无线网络形式。
由于WIFI技术无线接入和高速传输的技术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对3G网络的补充。
而且基于WIFl标准的WLAN网络相对基于3G 标准的3G网络成本低廉。
对于正在抢占3G市场的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来说.WIFI技术无疑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
1、WIFI及其技术特点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
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认证,具有此认证的产品符合IEEE802.11系列无线网络协议。
该系列协议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该技术使用2.4GHz或5GHz附近频段。
WIFI网络是由AP(Access 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
AP 一般称为网络桥接器或接入点,它是当作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络之间的桥梁,因此任何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PC均可透过AP去分享有线局域网络甚至广域网络的资源,其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置无线发射器的HUB或者是路由,而无线网卡则是负责接收由AP所发射信号的CLIENT端设备。
WIFI(Wireless Fidelity)技术即IEEE802.11协议.无线接入和高速传输是WIFI的主要技术优点.其中IEEE802.11b最高速度为11Mbps,IEEE802.11a与IEEE802.119的最高速度为54Mbps。
现在多用的IEEE802.11b与IEEE802.11g设备使用的频段为2.4~2.4835GHz的免许可频段。
在频率资源上不存在限制,因此使用成本低廉也成为了WIFI技术的又一大优势。
WIFI无线网络是由AP(Access 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综述

第3 9卷 第 6 期 2 0 1 7年 6月
宜春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0 f Yi c h u n C o H e g e
Vo L 3 9。 N o . 6
J u n e . 2 0 1 7
无 线传 感 网络 定 位 技 术 综 述
曹 阿龙 。章 平 。刘 涛’
p l i c a t i o n o f ir w e l e s s s e n s o r n e t wo r k s nd a p o s i i t o n i n g lg a o r i hm , i t n t r o d u c e s f o u r k i n d s o f c o mmo n me su a r e me n t mo d・ e s : AOA、 T l OA、 T DO A、 RS S I . F u r t h e mo r e ,t r a k e he t e x i s t i n g n o d e l ca o l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r ng a i n g
Re v i e w o n Lo c a l i z a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o f Wi r e l e s s S e n s o r Ne t wo r k s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综述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综述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简称WSN)是一种集成了传感、通信和计算功能的自组织网络,由大量低成本、低功耗的无线传感节点组成。
这些节点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并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链路传递到基站或其他节点进行处理和分析。
无线传感网络在许多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定位。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是指通过使用无线传感节点间的信号强度、时间差或测向等信息来确定物体或节点在空间中的位置。
定位是无线传感网络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它可以帮助用户获取节点的位置信息以及监测和追踪目标物体的移动。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智能城市、智能交通以及环境监测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无线传感网络定位技术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基于时间差的定位和基于测向的定位。
第一种方法是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
该方法通过测量无线信号在空间中的衰减程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常用的技术有收集多个节点间信号强度的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并进行加权平均,采用指纹定位技术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用,但存在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等问题,导致定位误差较大。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时间差的定位。
该方法通过测量无线信号的传播时间来获得物体的位置。
常用的技术有Time of Arrival (T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 (TDOA)和Round Trip Time of Flight (RTOF)等。
这些方法对节点间的时间同步要求较高,且受多径效应和钟差等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引入较大的定位误差。
第三种方法是基于测向的定位。
该方法通过节点对目标物体的信号进行方向收集,进而估计目标物体的位置。
常用的技术有Angle of Arrival (AOA)和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Angular Differential (RSSAD)等。
wifi综述论文(wifi的研究与应用)

wifi综述论⽂(wifi的研究与应⽤)Wifi的研究1.背景1.1.1研究意义近年来,⽆线⽹络迅速发展,在众多⽆线标准中,⽆线局域⽹因为其较低的构建和运营成本、较⾼的传输速率、较远的传输距离等优点获得了⼈们的青睐。
随着笔记本电脑、Wi-Fi⼿机、PDA等移动终端的⼴泛使⽤,⽤户对⽆线接⼊的需求⽇渐突出[1]。
⽬前,Wi-Fi以其灵活性和可移动性,在家庭和⼩型办公⽹络⽤户对移动连接的需求是越来越⼤。
在这⼏年,⽆线AP的数量呈迅猛的增长,⽆线⽹络的⽅便与⾼效使其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除了在⼀些公共地⽅有AP之外,国外已经有先例以⽆线标准来建设城域⽹,因此,Wi-Fi的⽆线地位将会⽇益牢固。
美国、⽇本等发达国家是⽬前Wi-Fi⽤户最多的地区。
廉价的Wi-Fi,必将得到更加⼴泛的应⽤。
1.1.2国内外发展现状在我国的⼤中城市中,许多咖啡馆,快餐店等服务性营业厅场所和图书馆,办公楼等公共场所都已经被wifi信号覆盖,在这些区域携带⽀持wifi的终端即可接⼊互联⽹。
随着⽆线城市概念的提出,许多国家地区都提出了wifi⽹络覆盖计划。
2008开始,⾹港提出了⾹港政府wifi通计划。
计划在指定的公共场所设置AP,让所有市民都能免费的接⼊连接都互联⽹。
台湾也⼤⼒推⼴⽆线城市,台北市的wifi⽹络覆盖率⽬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以上。
美国的休斯顿投资了350万美元来建设城市中的wifi⽹络。
Wi-Fi (Wireless Fidelity)是⽆线局域⽹(WLAN)技术——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商⽤名称。
IEEE 802.11系列标准主要包括IEEE 802.11a/b/g 3种。
在开放性区域,Wi-Fi的通信距离可达305 m;在封闭性区域,通信距离为76-122 m。
Wi-Fi技术可以⽅便地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络整合,组⽹成本低。
WiFi是由AP ( Access Point ) 和⽆线⽹卡组成的⽆线⽹络。
AP⼀般称为⽹络桥接器或接⼊点, 它是当作传统的有线局域⽹络与⽆线局域⽹络之间的桥梁, 因此任何⼀台装有⽆线⽹卡的PC均可透过AP去分享有线局域⽹络甚⾄⼴域⽹络的资源。
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及解决方案研究

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及解决方案研究摘要:移动定位是无线通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精准的移动定位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将介绍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进展。
首先,回顾了移动定位的相关背景和发展现状。
接着,详细分析了无线网络中常用的移动定位技术,包括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基于时间差的到达定位和基于指纹的定位。
随后,讨论了各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展望了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移动定位是指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对移动目标的位置进行准确判断和定位的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定位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物流追踪,智能导航,签到打卡等众多领域。
因此,研究基于无线网络的移动定位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
2. 移动定位技术分类和原理2.1 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无线移动定位技术,其原理是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
常用的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定位技术、无线信号指纹定位技术等。
2.2 基于时间差的到达定位技术基于时间差的到达定位技术利用信号传播速度的不同来估计移动目标的距离,从而进行定位。
其中最常见的技术是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定位技术,通过对多个基站接收到的信号到达时间进行测量,进而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
2.3 基于指纹的定位技术基于指纹的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特征数据库的定位方法,通过对环境特征的采集和匹配,来确定移动目标的位置。
这种技术需要事先进行指纹数据库的构建和维护,对系统资源消耗较大。
3. 技术挑战及解决方案3.1 精度和可靠性在移动定位技术中,精度和可靠性是两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信号遮挡、多径效应等,导致定位结果的不准确性。
无线电定位技术综述

陕西理工学院电子信息讲座论文无线电定位技术作者:***指导教师:**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班级:电子101学号:2022年4月26日无线电定位技术摘要:无线电定位一般分为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一般为雷达台站、通讯卫星(或侦察飞机)以及接收仪的设备的运用,通过对空间三位位置的分析再由信号的处理将其显示出来的。
本文通过对雷达台站、卫星以及空间定位方法介绍及信号的调制与解调等方面的论述来说明当今定位系统(GPS)以及未来的走向做一定的分析。
关键字:有源定位;半有源定位;无源定位;雷达台站;通讯卫星;空间TODA定位技术;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Abstract: radio positioning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active and passive location, generally for radar stations,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 or reconnaissance aircraft ) and a receiving instrument equipment to u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ce three position by the signal processing to be displayed.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adar stations, satellites and space positioning method is introduced and the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of signal aspects and so on to explain current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 and future to do some analysis.Keywords: active positioning; semi active positioning; passive location; radar stations;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space TODA positioning technology; sign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引言: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无线电技术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洗礼,无线电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技术研究综述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技术研究综述学生:沈静蕾学号:080304216导师:黄磊一、前言无线定位技术(UWB)的原理来源于无线电测距。
无线定位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短距离定位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实时性好,兼具通讯功能等优点。
在一些应用场合,例如森林火警、室内导航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无线定位目前也存在着精度不高、容易受干扰等缺点。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般作为传统定位方式(如GPS定位)因条件限制无法使用时的替代技术。
近年来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技术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被广泛的重视。
本课题针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进行研究,力求在定位算法、软硬件设计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主体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定位技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出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它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很快。
无线传感网络多年来经过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演绎,在军事领域、精细农业、安全监控、环保监测、建筑领域、医疗监护、工业监控、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自由空间探索、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无线传感器节点定位过程中,当未知节点获得与邻近参考节点之间的距离或相对角度信息后,通常使用以下定位算法原理计算未知的位置。
1.三边测量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坐标系大多是二维空间,因此,只要知道一个未知节点到3个或3个以上锚节点的距离就可以确定该未知节点的坐标。
在基于测距的定位算法中,三边测量法是计算坐标的基本途径。
如图1所示。
已知A、B、C三个锚节点的坐标分别为(x a,y a)、(x b,y b)、(x c,y c),且它们到未知节点D 的距离分别为d a,d b,d c。
设未知节点D的坐标为(x,y),则可按如下公式(1)计算:abcddd===(1)化简得:12222222222222()2()2()2()a c a c a c a c a c b c b c a b a b a b x x y y x x y y d d x y x x y y x x y y d d -⎡⎤---+-+-⎡⎤⎡⎤=⎢⎥⎢⎥⎢⎥---+-+-⎢⎥⎣⎦⎣⎦⎣⎦(2) 公式(2)即为D 点坐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分析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成本低、监测精度高、容错性好、可远程监控、便于诊断与维护等众多优点,在环境监测、事故定位救援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根本任务是准确获取物理世界的有价值信息。
无线传感器网络借助节点的时间与位置信息,实现传感器节点之间控制和传感数据高速率、低延迟的交换,以保证整个检测与控制系统的准确性与实时性.无线传感器网络面临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针对如何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高效率、低能耗的定位以及覆盖等问题展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目标监测与跟踪、基于位置信息的路由中,节点的位置信息也是不可缺少的。
关键词:传感器网络定位,实时性第一章背景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被誉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1项技术和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
传感器节点定位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多数应用中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目标跟踪、入侵检测、灾难管理和战场侦察等。
新技术在带来应用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研究问题。
无论是在军事侦察或地理环境监测,还是交通路况监测或医疗卫生中对病人的跟踪等应用场合,很多获取的监测信息需要附带相应的位置信息,否则,这些数据就是不确切的,甚至有时候会失去采集的意义,因此网络中传感器节点自身位置信息的获取是大多数应用的基础。
所谓定位是对一组未知位置坐标的网络节点,通过估计其至邻居节点的距离或邻居数目等手段,利用节点间交换的信息,确定节点位置的机制。
从广义上讲,传感器网络的定位问题包括节点自身定位和对监控目标的定位。
由于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容量受限,包括有限的功耗、通信带宽、内存和计算能力,节点协作完成感知和通信任务,希望计算和通信量最小化,节点定位是传感器网络运行的一个基本和关键问题。
首先,传感器节点必须明确自身位置才能详细说明“在什么位置发什么了什么事件”。
从而实现对外部目标的定位和跟踪;其次,了解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分布状况可以对提高网络的路由效率提供帮助,从而实现网络的负载均衡以及网络拓扑的自动配置,改善整个网络的覆盖质量。
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机制或算法来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各节点的定位。
第二章传统定位技术分析2.1 Adhoc网络定位在Adhoc网络中, 许多路由协议都是基于节点的位置信息。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Adhoc网络中的定位不能依赖GPS, 必须进行自定位。
随着无线移动通信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迅速发展, 最初只应用于军事领域的Adhoc网络在民用移动通信领域也掀起了研究的热潮。
Adhoc 网络的特点既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也给其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特殊的信道共享方式问题、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问题、无线带宽的有限性问题、节能问题、网络管理问题以及安全问题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Adhoc网络中的自定位算法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例如, 根据节点是否需要测量信息, 可分为基于测量的定位法和不需要测量的定位法;根据定位提供的坐标类型, 可分为全局定位法、相对定位法和局部定位法。
如图1所示。
基于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的测距技术根据理论或经验信号传播模型将传播损耗转化为距离。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理论上通过3个锚节点的RSSI信息就可用三边测量法决定一个未知节点的位置。
基于RSSI距离定位算法的定位过程描述如下:(1)锚节点周期发送自身信息:节点自身位置信息。
(2)未知节点接收到多个锚节点的RSSI值,根据信道模型计算节点间的距离。
首先利用最先收到的3个锚节点来初步计算未知节点的位置。
(3)对于所有接收到的消息,每三个一组,分别计算未知节点的位置。
(4)最后,对集合中所有的计算位置取平均值,就是未知节点的位置估计。
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由于多径、绕射、障碍物等因素,无线电传播路径损耗使得定位过程中产生距离误差。
2.2 Zigbee 技术的定位方法Zigbee 技术定位的原理分为基于距离(Range-based)的定位方法和非基于距离(Range-free)的方法。
首先一个Zigbee 的完整系统包括有网关节点,静态节点和动态节点。
网关节点就是将Zigbee 网络到外部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上,是整个系统的协调者。
静态节点是利用供电,可以自由的放置于固定的位置,作为整个系统的参考,类似于网络中路由器而存在的。
动态节点是通过电池供电,计算能力低,要求体积尽可能小,作为整个系统的终端负责收集动态目标的位置信息从而通过计算对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
网格定位通过自己设置的Zigbee 系统的静态节点和动态节点间的相互配合。
将Zigbee 定位参考节点以等间距布置成网格状,通过接收的RSSI来确定并测量节点间点到点的距离或角度的信息,然后使用三边测量法、三角测量法或者最大值估计法计算节点位置。
如图2,图3所示。
由于确定的固定点比较多,往往将一个较为复杂的地区作为实际的测量点,适合在复杂度较高的地方使用,定位相对可靠。
第三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WSN的定位方法较多,可以根据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来进行分类。
在数据采集方式上,不同的算法需要采集的信息有所侧重,如距离、角度、时间或周围锚节点的信息,其目的都是采集与定位相关的数据,并使其成为定位计算的基础。
在信息处理方式上,无论是自身处理还是上传至其他处理器处理,其目的都是将数据转换为坐标,完成定位功能。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有3种:1)依据距离测量与否可划分为:测距算法和非测距算法。
测距法基于简方程: S= ∑∆n0Si,其中S为第n个采样周期时物体移动的总路程;ΔSi为第i采样周期内物体移动的路程。
系统误差是由移动系统运动学不完整性引起的,如不等轮直径或有关精确轴距的不确定性等。
测距法采用的传感器通常分为模拟式测距传感器和数字式测距传感器。
其中测距法是对距离进行直接测量,非测距法依靠网络连通度实现定位,测距法的精度一般高于非测距法,但测距法对节点本身硬件要求较高,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在一个规模较大且锚节点稀疏的网络中,待定位节点无法与足够多的锚节点进行直接通信测距,普通测距方法很难进行定位,此时需要考虑用非测距的方式来估计节点之间的距离,两种算法均有其自身的局限性;2)依据节点连通度和拓扑分类可划分为:单跳算法和多跳算法。
单跳算法较多跳算法来说更加的简便易行,但是存在着可测量X嗣过小的问题,多跳算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当测量X 围较广导致两个节点无法直接通信的情况较多时,需要多跳通信来解决;3)依据信息处理的实现方式可划分为:分布式算法和集中式算法。
以监测和控制为目的算法因为其数据要在数据中心汇总和处理,大多使用集中式算法,其精度较高,但通信量较大。
分布式算法是传感器节点在采集周围节点的信息后,在其自身的后台执行定位算法,该方法可以降低网络通信量,但目前节点的能量、计算能力及存储能力有限,复杂的算法难以在实际平台中实现。
激光测距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类似,都是利用发射波和回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计算距离,不同是前者发射的是激光,后者发射的是超声波。
与超声波传感器相比,激光测距传感器测量精度更高、测距X围更大,环境适应能力更强,如图4所示。
最小二乘法具有很好的估计性能,但在误差方面精确度不够,当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时候,可以采用最小二乘法。
在解决三维空间定位问题时,试验场必须布设4 个及以上数量的基站,并且获得3 个及以上的时差信息,才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矩阵函数。
计算如下:Taylor 算法,是一种常用的递归算法,该算法的原理是:将定位方程利用泰勒中值定理进行展开,衡量工作量及精度后,采用只保留一次导数项的方法,在确定初始位置的基础上,每一步迭代方向都是沿着当前点的函数值下降的方向进行。
计算如下:泰勒级数展开法是解决非线性方程的较有效的方法,而且在初始值接近真实值的情况下会有很高的精度。
第四章精度分析精度、能耗和安全是传感器网络定位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前两者已经受到大量研究人员的关注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而安全定位只是在近几年才引起重视。
传感器节点经常部署在无人或者非友好的环境中,节点的密钥信息以及节点间的通信内容可能被敌方窃取。
通过窃听节点间的信息并在网络中加入虚假信息,敌方节点就能够轻易地干扰节点的定位,形成攻击。
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主要性能包括精度、能耗和安全。
例如,TDoA适用于传播距离短的网络部署环境,意味着网络的信标节点密度高而导致全局能耗的增大。
针对基本虫洞攻击和一贯虫洞攻击提出了检测方法:1.根据时间特性进行攻击检测2.根据空间特性进行攻击检3.根据测距信息一致性进行攻击检测;Sensor首先采用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检测出部分受到攻击的Locator,然后再基于已经检测出来的受攻击的kcator 进行一致性检测,把剩余的受攻击Locator全部检测出来。
无线定位技术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多径传播是造成定位误差的主要原因。
多径不仅可以导致对来波方向的判断错误,而且对于基于时间的定位法来讲,即使在MS和BS之间存在LOS( Line Of Sight)的情况下也会对信号传播时延的测定带来误差。
●NLOS(Non Line of Sight)传播也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测向定位还是测距定位,视距传播(LOS)信号是正确定位的基础。
由于受到衰落和阴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基站接收的信号中可能不包含LOS信号或LOS信号。
因此如何降低NLOS传播的影响是提高定位精度的关键。
●多址干扰。
多址干扰最敏感的是CDMA系统。
由于CDMA系统中的各用户均使用同一频段,因此远离基站的用户信号可能被基站附近用户信号所抑制,造成远端用户信号无法检测,这就是远——近效应。
第五章研究展望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没有被解决或被发现的问题,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仍然是WSN节点的能耗问题,一切的定位算法应该在精度和能量消耗上选取一个较为折衷的效果。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可能的解决方案有:1)应用环境单一。
多数的算法都是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设计的,也就是说,每个算法都只能解决特殊的问题或应用于特定的场景,一旦环境发生变动,算法或系统的测量误差将增大甚至不再适用。
因此,探索更具通用性的定位算法或定位系统,将其应用于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是一项新的挑战。
2)受硬件限制。
在实际定位中,一些算法由于受到传感器节点硬件成本和性能的限制,如某些算法需要在定位节点上增加GPS,超声波收发器,有向天线阵列等设备,增加了节点硬件成本,阻碍了其在实际定位系统中的应用。
因此,算法设计应多考虑WSN节点的实际情况,如只在部分节点上增加额外硬件,或根据实际节点资源受限情况采用其他定位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