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前苏联大国崛起观后感

前苏联大国崛起观后感前苏联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篇1)1901年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顺应进步主义的思想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
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
煤矿经常发生爆炸事故,工人超时加班现象严重,政府职能部门腐败贪污,自然环境为工业污染所破坏,食品搀假影响人民健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这可以说是美国全部的历史。
美利坚合众国创造了一个人类建国史的奇迹,在短短230年的时间从一个被英帝国奴役的殖民地到成为驾驭全世界的“超级大国”、“世界警察”,美国的探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
我觉得美国的崛起存在两个转折点:一个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另一个是危局新政。
独立战争,是美国人“捍卫理想”的杰作。
只有将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
美国人的反抗成功了,他们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同时,他们掌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脉,不在依靠英国的扶持。
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美国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经济飞速发展。
南北战争,是以工业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代表的北方与农奴制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之间的斗争。
美国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也不是一个所谓人间的“极乐世界”。
伴随着其高速发展的,是对黑奴惨无人道的剥削、对于印第安人几近疯狂的种族灭绝。
纪录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纪录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纪录片〈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观看《大国崛起》中的苏联篇,就像是展开了一趟波澜壮阔又充满着起伏的历史之旅。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苏联早期建立时候的场景。
当看到那些充满激情的工人和革命者,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共同努力去打造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感觉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时澎湃的激情和无限的希望。
那些游行的队伍,挥舞着旗帜,人们高喊着振奋人心的口号,那种力量似乎能穿透屏幕。
当时我就想到,当人们被一个伟大的理想所凝聚起来的时候,能爆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啊。
然而,在看到苏联后来进行的计划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画面里展现出那些巨大的工厂,还有辛苦劳作的工人们。
一方面,看到苏联短短时间内工业迅速崛起,我很震撼,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向工业强国转变,一列列火车拉着生产好的各类重工业产品运往各地,感觉他们就像在创造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但另一方面,也隐隐有种担忧,我知道这种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会存在问题。
比如,看到所有的工业生产都按指令进行,这也许会让企业失去一些灵活性,也让部分产品的供需在一定程度上失衡。
还有就是苏联在军事上的强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强大的苏联红军,有着钢铁般的纪律和卓越的战斗力。
那些阅兵仪式上的整齐方阵,坦克、装甲车等武器装备一一驶过,让我看到了苏联的军事威慑力。
可是,后来也正是因为军备竞赛,特别是和美国长期进行军事较量,消耗了苏联大量的资源。
这让我明白,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重视军事力量的扩张,经济基础、民生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发展才是长久之道。
而苏联解体那部分的画面,则让我非常感慨。
看到那曾经伟大的红旗缓缓降下,国家分裂成多个部分,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想起之前苏联的辉煌,那些伟大的建设成就,再对比此时的落寞。
苏联解体并不是某一个因素单独造成的,而是一系列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这让我思考很多关于国家治理的根本之道,一个国家需要不断改革自身不合理的地方,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同时还要保持务实的政策,才能持续发展前进啊。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提起苏联,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看完关于苏联崛起的种种,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
苏联的崛起,就像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但这可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传奇。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苏联从一片混乱和困境中站了起来,一步步走向强大,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巨人。
想当初,苏联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
国内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得就像一张破网,到处都是窟窿。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
可苏联人民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们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儿。
就拿工业发展来说吧,苏联政府那是下了狠心要改变局面。
大规模地建设工厂,成千上万的工人从农村涌进城市,投身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中。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工人们,脸上沾满了油污和汗水,却眼神坚定,手里的工具不停地挥舞着。
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让苏联强大起来!这种拼搏的精神,真的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农业方面,苏联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集体农庄的出现,让土地不再是零散的小块,而是连成了一片广阔的田野。
农民们一起劳作,分享经验和资源。
虽然一开始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技术不够先进,管理经验不足,但他们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想象一下,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们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土地上,那场面真是既感人又充满希望。
苏联的科技发展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载人航天的成功,每一次突破都让世界为之侧目。
那些科学家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凭借着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们不在乎条件艰苦,不在乎困难重重,一心只为了实现苏联的科技梦想。
教育也是苏联崛起的重要支柱。
国家大力普及教育,让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富贵的孩子,都有机会走进学校读书识字。
学校里,老师们充满激情地授课,孩子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
教室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仿佛是苏联走向未来的脚步声,坚定而有力。
苏联的崛起过程中,也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挫折。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演变,一些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
其中,苏联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大国之一,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通过观察苏联的崛起历程,我深感其所展现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分享我对于苏联崛起的观后感,并探讨其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启示。
首先,苏联的崛起给予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切勿忽视弱势国家的潜力。
尽管苏联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外困境后逐渐崛起,这一过程却证明了即使是起点较低的国家也能够通过积极的改革和发展追赶和超越其他大国。
苏联攀升至世界大国的地位并非运气的结果,而是源于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
其次,苏联的崛起充分彰显了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力。
面对资本主义盛行的大环境,苏联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快速崛起并成为强国的榜样。
苏联在经济建设、科技研发、军事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样本。
苏联的崛起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资本主义阵营的警惕与竞争。
再次,苏联崛起的过程也给予我们一种深思:大国崛起必须建立在全面的发展基础上。
苏联在崛起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军事实力的建设,更注重发展教育、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为国家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崛起,更是一种全方位的崛起,体现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苏联崛起带给我们的观后感在于:大国崛起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苏联在崛起的过程中,独立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推动了航空航天、核能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封锁和制裁时,苏联能够自力更生,实现自主发展。
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榜样,激励他们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国家的崛起。
综上所述,苏联的崛起对当代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弱势国家的潜力,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也能够推动国家的崛起。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说起苏联,那可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度。
最近观看了关于大国崛起之苏联的相关内容,感触颇深呐!苏联,这个曾经在世界舞台上闪耀一时的超级大国,它的崛起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片。
回想那段历史,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这其中的艰辛与奋斗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在苏联崛起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那强大的工业发展。
记得有资料记载,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众多大型的工厂和工业基地。
那场面,想象一下,无数的工人在热火朝天地劳作,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钢水四溅,火花飞舞。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从技术的缺乏到原材料的不足,再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可苏联人民愣是没有被这些难题吓倒。
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工业梦想。
就拿苏联的汽车工业来说吧,一开始那技术真是相当落后,生产出来的汽车不仅样子笨拙,性能也不咋地。
但是苏联人不服输啊,他们派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员去国外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然后自己不断地钻研和改进。
没过多久,苏联制造的汽车就开始在国内的道路上飞驰起来,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出口到了其他国家。
还有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也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
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苏联政府把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集体农庄。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农民不理解,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小块土地。
但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集体化的好处,告诉他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慢慢地,农民们被说服了,他们纷纷加入了集体农庄。
在集体农庄里,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分享成果,那种团结一心的氛围真的让人感动。
苏联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让我印象深刻。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苏联建立了大量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无论你是出身贫寒还是富贵,只要你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在苏联的学校里,老师们认真负责,学生们勤奋刻苦。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苏联的崛起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对国民教育、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成为20世纪的一个世界强国。
在观看了关于苏联崛起的纪录片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苏联的雄心壮志、坚定意志和全民奋斗的精神。
首先,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苏联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他们不仅在重工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在农业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苏联的经济建设不仅改善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国家的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为实现自给自足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苏联在科技领域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中展示了苏联在太空探索方面的伟大成就,如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以及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些成就不仅令人惊叹,也凸显出苏联在科研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
苏联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科研人员的全面支持和激励措施,为苏联科技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苏联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高度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中展示了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文化活动,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苏联政府倡导全民受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
同时,苏联的文化事业也非常活跃,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丰富多样。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苏联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
然而,苏联崛起的辉煌并非没有阻碍和挑战。
尽管苏联在经济、科技和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集权的政治决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使苏联在后期面临着生产力低下和经济发展瓶颈的挑战。
此外,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忧。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提起苏联,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最近看了关于大国崛起苏联的相关内容,让我感触颇深。
苏联,这个曾经在世界舞台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超级大国,它的崛起历程就像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大片。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苏联人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硬是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那时候的苏联,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打压,国内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
但是,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
工人们在冰天雪地中,日夜奋战在工厂里,为了国家的未来挥洒着汗水。
他们住着简陋的工棚,吃着简单的食物,却怀揣着炽热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年轻的工人,他们的脸上沾满了油污,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执着。
他们在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中,操作着那些复杂的设备,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改进。
每一个零件的生产,每一条生产线的搭建,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
记得有一个叫伊万的小伙子,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连字都不认识几个。
但是为了响应国家工业化的号召,他毅然来到了工厂。
刚开始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经常犯错,被师傅骂得狗血淋头。
但是他没有气馁,每天下班后,他就拿着一本技术手册,借着微弱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
慢慢地,他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成为了车间里的骨干。
还有一位叫娜塔莎的女工,她负责质量检测。
她的工作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有一次,一批零件出现了细微的偏差,其他人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可以通过。
但是娜塔莎坚决不同意,她说:“这一点点偏差,可能会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行,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工业发展。
”在她的坚持下,这批零件被重新生产,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伊万和娜塔莎这样的普通劳动者,苏联的工业化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最初的简单制造业,到后来的重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苏联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为了世界工业强国。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也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Советских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简称苏联,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解体。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大国崛起苏联观后感一: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农民的起义,转变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
当时的苏联是一个不被别国认同的一个领土大,力量小的国家。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国家让农民无偿地供给粮食,所以农民非常不满。
列宁不得不改变了国家的政策,让农民自由贸易,农民自然是非常支持。
在列宁的举措下,让苏联的经济恢复了不少。
列宁把自由市场经济开放后,在“社会主义”上面,再加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苏联的国家经济完全搞上去了。
这个国家也渐渐得到了部分国家的认同。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首先在苏联这块富饶的国土上建立了汽车工厂,并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T型车”。
在一战后不久,这种车的产量就上了万。
在苏联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而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二战,也不可避免的来到了这个国土上。
二战期间,苏联一开始就因德国的袭击而损失了几万的兵力。
但苏联的工业发展是不可小看的,苏联每天制造的武器、飞机、坦克,都比德军的日产量多一倍!苏联在这些压倒性的因素上,德军不得不投降了。
二战成就了苏联,让这个国土面积为世界之最的国家登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崛起苏联篇》观后感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大国崛起苏联篇——风云新途》,看了以后,我个人感觉这段苏联兴衰的历史对许多国家特别是同为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0世纪初,尽管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长期落后的封建统治积重难返,和当时的中国一样,沙皇俄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俄罗斯大地和人民急需一支力量结束这乱世。
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俄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诞生了。
然而对列宁等苏维埃俄国的领导人而言,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即使是马克思,也只预测“社会主义只会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贫穷落后的俄国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
建国之初,前白俄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勾结帝国主义国家,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反扑。
苏维埃政权面对这严酷的形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击退了白俄势力和帝国主义的进攻。
然而,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人民特别是农民也作出了巨大牺牲,农民甚至当年十月革命的先锋水兵们纷纷不满发起了暴动。
在成功平息了暴动以后,列宁等人深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再实施下去了,便大胆恢复了市场经济,并邀请一些西方资本家前来投资,实行新经济政策,成功恢复了苏联的经济。
1924年列宁与世长辞,钢铁巨人斯大林接过了建设苏维埃的重担。
斯大林深知苏联和西方国家比国力尤其是工业还很落后,便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在苏联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苏联成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1941年,德国法西斯背信弃义悍然入侵苏联,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凭借先前打下的工业基础和计划经济的动员能力,苏联能够生产出数量超出德国几倍的武器,迅速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并对德国法西斯发起了反击,最终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争的胜利,苏联转向和平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农业和轻工业遭到打压、文化压制、大饥荒、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苏联领导人们的注意,他们不断进行改革,试图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但是始终没有改到点子上,僵化的体制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健康发展,终于,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曾经盛极一时的红色帝国就这样陨落了。
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评价过苏联的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在建国初期,我国也曾套用苏联模式,迅速建设起一套工业体系,避免了中国像旧社会那样成为列强争相蹂躏的对象。
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同样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与苏联相比,我们是幸运的。
邓小平同志及时发现了问题,大胆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悲剧在我国发生。
因此,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应该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制度中的缺陷并加以改革,才能保障国家的健康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则是国家发展不能机械地套用别国的模式,那样只能使体制越来越僵化最终走向灭亡。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和苏东国家的历史,多次提出不能机械套用苏联模式,必须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的发展道路及时做出了调整,才使得我国经济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而那些东欧国家没有充分意识到国情的不同,对苏联模式机械套用,改革又雷声大雨点小,最终也无怪乎和苏联一起走向灭亡。
目前,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我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告别出卖资源、出卖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依靠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苏联解体也不过才20多年,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教训,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