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29《古诗两首》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9 古诗两首,乞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长安城里月如练, 家家此夜穿针线。
——(唐)崔颢
七夕之夜,月光皎洁。 小院里,有两个姐妹在乞求 小溪边,有一位少女在乞求 花园里,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在乞求 在乞求
七
夕
(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秋,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
1、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 人听。 2、收集一些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互相交流。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29 古诗两首,乞巧》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比赛课面试试讲课件
《牛郎织女》
qǐ
乞气
林杰: 唐代诗人。小 时候非常聪明, 六岁就能赋诗, 精书法、棋艺, 被称为神童。
乞
巧
xiāo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xiāo
七夕今宵看碧霄,
夜
①云 ②天空
xiāo
xiāo
碧霄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 今宵 看碧霄, 牵牛 织女 渡河桥。 家家 乞巧 望秋月, 穿尽 红丝 几万条。
七夕今宵看碧霄,
织女星
牵牛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 。 。 。
乞 巧 歌
乞手巧,
乞貌巧; 乞心通,
乞颜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28.《古诗两首》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乞
巧
林杰
七夕 牵牛 家家 穿尽
今宵 织女 乞巧 红丝
看碧霄, 渡河桥。 望秋月, 几万条。
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心情孤寂。
嫦 娥
李商隐 zhú
云母屏风烛影深,
xiǎo
长河渐落晓星沉。
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 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 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 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 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 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里穿过,就叫得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 心灵手巧, 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里穿过,也不知道 穿完了多少条丝线。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一、1. 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2. 补充诗句,再填空。
乞巧作者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夕指的是农历________,是传说中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2)《乞巧》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民间乞巧盛况的名诗,体现了________。
(3)“乞巧”是指向织女乞取________的意思。
这时。
人间女子通常对着________用五彩线穿针。
3. 形近字组词。
4. 填空(1)写出下面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深________沉________长河________应悔________(2)《嫦娥》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借________的故事抒写了________。
5. 《嫦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我还知道他写过很多诗,最喜欢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
6. 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1)“宵”的音节是________,它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组词________。
(2)“霄”是________结构的字,部首是________,第八笔是________。
(3)“屏”的部首是________,去掉部首余________画。
7. 补充词语________河桥________碧霄________秋月________灵药。
8. 我能根据音节写词语。
9. 拼一拼,写一写。
10. 火眼金睛,对的打对,错的打错。
(1)“长河”指很长的河。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________(3)“乞巧”指的是阳历的七月初七。
________。
11. 选择合适的解释12. 按课文内容填空(1)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________月初________。
那天是________、________鹊桥相会的日子。
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29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9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入学以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请大家回忆一下,脑海里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课件:《清明》、《元日》、《端午》、《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预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出示课件: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课件出示:课题】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出示课件:诗】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课件出示: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谁来给大家读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3、正音:大家发现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第29课古诗两首(乞巧,嫦娥)三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
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
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结合神话故事和课后资料袋理解第一首古诗《乞巧》。
教具准备:1、生字卡片,花好月圆,二泉映月平沙落雁的音乐带。
2、收集关于《牛郎织女》,《嫦娥奔月》,了解资料袋关于“乞巧节”的介绍。
3、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个案部分一、素养训练:《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_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1)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1. 带着问题来读书。
(1)《乞巧》中前两句叙述了________的民间故事,后两句写了________的场面。
(2)《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________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后两句引出________对________的感叹。
诗中涉及了神话故事________。
2. 拼音写字我最棒!(1)美丽的píng fēng________立在房间里。
(2)古时候,穷人总是qǐ qiú________过上好日子。
(3)那zhú guāng________里燃着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3. 比一比,我能组词语。
宵________(________)度________(________)霄________(________)渡________(________)令________(________)偷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_)愉________(________)4. 我是小法官。
(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打“√”)(1)诗中“长河”指的是很长的河流。
________(2)《嫦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
________(3)《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________(4)“乞巧”是指每年的阳历七月七日,又叫“七夕”。
________(5)“乞巧”是少女们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________。
5. 想一想,连一连。
6. 默写古诗,再回答问题。
乞巧乞巧唐代: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描写________的名诗。
农历________的夜晚,俗称“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________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碧霄”的意思是________。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乞巧》作者: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作者: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学习要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咏: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
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修饰,打扮。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优美的日子。
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芳,花草的香味。
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无边:没有边际。
光景:1、风光景物。
2、境况,状况。
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1、一个时期。
2、短时间;暂时。
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诗中指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中,月亮上有座广寒宫,
里面住着美丽的嫦娥仙子。广寒宫里 只有玉兔为嫦娥做伴,还有整天砍桂
花树的吴刚„„
你知道嫦 娥奔月的 故事吗?
远古天上十个太阳,人们无法生活
后羿射日
后羿取出白色 的箭,一支一 支地向骄横的 太阳射去
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生字学习]
乞 (qǐ)
(乞巧)
霄 (xiāo) (云霄) (zhú) (蜡烛) 烛 晓
(xiǎo)
(破晓)
乞 屏
巧 烛
霄
渡
晓பைடு நூலகம்
偷
你知道牛郎和织女 的故事吗?
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 相依为命。
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的荷塘边,拿走 一件衣服。然后,会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他结为 夫妻,牛郎纳闷,但还是去了。
[了解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 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 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 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 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 两首。
[自由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感情朗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字词注释]
1.云母屏风: 用云母做的屏风。
2.长河: 银河、天河。
[思考讨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 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 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 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 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 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 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
[诗句理解]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 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 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 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 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 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 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应该后悔偷 吃了灵药, 眼望着碧海青天, 夜夜心情孤寂。
[感情朗读]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长河/渐落/晓星/沉。
[诗意赏析]
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 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 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 在孤寂的作者眼里,这孤居广 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 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所谓同病相怜。
[正音正字]
乞 ( qǐ ) (乞巧 ) 气 ( qì ) (天气 ) 宵 (xiāo) (今宵) 宵:晚上 霄 (xiāo)(碧霄) 霄:天空
[字词理解] 1.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 初七,又名七夕。 2.今宵: 这天晚上。 3.碧霄: 浩瀚无际的青天。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长生不死的 灵药,把它交给嫦娥,要她好好保 管,想挑一个吉日两人一块吃 。
一天晚上,嫦娥趁后羿不在家, 从葫芦里倒出灵药,全吞下肚子去 , 立时飘飞升月成仙。
李商隐
[了解作者]
李商隐(813—858) 唐代文学家。字义山, 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与杜牧齐名,称 “小李杜”。其诗风与 杜甫更为接近。
七月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 的青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对月穿针 丢针乞巧 得巧 输巧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的人多
庭 院
家 门 口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多,数不尽
穿完了
乞(《乞巧歌》 ); 健康 乞手巧,乞貌巧;); 乞( 快乐 乞心通,乞颜容; 乞( 父母长寿); 乞我爹娘千百岁;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 塞》)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1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李白《关山月》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诗句理解
人们对着月亮穿针 引线,向织女乞取 智巧。
[感情背诵]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拓展】
哪些古诗和 中国传统节 日有关呢?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回家把这两个 故事讲给小朋友 或长辈听!!!
事情和老牛说的一 样,他们过上了幸 福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 待完事情就死了,织女 也被抓走了。
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 织女就快追到,王母拿下 簪子划了条天河。
他们被隔开了。他们互相挣扎 着,以泪洗脸。
王母被感动了,就让他们每年见一次,就形成 了现在的七夕 。
[相关知识]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 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 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得比天上 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 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 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 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 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 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称奇啊!少女们 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 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 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感情背诵]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