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计划编制步骤

经营计划编制步骤
经营计划编制步骤

企业公司经营计划编制步骤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经营计划编制步骤

一、计划编制的过程

编制一份计划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和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应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学习有关文件。我国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运行,并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制约,编制企业的经营计划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编制计划首先必须认真学习这些文件,并以它作为编制计划的依据之一。

(2)分析报告期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期计划完成情况是编制计划的参照标准。无论计划完成与否,都应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完成得好的应总结经验,未完成的应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编制计划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对下期目标的影响。

(3)调查研究市场环境,进行市场预测。调查研究当前和未来的市场环境,并对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制定好计划的关键。市场环境调查的内容包括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的活动及发展动向、顾客需求及变化、制造厂商的生产状况及产品更新等。在定性调查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得到量化数据,为市场预测提供数据资料。市场预测是对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为确定计划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行环境分析和市场预测时,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发展势态,这种地位决定了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姿态,如果地位处于上升态势,就应采取积极进取市场的行动,否则只能采取稳住或保持策略;二是要充分估计经营风险,如果风险较大,应在编制计划时,考虑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使用风险隔离技术实行多种经营,采用风险结合技术寻求与他人合作,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4)内部条件分析。一份有效的经营计划,实际是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之间的一种平衡,外部要素是确定计划目标的依据,内部要素则是实现计划目标的保证条件,只有内外协调平衡,制定的计划才有可行性。因此,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的主客观条件对保证计划实现是十分重要的。内部条件分析要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并进行认真分析。这不仅是为了使制定的计划更加合理、可行,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参与意识,使行动方案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为实现计划目标而努力工作。内部条件分析时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的平衡,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调整内部结构。

2.计划编制阶段

计划编制阶段的任务是要形成计划文件。这一阶段主要应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计划目标。计划目标是计划方案的核心,它通常以量化的数字指标来表示。计划目标是在上述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应该说明的是,市场预测结果只是根据外部因素测算的理论值,不能直接作为计划目标,对它应根据企业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进行修正。例如,当预测值小于企业从规模效益考虑的盈亏点时,显然就不能以预测值作为计划目标,这时就应该在计划方案中采取措施,开拓新的市场,扩大经营规模,保证企业必需的盈利水平。

确定目标时必须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可用社会责任目标来表示,如企业对用户的满足水平、服务质量、提供社会就业等。

确定目标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碍有两个。一是多目标之间的协调,二是目标风险性的估计。

多目标之间的协调是指相互矛盾的目标之间的协调。如企业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之间、数量目标与质量目标之间、企业整体目标与职工利益目标之间等经常是矛盾的,确定目标时应协调好这些矛盾。矛盾是辩证统一的,是可以转化的,处理得好,可以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如企业整体与职工利益之间的矛盾,使职工利益得到较多的满足时,可能更好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也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目标实现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预测和对待风险,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是在目标确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2)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是根据市场分析和预测的结果,考虑企业内部可能的条件,运用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计算出计划的主要指标。然后根据主要指标计算出其他指标,并拟订计划草案,提交经营决策部门审议。

(3)审议修改。经决策部门审议,对计划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经修改后再行审议,直至决策部门认可为止。

(4)确定编制正式计划文件。计划草案经决策部门审议认可后,按计划草案的内容和格式要求,编制出正式的计划文件。

二、计划编制的方法

流通企业计划的编制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法、比例法、动态关系法和滚动计划法。

1.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是编制计划的基本方法。平衡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局部、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和各种指标之间的平衡。综合平衡就是利用这些平衡关系来确定计划指标。正是由于综合平衡法利用了各种要素和指标间的平衡关系,所以制定的计划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下面以商品流转计划中进、销、存指标的确定来说明综合平衡方法在编制计划中的应用。

商品流转计划是反映流通企业经营规模的主要计划。商品流转计划的指标体系由购进指标、销售指标和库存指标三者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如下的平衡关系:

计划购进量+期初库存量=计划期销售量+期末库存量(5-1)

式中,期初库存量实际是报告期期末库存量,它由计划编制时的实际库存量加上在途商品和报告期剩余时间内的预计购进量减去预计销售量构成。它可看成是已知的。在商品流转计划中,销售指标是指标体系的核心,因为只有销售指标实现了,企业的经营规模才算达到,企业的利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根据上述平衡关系式,编制商品流转计划时,要以销售量来安排购进量和库存量。

销售量指标应通过市场预测、盈亏分析和内部经营能力的分析确定。有关销售量的预测和盈亏分析方法在其它课程中已有详细讨论,本书不再赘述。内部能力分析实际也是内部经营要素与经营规模的一种平衡。这一平衡使制定出来的销售指标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期末库存量根据库存控制的原理确定。根据库存控制原理,合理库存量与销售速率、进货周期、有关物流费用以及库存控制策略有关。销售速率在销售量指标已定的情况下,是可以测算出来的。进货周期和物流费用可由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然后按照一定的库存控制模型和控制策略可求得经济订货批量和合理库存量。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库存控制模型求得的只是一个经济订货批量,在进货和销售规律一定的情况下,订货批量对库存量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库存量,由于它随进货和销售活动的进行而不断变化,所以反映静止状态的合理库存量实际是不存在的,只能用最高库存量、最低库存量或平均库存量来表示。但由于一个企业经营的商品往往有很多品种,各种商品进货和销售的状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从总体上看,库存量的波动并不大,这就产生了一种静止的合理库存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平均库存量。

根据以上分析,计划期的商品购进指标即可由式(5-1)所示的平衡关系式求得。

2.比例法

它是以历史上形成的有关指标之间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结合计划期内因素的变动情况来推算相关指标的一种计划编制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结构性计划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确定,效果最佳。如编制商品品种结构计划时,通常采用这种方法,其计算方法是:

某类商品计划销售额=计划期商品销售总额×某类商品占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

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历史上形成的比例关系要具有稳定性,不是忽高忽低,否则不宜采用;二是对计划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要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历史上形成的比例进行恰当的调整。

3.动态关系法

此方法是利用某种指标在历史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考虑计划期内的变化因素,确定计划指标的一种方法。计划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计划期某项指标=报告期该项指标完成数×(1+计划期该项指标增长比例%)

这一方法的关键是确定计划期内指标增长比例,它由指标变化的规律性和计划期内影响因素的变化决定。

4.滚动计划法

前面讨论的计划编制方法,都是一些静态的方法。即在计划编制出来以后,一般是保持不变的,只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才作适当调整,是一种事后控制。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在计划编制时是难以预料的,这就要求计划应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能不断地进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滚动计划法就是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

滚动计划法,是指每次制定计划时,在原有基础上把计划期向前推进一个执行期,并以最近执行期的计划执行情况和对环境因素的分析为依据,修订新一周期计划,这是一种动态计划编制方法。

滚动计划法由于是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修订新一周期的计划,新计划周期包括原计划周期中未执行的部分。对一个

执行期的计划来说,它要经过多次修订后才进入执行阶段。因此,这种方法编制的计划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考虑了外部环境的变化,使计划更加切合实际。

滚动计划法还采取远粗近细,逐步逼近的方法。滚动计划法将计划期分成若干执行期(一般分成3~5个执行期),制定计划时,由于离制定计划时间较远的执行期其环境因素难以准确测定,计划指标和行动措施只能比较粗略;离制定计划近的执行期,影响因素比较容易掌握,计划方案则考虑得比较细致。随着滚动过程的不断进行,远的执行期逐步变近,由于计划的多次修订,计划方案也就逐步逼近实际了。

下面以图示方式说明用滚动计划法修订计划的过程,如图6?1所示。

1~4月份计划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

细较细较粗粗

一月计划

完成情况

完成与计划修正因素

计划差异差异环境经营方针

分析变化调整

2~5月份计划

二月三月四月五月

细较细较粗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