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秋天的怀念复习试题(含答案)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秋天的怀念复习试题(含答案)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秋天的怀念复习试题(含答案)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秋天的怀念复

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樵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93.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 “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 “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 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94.结合选文和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95.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

93.答案:“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94.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95.答案示例:示例一:“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其中“比我还敏感”,反映母亲怕勾起“我”的烦恼,也说明其内心比“我”更沉重。或“悄悄地”,表现母亲为自己的大意而后悔,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痛苦。示例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表现了对儿子呵护的无微不至。

【解析】

93.试题分析:注意题中提示的信息“三次看花”“生活态度”,根据前一个信息点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三次看花”有关的内容,抓住关键的描写内容如“暴怒无常”“看树叶飘落”等,从中分析所表现的“我”的“生活态度”。

94.试题分析:阅读文段,回顾原文内容,了解作者的遭遇和母亲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从母亲的角度来分析其对儿子的期盼,即可解答本题。

95.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感知能力。抓住题中的提示答点“语言质朴而含蕴深厚”,从文中梳理语句,举一例从文字的表现和内涵两方面来分析评价。

田野上的白发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96.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两件让“我”心痛的事,请简要概括

97.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按要求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人物描写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99.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

96.(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97.“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秧苗的动态之美;“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能干、吃苦耐劳。句中“跪”、“艰难”“爬行”这三个词写出母亲此时体力不支和劳累,突出母亲插秧的艰难,表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坚强。

98.母亲是一个能干、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的人。

99.“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

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解析】

【分析】

9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章第②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第⑦⑧段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乐观;第⑨段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又表现出她的慈祥.根据这些理解整理出答案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97.本题考查文中主要事件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让我心痛的事件,并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两件事可分别概括为:母亲深夜敲盆赶鼠;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9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选准句子的赏析点,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第①句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的美,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第②句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跪”、“艰难”这两个词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生动再现了母亲的坚强。

9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全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分析判断。本文的标题是“母亲的白发”,全文围绕“白发”组材,表达对“白发”母亲的赞美,可以看出“白发”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白发”也正是母亲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白

发”,是为了突出母亲的勤劳,表达对母亲的赞美。

【小题5】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辨析能力,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D项,“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不准确,因为文章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故选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