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理解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理解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阅读理解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三个词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啊!
先来说说知足吧!就像我那次出去旅游,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吃到了当地的美食,那一刻我就特别知足。

知足不就是珍惜已经拥有的,对生活中的小确幸心怀感激吗?比如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温暖的家庭,这都是值得知足的呀!知足能让我们内心平静,享受当下的美好,难道不是吗?
而知不足呢,则像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好比我之前学画画,画了好久还是感觉技不如人,这就是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呀。

知不足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吗?想想看,要是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完美无缺,那还怎么进步呢?
至于不知足,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好的,但我觉得也未必全是坏事呀!这就好像运动员们追求更好的成绩,科学家们探索未知的领域。

我的朋友小李就是这样,他已经在工作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他就是不知足,还想挑战更高的目标。

这种不知足让他充满了动力和激情啊!
知足让我们快乐,知不足让我们成长,不知足让我们奋进。

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在这三者之间平衡和转换吗?我们既不能过于知足而停滞不前,也不
能一味不知足而变得贪婪,更不能忽视知不足而盲目自信。

我们要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追求进步,在不知足中勇敢前行。

所以啊,我们都要学会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

知足知不足实用文本阅读原文及答案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

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柴庄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柴庄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柴庄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闲的视镜汪涌豪①“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谓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

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

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②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

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

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

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故《礼记》有《仲尼燕居》和《孔子闲居》,一者“善而不倦”,一者“倦而不亵”。

③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④道家于此,贡献尤巨。

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

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

其代表人物如庄子,不但常用“闲”指称人的闲暇,如《庄子?知北游》篇之“今日晏闲,敢问至道”,《天地》篇之“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寓言》篇之“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等等,更用此来指称人由“身闲”而及“心闲”的精神性活动,如《天道》篇有“以此退居闲游,则江海山林之士服”,《知北篇》有“尝相与无为乎,淡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刻意》篇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解析)

【寒假阅读提升】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三)(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

【例题精析】例: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史记》)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_______(2)今也则亡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2)门人益.亲_________(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4)不贰过._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迁怒,不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那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蚤同早亡同无2.哀痛到了极点更谁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通假字的识别,只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无误理解句中通假字。

“发尽白,蚤死”意思是头发全都花白了,死得很早。

由此可得出“蚤”同“早”。

此外,“亡”在文言文中通常作通假字,再结合句子的意思,我们就能得出“亡”同“无”,是没有的意思。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

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

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

邢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而齐灭邢。

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

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

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

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

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

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材料二: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知足知不足阅读理解附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理解附答案

知足知不足阅读理解附答案季羡林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意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假如每个人都能满意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担心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舞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值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把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牵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商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缺乏,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缺乏,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异。

这里所谓“缺乏”,指的是“缺乏之处”,“不够完善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简单,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就拿如今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慧——这能算得上聪慧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长进。

由于,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上17短文二篇含解析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上17短文二篇含解析

17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陶弘景(1)学习比较阅读。

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均为写景散文,其中也都有“值得与言”的朋友,题材相似,但语言风格、情感表达都有很大差别。

将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领略不同的审美风格,理解美感与个人心境的关联,学习不同的景物描写技巧。

(2)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文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原意为:奇丽,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2. 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____________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____________④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答谢中书书.书F:__________(2)古来共.谈共F:__________(3)高峰入.云入F:__________(4)清流见.底见F:__________(5)五色交辉..交:___________辉:____________(6)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俱F:___________(7)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__(8)猿鸟乱.鸣乱F:___________(9)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2016(10)沉鳞竞...跃沉鳞:__________竞F: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1)山川之.美____________(2)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___(3)自康乐以.来 ____________(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二、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以寥寥八字,由仰观、俯视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①日前,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走上新的岗位,要始终记得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名利踩在脚下、把百姓装在心中、把本色进行到底,记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②这番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它提醒得及时,说得实在,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为官、为人和为业很有启发。

③做官知足,这既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

现在有一些干部热衷于做官、满足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瘾”十足。

有的精心设计自己的当官路线图,步步为营、“小步快跑”;有的看到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提拔了,就眼红心热、坐立不安;还有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急于“走人”,甚至伸手“跑官要官”,人们为其画像: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

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

④做官要知足,就应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克服官本位。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的“官”更多意味着一份责任和奉献,意味着一种风险和挑战。

做官绝不是做老爷,更不可以谋一己私利。

“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外云卷云舒”,只有看淡名利,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扛起肩上的职责,尽到一个人民公仆应尽的本分。

⑤做人知不足,这既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自觉。

人生在世,说到底得凭做人而安身立命。

一些干部总是自我感觉很好,常常孤芳自
赏、自以为是,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有的盲目自大,有的盲目自我,还有的盲目自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对,是不是“改得了”、能战胜。

⑥古人云:“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做人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觉,常常以人为镜,照差距;以事为例,看不足;以己为训,查过错。

人不怕有过错、有不足,就怕错过了知错、纠错,知不足、改不足的机会。

做人知不足,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美好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少犯错误的人,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⑦做事不知足,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

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不同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会有不同的追求。

有人视之为事业甚至生命,但也有人做“公事”懒洋洋,干私活打冲锋;对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人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有一股子劲,时间一久,便开始懈怠,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失败,更是变得无精打采起来。

⑧做事不知足,需要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扑下身子想干事。

当前,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既快速发展,又矛盾集中的新阶段,有大量的事情要去破题、破解,迫切需要一大批对工作有热情、对事业有激情的人去推动,迫切需要一大批做事情不知足、做工作不满足的人去开拓,齐心协力地攻坚克难、打开新局面。

⑨知足者乐,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进。

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
做事不知足,才会内心和谐快乐,个人成长进步,事业兴旺发达。

19.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0.文章开头引用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的话有何作用21.文章第⑦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9.作者的观点:“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或者“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才会内心和谐快乐,个人成长进步,事业兴旺发达。


20.文章开头引用一位老同志对换届提拔的干部说的话作用:引出本文的论点“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还可以作为道理论据,证明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更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

从生活中实际问题谈起能使文章更通俗易懂,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21.文章第⑦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列举了有人视工作为事业甚至生命,和有人做“公事”懒洋洋,千私活打冲锋;对工作马马虎虎等现象作对比。

突出强调了“做事不知足,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这一分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