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制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土地使用权制度》课件

土地使用权具有排他性,即 使用者依法独占土地,排除 他人干涉。
土地使用权是有期限的,根 据土地用途和政策规定,期 限长短不同。
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 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等。
土地使用权的分类
住宅用地使用权
主要用于建设住宅,满 足居民居住需求。
工业用地使用权
主要用于建设工业厂房 、仓库等,满足产业发 展需求。
土地使用权的抵押制度
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流转,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允许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物,为农业 生产经营者提供融资渠道。
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制度
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规范租赁 行为,保护租赁双方的权益。
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创新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制
将土地使用权量化成股份,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实现土 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经营。
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与续期
土地使用权的年限
根据土地用途不同,土地使用权的年限也有所不同。例如, 住宅用地使用权的年限一般为70年,商业用地为40年,工业 用地为50年等。
土地使用权的续期
在土地使用权到期前,土地使用权人可以向相关部门申请续 期。一般情况下,如果土地使用权人在使用期内合理利用土 地,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续期。
商业用地使用权
主要用于建设商业设施 ,如商场、酒店等,满 足商业活动需求。
公共设施用地使用权
主要用于建设公共设施 ,如学校、医院、公园 等,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
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A
建国初期
土地改革时期,实行土地公有制,农民拥有土 地使用权。
改革开放后
Hale Waihona Puke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承包经营 权。
中国的土地制度(精选)共48页PPT

中国的土地制度(精选)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研究的意义和议题
• 意义:土地是稀缺的生产要素,是农业最 基本的生产要素,研究土地制度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 议题:现行农地制度——家庭承包制 • 怎样产生的? • 为什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 • 为什么需要发展完善? • 发展完善的方向?
对前所未有的创举,方向是正确的。
合作化后期犯了“左”的错误: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划一,背离了自愿 原则,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公有制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公有制实现形式 的选择(集体统一经营)则是错误的。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问题
农业劳动质量显现的滞后性使每一个生产 环节上的劳动者均具有“偷懒”的激励。
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监督非常困难 “工分”不能准确反映劳动的质量和数量,
必然导致“出工不出力”。 结局:人民公社的计量和监督困难,必然
使“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泛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依据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气候干旱,土
地贫瘠,人烟 汉代稀少。畜牧业
的 四 大
最发达的经济区。 原因:气候温和, 土壤肥沃,地势平 坦;开发较早,人 口稠密。
经 济
特点:多样性、经
区
济发展不平衡。
分
布 山地多,气候炎热图 潮来自,容易得病。水田为主,比较落
后。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商周时期井田制
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原始社会土地实行 公有制,你如何理 解这种土地的公有 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商周时期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东汉—唐代:田庄经济
聚族而居
特点
农民与庄主有依附关系 有私人武装
自给自足
宋代: “不抑兼并”
明清:日益普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动动脑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 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 是合法的,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2.封建经济的发展。 3.土地收益高——兼并的原动力。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
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气候干旱,土
地贫瘠,人烟 汉代稀少。畜牧业
的 四 大
最发达的经济区。 原因:气候温和, 土壤肥沃,地势平 坦;开发较早,人 口稠密。
经 济
特点:多样性、经
区
济发展不平衡。
分
布 山地多,气候炎热图 潮来自,容易得病。水田为主,比较落
后。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商周时期井田制
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原始社会土地实行 公有制,你如何理 解这种土地的公有 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商周时期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东汉—唐代:田庄经济
聚族而居
特点
农民与庄主有依附关系 有私人武装
自给自足
宋代: “不抑兼并”
明清:日益普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ppt
动动脑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 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 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 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买卖 是合法的,使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2.封建经济的发展。 3.土地收益高——兼并的原动力。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
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第三章土地所有权ppt课件全

• 3、封建社会(战国—1840) • 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 ①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②君主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所有制(豪强地主
、士族地主)
• 4、清末民初(1840—1924) •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体 • (1)太平天国 (2)辛亥革命
• 5、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 目的;政策;影响
• 2、 集体土地所有权 • (1)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
有的除外; • (2)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 •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民集体,依农民集体的所
属不同,可以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划分为三种: • (1)农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2)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3)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
第三章 土地所有权
•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 • 第三节 土地他项权利
第一节 土地制度概述
• 一、土地制度概述
•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土地方面
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 二、我国土地制度沿革 •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夏商—春秋末年)
• (1)实质 • (2)表现 • (3)内容 • (4)瓦解
• 6、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 7、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 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 ①目的 ②影响 •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 ①目的 ②影响
• 8、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 目的;政策;影响;认识
• 3、土地所有权禁止交易。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ppt

▪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12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 进步。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一、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10
画面四: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 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 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1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594BC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 秦国商鞅变法等
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 2 “除井田,民得买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12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 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 进步。
海禁与闭关政策
一、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1.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中西方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10
画面四: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 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 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 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4、原因 (1)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5、历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1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历史 时期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土地制度变化的情况
表现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田开始出现。 “公田”被抛荒
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税制改革: 客观承认土地私有权 加速井田制瓦解
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594BC
各国变法运动: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 秦国商鞅变法等
有制给予全面肯定,最终确立起 2 “除井田,民得买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中国土地制度史》课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奴隶制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
添加 标题
定义: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封建社会中封建国 家将土地分封给宗亲和功臣,并允许其世代 承袭,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种制度。
添加 标题
特点:封建土地制度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 料,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农民 依附于地主,受其剥削和压迫。
添加 标题
• a.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 b.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新的土地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六章
中国现代土地制度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的合法权益。
土地制度的信息 化: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土 地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土地信息的
共享和利用。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土地制度改革的目 标:实现土地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 向:推动土地流转 和规模化经营
土地制度改革的具 体措施:完善土地 法律法规,加强土 地监管和执法力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 义:促进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制 度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通过 改革,可以更好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 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演变: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 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逐渐演变为明 清时期的租佃制。
奴隶制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
添加 标题
定义: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封建社会中封建国 家将土地分封给宗亲和功臣,并允许其世代 承袭,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一种制度。
添加 标题
特点:封建土地制度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 料,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农民 依附于地主,受其剥削和压迫。
添加 标题
• a.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 b.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新的土地制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 c.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新的土地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使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六章
中国现代土地制度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的合法权益。
土地制度的信息 化: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土 地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土地信息的
共享和利用。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土地制度改革的目 标:实现土地资源 的合理配置和高效 利用
土地制度改革的方 向:推动土地流转 和规模化经营
土地制度改革的具 体措施:完善土地 法律法规,加强土 地监管和执法力度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 义:促进农业现代 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未来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制 度改革可以优化资源配 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农民权益:通过 改革,可以更好地保 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土地 制度改革可以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演变: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漫长 的发展过程,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 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逐渐演变为明 清时期的租佃制。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最终PPt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些土地法,奠定了我国社 会主义土地制度的继承,从此,我国实现了社 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即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农 民集体,除少量土地的使用权(如宅基地、自 留地等)可以归个人所有外,大部分土地的使 用权也实行公有。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
《土地改革法》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 颁布,共6章40条,其适用对象为一般农村, 其基本内容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在规定国有土地种类的同时,还规定了 土地的征收、没收、分配以及特殊土地问题的 处理。规定除将没收、征收的土地归国有外, 其余按人口分给农民,并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 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权证,并承认一切土地 所有者有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 国有土地的经营者不得将土地出租、出卖和荒 废,不用时,要交还国家,对土地改革前的土 地契约,一律废除;
1929年,毛泽东在赣南兴国县主持制定 的《兴国土地法》,是借鉴《井冈山土 地法》的经验而制定的,规定“没收一 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1 年11月,全国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 大会在瑞金召开,通过《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土地法》,这是工农民主政权制定 施行时间最长。贯彻地区最广、影响也 最大的土地法,其基本思想是废除封建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分配给贫雇农。
1962年9月,中共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 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 案)(通称“六十条”)规定:生产队所有的土地 为生产队范围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 留山、宅基地,这些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未 经县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 不得占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水面和草原,归 生产队所有比较有利的,都归生产队所有;生 产队有权在本队范围内,开垦荒地、经营荒山 和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但应不破坏 水土保持,不破坏山林,不破坏草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没收地 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对于地主分子,同样分给一定 数量的土地,让其在劳动中改造为新人。
1950年6月30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改革法》标志了新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 基本方针。新中国力图通过土地改革,废除民国 时期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 制,“使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 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 每年向地主缴纳的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形成了自耕农所有制。在这一时期,农民不仅获 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 买卖和出租”。(《土地改革法》第30条)新中国 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真正赋予了农民对于土地 流转的权利,但这个时期比较短。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 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关于在各级人 民政府内设土改委员会和组织各级农协直 接领导土改运动的指示》,开始在新解放 区分批实行土改的准备工作。党中央明确 规定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 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 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秦国的名田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建立严密的户籍 制度所有人口均需登记在册;第二,士兵在战斗中杀 敌1 名,就可获得1 级爵位,并增加1 顷田和9 亩宅。秦 国这里的宅,显然是指一块面积为9亩的宅地,而不是一 套住宅。第三,每获得1 级爵位,就可以向官府申请1 名 庶子。第四,爵位在五大夫以上者,享有数量不等的 “税邑”。五大夫享有300 户的“税邑”;原来是五大 夫并享有300 户税邑的,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00 户。 税邑是指从某一地区的农民中划出若干户,其赋税由有 爵者享用,而不是上缴国库。这些农户仍然由当地官府 管理,有爵者只是衣食租税,并不占有税邑内的土地和 农民。第五,拥有600 户税邑的五大夫,以及爵位高于 五大夫者,还可以养“客”。第六,由于爵位只能降等 继承,决定了与爵位挂钩的田宅和其他各项待遇都不可 能世代享用。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 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减少变法中的阻力,贵族的既得 利益不可能一夜之间被剥夺,而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的。”
封建地主所有制
秦汉以后,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 方式的改进,农业人口基数不断上升,逐 渐 形成了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农村 土地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期的清末民初之际
井冈山土地法
1928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 党颁布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村改革 的法律文件——《井冈山土地法》,规定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乡 为单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禁止买 卖。”
兴国县土地法
但后因自耕农对没收一切土地的做法表示 不满,而大部分农民希望拥有土地,于是 1929年4月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中把 “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 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并成为抗日战争之 前,中国共产党解决地的50%80%仍为地主所有,另有10%-15%为富农 所有。从1950年开始至今,中国先后进行 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或者说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四个时期。
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我国最早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始自夏商,成熟完善于周。 《孟子· 滕文公》:“死徙无出乡,乡田 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 也。”
名田制
以商鞅“开阡陌决裂封疆”的一系列改 革为标志,古老的井田制被彻底废除了, 领主贵族的世袭土地所有特权也随之消 亡,代之而起的是封建土地制度---名田 制。
占田制
占田制实质上是一种限田制,规定了不同 等级的贵族与官吏的占田数量的最高限额, 对世族荫附劳动力的数量加以限制,另外, 还有对普通百姓占田课田的规定
均田制
北魏于泰和九年颁布实行的均田制
均田制
均田制将土地分为露田、麻田、桑田和宅地四种。 超过十五岁者即行受田,男夫受露田四十亩,女 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可受田。但奴婢所受之田 归其主人所有,对耕牛受田数也有一最高限制。 在产麻地区,每一男丁另受麻田十亩,女丁五亩。 这两种田对于受田者来说需“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对奴婢及牛所受的田地则须随奴婢耕牛的 变动而变动。对于初次受田的人,还要另给男夫 桑(榆)田二十亩,该田一经分配“皆为世业, 终身不还”。奴婢不受世业田。超额之桑(榆) 田不必归还政府,可以自行卖与不足者,但定额 内之田不得买卖。
名田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按户籍计口授田(此所 谓名田制的由来)的同时,又按军功大小分封不 同的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国家授出的土地即 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土地可以买卖。 按户籍授田实现了国家借用土地对农民的严密控 制;凡在户籍之民皆可得一定土地,也能使民休 养生息从而国家安稳、税赋充足稳定。按军功封 赏土地的制度打破了封建贵族的世袭特权,产生 了大批的军功地主,无疑对当时的封建经济社会 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王田制、屯田制和占田制
王莽新政 推行了以抑制土地兼并为目的的王田制 :其 主要内容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禁止私人买 卖土地,将男丁不过八口的家户所占土地 限制在一“井”(九百亩)之内,超过部 分分与乡邻宗族,无地农户可按一夫一妇 受田百亩标准由国家授予土地。
屯田制可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指 组织军队开垦荒田以给军粮,民屯是指招 徕流民耕种屯田为军队或国家生产粮食。 屯田为国家所有,士兵、农民在其上耕种 要上交给国家和军队一定数量的佃租,留 下的余粮归自己,且屯田兵客不得随意离 开,否则罪及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