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都需要铜作为 原材料。
铜矿资源的分布不均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某些地区铜矿资源丰富,经济 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因为缺乏铜矿资源而发展缓慢。
铜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如某些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可能会成为铜 矿出口国,而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铜矿以满足国内需求。
湖北铜矿资源丰富,主 要分布在大冶、黄石、 十堰等地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地 壳运动、板块 碰撞等形成的 地质构造对铜 矿的形成和分 布有重要影响
岩浆活动:岩 浆活动可以形 成铜矿床,岩 浆的性质和活 动方式对铜矿 的分布有影响
地下水:地下 水可以溶解和 搬运铜元素, 形成铜矿床
气候条件:气 候条件可以影 响铜矿的氧化 和侵蚀,从而 影响铜矿的分 布
加强铜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非法开 采和盗采
推广绿色采矿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加强铜矿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加强铜矿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资源 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铜矿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挑战
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铜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铜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铜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铜矿资源的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铜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铜矿资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铜矿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铜矿资源的类型:硫化物 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 等
氧化物型铜矿的特点:品 位低、难选、储量小
安徽安庆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

安徽安庆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安庆市位于江淮平原南部,是安徽省中部,毗邻江西省赣州市。
安庆市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铜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矿产资源。
安庆铜矿床分布在该市境内多个区域,产出规模巨大,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铜矿床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以及成矿流体等,因此研究铜矿床的成因与特征,对于推动地方矿产资源的规划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对安徽安庆铜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其成因机理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其矿化规律和规模预测,并为类似铜矿床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对安庆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包括有关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2.通过岩石薄片、X光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进行安庆铜矿床的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分析。
3.对安庆铜矿床成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其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作用机理等。
4.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索安庆铜矿床的矿化规律和规模预测方法,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方法1.野外实地调查法:对安庆铜矿床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采矿现场和周围地质环境的详细观察,获取铜矿床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方面的信息。
2.矿物分析法:通过岩石薄片、X光荧光光谱仪、电子探针等多种手段进行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分析,获取矿物的分布和含量信息,为推断铜矿床成因提供依据。
3.实验模拟法:通过实验模拟的方法模拟铜矿床的成因过程,在模拟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其矿化规律和规模变化。
4.数学模型法: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安庆铜矿床的矿化规律和规模进行预测分析。
五、研究进度目前,已完成安庆铜矿床的野外实地调查,并初步获取了铜矿床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方面的数据。
接下来,将进行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点与形成环境

建立铜矿资源保护区,限制开采范围
制定铜矿资源开采标准,确保可持续开采
加强铜矿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浪费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铜矿资源开采与利用行为
铜矿资源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
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回收废铜、再生铜等方式,实现铜资源的循环利用。
可行性分析:铜矿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再生利用在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都具有可行性。
分类:铜矿资源可以根据其成因、形态和赋存状态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硫化铜矿、氧化铜矿、碳酸铜矿等类型。
特点:铜矿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同时,铜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的开采和利用方式。
添加标题
铜矿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一定的铜矿资源
亚洲的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也是重要的铜矿生产国
非洲的赞比亚和刚果(金)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是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铜矿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电子等领域
沉积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边缘地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陆相沉积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地沉积区,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变质岩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内部地区,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家
热液型铜矿:主要分布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如智利、秘鲁等国家
铜矿资源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和成矿机制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
生物作用:生物活动形成的生物沉积矿床
安徽怀宁盆地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79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安徽怀宁盆地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桂淑林(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安徽 安庆 246000)摘 要:怀宁盆地位于扬子陆块前陆带,发育在扬子板块内的前陆褶断带之上,其形成受控于郯庐断裂、头坡断裂等深大断裂。
盆地岩浆活动主要在印支期和燕山期。
自燕山期以来,盆地南北两侧伴有多期次中酸性岩浆岩侵入。
伴随着成矿作用丰富多样,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
区内已发现的铜矿点众多,成带分布。
本文分析怀宁盆地现已发现的铜矿地质特征,总结怀宁盆地铜矿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5-0079-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copper deposits in Huaining basin, Anhui ProvinceGUI Shu-lin(311 geological team of Anhu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Anqing 246000,China)Abstract: Huaining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foreland belt of Yangtze block, developed on the Foreland Fold fault belt of Yangtze plate, and its formation is controlled by deep faults such as Tanlu fault and toupo fault. The magmatic activities of the basin were mainly in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Since the Yanshanian, there have been many times of intermediate acid magmatic intrus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basin. With the abundant and diverse mineralizati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mineralization are very favorable. There are many copper deposits discovered in the area, which are distributed in be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deposits discovered in Huaining basin, and summarizes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copper deposits in Huaining basin.Keywords: copper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direction1 区域地质背景怀宁盆地位于长江北岸,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火山岩盆地中的一个。
西南天山砂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新生代河源相或泻湖相等蒸发环境下的沉积 型多金属矿床,特别是铜矿是世界同类矿床的重要类 型之一,西南天山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主要出露在 库车山前盆地、巴楚一乌恰的山前盆地)广泛发育此 类矿床,目前共发现砂岩型铜矿床(点)60多处,不少 矿床中伴生有金、银等有益元素。 1
北山地层区及塔里木地层区,区内地层从元古界到新 生界均有分布,其中第三系砂岩在研究区广泛分布。 区内构造线以北东一南西向为主。主要断裂有 乌恰断裂、费尔干纳断裂、买丹一他乌断裂等,其中乌 恰断裂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分布。 区内岩浆岩出露面积较小,以花岗岩为主。
研究区在中生代晚期,沉积盆地相继形成,以河 湖相沉积为主,物源为古天山及柯坪古陆区的老地 层。白垩纪在托云盆地沉积一套山麓相一河澳相砂 岩夹凝灰岩、灰岩。第三纪早期山体强烈台升,盆地 进一步扩大,物源区剥蚀加剧,含铜高背景的古地层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万 方数据
1.2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研究区处于塔里木一南疆地层大区之中南天山一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研究区内已发现的铜矿床(点)分布于天山褐皱
1.1区域地质概况
带南部和塔里木地台北部(图1),不同构造单元的演 化特点对成矿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图1
西南天山构造单元分区
1.构造单元编号;2.火山岩型铜矿点;3.喷流沉积型铜、铅锌矿点;4.砂岩铜矿点. Ⅲ2一伊犁微板块;Ⅲ,一哈尔克地槽褶皱带;Ⅲ3一哈尔克山复背斜;Ⅲl一尤路都斯山问坳陷;m・一天山南脉地槽裙皱带, Ⅲj一东阿赖复向斜IⅢi-一巴苏洪复背斜;Ⅲi一迈丹复向斜;ⅢI|一阏库拉复背斜;Ⅲi一霍拉山复向斜;Ⅲ}一额尔宾山复背斜; Ⅲj.一克孜勒塔格复向斜IⅢi_一托云山问坳陷IⅢi一博斯腾湖山问坳陷;mjo一库米什山间坳陷;Ⅳ塔里木地块.
西藏扎囊县朗达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

西藏扎囊县朗达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初探扎囊县朗达铜矿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扎囊县东南部,是一处以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
该区域属于喜马拉雅运动带,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冰川覆盖面积广。
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主要有喜马拉雅岩体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捕获构造。
朗达铜矿主要是由斜长花岗岩侵入,与寒武系石英岩接触,形成富含铜的矿体。
通过地质调查和矿体样品分析,朗达铜矿的矿石类型主要包括石英脉型、蚀变带型和岩浆型。
其中,石英脉型是该矿区最为普遍的矿体类型。
石英脉型矿体一般由细颗粒状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白钨矿和产状不定的黄铜石等矿物组成。
蚀变带型是指矿脉经历了较强的晚期蚀变作用形成的矿脉类型,矿脉中主要矿物有绿泥石、白钨矿和黄铜矿等。
岩浆型则是指矿体和岩浆有着密切关系的矿体类型,主要包括了线状、接触状和片状的矿脉,矿物组成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和黄铜石等。
朗达铜矿的找矿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对该矿床的深入探测和开发有着较高的期望。
据矿床勘探结果显示,朗达铜矿的铜资源丰富,铜矿平均品位在0.7%左右,是目前国内同类矿床的平均品位水平。
另外,该区域还存在大量的钨、铜、银等多金属资源,多金属成矿的远景十分明朗。
针对朗达铜矿的找矿前景和深入开发,目前需要通过以下方面加强勘探和研究:一是加强地质调查,发现更多的矿化点和矿体;二是加强矿物学研究,探究各种矿物的赋存状态和成因;三是加强地球化学研究,了解矿床的物源来源和富集机制;四是加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提高对矿体的探测能力和深度。
综上所述,扎囊县朗达铜矿是一处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地质构造复杂,但矿体类型较为丰富。
该矿的找矿前景广阔,目前需加强勘探和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扎囊县朗达铜矿是一处以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该矿床的特点和找矿前景。
以下是相关数据和分析:1.矿床类型和主要矿物组成:朗达铜矿主要是由斜长花岗岩侵入,形成富含铜的矿体。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梅笑冬摘要: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于铜山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找到最适合找寻铜矿资源、开采资源的主要方式,从而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的质量。
因此,本文对于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合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在矿产资源当中,铜矿可以说是其资源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全球的铜矿总储量已经超出了6亿吨,拥有最多的铜矿储量国家就是智利,占据着世界铜矿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这也为我国的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使我国具有很多含量丰富的铜矿区,且铜矿资源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泛,这就需要我国对铜山铜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多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有效的帮助。
1 铜山区域的总体构造铜陵-贵池断裂带介于江南地轴和淮阳古陆期间,其中以铜陵-贵池破裂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北东向展开特征,其中包括近东西向、近北南向三组破裂。
根据断裂构造分析,铜山―神山地区被三条区域性主干构造所分割,其中北西侧分为长江扭曲断层破碎带,东侧为殷江―葛公断层,朝向南方呈北向东,北部近南北向;南西侧为吴田―王塥断层,呈北西西向伸展,错位约五公里,使得整个地块被切割成一个三角形,面积约一百五十余平方千米。
铜陵铜山铜矿的矿区是一座老矿山,从解放前夕开始进行地质工作,前后勘查工作经历了6个阶段。
故在矿山历史上逐步将各阶段勘查地区变为了铜山铜矿的各个矿段,即铜山矿段、前山矿段、前山南矿段、岩山吴矿段。
铜山铜矿矿区位于铜山弧形构造的转折处,姥山背斜的南翼,北山蓬向斜的深部。
在此弧形构造地段,为应力相对集中区,表现逆断层及正断层及其发育。
受其深大断裂控制作用,在其内构造总体表现为南东向突出的弧形构造特征,反映了该区域特有地质及构造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金)矿,产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带环境。
(四)中国铜矿成矿演化与中国地壳性质和大地构造发展有关中国陆壳是在几个古板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以古老的陆块为核心,以不同时代增生褶皱带为边缘,向外逐渐增生和发展,而导致了火山-深成岩浆岩类、沉积岩系及有关类型大中型铜矿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
因此,中国大中型铜矿多出现在地台边缘、增生褶皱带边缘和陆内断裂拗陷带边缘(王之田等,1994)。
由于中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演化特点,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矿床形成后又经后期改造或变质作用,出现继承、叠加、共存等现象。
因而在一个成矿集中区里形成一些多因复成矿床或共生矿床,并伴生多种组分,导致中国铜矿单一矿床少,共生矿床多。
(五)中国铜矿两大成矿系列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成矿系列(裴荣富,1990):一是与构造-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夕卡岩型铁-铜(金)矿床→斑岩型铜(钼、金)矿床→脉状铜矿床。
二是与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铜-金矿床→沉积岩容矿铜(铅锌)矿床。
(六)小岩体成大矿中国铜矿,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夕卡岩型铜矿以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基本上是与小岩体成矿有关。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斑岩体主要以多期次高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岩体出露面积<0.5km2的占32.5%,0.5~1km2的占25%,1~5km2的占20%,5~10km2的占15%,>10km2的仅占7.5%(芮宗瑶等,1993)。
如超大型铜矿德兴矿田的铜厂、朱砂红、富家坞三个矿床的斑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分别为0.7km2、0.06km2、0.16km2;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的斑岩体出露面积0.5km2。
一些大中型夕卡岩铜矿床也是小岩体成矿,如安徽铜官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1.5km2,湖北封山洞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72km2,江西武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6km2,云南个旧卡房新山铜锡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32km 2。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也很小。
据汤中立统计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一般都在0.1km2以下,只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甘肃金川矿床、吉林赤柏松矿床、广西大坡岭矿床),而且小岩体含矿率又高,如金川矿床的岩体含矿率为47%,新疆喀拉通克一号岩体含矿率60%,吉林红旗岭岩体含矿率96%。
这些特点与国外同类或类似的矿床显著不同。
二、矿床类型(一)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
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
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
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3.7.5),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表3.7.4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二)矿床类型简述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
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表3.7.5中国铜矿床分类1.斑岩型铜(钼)矿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其成矿特点:(1) 成岩成矿时代较新东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北大断裂的西北侧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199~112Ma。
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
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292~245Ma;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的内蒙古东部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188~182Ma。
西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
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55~35Ma,马拉松多斑岩铜矿33.2Ma,多霞松多斑岩铜矿30.9Ma。
(2) 成矿岩石基本特征多数矿床的成矿岩体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其次是碱钙性系列。
其中包括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其他花岗质岩石。
与矿化有关62%~68%的成矿最佳。
岩石化学从中的花岗质岩石的化学成分以SiO2性→中酸性→酸性,相应的矿石建造为Cu(Fe)→Cu(Au)→Cu(Mo)→Cu(Sn),岩浆分异指数对应从60%变为92%。
(3) 围岩蚀变分早、中、晚期早期蚀变包括钾硅酸盐交代岩、钾质角岩和部分镁-钙夕卡岩;中期蚀变包括绢英岩、黄铁绢英岩、青磐岩和湿夕卡岩;晚期蚀变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浊沸石-硫酸盐交代岩等。
(4) 次生作用不发育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铜矿石品位得到进一步富集而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富矿。
次生富集带多数是形成高品位的辉铜矿矿层,开采经济价值巨大。
然而,中国斑岩型铜矿多数矿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可谓先天不足,因而多数矿床是大型贫矿,铜品位一般在0.5%左右。
2.夕卡岩型铜矿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