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6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3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3

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第一课时《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教科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第一节《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为数不多的纯理论性内容,同时也是对前课“规则与秩序”内容的深化,对法律特征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宏观概念,提高理论素养,逐步树立用理论指导行为的观念,并且用“特殊”二字让学生明白法律和前课所学习的其他规则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树立起重视法律、尊重法律的观念,进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

3、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特征并能正确认识法律,区分法律与道德规范及其他规则。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这种特殊规则的起源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教学重点:法律的特征5、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不足以完全掌握纯理论的专业知识,对法律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案件或某个法律条文,是零散的,没有条理的,因此在讲授中需要由浅入深,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理解,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起初步的宏观法律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起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的观念,也为今后的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剧情表演五、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相关视频资料、背景音乐及图片。

2、教师制作课件。

3、学生收集关于“法”的传说和关于“律”的解释的相关资料。

4、学生编排案例剧情。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法律的三个特征;2、能够区别法律与其他规范、规则――特别是道德规范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法律的基本特征难点:1、法律与其他规则的相同与区别2、法律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规则的分类二、揭示本节目标:这节开始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正式的、强制性的特殊规则――法律。

这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法律的含义、法律的特征、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系)。

三、新授:1、法律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法律的含义,并说明法律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法律的特征。

师:正是由于法律所具有的特征,因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

2、法律的特征(为何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⑴、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本质)师:材料中提到了一部有名的法律,叫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师:这是“公平的法律”吗?(对奴隶主是,对奴隶不是。

)法典中的一些规定说明什么?(该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体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想法和意志。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法律都是如此。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 (学生划出)⑵、法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

(法律的产生)师:国家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

(板书)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原来没有的(制定),一个是原来已经存在的(认可),只有经过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主席以主席令的形式公布后才是法律。

所以法律又称为“国法”。

⑶、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依靠力量)。

师:什么是国家强制力?(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

(板书)为什么这样呢?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⑷、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通约束力。

师:全体成员包括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所有人。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法律与其他规则(道德)的相同点和区别:四、小结本节内容。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5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5

法律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尊重法律的情感。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含义,理解法律的特征;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3.知识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的材料,制作PPT。

学生准备:了解基本法律常识,搜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社会法治案件,准备小组展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总是期望和平美好的生活环境,可是生活中总有很多不和谐因素,如吸毒、偷盗、抢劫等,那么是谁保护我们免遭风雨、平平安安;支持你向困难挑战,消除你心里的怕?【学生回答】法律。

【教学过渡】正常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纪律和道德的约束,还需要一种特殊的规则——法律的保障和约束。

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善用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有序、和谐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与生活》。

讲授新课环节一:追根溯源识法律【呈现课件】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联盟生息在黄河流域。

该部落联盟首领舜委任皋陶为司法官。

皋陶正直无私,执法公正,非常受人爱戴。

他在处理案件时,若有疑难,就令人牵出一头神兽帮助断案,该神兽名“廌”。

【教师引导】这当然是一个传说,那么究竟什么是法律呢?法律又是谁来制定的呢?先让我们从几个案例谈起吧。

【呈现课件】●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010年8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提请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刑法修正案草案把“醉酒驾驶”定为犯罪;将飙车,情节恶劣的,定为犯罪。

●2011年,我国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者是谁?【学生交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教案_12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无序与有序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教案_12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复习法律与生活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法律的特殊性,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观念;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目标)理解法律的特征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法治素养和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法律的特征。

2、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法律的特征。

2、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习环节(课件展示)1.知识梳理:回顾基础知识。

2.案列剖析:重点热点结合点。

3.考点链接:试题解析。

4.课堂练习。

环节一:知识梳理(课件展示)●法律的含义?●法律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法律强制性的表现?●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展示)1.法律的含义?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法律靠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强制性的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合法行为的保护。

4.生活需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小结:(1)法律伴随人的一生。

(2)法律为生活保驾护航。

(3)法律保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

画龙点睛环节二:时政点击(课件展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1、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者是谁?法律与生活法律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启示:作为青少年,应与法同行,自觉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安全的保障使我们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生活需要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上述材料体现了法律的什么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课堂练习:(课件展示)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2015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试题)法治社会岂容“特殊公民”,告诉我们( C )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可适当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B.特殊人物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我国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 (2015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试题)下边漫画表明( B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2015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试题)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9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9

对校园暴力say no(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知道校园暴力中不存在受害者,以及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同时提升学生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学生知法懂法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学校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增长技能的殿堂,她也被很多文人墨客称之为独特的一方净土,然而,最近一些事情的发生,使得学校这片净土受到了一些污染,也为学校披上了一层阴霾。

天真、无邪、希望和能力无限曾经是青少年的代名词,然而现在,打架、斗殴、暴力却与一些青少年联系在了一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对校园暴力say no。

课程讲解:1、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在校园内、外发生的目标直接或间接指向青少年学生,以辱骂、打斗、抢劫等各种暴力方式攻击,并造成学生在身体、心理、财产等方面损失的一切行为。

(三个关键点)判断下面的例子是否属于校园暴力?放学后,你走在回家的路上,遇上了你们学校的的高年级同学,他没有来由的就把你暴打一顿,这算不算是校园暴力呢?(属于)2、校园暴力的分类校园暴力行为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形式:(1)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

(2)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包括孤立(校园冷暴力),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3)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抢东西、强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思考:你听到或遇到过哪些校园暴力现象?1、索要其他同学的钱物2、以多欺少,以大欺小,3、为了一点小事,学生之间打架4、个别同学之间所谓的“哥们义气”5、以暴制暴……案例一:王同学和刘同学都是七年级的学生,王某叫刘某“矮冬瓜”,后来这个称呼让很多人都知道,刘同学很生气,后来因为这两人发生口角,最后刘同学抄起板凳向王同学打去,导致王同学左眼受伤,花去医药费2万多元,他自己也被判刑。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0
第七课法律初探(两课时完成)
学习过程及引导:
第一部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阅读教材56页《关于“法”的传说》一文,我们可以看出:法包含有、的意思。
2、法律不同于道德、纪律、章程、宗教戒律等,法律是一种
的社会规则。
(小结)法律是意志的体现,是由制定并认可的,是依靠保证实施,并且在范围内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并。道德规范是,是自然形成的;纪律规范是制定的;章程是制定的;宗教戒律是制定的。所有的规则都国家法律。
(2)实施力量不同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道德பைடு நூலகம்、和
的力量发挥作用,纪律和章程靠
发挥作用,宗教戒律主要靠和
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法律的作用
知识点三:法律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1、与同学说说你知道的我国现行的法律或法规
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国家的主人,法律体现了的利益和意志。
知识点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与其它的行为规范不同,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
(1)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的体现,,是由制定并认可的。
(2)法律靠保证实施,如警察、法庭和监狱等。
(3)法律对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
2、法律与其它规范比较:
(1)形成方式不同
。因此,我们要、、、。既要
,,又要依法和
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结:学习了《法律初探》这一课,我懂得了
课外链接: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

新教科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五单元 无序与有序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教案_1
知识
目标
了解法律的含义和特征,知道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
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标准、网络资源、课堂生成。
教学重点
法律的含义、特征
教学难点
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参与式教学、问题化教学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研究教材、搜集资料、拟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




课程内容
一、什么是法律(含义和特征);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三、树立法律意识。




情感
目标
感悟法律的特殊性,树立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观念;敬畏法律,尊重法律,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能力
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法律的特征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法治素养和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2.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参与学生个别小组的讨论时间过长,没法顾及到其他小组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高。
3.练习巩固环节气氛相对沉闷。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
科 目
道德与法治
年 级
七年级
册 次
下册
版 本
教科版
课 题
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
课 时
1课时
授课者
教学
理念
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导学作用,体现“学为主体,导为主法、练为主线“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学情
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对法律的了解甚少,甚至会觉得法律离他们很远,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12课《法律与生活》课件(共24张PPT)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12课《法律与生活》课件(共24张PPT)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如何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
要违反国家法律,都要负法律责任。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题模式:××领导因......严重违 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等。
(2)法律是 规定权利和义务。(法律规定人们享有 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 (3)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①在所以的规 则中,法律具有最高的强制性。②法律的强制性一 方面表现为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另一方面表现为对 合法行为的保护。)
中国官方7月29日公布消息,周永康“涉嫌严重违 纪”被立案审查。周永康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前中 央政法委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国以来立案审查的 最高级别的官员, 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 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 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 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 产。 2016年2月4日:日前,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 中央纪委对四川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严重违纪 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决定给予魏宏同志撤销党内职 务处分,由监察部报国务院批准给予其行政撤职处分, 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课堂 小结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 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规定权利 和义务 法律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 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安全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特征之一: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主要方式。 (1)国家制定法律: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 序制定各种不同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刑法》《民法通则》《教育法》等 (2)国家认可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 实际需要,对社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 则等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所 以法律又称为“国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也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在生活中要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用法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
你认为小宇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
法律可以保障我们的幸福生活
尊崇和遵守
对法律
需要我们每个人
引出观点:依法办事的要求
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小活动:守法行为调查
说一说日行生活中的守法行为有哪些?
集体讨论:你在遇到问题时,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你的解决方式是合法么?
为什么?
指点迷津:
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
陈丽的信仰是什么?
张伟为什么不相信法律?
活动六:插入名言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怎样把法律铭刻在人民心里?
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
尊崇法律
信赖法律
遵守法律
捍卫法律
这些法律,你自觉遵守了吗?
1:遵守学生行为习惯,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与法律同行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尊崇法律,相信法律,树立法律信。
能力目标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知识目标
依法办事的要求
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重点
依法办事的要求
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怎样把法律铭刻在人民心里
人民道德水平提高有什么好处
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难点
依法办事的要求
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学法
小组讨论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二月四日是什么日子么?
插入视频
讲授新课
活动一:插如图片
立法司法执法守法
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会依法办事
国无法不治
民无法不立
国家治理不能没有法律,否则,国家会败亡,人民生活也不能没有有法律,否则,个人将没有立身之地。
依法办事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2: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3: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
5: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6:不得忽视、冷落老人。
怎样才能更好的遵守?
迫切需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法治时代,并不影响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提高,有益于增强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活动三:材料
中学生小程在放学路上被两名男生堵截,这两名男生恶狠狠地向小程要钱,小程说没钱,一名男生对另一名男生说给我找块砖,他说不说实话,接着两名男生又威胁小程到底有没有钱,快掏出来,随后便开始搜小程的口袋,掏出所有的钱,往小程,头上拍了一巴掌,说:“你要是告诉别人,小心点儿。”
你认为小程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为什么?
活动五:为什么要树立法律信仰?
首先: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你真的相信法律么?
说说心里话不相信法律的同学有什么表现?
相信法律的同学有什么表现?
为什么不相信法律?
其次:当法律真正的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真实案例:陈丽(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她的家人都在法院工作,从小就听父亲、母亲讲要依法办事,做人要遵守法律,很多违法的人最终都收到了惩罚,所以他从小做事就很谨慎,从不违反任何规则。陈丽的同桌张伟(化名)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从小就受到同学和小伙伴的欺负,也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他从不相信法律,他只相信自己,他坚信只有自己强大以后,才能保护自己。
集体反思:
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必须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活动二:材料分析
小宇的爸爸原来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因债务问题公司宣布破产,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小宇的爸爸常常酗酒,每次喝醉后就拿小宇的妈妈出气,非打即骂。每当小雨哭着恳求爸爸不要打妈妈时,爸爸就冲小宇撒气。一天小雨放学回家,爸爸又喝的酩酊大醉,对小宇的妈妈破口大骂,小宇很害怕、、、
集思广益:小程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自己
家长
老师
相信法律
引出观点:依法办事的要求
好就要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活动四:树立法律信仰
谁需要树立法律信仰你or我
我们我们是谁人民
建设法治中国需要谁?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
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信仰的定义: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