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0年11月11日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及策略
深圳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兴通讯的业务领域涵盖通信设备、手机、终端等领域,提供全 面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
创新实力
中兴通讯在通信领域持续投入,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拥有众多自 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要点二
深圳市政府对总部经济的规划和 管理
深圳市政府对总部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和管理,明确 了总部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障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
深圳市人才环境分析
深圳市人才资源丰富
深圳是我国南方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满足企业 总部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02
深圳市总部经济产业结构 分析
深圳市总部经济产业结构概览
总部经济成为深圳市的重要经济支柱,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业以及其他产业领域。
深圳市的总部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的特点,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 入了强大的动力。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总部经济中 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推动深圳市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一定的差距。
优势分析
02
深圳市在政策环境、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劣势分析
03
深圳市在产业结构、用地成本等方面存在劣势,制约了总部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
05
深圳市总部经济发展趋势 与挑战
深圳市总部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预测1
01
预测2
02
03
预测3
未来深圳市总部经济将继续保持 快速发展,规模和效益将持续增 长。
深圳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 析
2023-11-06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深圳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1.04.25
【实施日期】2011.04.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统计局2011年4月25日)
2010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本地生产总值9510.9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亿元,下降1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23.36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4981.55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为0.1∶47.5∶52.4。
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362.86亿元,增长10.0%。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
售业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3%,房地产业下降5.4%。
民营经济增加值2510.56亿元,增长11.8%。
图1:2006-2010年本地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略)
表1:2010年分区本地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2006-2010年)(区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二○○六年四月目录导言 (11)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2)(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22)(二)“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机遇 (55)(三)“十一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66)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 (77)(一)指导思想 (77)(二)发展定位 (77)(三)发展目标 (77)(四)发展战略 (88)(五)主要任务 (99)三、产业发展 (1111)(一)产业结构 (1111)(二)经济集群 (1414)(三)发展措施 (1515)四、城区发展 (1919)(一)发展目标 (1919)(二)区域规划 (1919)(三)城中村改造 (2121)(四)城区管理 (2222)五、社会事业发展 (2323)(一)科技 (2323)(二)教育 (2424)(三)文化 (2424)(四)体育 (2525)(五)卫生 (2525)(六)劳动和社会保障 (2626)(七)人口和计划生育 (2727)六、和谐社区建设 (2828)(一)社区建设与管理 (2828)(二)城区安全管理 (2929)(三)精神文明建设 (2929)(四)民主法制建设 (2929)七、生态与环境建设 (3131)(一)发展目标 (3131)(二)“生态福田”建设 (3131)八、信息化建设 (3232)(一)发展目标 (3333)(二)“数字福田”建设 (3333)九、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3434)(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3535)(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3737)(三)经济体制改革 (3737)(四)市场体系创新38(四)市场体系创新38(四)市场体系创新 (3838)(五)投资体制改革 (3838)十、保障措施 (3939)附件1 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表 (11)附件2 福田区“十一五”时期重大项目表 (11)导言2006至2010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黄金机遇期,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模式,建设“和谐福田、效益福田”的关键期。
福田区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福田区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将是福田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福田区全面实施“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首先需要包括辖区民营经济在内的福田辖区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福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目前在辖区经济中所处地位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福田区发展总部经济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辖区民营经济纳入福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不仅是民营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福田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目前,福田民营经济正处于一个国家鼓励其发展,社会需要其发展,自身亦寻求发展的大好时机。
经过十多年的粗放发展后,民营经济将进入一个理性发展的时期。
根据福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发展战略要求,结合福田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经过广泛调研,组织研究制定《福田区民营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将是福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田区“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五”时期福田民营经济发展回顾“十五”时期,福田区民营经济在党的十六大“鼓励、支持和引导”政策的鼓舞下,在市、区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福田民营经济由弱小的区属经济“补充”成分逐渐成长为辖区经济的生力军,在发展规模、产值、税收、就业和推动辖区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民营企业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十五”时期,福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
到2005年12月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含个体户)11万家,占全市民营企业数量的25%,占福田辖区企业总数量90%以上。
其中公司制企业约7万家左右,占全市的43%左右,个体工商户4万家左右,约占全市的15%左右。
从企业的组织形式上看,福田区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占了63.6%,个体工商户只占36.4%,而全市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占了总民营企业数量的61.8%。
福田区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简要分析

福田区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简要分析第一篇:福田区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简要分析通胀压力显现收支消长互见—福田区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简要分析福田区140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2010年我区居民(包括户籍与非户籍家庭,下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5.75元(3276.31元/月人),比上年增长11.6%(均未剔除物价因素,下同),年人均消费●性支出29820.32元(2485.03元/月人),增长5.2%。
●一、居民收入平稳快速增长在收入方面,我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继续平稳快速增长,其中除转移性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外,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均保持一定的增幅。
1、通胀压力下工资性收入保持稳步增长2010年工资性收入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月人均2498.94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2461.57元,增长13.0%。
全年工资性收入占同期居民家庭总收入比重的69.4%,是我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进入二月份后物价处于快速上升通道,通胀压力增大,企业加薪压力随之增大,人均工资性收入得以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
2、经营环境全面好转,经营净收入强劲反弹经营净收入月人均375.46元,增长41.0%,占全年居民家庭总收入比重的10.4%。
金融风暴消散后,2010年周边经营环境全面好转,且通过经济危机的洗牌后,市场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市场体系日趋成熟,市场设施日臻完善,市场运行状况良好,市场交易保持畅旺,私营企业主及城镇个体经营者的经营净收入较上年有了较强劲的反弹。
3、“第二套房”拥有量大幅增长带动财产性收入攀升财产性收入月人均142.92元,增长62.6%,其中出租房屋收入124.51元,大幅增长75.1%。
一方面房价居高不下,令出租房房租价格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长期高房价也令投资房产的住户增多,拥有第二套房的居民显著增长,在调查户中,除现住房外,人均拥有0.28套出租房,较上年增长75.0%,人均拥有出租房面积24.46㎡,增长69.9%,令主要由出租房屋收入构成的财产性收入显著攀升。
深圳福田区支持总部经济发展项目

深圳福田区支持总部经济发展项目近年来,总部经济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各国纷纷将总部经济作为其国家战略。
总部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深圳福田区也在积极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深圳福田区的总部经济现状深圳福田区是深圳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该区位于深圳市南部,面积8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万人。
在去年的统计数据中,福田区的GDP达到了641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3%。
与此同时,福田区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1.6%。
总部经济是福田区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福田区现有企业总部3600多家,其中不少企业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像腾讯、华为、平安等大型企业都选择在福田区设立总部。
福田区的总部经济涵盖了领域广泛,包括软件、信息、金融、运营、物流等多个行业。
福田区支持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为了进一步推动福田区的总部经济发展,福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入驻福田区。
优惠政策福田区实行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房租补贴、人才引进、资金补贴等。
其中,税收优惠是福田区支持总部经济的核心措施之一。
福田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同时还采取了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措施。
人才引进人才是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福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福田区工作和生活。
福田区政府采取的人才引进政策包括给予高端人才补贴、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同时还为新落户的高端人才提供住房、车位等资源。
产业扶持福田区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以推动总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福田区政府关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为企业提供产业基金、研发基金、技术评价等多方面的支持。
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未来福田区的总部经济在未来将会取得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宜创新福田特色

第30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0月20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宜创新福田特色当下的金融中心之争如火如荼。
从世界范围来看,华尔街与伦敦金融城在争夺全球金融中心头把交椅;从亚太范围来看,中国香港、新加坡与上海为争夺区域金融中心暗战连连;而在深圳,为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圈一线”金融业发展思路。
其中,“两圈”指罗湖蔡屋围和福田金融中心区,“一线”指深南路,并计划沿深南大道形成罗湖、福田、南山三大金融中心。
基于此,罗湖、福田与南山当前均把发展金融业当做重中之重,各区为成为深圳的“华尔街”暗中角力。
福田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打造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宜知己知彼,创新福田特色。
一、福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一)总量逐年提高金融作为现代服务业需要广阔的产业腹地作为支撑。
福田区总部经济为龙头,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三大产业繁荣发达,为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金融总部和三大产业总部经济出现了齐头并进、百舸争流的共赢态势。
“十一五”期间,福田区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形成了由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风险资本市场等构成的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
2007至2009年,福田区金融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410.10亿元、497.07亿元和564.10亿元,占辖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分别为31.2%、32.7%和34.8%。
金融业年均增长率快于GDP,增长速度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
(二)CBD金融总部经济效应强烈从国外的CBD建设实践可以看到,CBD对金融行业独具吸引力,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新宿和香港的中环,无一不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密集区。
福田作为深圳中心城区,已初步建成了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为主体,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
至2008年,在福田注册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上市公司等区域总部企业达146家,占全市比重已达四成,规模居全市六区之首。
2010年1-7月份深圳经济运行情况(精)

2010年1-7月份深圳经济运行情况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统计局(2010年8月13日)1-7月份,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总体运行良好。
一、工业生产平稳增长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3.0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2.7%,比上年同期提高7.3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131.88亿元,增长10.9%,同比提高10.8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862.38亿元,增长14.8%;国有企业增加值99.67亿元,增长14.6%。
从行业看,第一大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1083.00亿元,增长15.6%,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为51.0%。
二、基本建设投资有所加快1-7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875.30亿元,增长11.1%。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42.91亿元,增长9.8%,比上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2.0%;房地产开发投资241.03亿元,增长12.8%;更新改造投资68.31亿元,增长11.8%;其他投资23.05亿元,增长22.6%。
7月末商品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3.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下降0.7%。
-1-三、运输港口业增幅扩大1-7月份,全市货运量13785.88万吨,增长18.1%,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9.0个百分点;货物周转量900.93亿吨公里,增长52.2%,同比提高5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全市客运量8.72亿人,增长5.7%;旅客周转量349.74亿人公里,增长18.4%。
机场货邮吞吐量44.63万吨,增长39.5%;机场旅客吞吐量1553.69万人次,增长11.9%。
1-7月份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2643.33万吨,增长20.8%,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58.66万标箱,增长31.2%,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37.0和52.3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 2010年11月11日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及策略研究—2008年福田区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总部经济篇一、福田区总部经济的定位从我区三年来开展总部认定工作的实践来看,总部企业的本质是总部和生产基地的分离式发展,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取得福田中心城区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异地生产基地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总部企业应具有几大特点:一是高端化。
总部往往集中了企业产业价值链中最高端的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部分。
二是层次性。
总部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彼此合理分工又高效合作。
三是延展性。
总部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化。
四是辐射性。
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分工联动,推动总部所在地区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向生产基地之间的辐射,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情况,我区发展总部经济方向应为: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营造良好宜居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我区本土企业总部及地区总部、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布局我区,形成各类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安排在周边地区或外地的现代产业链分工体系,推动辖区经济结构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平衡、持续增长。
在认定标准上应该防止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光看企业生产总值,不能总是说这家企业不属于在地统计、常规统计企业,对辖区GDP没有贡献,这种观点是和总部经济的本质相违背的。
其次应从辖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不盲目追求全球总部、全国总部,要从具有区域性管理、研发、销售等高端职能的“小”总部、“准”总部抓起;三是坚持认定总部企业的动态标准,即根据辖区企业的发展水准适当调整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
同时建议在现行总部企业认定标准上增加体现产业升级、管理优化等总部特征的具体要求,就是说比现行标准要高一些,总部特征更明确一些。
通过认定发掘总部形态良好、核心竞争力强的总部企业,优先扶持,重点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上的“牵引”作用。
二、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一)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一是福田总部企业的数量在深圳市领先。
2009年11月,深圳市依据《深圳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试行)》公示了深圳市第一批拟认定总部企业名单。
名单共180家企业,福田区以93家总部企业位居全市各区之首,占全市总数的51.7%。
二是总部经济助推辖区经济升级转型。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核算,我区158家深圳市与福田区认定的福田总部企业实现增加值434.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8.6%,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值增加了262.51亿元,比重提高了9.9个百分点。
总部经济助力辖区经济升级转型,全区经济稳健较快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福田正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入选深圳市总部企业的93家福田区企业进行分析,归纳出福田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特点。
1、行业分布集中在第三产业反映我区产业步入高端化福田区总部企业的行业分布高度集中在第三产业,尤以金融业数量最多,达27家,占全市35家金融总部企业的77.1%,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29.0%。
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有16家,占全市30家批发和零售业总部企业的53.3%,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17.2%。
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14家,占全市19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总部的73.7%,占福田区总部企业数的15.1%,其中一半以上是企业管理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
第四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有9家。
第五是房地产业,有8家。
仅有2家制造业企业。
福田总部企业集中在第三产业,说明:一是我区城市功能正在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高端服务企业呈快速流入状态,比如金融业,仅2008-2009年间就有13家各类金融机构的深圳总部落户,成为我区一大亮点。
二是在我区转型时期,原有的制造业企业受到巨大的升级压力,部分企业选择迁出福田区,但部分实力较强的制造企业则选择在其他地区设生产基地,将设计、营销、管理等职能中心放在福田,逐步形成从生产到产品研发、销售的完整生产链,在福田保留和发展高端管理型总部,开展多种投资经营。
“总部—制造基地分离”成为福田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化发展的优选模式。
2、借助资本市场提升扩张力度,涌现一批行业细分龙头身处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最前端的福田总部企业,高度重视运用上市、并购等资本工具进行扩张,整合生产要素,做大做强。
93家总部企业中有38家是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关联公司,占总部企业数的40.9%。
其中18家在境内上市,4家境外上市,3家在等待发审委审批,还有13家是上市公司的控股方或控股子公司。
资本的力量使企业如虎添翼,扩张版图不断扩大。
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细分的龙头企业。
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腾讯科技等。
3、总部税收贡献效应显著,总部企业税收集约度提高总部经济研究理论认为:如果按照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制造基地外迁、“总部”和“制造基地”分离的空间布局模式,可以形成总部企业优势资源的和谐利用,降低企业在中心地区占有土地的面积,降低经营成本,企业分流出去的税收将通过“合并纳税”或“投资收益”回流总部,提高了总部的税收集约度,同时企业的利润也得到了提高。
据福田区地税局的信息,按深圳市认定的首批总部企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统计,属福田区地税局控管的总部企业及其下属分支机构2009年前10个月合计缴税42.66亿元,占该局税收收入总额的28.7%,同比增长4.2%。
其中,作为总部企业发展中流砥柱的金融企业合计缴纳各项税收19.6亿元,同比增长12.2%。
自2008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福田总部企业在总部所在地汇总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提高了在福田区的纳税额。
据区贸工局抽样调查的88家福田区总部企业数据显示,2008年比2007年在福田缴纳税收增加在10%以上的总部企业多达56家,占比超过63.6%。
4、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本土成长型总部大放异彩从投资主体来看,福田区总部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占前三位,分别为32.3%、26.9%和24.7%,投资主体呈多元化。
从投资主体的地缘关系来看,福田总部企业以本土成长型居多,在我区注册的1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中仅有4家——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麦当劳餐厅(深圳)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和华南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深圳市总部企业。
三、进一步强化我区“总部高地”优势的对策建议(一)统一认识——发展总部经济,政府要提升高度总部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源的优化分配和企业管理架构的最合理化。
既需要市场之手的自我选择,也需要政府调控之手的有力牵引。
充分发挥政府在总部经济发展上的“牵引”作用,引导企业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对我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高度,成立高规格的统筹协调机构,加大对各类总部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总部经济的引导,切实营造我区总部经济聚集的良好环境。
(二)调整政策——改进现行单纯针对财政贡献给予奖励的做法由于我区企业纳税形成区财政的总体比例仅有10%多一点,企业往往在福田纳税额高而形成的区财政收入低,结果导致我区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受到较大限制。
相比之下,如果其他区在这个方面与我区开展竞争,我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因此,今后应该以提升政府服务力度和行政效率为契机,形成对总部经济的全面、长期的支持体系,包括:完善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加大对总部企业的跟踪统计监测,加大对“老总部企业”(指非新设立和新迁入企业)的“固化”力度,参照对新迁入或新设立总部企业的扶持政策给予购房费用补贴,加大对还未在我区形成税收贡献的大型外源型总部企业的引进扶持力度,对发育中的中小型总部企业实施“总部培育计划”,推动福田人才宜居环境的形成等。
(三)精准招商——加大对外源型总部企业的引进力度根据福田的新定位,用新思维、新方法开展以外源型总部企业为重点的招商推广工作。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深港合作,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定位选择总部资源,开展定点招商定向招商;以“科技大厦”和“环CBD高端产业带”为依托,开展总部园区品牌形象宣传,吸引企业集聚,积极引进符合我区产业导向的总部企业,纳入重大项目协调机制,带动产业链和总部聚集区的形成。
(四)总部培育——提升本土内源型总部企业的运营水平试点“总部培育计划”:发掘一批管理水平较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总部企业,鼓励其开展信息化建设,实施管理和业务服务外包;鼓励其整合内部管理架构,实施汇总纳税;鼓励在其他地区设立制造基地,提升设在福田的管理中心地位;鼓励其邀请国内外管理专家或专门机构开展管理培训或国际认证等等,可以设立不同的验收考核标准,参加计划的企业需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专家评审方可获得资金扶持。
“培育计划”旨在由点及面,探索我区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源型总部企业的有效举措,推广经验,总结教训,营造示范效应。
(五)软环境营造——打造“最适合总部发展的城区”和全国先进城市比,福田这些年在环境营造上的进步还不够大,环境增值没能明显大于企业总部化过程中的成本,在城际交通、城市交通、配套服务、人居环境方面还有较大改善空间;在专业服务上缺乏国际水准的专业服务机构和完善的体系配套,各类服务外包发展滞后,有必要以北京、上海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我区的商务设施水平和专业服务水平,使企业感到福田的环境含金量高,物有所值。
在政策上可以考虑一是加大对环境配套服务设施改造的投入;二是探索加大对物流、信息服务、专门专业和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拉升福田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福田的总部经济层级还不高,总部聚集和培育需要长时间的精耕细作。
像纽约曼哈顿、法国拉德芳斯、伦敦金融城、香港中环等世界级的总部中心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才形成的。
发展总部经济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沉得住气,通过引导产业集聚、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创新体制、健全法规制度等方法,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在政府该作为的地方加大引领的力度,切实营造我区总部经济聚集的良好环境。
撰稿:福田区贸工局冯恺甄茵[温馨提示:更多内容请参阅《福田政府在线》网站的区统计局网页中“统计分析”栏目。
网址/zfbm/tj/ztlm/tjfx]报:区五套班子成员、市统计局发:各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区统计局办公室办公地点:区委大楼2509室核发:范胜祥编审:韩东晖责任编辑:彭葵电话:82918333-2522、82918133 传真:82928024电子邮箱:fttj@ 福内刊准字FN第007号(共印26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