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历史专题6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学案新人教版选修6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时

第1课时古雅的昆曲【学考报告】考点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b)1.昆曲(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经过当地著名歌手和乐师顾坚的改进,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这种新腔调为“昆山腔”,简称“昆腔”。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初。
昆腔具有悠扬流畅的特征,成为昆曲的灵魂和标志。
(2)隆庆末年,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获得极大成功。
后来昆腔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
(3)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4)清初,昆曲的名称产生。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1)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2)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3)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要点昆曲的形成与发展史料一昆曲,原称昆腔……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新腔调。
这种新腔调的原创歌手是顾坚。
史料二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至北词之被弦索,向来盛于娄东,其口中袅娜,指下圆熟,固令听者色飞。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昆曲是怎样产生的?(2)据史料二,概括魏良辅革新昆曲的贡献。
提示(1)吸取地方语音和民间音乐;关键人物顾坚创作的昆山腔,为昆曲塑造出灵魂。
(2)吸收北曲长处,注重布调收音;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旋律非常缓慢;增添弦乐伴奏。
6.1昆曲教案.doc

选修6 第6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学习要求:①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②“花部”与“雅部”之争③“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④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⑤昆曲的拯救与保护知识梳理第1课古雅的昆曲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1、昆曲的概念元朝末年,江苏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和民间相结合,再经过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明初,正式称为“”,清初,的名称产生。
昆曲是灵魂和标志(昆曲的特点)。
2、水磨腔的概念昆腔吐字,启口,收音。
每一个字分为字头、、和;每一个音又分为、和。
这样把唱腔研磨的极其,使得旋律显得非常,仿佛在里磨过一样,达到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的概念在演出形式上,一些昆曲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进行加工、充实,可以成为独立,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集中了的精华。
清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花部”泛指“昆曲”以外的戏,如京腔、秦腔等,曾被贬为“”,但贴近,唱腔;“雅部”是指曲唱词高雅的。
轻歌曼舞、的昆曲日趋衰落。
三、“近代百戏之祖”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1)顾坚改进南曲演唱,形成“”(元末明初)。
(2)改革昆腔,时称“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
(3)创作《》,将昆腔推上戏曲舞台。
(4)明末,昆腔成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为。
(5)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
表现:一是新剧作不断涌现,二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
三是的出现。
(6)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节奏缓慢、剧本冗长、脱离实际,文学性、戏剧性不够,片面追求和的表现力,却牺牲了和,就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冲击着昆曲的地位。
末年,优势地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
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四、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从历史的角度看,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2、从现实的角度看,昆曲对后世中国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戏曲众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中国“”。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6章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单元整合(六)

单元整合(六)一、昆曲的兴盛与衰落1.兴盛: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
(1)新剧作不断涌现,精品层出不穷。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等。
(2)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服装道具更加讲究,角色的分工,有利于演员的表演技艺的提高。
(3)折子戏出现,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髓,获得观众的欢迎。
这种折子戏的演出一直流传到今天。
2.衰落(1)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掌中玩物,造成脱离人民群众,这是它走向衰落的根源。
(2)三次“花雅之争”,其中以京腔、秦腔和以四大徽班为主的京戏成为北京剧坛的新盟主。
(3)花部戏内容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诗通俗易懂,这是“花雅之争”中花部取胜的根本原因。
(4)清朝的文字狱对昆曲的创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昆曲独特的艺术特色及价值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昆曲的诗词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后来其他戏曲继承。
3.昆曲的舞台表演(1)脚色:中国戏曲艺术的人物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
(2)严格的程式化: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
(3)昆曲的脸谱和戏装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三、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题型6原因类试题【解题技巧】原因类试题解答技巧回答原因类问题时,可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引起历史事物变化的重大方面去理解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6教案: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20世纪后期以来,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人类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和拯救它们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严肃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昆曲于200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是仅仅关于某项具体文化事业生存的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顶峰上,放眼全球,充分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从民族的角度看,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跃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植根于民众真实生活之中,是民众日常经验的一部分。
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强烈的唤醒和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
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一条生命线。
这条生命线一旦遭受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
在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从国家角度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国家独立。
国家作为多民族共同体,广义地讲就是一个大民族,所以也称民族国家。
一个大民族区别于另一个大民族的根本标志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神精和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积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分、文化个性的确证。
据此,民族国家的自尊、自信才能确立,才会形成最深沉的凝聚力。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第1课 古雅的昆曲材料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6

第1课古雅的昆曲从昆腔到昆曲1.昆腔的由来腔有数样,纷纭不类。
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弋阳”①。
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会唱者颇入耳。
惟“昆山”为正声②,乃唐玄宗时黄绰③所传。
元朝有顾坚④,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
扩廓帖木儿⑤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⑥、顾阿瑛⑦、倪元镇⑧为友,自号风月散人。
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⑨,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明〕魏良辅《南词引正》【解读】《南词引正》是明魏良辅所作《曲律》的另一版本。
曾经吴昆麓(明嘉靖时人)校改。
这一版本是新中国诞生后在张丑《真迹日录》中发现的,是文征明写本。
该本内容较曲律的其他刊本、钞本文字略多,如对当时各种戏曲声腔流派的论述,即为他本所无。
昆山腔简称“昆腔”。
后人谈论昆腔,有将魏良辅称为创始者,如明末潘之恒在《亘史》中谈论“曲派”,说:“自魏良辅立昆之宗”;明末王骥德在《曲律》中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
”但《南词引正》告诉我们,昆腔产生于元末,始祖为顾坚。
顾坚居于昆山附近,善于演唱南曲,故名“昆山腔”。
【注释】①“昆山”、“海盐”、“余姚”、“弋阳”,是明代中叶以后,盛行的南戏四大声腔。
它们都由各自的诞生地点得名。
②正声,正宗声腔。
③黄旛绰,一作黄幡绰,其生卒年不详。
他是唐玄宗时宫廷艺人,擅演参军戏。
曾用滑稽风趣的语言讽谏唐玄宗要疼爱自己的儿子和不要打马球,太危险,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信任。
安禄山作乱,黄旛绰仍留长安,为安禄山演戏,玄宗自西蜀返长安,亦未加罪于他。
传说其晚年流落江南,死后葬于昆山。
④顾坚,元末明初的戏曲家。
⑤扩廓帖木儿,元末大将。
本姓王,小名保儿。
沈丘(今属河南)人。
察罕帖木儿之甥,自幼被养为义子。
从察罕帖木儿组织武装镇压红巾军。
察罕帖木儿死后,代为统帅,于至元二十二年(1362)冬,攻破益都。
历史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人教版选修六讲义:第6章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单元整合(六)

个帅哥帅哥的 ffff单元整合 (六 )一、昆曲的兴隆与衰败1.兴隆: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代乾隆末年。
(1)新剧作不停浮现,精选层见迭出。
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等。
(2)角色分工愈来愈细,表演艺术千锤百炼,服饰道具更为讲究,角色的分工,有益于演员的表演技艺的提升。
(3)折子戏出现,折子戏生动、开朗,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取观众的欢迎。
这类折子戏的演出向来流传到今日。
2.衰败(1)昆曲一登上戏剧舞台就成为封建统治者和文人士医生的掌中玩物,造成离开人民民众,这是它走向衰败的本源。
(2)三次“花雅之争”,此中以京腔、秦腔和以四大徽班为主的京戏成为北京剧坛的新盟主。
(3)花部戏内容切近百姓生活,唱腔清爽开朗,唱诗平常易懂,这是“花雅之争”中花部取胜的根来源因。
(4)清代的文字狱对昆曲的创作有必定的负面影响。
二、昆曲独到的艺术特点及价值1.昆曲的曲文和曲牌:文人戏曲与舞台饰演密切联合,昆曲的诗词汲取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2.昆曲的音乐和唱腔:昆曲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弦乐和打击乐,而这也为以后其余戏曲继承。
3.昆曲的舞台表演(1)脚色:中国戏曲艺术的人物分类,即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
(2)严格的程式化:昆曲的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稳定的“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构造。
(3)昆曲的脸谱和戏装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三、昆曲独到的文化价值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拥有完好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代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系统流传到现在。
题型 6原由类试题【解题技巧】原由类试题解答技巧回答原由类问题时,能够依据历史唯心主义与辩证唯心主义的基来源理,从惹起历史事物变化的重要方面去理解剖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实质等。
2018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6.1《古雅的昆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古雅的昆曲
一、从昆腔到昆曲 1.昆腔的形成
元朝末年,江苏昆山 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 南曲时,与当地语音 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南戏清唱 新腔调。 昆腔的名称出现于明 初。
2.昆腔的革新
明朝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 家魏良辅,在善唱北曲的张野 张梅谷、昆山竹笛名师谢井泉 等艺术家的帮助下,对昆腔进 十年,获得成功。
戏 装
脚
生
旦
末
净
丑
色
呵要 护知 之之 ,听 足之 矣赏 !之
昆曲与地方戏竞争十分激烈,经历了三 次高潮。因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 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 从而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这是它能够在 花、雅之争中取胜的根本原因。
花鼓戏
启示: 不断地适应社会民众的需要; 不断革命创新是永葆青春的唯 一途径。
人 柳梦梅 杜丽娘 陈最良 石道姑 狱卒 物
3.昆腔登上戏曲舞台
《浣纱记》是一出极其崇高而苦涩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 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吴越争霸的故事。肩负国家重任的政 的民间美女西施在明澈的溪流旁边遇合定情,却又不得不 怅然分手。 在国家利益与儿女恋情冲突时,范蠡与西施这对情侣牺牲 限悲凉、屈辱、痛苦而豪壮的决定──献身国家。 《浣纱记》的演出,获得空前的轰动效应,取得巨大成功。
2.昆曲的衰落 (1)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 牲了文化性和戏剧性(根本原因) (2)“花部”与“雅部”之争
王芳 1963年生,苏州人,著名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牡丹亭》中王芳饰杜
昆曲面临的困境: 人才匮乏 资金短缺 剧场不足 自身问题 年代问题
二、昆曲的兴盛 与衰落 1.昆曲的兴盛
(1)、明末,昆腔成为第一 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是名副其实的“国剧”。 (2)、清初,昆曲的名称产 生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5篇模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六:6.2《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案第2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教学目标识记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了解昆曲面临的保护任务重点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任重道远难点认识昆曲的独特文化价值教学设计关于“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目一是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中国戏曲有三个来源,第一,原始宗教祭祀天地祖先和驱鬼逐疫的“巫、傩歌舞”;第二,古代宫廷贵族娱乐的“俳优戏谑”;第三,宋金民间说唱艺术。
中国戏曲正式形成于宋金时期。
其代表是杂剧和南戏。
然而,这两种戏曲都没有流传下来,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昆曲保存着中国戏曲自萌芽以来的一些信息,所以被称之为国宝级的“活化石”。
再是昆曲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
它凝聚着古代中国艺术家许多伟大的创造,对中国后世众多戏曲剧种有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第一项是角色制。
角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
所谓“角色”,就是,传统中国戏曲中根据戏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分、性格等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演员往往专门扮演某种类型的角色,因而形成各种专门行当。
习惯上角色同行当通用。
唐代参军戏中已有参军、苍鹘两个固定角色,其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逐渐增加角色,由简而繁,至昆曲已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
但是,角色最基本的类型为“生、旦、净、末、丑”五种,其他角色实际上都可以规范到这五种行当中去。
在宋元杂剧和南戏中,以唱功为主的正生和正旦处于行当的霸主地位。
净、末、丑行当,只能当配角。
昆曲折子戏的出现,使正生、正旦之外的角色有了单独施展本领的机会,从而初步打破了生、旦为霸主的局面。
这对于以后戏曲发展有很大影响。
像折子戏《蒋干盗书》就以丑角为主。
另外,演员分角色,每人专攻一个行当,促使演技精益求精,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第二项是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是昆曲诞生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6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考点1 古雅的昆曲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
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
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
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
为改变演出拖沓
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
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
从
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
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
昆曲为“雅部”;而昆曲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种类繁多,统称“花部”。
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
的“花雅之争”。
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
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
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轻歌曼舞、一唱三叹的昆曲,在花部的
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名师点拨]———————————————————————————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
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1.形成过程
(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再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2)明初,被正式称为“昆山腔”,腔调悠扬流畅是其灵魂和标志。
(3)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
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4)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登上戏曲舞台:
(5)万历末年,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的称号。
(6)明末,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