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ppt

合集下载

数据的排序

数据的排序

排序是指根据某一特定字段的内容来重排数
据。在管理数据的过程中,常用到排序功能。
一、简单排序
二、复杂排序
简单排序是指对数据表中的单列数据按照Excel默认的升序或降序的
方式排列。单击要进行排序的列中的任一单元格,再单击“数据”选项
卡上“排序和筛选”组中“升序”按钮 或“降序”按钮 ,所选列即 按升序或降序方式进行排序。
色,行高20;
(5)对数据表所在区域添加全部边框; (6)将做好的数据表分别复制到工作表sheet2和sheet3中,然后 保存。
任务二 :
(1)在任务一中的sheet1工作表中按照销售量的从低到高对数据表进
行简单排序,并保存;
(2)在任务一中的sheet2工作表中按照单价的从高到低对数据表进 行简单排序,并保存。
(3、4组)任务三
(5组)任务三
各组小组长进行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同上检查方法),检查结果上交到教师。
教师检验各任务成果:让优胜学生充当“小老师”演示各任务操作细节(每个任务各一人)
教师综合两项任务进行各组分数评比及优秀个人加分。进行总结,及对所出现问题进行讲解
学生对三项任务根据讲解做适度修改,并可根据需要进行拓展练习
要进行排序,操 作工作表中的任 意非空单元格
选中“排序”对话框的“数据包含标题”复选框,表 示选定区域的第一行作为标题,不参加排序,始终放 在原来的行位置;取消该复选框,表示将选定区域第 一行作为普通数据看待,参与排序
设置多关键字排 序选项并确定
自学:学生带着自学任务页的问 题操作微机,获得相应知识点。 各组成员间可进行相互讨论。 各组小组长率先完成任务后。 对组内成员进行辅导督促,完 成组内任务。
• 1.数据清单的大小和位置 • 在规定数据清单大小及定义数据清单位置时,应遵循以下规则:

统计学 数据的整理及图表展示

统计学 数据的整理及图表展示
(上下组限重叠)
表3-5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05~110
3
6
110~115
5
10
115~120
8
16
120~125
14
28
125~130
10
20
130~135
6
12
135~140
4
8
合计
50
100
等距分组表
(使用开口组)
表3-7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1.非常不满意;
2.不满意;
3.一般;
4.满意;
5.非常满意。
甲城市家庭对住房状况评价的频数分布
甲城市
回答类别
户数 百分比 (户) (%)
向上累积 户数 百分比 (户) (%)
向下累积 户数 百分比 (户) (%)
非常不满意 24
8
24 8.0 300 100.0
不满意
108 36 132 44.0 276 92
条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 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
★ 各类别可以放在纵轴,称为条形图,也 可以放在横轴,称为柱形图
★ 对比条形图(复式条形图): 显示分类 变量在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差异或 变化
其他广告 招生招聘广告
房地产广告 金融广告 服务广告 商品广告
0
5 8 9 9
10
条形图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10以下
3
6
110~115
5
10
115~120
8
16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苏教版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2课时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以便于观察和分析。

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以便于统计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概念。

2. 讲解数据排序(1)定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

(2)方法:从大到小、从小到大、从高到低、从低到高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

3. 讲解数据分组(1)定义: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

(2)方法: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等。

(3)举例:对一组学生的年龄数据进行分组。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引导学生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5. 课堂小结(1)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及方法。

(2)如何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

6. 课后作业(1)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

(2)思考:排序和分组后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运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数据2. 数据分组:将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组3. 实例:对一组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排序和分组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问题。

第十章_排序方法(数据结构ppt-严蔚敏)

第十章_排序方法(数据结构ppt-严蔚敏)

第二个问题解决方法——筛选
方法:输出堆顶元素之后,以堆中最后一个元素替代之;然 后将根结点值与左、右子树的根结点值进行比较,并与其中 小者进行交换;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叶子结点,将得到新的 堆,称这个从堆顶至叶子的调整过程为“筛选”
例 38 50 97 76
13 27 65 49 13 38
97 27 38 50 76
2 (n 4)(n 1) 记录移动次数: (i 1) 2 i 2
i 2 n
若待排序记录是随机的,取平均值 n2 关键字比较次数: T(n)=O(n² ) 4 记录移动次数:
空间复杂度:S(n)=O(1)
n2 4
折半插入排序
排序过程:用折半查找方法确定插入位置的排序叫~
初始时令i=s,j=t 首先从j所指位置向前搜索第一个关键字小于x的记录,并和rp 交换 再从i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x的记录, 和rp交换 重复上述两步,直至i==j为止 再分别对两个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直到每个子序列只含有 一个记录为止
x 例 初始关键字: 27 49 i 完成一趟排序: ( 27 38 13 49 65 i 13) 49 97 76 j 97 49 13 j 97 65 49 27 50 j 50)
13 38
76 65 27 49
堆排序:将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得到关键字最小 (或最大)的记录;输出堆顶的最小(大)值后,使 剩余的n-1个元素重又建成一个堆,则可得到n个元素 的次小值;重复执行,得到一个有序序列,这个过程 叫~ 堆排序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如何由一个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 如何在输出堆顶元素之后,调整剩余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新 的堆?
按排序所需工作量

7排序

7排序

数据结构
例: 初始
49 38 65 97 76 13 27
48
55
4
取d1=5 一趟分组:49 38 65 97 76 13 27
48
55
4
一趟排序:13 27 48 55 4
49 38
65
97
76
取d2=3 13 27 48 55 4 二趟分组:
49 38
65
97
76
二趟排序:13
4
48 38 27
做出相应的调整,那样排序的总体效率会非常高。
• 堆排序(Heap Sort)就是对简单选择排序的一种改进。堆排序 算法是Floyd和Williams在1964年共同发明,同时发明了“堆” 这样的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
堆的定义
一、定义
16 11 9
10 1 2
2
5 4
6
大顶堆
8
1
6 9
小顶堆
数据结构
11 4 12 16 5
• R[0]为监视哨(Sentinel),省略下标越界检查“j>0”:一 旦越界,j=0<1,循环条件R[0]<R[j]不成立,自动控制 while循环的结束。
例:有监视哨,第3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m
初始:
i=3: j=2: j=1: j=0:
49 38 13 76 27 49 38 49 13 76 27 49 13 38 49 13 76 27 49 13 38 49 49 76 27 49 13 38 38 49 76 27 49 13 13 38 49 76 27 49
8
堆的定义
一、定义 • 堆是具有下列性质的完全二叉树:任一结点关键字大于等于 其孩子结点的关键字,称为大顶堆;任一结点关键字小于等 于其孩子结点的关键字,称为小顶堆。 • 将R[1]到R[n]看成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根据二叉树 的性质5,如果双亲下标为i,其左右孩子的下标分别为2i和 2i+1. 当且仅当任一R[i]满足以下关系时,称之为堆: R[i] ≤ R[2i]且R[i] ≤ R[2i+1] (1 ≤ i ≤ n/2) 或者 R[i] ≥ R[2i]且R[i] ≥ R[2i+1] (1 ≤ i ≤ n/2) 且分别称之为小顶堆和大顶堆。

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

表号 表号指表的序号,位于表的
左上方,一般以出现的先后顺序 排列。
名称

名称又称标题,是一个表格的名称,应写在表的上 方。标题用语要简练扼要,准确得体,一望即知该 表的内容。

表的序号和标题之间留一个汉字的空格。二者居中
排在顶线的上方,长度不宜超过表的宽度,若标题
字数过多,应转行排列。
标目

标目即分类的项目。标目的好坏决定统计表 的质量,要认真酌定。标目一般在表的上面 一行或左侧一列。如果分类的标志只有一个, 写在表的上行或左列都可以。如果分类的标 志有两个,且二者没有隶属关系,则左列与 上行各一个。如果两个分类标志有隶属关系, 则要放在一个方向(或上面或左侧)分两行 分述。标目确立了数据组织的逻辑,并确定 了栏目下数据栏的性质。


2、数量类别。这是以数据的取值大小为分类标志, 把数据按数值大小以分组或不分组的形式排出一个 顺序来。(等距、比率)
对原始数据排序和分类以后,数量小的就可以直接计算,数量大时再做进一 步分组,编制统计表、统计图为以后的分析打下基础。

三、统计表




1、定义:统计表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 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 统计指标: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类以后,得到的 各种数量结果称为统计指标。 2、作用:简洁、清晰、准确、一目了然,明显 地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及其蕴含的特征,省去冗长 的文字叙述,便于分析、比较、计算和记忆。 3、结构

图题的文字要言简意赅,具有说明性和专指性,使
人一看就能知道该图所要显示的是何事、何物,发 生于何时、何地。如果图示资料比较复杂,这时图
题可用大标题与小标题呈现。图题的字体要与整个
图形的大小相称,一般是图中使用的最大号的文字。

第三章--统计整理-幻灯片(1)

第三章--统计整理-幻灯片(1)

如某班学生按年龄分组:17岁,18岁,19岁, 20岁, 21岁,22岁。
组距式分组
将作为分组依据的数量标志的整个取 值范围依次划分为若干个满足互斥性
和包容性的区间,用这些数值区间作
为组的名称。
某班学生统计 学原理成绩分 组
60分以下 60—70分 70—80分 80—90分 90分以上
组距式分组中的一些概念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 统计整理
对教师 的分类
按性别分类
男性 女性
高级 按职称分类 中级 共计7组
初级 2+3+2
青年 按年龄分类
中年
复合分组体系
对教师 的分类
按性别 分类
按职称 分类
按年龄 分类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 统计整理
共计12组 男 2×3×2
女 高级
中级
初级 青年 中年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资料的再分组
• 统计资料的再分组就是把统计分 组资料按某种要求,重新划定各 组界限,再将资料中的单位数或 比重分布重新做出调整。
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即将性质相同的 个体组合起来,在同一组内则保持着相同的性 质。
分组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 统计整理
25%
33%
分组前
分组后
42%
作用:1·区分事物的性质
例:按所有制性质划分,我国现有8种经济类型: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 澳台投资经济
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科
统计整理 学的分类和汇总,使之成为系统化、
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研究总 体的特征。
地位 是统计调查的继续,统计分析的前提 和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数据结构 排序

数据结构 排序
选择排序种类: 简单选择排序 树形选择排序 堆排序
2019/9/7
30
10.4.1 简单选择排序
待排记录序列的状态为:
有序序列R[1..i-1] 无序序列 R[i..n]
有序序列中所有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无序序列中记 录的关键字,第i趟简单选择排序是从无序序列 R[i..n]的n-i+1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的记录加入 有序序列
2019/9/7
5
排序的类型定义
#define MAXSIZE 20 // 待排序记录的个数
typedef int KeyType;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InfoType otherinfo; ∥记录其它数据域
} RecType;
typedef struct {
RecType r[MAXSIZE+1];
分别进行快速排序:[17] 28 [33] 结束 结束
[51 62] 87 [96] 51 [62] 结束
结束
快速排序后的序列: 17 28 33 51 51 62 87 96
2019/9/7
26
自测题 4 快速排序示例
对下列一组关键字 (46,58,15,45,90,18,10,62) 试写出快速排序的每一趟的排序结果

final↑ ↑first
i=8
[51 51 62 87 96 17 28 33]

final↑ ↑first
2019/9/7
14
希尔(shell )排序
基本思想:从“减小n”和“基本有序”两 方面改进。
将待排序的记录划分成几组,从而减少参 与直接插入排序的数据量,当经过几次分 组排序后,记录的排列已经基本有序,这 个时候再对所有的记录实施直接插入排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用排序和分组的方法,参照下表把你们的体重数据整 理出来,和同学们说说你的发现。
姓名 体重/千克 姓名 体重/千克
典题精讲
将下面的物品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1)数一数,完成下表。 种类
数量 ( 个)
4
5
蔬菜
5
水果
5
3
6
(2)把上面的数据重新分类整理,填一填。 9 19 (3)根据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种类 数量( 个)
课件PPT
学以致用
1、体育课上,老师对三年级三班同学喜欢的运动 项目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 答问题。 运动项目 跳绳 跑步 踢毽子 篮球
2
全班同学最高是多少厘米?最矮呢?全班男生身高在正 常范围的有多少人?女生呢?
可以把每组最高 的比一比,再把 每组…… 先数出每个男生小组里有多少 人身高在正常范围,把数出来 的结果相加;再……
想想做做
1.小华收集了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1)这个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最好成绩是多少?最差成绩呢? 这两个成绩相差多少? 49-16=33(个) 答:最好成绩是49个,最差是16个。这 两个成绩相差33个。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 晴天 )的天数最多,
( 雨天 )的天数最少。
(2)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4 )天。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答。
课件PPT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排序,按不同
标准分组整理数据,并学习用统计表来表
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想想做做
2.你一庹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其他同学呢?小组合作,测量每 人一庹的长度(取整厘米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姓名 长度/cm
(1)把上面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 (2)联系例2的身高排序,你认为一庹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 其他小组的发现与你们一样吗?
简单的数据排序和分组
老舍中心小学张 明
2
我国正常儿童9~10岁的身高标准如下表:
你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吗?你们班其他 同学呢?怎样才能全面了解你们班同 学的身高情况? 把自己的身高与 身高标准进行对 照。 了解全班同学最 高的是多少,最 矮的是多少。 先在小组里了解 每人的身高,再 在全班交流。
2
(1)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排一排。 (2)你们小组的同学中,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 (3)把你们小组同学的身高与我国正常儿童的身高标准比一比, 你有什么发现?
小华收集了自己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序号 成绩/个
1 2 3 4
42 24 32 16
5 6 7 8
38 33 35 46
9 10 11 12
19 28 36 40
13 14 15 16
23 49 25 34
(2)成绩在40个或40个以上为优秀,21个以下不及格, 有多少人的成绩达到优秀?有多少人不及格? 答:有4人成绩达到优秀,有2人不及格。
20×3=60(人)
课件PPT
(2)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答: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打 乒乓球。 (3)根据上面的数据,你在学校的体育课间活动中想要参加什 么样体育活动?
3.学校气象小组把3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
天气情况 天数 阴天 10天 晴天 12天 雨天 8天
人数 9 14 6 10
(1).喜欢( 跑步)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喜欢 ( 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多( 5 )人,
2、 小丽收集了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 人数,统计如下表:
项目 人数 跳绳
20人
篮球
18人
呼啦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5人
乒乓球 (60)人
(1)最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是最喜欢跳绳的人数的3倍, 最喜欢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