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三历史协同导学案:第66讲 王安石变法
考点十二 王安石变法 导学案--高三历史(通用版)一轮复习

考点十二王安石变法(仁宗—神宗1049-1067)一、背景(1)趋势:变法思潮成为主流思想。
(2)社会状况: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
(3)国家状况:北宋自身:①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②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改革者: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大无畏精神;支持者:宋神宗支持变法。
二、目的:1、直接目的:解决社会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三、内容(措施——→具体内容—————————————————————→作用)(一)富国之法1、均输法→就近采购物资→节省国家开支,增加国家收入2、市易法→设市易物,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市场物价3、青苗法→各州县青黄不接时分借钱粮给农户,加收20%利息→使农民免受高利贷剥削;增加政府收入4、募役法→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征费→保障农时,促进农业发展,政府税收增加5、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政府税收6、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大小、好坏征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二)强兵之法1、将兵法→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经验的人担任→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保甲法→十家一保,轮流夜间巡查→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增强国家军事力量3、保马法→废牧马监,民户代官养马→节约政府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4、军器监→设军器监,专管武器制造,论质赏罚→提高武器质量和产量,保障战争需要(三)取士(育才)之法1、科举改革→废侧重文字雕琢和词句记诵的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2、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改革教材,太学生中优异者可免试做官→传播了变法革新思想四、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作用:积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消极: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双基梳理】●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
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导学案

新高考历史周年事件(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由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推行,旨在解决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社会矛盾尖锐等问题。
1.变法背景:北宋中期,国家面临“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积贫、积弱)的问题,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对立严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3.变法时间:始于1069年,宋神宗时期。
4.变法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强兵之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科举改革: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
5.变法评价:积极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消极方面: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6.变法结果: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政治斗争、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王安石变法最终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被认为是失败了。
7.历史影响:虽然变法在当时未能完全成功,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8.相关人物:除了王安石,还有宋神宗、司马光、苏轼等人物与变法有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考历史科目中,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学生对其背景、内容、影响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小试牛刀一、单选题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但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A.是否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形式C.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是否打击了既得利益者2.如表为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丝绵和丝织品产量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丝绵”为“万两”,其他为“万匹”)。
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其中:两浙路租税额绢37.39 48.48 23.28 轴38.06 50.42 25.01 丝绵35.55 52.64 21.71 绫79.63 20.09 —上供额绢27.11 72.16 30.79油18.32 81.21 26.46丝绵 5.12 94.88 68.17锦绮类24.75 0.09 —绫49.10 18.80 4.51A.政府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B.丝织业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C.王安石变法取得显著经济成效D.经济重心南移助推南方经济发展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A.推动社会转型B.加强中央集权C.整顿官僚机构D.实现富国强兵4.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在汴京设立市易司,平价收购市场上滞销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
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教课方案】
第 3 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教课方案】
一、变法的命运
1、自古以来变法过程就是困难曲折的。
阅读教材,指出守旧派为何要对变法百般阻拦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的目的、内容、意义是什么?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为何发生变化?这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并联合前一课归纳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态度演变的四个阶段。
二、积贫场面的改变
1、王安石变法固然没有完满成功,但必定程度上改进了北宋积贫场面。
指出“积贫”场面的获得改变的表现是什么?
2、富国之法的见效:积贫场面的改变【填表】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见效
限制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和均输法
三、积弱场面的改进
1、改进的表现:“强兵之法”的实行,使北宋的国力获得加强,积弱场面有所改观。
2、积弱场面的改进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见效
保甲法
设置军火监
保马法
将兵法
精简军队
【合作研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由有哪些?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四川省古蔺县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导学案
人民版选修1
层次:教师评价:学科组长评价:检查时间:月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1、自主学习教材P40—P43,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
2、完成聚焦课堂P15。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教材P44—P47,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通过阅读“短暂的变法”一目,学会全面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2、完成聚焦课堂P17
三、重难点解读: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课,知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从而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1、根据导学案中的重难点,依托聚焦课堂,课前先做好自主预习,把握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结合“学习思考”阅读教材。
3、认真阅读教材P39“导语”部分及“学习建议”。
五、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P40—P43,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2、阅读教材P47,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六、预习问题反馈:。
2014年高中历史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4年高中历史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王安石变法「导学案」❖1了解北宋社会危机表现(三冗、两积)及形成原因❖2了解庆历新政内容,分析失败原因❖3归纳王安石在“富国”、“强兵”、“育才”等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4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①“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军队战斗力下降﹙﹚②________________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③_______________的威胁边疆危机问题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目的人物措施结果:失败原因⑴⑵影响:巩固练习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军事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B.形成了“积弱”的局面C.形成了冗官局面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二、王安石变法1.原因条件目的:问题探究:⑴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⑵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3.评价⑴积极:⑵局限:⑶性质:⑷失败原因﹙据材料及课本分析﹚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认为,青苗法可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时在,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材料二苏辙认为,这是王安石“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王安石各项变法法令的具体成效。
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
3.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学习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三、学习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课堂六环节】一、“导”——教师导入新课。
(2—3分钟)二、“思”——自主学习(时间不少于13分钟)【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和②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精神,即“④,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拓展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来看,改革是艰辛的,充满种种阻力。
改革者要坚定信念且毫不动摇,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同是还要善于用人。
评价王安石变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从史实概括到理性分析都不要脱离改革变法的特定历史环境。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⑪原因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和②,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据实纳税,④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E.免役法:有利于⑦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⑫表现:政府的⑧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⑪原因A.保甲法:加强了⑨秩序,维护了⑩。
实现了⑪,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⑫得以改进,⑬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⑭和⑮得以提高,节省了⑯。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⑰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⑫表现:北宋的⑱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⑲的发展和⑳实力的壮大。
【拓展点拨】王安石强兵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增强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两个目的兼而有之,但更侧重于前者。
保甲法的推行取得了两大成效: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青苗之法……善而不可行,何也?且公在鄞(今天浙江鄞县)行之而效……何也?曰:一县非全国之比也,一县者,公之所得自为也,全国者,非公之所得自为也……而有司尽数表散(推广)为功,虽欲不抑配(摊派)焉而不可得也。”
——梁启超《王荆公传》
材料三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3、宋初统治者空前加强君主的专制集权,一方面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了“积弱”局面;另一方面出现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使北宋政权的财政不堪重负,形成了“积贫”局面。
4、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而进行的“庆历新政”,在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改革的呼声强烈。
5、1068年,宋神宗即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起用王安石,于1069年进行开始变法。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为官司;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重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二、主要内容
1、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谷物,收获后还本付息。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概括变法前后的社会变化,并对王安石的结论作扼要评价。)
(2)材料二、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两者在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什么?
(3)变法过程上,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课堂研讨: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备注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第66讲王安石变法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对变法前后社会景象的描述:(一)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二)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馀,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王安石《临川丈集》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也。——赵翼《廿二史札记》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保丁闲时练兵,战时入军。还实施连坐法。
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精简了军队,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提高了养马数量和质量,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2、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措施
内容
作用
课题:——第66讲王安石变法姓名:
考纲展示: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前预习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地租、赋役繁重,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严重威胁北宋政权。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评价
1、目的与性质
(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2)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王安石变法对今天改革有何启示?
2、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解释说,(青苗法)取息是不得已的,“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贷之不若与之。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解释了青苗法哪一方面的问题?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青苗法在全国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问题,分析王安石变法对今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