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8课《苏州园林》随堂巩固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含答案)

18苏州园林基础知识巩固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A.称.心(chènɡ) 着.眼(zhuó) 池沼.(zhǎo)B.镂.空(lòu) 丘壑.(hé) 蔷.薇(qiánɡ)C.嶙.峋(lín) 庸.俗(yōnɡ) 摄.影(shè)D.檐漏.(lòu) 阶砌.(qì) 模.样(mó)2.根据拼音写汉字。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yí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2)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bàng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zhì致的深度。
(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yuè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3.选词填空。
(1)他们B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而别具匠心。
A.斟酌扩散简单B.斟酌蔓延简朴C.思考伸展简朴D.思考蔓延简单4.请将下面已经打乱顺序的四句话进行正确的排序:③①④②(只填写序号)①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②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表达方式。
(1)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记叙)(2)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说明)(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描写)(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议论)6.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8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5)

三、填空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0 分,满分 0 分)
8.下列短语中有 4 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相互映衬 重孪叠嶂
因地制宜 俯仰生姿
自出新裁 珠光宝气
别俱匠心 安静闲适
第2页(共9页)
盘曲嶙峋 三翻五次
9.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①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 18 课 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卷(5)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丘壑. 镂.空 池沼. 称.心 轩.榭 鉴.赏 嶙峋. 蔷.薇 重峦叠嶂.
2.辨识形近字。
jiàn
赏
luán 山
cái
衣
zǎi 记
qiān 书
liàn 留
zāi
树
Zài 装
3.解释下列词语。 (1)标本: (2)败笔: (3)嶙峋: (4)斟酌: (5)鉴赏:
11.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 持续时间在 1 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 12 小时﹣36 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 “晕”的持续时间在 5 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的出现。
这段话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
12.阅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七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我国成年国民各 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年份
纸质媒介 数字化媒介
图 报期互 手 平电
书 纸刊联 机 板子
网
电阅
脑读
器
2016 年
20.2 13.2 6.6 57.2 74.4 13.9 5.5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8课《苏州园林》同步训练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18课《苏州园林》同步训练 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是〔 〕A 池沼〔zhāo〕 嶙峋〔xún〕 砌砖〔qì〕 着眼〔zhuó〕B 揣摩〔zhuó〕 邱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g〕C 轩榭〔xuān〕 庸俗〔yōng〕容貌〔mú〕 松柏〔bǎi〕D 琢磨〔zhēn 〕 一幅画〔fù〕 对称〔chèn〕 阑干〔lán〕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A 、寂寞 映托 镂空 小巧自出新裁B 、标本 赞赏 池沼 蔷薇 因地治宜C 、轩榭 相同 鉴赏 嶙峋 重峦叠嶂D 、藤萝 依傍 琢摩 芭蕉 听之任之3.解释有误的一项〔 〕A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发明。
B 、嶙峋:矮小的样子。
C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修建在台上的小屋。
D 、镂空:雕琢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4.依照上下文的言语环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假设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遭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阅历: (3)他们琢磨..着光和影,摄成满意的照片。
琢磨: 〔4〕那些门和窗尽量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也别出心裁....。
别出心裁:5.运用了作比拟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A 有几个园里有新鲜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 我国的修建,从现代的宫殿到近代的普通住房,绝大局部是对称的,左边怎样样,左边也怎样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考究对称,似乎故意防止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许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异样的亭子或许一道异样的回廊。
C 旅游者肯定也不会疏忽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留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许蔷薇木香。
假设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许几棵芭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8课《苏州园林》同步测试题

《苏州园林》精品测试题(测试时间:10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 ),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lì( ),胸中有邱hè( ),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他在学习上能够因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制宜B.听到有儿童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C.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B、俄罗斯举行规模空前的阅兵式,目的在于向人们发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对人类虐杀。
C、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D、要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中学生必须发扬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苏州地处水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①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③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④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⑤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A.④①②⑤③ B.③①④②⑤ C.②⑤①④③ D.②⑤③①④5、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人教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8课 苏州园林(第1课时)

18苏州园林(课时1)知识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西川集》和童话集《稻草人》等。
此外,他还著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书中集中体现了他多年语文教学的精辟见解。
2.背景探寻。
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拙政园,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
本文原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
作者生活在苏州时,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景致有深切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还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从原题中的“”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3.知识链接。
说明顺序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和三类。
空间顺序即根据客观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依照上下左右、远近内外等次序来结构全文的说明顺序。
介绍某种静态实体(如建筑物、工艺品等)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在介绍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按时间先后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条件到结论的顺序来介绍说明对象的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介绍事物的性质、功用类文章往往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本文即按照逻辑顺序对苏州园林进行详细说明的。
参考答案1.绍钧圣陶倪焕之隔膜火灾2.深眷3.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重点1.本文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但作者在说明时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因为课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具体园林的特点,而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不宜像介绍某个景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而应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处,分别介绍,因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
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苏州园林》课堂同步试题.doc

苏州园林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池沼()嶙峋()着眼()琢磨()丘壑( )镂空()轩榭()斟酌()对称()阑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败笔蔓延玲珑盘屈嶙峋B.堆叠闲适映衬自出心材C.明艳阅历彩绘因地治宜D.鉴赏工细雷同俯仰生姿3 •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胸中有丘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⑵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⑶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⑷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⑸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下面的文字,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作分析。
请仿照这种结构,写一段话,内容自定。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
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教育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学习精品

部编八上语文18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xiè(榭) 池沼(zhǎo) 丘hè(壑)嶙xún(峋) 斟zhuó(酌) 镂(lòu)空jiàn(鉴)赏 qiáng(蔷)薇模样(mú)重峦叠zhàng(嶂) 别具jiàng(匠)心2.选词填空。
(1)谁如果要鉴赏(欣赏鉴赏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完整完好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图画图案图形)美。
(4)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依靠依傍依赖)的。
(5)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赞扬赞颂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3.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样本,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价值。
(2)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3)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拍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考虑事情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4)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5)设计师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做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
(6)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4.下面语段中画线句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
①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鼎盛于清代,兴旺于明代。
②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近一百七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8苏州园林同步练习课课练一课一练随堂练习 (5)

13苏州园林练习测试2一、选择题:1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不正确的一个,把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①池沼鉴赏轩榭丘壑()AzhāoBshǎngCxuānDhè②拍摄模样倘若嶙峋()AshèBmóCtǎngDxǔn③雕镂琢磨对称成绩()AlòuBmóCchèngDjī④斟酌阅历即使蔷薇()AzhēnByuèCjìDqiáng2给下列句中加黑词语选择适当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题后括号里。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A道听途说;B偏听偏信;C听别人说过,而未经调查;D大约。
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A建筑的标准;B标准的图样;C供学习的实物样本;D目标。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A着力;B着重;C下手;D考虑。
④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A单调;B冷静;C孤独;D清闲。
二、综合分析题: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①根据文意,选择下列适当的词语填空。
将选定词语的序号分别填在文中括号里。
A映衬;B配合;C层次;D布局。
②加黑词语“败笔”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A指园林设计上的欠缺;B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C字写得不好,影响整个字的一笔;D作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③文中画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A对偶;B对比;C排比;D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苏州园林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轩榭(xuān)对称(chèn)池沼(zhāo)邱壑(hè)阑干(lán)
B.嶙峋(lín)宽敞(chǎnɡ)摄影(shè)镂空(lòu)松柏(bó)
C.琢磨(zhuó)广漆(qī)斟酌(zhēn)称心(chèn)蔷薇(qiánɡ)
D.蔓延(wàn)盘曲(qǔ)鉴赏(jiàn)庸俗(yōnɡ)玲珑(lónɡ)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简朴称心如意安静闲适别具将心
B.局部明艳照眼俯仰生姿异彩分呈
C.游览无所倚旁隐天蔽日自出心裁
D.景致鉴赏园林自然之趣因地制宜
3.下列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B设计师们自出心裁
....,设计的服装异彩纷呈,很富有时代特色。
C农民种庄稼也要因地制宜
....,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
D校园里的松柏修剪得俯仰生姿
....、整齐划一,像一排排士兵坚守着阵地。
4.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 )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 )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 )
5.下面是某同学读了课文后,根据文中部分内容写的一幅对联,而对的下联与上联不太一致,请加以修改,使之符合对联要求。
上联:假山池沼巧布局
下联:花草树木映衬美
6.总有一些景物,让我们流连忘返。
看那“长河落日”、“小桥流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青山换绿”、“柳树萌芽”,你有什么感受?任选其中一处景物,完成下面的填空。
示例:我看青山换绿,感受到。
7.班里举行“我眼中的苏州园林”综合性活动。
请你参加其中的两个活动。
(1)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你知道吗?
(2)搜集与“苏州园林”有关的名句、诗词、俗语。
写出其中的一句。
(3)活动结束,请你就这次活动做一总结。
二、阅读理解
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⑶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寂寞。
⑷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⑸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⑹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也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8.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9.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
C.画面要求热烈奔放 D.讲究结构严谨
10.文段中“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第一段的结构是。
这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1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出你的看法。
13.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五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第六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14.“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中的“深度”的意思是什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中的“大多”能否除掉?为什么?
三、主题阅读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
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
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
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
叫“画中游”。
“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
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
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5.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
循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的要求。
16.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17.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18.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19.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20.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参考答案
1.C(A沼应读zhǎo;B柏应读bǎi D蔓应读màn,曲应读qū)
2、D(A“将心”应为“匠心”, B “分呈”应为“纷呈” C “倚旁”应为“依傍”)
3、D(“俯仰生姿”意思是高树与低树相间,互相映衬,富有情致。
与“整齐划一”正好相反,不符合语境以。
)
4.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5.可改为:花草树木美如画,或者:花草树木妙点缀
6.我看长河落日,感受到雄奇壮观之美。
我看小桥流水,感受到诗情画意之美。
我看鹰击长空,感受到勇于搏击的力量。
我看鱼翔浅底,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快乐。
我看柳树萌芽,感受到生命萌发的美丽。
7.①拙政园、留园②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拙政园的“兰雪堂”取名与李白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③总结内容应包括:我做了哪些事情、我学到了哪些知识、增长了哪些能力、活动的意义。
8.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
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9.A
10.“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总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11.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霞在画意。
12.“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
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13.着眼在画意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14.向下或向里的距离不能。
“大多”在句中起限制作用,以区别“全部”除掉后就不准确。
15.可行、可游、可居;可望。
16.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
(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17.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过渡作用”亦可)
18.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意近即可)
19.不是……而是……
2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