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连接技术在异种材料连接中的运用
铜铝扩散焊接

铜铝扩散焊接
铜铝扩散焊接是一种新型的焊接方法,适用于焊接铜和铝合金。
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液态的金属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一个孔隙或通道传递到被连接件上。
铜铝扩散焊接的优点包括:
1.接头强度高,无应力集中现象,不需要进行后热处理。
2.可对多种金属材料进行焊接。
3.操作方便,成本低等优点。
铜铝扩散焊接的缺点是成本较高。
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将待焊工件置于工作台上并夹紧,使待焊工件的端面与工作台平面垂直。
然后用气泵对工件施加一定的压力,加压时间根据所要求的焊接速度确定。
当压力达到预定数值时立即停止加压并将气压降至零位,然后迅速打开减压阀放掉气体。
关闭减压阀及回流阀以保压至所需时间为止。
开动机器并调节好电流电压等参数开始作业。
当达到预定的时间时立即停止加温及施压操作并打开回流管道的阀门使液体冷却下来。
取出已加热好的产品并将其从模具中脱出放置于洁净干燥处待用。
按上述步骤反复循环直至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为止。
铜铝扩散焊接技术可用于各种复杂工件的连接,如薄壁结构件的高效焊接、异种金属材料的连接、汽车车身及底盘制造、航空航天领域、船舶制造业、建筑钢结构领域等。
3.扩散连接

用这种新的热加工方法可以制造钛合金 薄壁复杂结构件(飞机大型壁板、翼梁、舱 门、发动机叶片),并已经在航天、航空领 域得到应用,如波音747飞机上有70多个 钛合金结构件就是应用这种方法制造的。用 这种方法制成的结构件,与常规方法相比质 量小,刚度大,可减轻质量30%,降低成 本50%,提高加工效率20倍.
特点
无铸造组织,无熔焊缺陷;实现难焊材料的 连接;精度高,变形小;可进行大面积板及圆 柱的连接;采用中间层可减少残余应力。 无法进行连续式批量生产;时间长,成本高; 接合表面要求严格;投资大,工件尺寸受到限 制。 2014-2-16 2
扩散连接可以分为直接扩散连接和添加中间层的 扩散连接; 从是否产生液相角度又可分为固相扩散连接和液 相扩散连接; 从连接环境上,还可分为真空扩散连接和保护气 氛环境下的扩散连接。
扩 散 连 接
diffusion bonding
扩散连接特别适合异种金属材料、陶瓷、 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态及单晶合金等新材料 的接合 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仪表及电子等 国防部门,并逐步扩展到机械、化工及汽车 制造等领域
定义
相互接触的材料表面,在高温和压力的作用 下,被连接表面相互靠近,局部发生塑性变形, 原子间产生相互扩散,在界面形成了新的扩散 层,从而形成可靠连接的接头。
扩散连接一般在真空、不活性气体(Ar、 N2)或大气气氛环境下进行。一般来说, 真空扩散连接的接头强度高于在不活性气 体和空气中连接的接头强度。计算和实验 结果表明,真空室内的真空度在常用的规 范范围内(1.33~1.33×10-3Pa),就 足以保证连接表面达到一定的清洁度,从 而确保实现可靠连接。
5
(2)接触表面激活阶段 不同材料的原子在 高温下相互扩散,晶 界发生迁移及微小孔 洞消失,在界面形成 不连续的结合层。
关于扩散连接的文献综述

重庆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论文题目:钛合金与不锈钢的瞬间液相扩散连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1月20日瞬间液相扩散连接( TLP-DB) 方法以其独有的性能优势, 在先进材料连接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综述了瞬间液相扩散焊中接触熔化、液相均匀化、等温凝固以及固相成分均匀化阶段的理论模型及发展状况,并对现有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在生产应用中,经常遇到异种金属的连接问题。
焊接异种金属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超声波焊接、熔焊、固相压力焊、熔焊、钎焊及瞬间液相扩散连接等。
钛合金与不锈钢的复合构件,能充分体现两种材料在性能与经济上的优势互补,在核动力装置、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电子产业、医疗器械和机械制造等民用和军用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钛合金与不锈钢焊接时,由于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能相差较大,且容易形成硬而脆的金属间化合物,使得接头性能难以提高。
瞬间液相扩散连接作为先进的焊接技术,特别适用于常规熔焊、接触焊、钎焊等难以解决的塑性差、熔点高和互不相溶的异种材料的连接。
在瞬间液相扩散连接的过程中加入超声波振动,对焊接件施加纵向超声波,能够提高焊接的质量,缩短焊接的时间,提高焊接的效率。
各种新型材料, 如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耐高温、抗腐蚀、耐磨损等优点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 其中钛合金是潜在的航空航天材料,但是, 金属间化合物的共同缺点: 室温塑性低和高温强度差制约了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现代复合材料, 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抗疲劳性好、尺寸稳定、耐磨、抗震等优良性能, 其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高技术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由于复合材料中基体与增强相之间物理、化学性能相差很大, 导致其焊接性很差, 很难获得理想的焊接接头; 陶瓷材料的塑性差, 冷加工困难, 难以制成大型或形状复杂的构件等, 因而这些材料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实用化问题的挑战。
扩散连接

《压焊方法及设备》结课论文扩散连接的原理及应用000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年6月1日压力焊结课论文扩散连接的原理及应用姓名:000学号:********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1院系:材料与化学工程任课老师:000日期:2013年6月1日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而生,就此我们遇到了一些同种经或异种材料的连接问题。
一些新材料如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态材料及单晶合金等的可焊性差,用传统焊接方法,很难实现可靠的连接。
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将一些用于特殊的高性能构件的制造的同种或异种材料连接到一起。
如异种金属材料、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态及单晶合金、玻璃等性能差别较大的异种材料,连接这些材料时,用我们以往的传统焊接方法是难以实现的,现在不但要连接金属,而且要连接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等等。
因此,连接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传统焊接的概念。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近年来作为固相连接的方法之一的扩散连接技术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连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正在快速发展。
本文主要将介绍扩散连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关键词:扩散连接、固相扩散、液相扩散、超塑性、中间层。
目录摘要 (1)目录 (2)第1章绪论 (3)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3)第2章扩散连接 (4)2.1扩散连接及分类 (4)2.2扩散连接的原理 (4)2.2.1固态扩散连接 (4)2.2.2液态扩散连接 (5)2.2.3超塑成形扩散连接 (6)2.2.4扩散连接的工艺特点 (6)第3章扩散连接的实际应用 (7)结论 (7)参考文献 (8)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扩散连接是近几年兴起的术语,可理解为扩散焊的拓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新材料不断地出现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就需要对各种新型材料进行加工,如连接。
但是,往往一些新型材料连接是相当困难的,用以往传统的连接技术(熔化焊)不能达到可靠地连接,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连接技术诞生了——扩散连接。
扩散连接原理.

5.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 中间层材料是熔点低(但不低于扩散焊接温度),塑 性较好的金属,如铜、镍、铝、银等,或者与母材成 分接近的含有少量易扩散的低熔点元素的合金。一般 厚度为几十微米,以箔片地形式夹在待焊表面或采用 电镀、真空蒸镀、等离子喷涂的方式直接涂敷在待焊 件的表面,镀层厚度可以只有几微米。
。在该保温时间内必须保证扩散过程全部完成,
达到所需的结合强度。
① 时间太短:扩散焊接头达不到稳定的与母材相等
的强度。
② 时间过长:对扩散接头起不到进一步提高的作用
,反而会使母材的晶粒长大。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初始阶段接头强度随时间 延长增加,但到达一定值后,不再随时间变化。
保温时间与温度、压 力是密切相关的,温 度较高或压力较大时 ,时间可以缩短。 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 ,保温时间越短越好 。
3.可焊接其他焊接方法难以焊接的焊件和材料,如
弥散强化合金、活性金属、耐热合金、陶瓷和复合
材料等,特别适合于不同种类的金属、非金属及异
种材料的连接。
⒋作为一种高精密的连接方法,焊后焊件不变形,
可以实现机械加工后的精密装配连接。
缺点:
⒈焊件待焊表面的制备和装配要求较高。 ⒉焊接过程中焊接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在某些情 况下还会产生一些晶粒过渡长大等现象。 ⒊无法进行连续式批量生产。 ⒋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且连接工件的尺寸受到设 备的限制。
到利用超塑性材料的高延展性来加速界面的紧密
接触过程,由此发展了超塑性成形扩散焊方法。
原理:从连接初期的变形阶段,因为超塑性材料具
有低流变应力的特征,所以塑性变形能迅速在连 接界面附近发生,甚至有助于破坏材料表面的氧 化膜,因而大大加速了紧密接触过程,实际上, 真正促进连接过程的是界面附近的局部超塑性。 超塑性材料所具有的超细晶粒,大大增加了界面 区的晶界密度和晶界扩散的作用,显著增加了孔 洞与界面消失的过程。
扩散焊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2)工艺参数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 1)焊接温度 • 2)焊接压力 • 3)扩散焊接时间 • 4)环境气氛 • 5)表面状态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三、扩散焊设备的分类
• 1.按照真空度分类 • 2.按照热源类型和加热方式分类 • 3.其他分类方法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二)镍合金的扩散焊
• 镍合金扩散焊接的参数:加热温度1093~1204℃,保温时间10~ 120min,压力2.5~15MPa,真空度1.33×10-2Pa以上。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三)高温合金的焊接
• 各类高温合金如机械化型高温合金、含高A1、Ti的铸造高温合金等 几乎都可以采用固相扩散焊接。
• 焊接区域经蠕变、扩散、再结晶等过程而最终形成固态冶金结 合,可以形成固溶体及共晶体,有时也可能生成金属间化合物 ,从而形成可靠的扩散焊。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2.扩散焊的特点及分类
扩散焊的优点:
• 扩散焊时因基体不过热、不熔化,可以在不降低焊件性能的情况下 焊接几乎所有的金属或非金属。
• 扩散焊接头质量好,其显微组织和性能与母材接近或相同,在焊缝 中不存在熔化焊缺陷,也不存在过热组织和热影响区。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一)同种材料的扩散焊
• 1.钛合金的扩散焊 • 2.镍合金的扩散焊 • 3.高温合金的焊接
异种金属特种焊接方法之扩散焊
(一)钛合金的扩散焊
• 钛合金采用扩散焊,接头性能优于常规熔焊。 • 钛合金在扩散焊时无需对焊件表面进行特殊的准备和控制。 • 钛合金能吸收大量的O2、H2和N2等气体,故不宜在H2和N2气氛
1 扩散连接技术

C/C复合材料一般采用加中间层的办法 进行扩散连接,中间层材料可以采用 石墨、B、Ti或TiSi2等。不管哪种方 法,都是通过中间层与C的反应,形成 化合物或晶体而达到连接的目的。
1.4、常用材料的扩散连接 钛合金扩散连接时,Ti表面的氧化膜在 高温下可以溶解在母材中,在5MPa的气压 下,可以溶解TiO2达30%,故氧化膜不妨 碍扩散连接的进行。在相同成分的钛及其 合金扩散连接的接头组织中没有原始界面 的痕迹。 钛合金应用最普遍的连接方法是超塑成 形扩散连接(SPF/DB)。钛合金原始晶粒 度对扩散连接质量也有影响。
镍基高温合金的热强性好、变形 阻力大,扩散连接时要实现可靠的物 理接触,必须提高连接温度或增大连 接压力(Ni本身为立方晶格,原子排 列密集,自由扩散能力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别是 镍基高温合金表面含有Ti和Al的氧化 膜,而且Ni在高温下也容易生成NiO, 这些氧化膜性能都比较稳定,增加了 扩散连接的难度。
铜与钢的扩散连接 飞机发动机的精密摩 擦副、止动盘等构件要求将锡青铜与钢连 在一起,该类材料采用熔焊容易产生气孔, 采用钎焊方法会降低接头的抗腐蚀性能, 因此,常常采用扩散连接。 Al2O3 陶瓷与Al的扩散连接 在电子行业 中,需要将电子元器件的Al2O3 陶瓷基板 与Al散热器连在一起,由于Al2O3 陶瓷和 Al的熔点相差太大,因此采用共晶烧结Cu 工艺将Al2O3 陶瓷表面预金属化,然后进 行扩散连接。
1.1 扩散连接的原理
1.1.1固相扩散连接的原理 扩散连接过程三阶段: A.物理接触阶段 高温下微观不平的表面,在外加压 力的作用下,总有一些点首先达到塑 性变形,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接触 面积逐渐扩大,最终达到整个面的可 靠接触。
B.接触表面的激活阶段 物理接触面积逐渐扩大,在接触界 面的某些点处形成活化中心,在这个 区域可以进行局部化学反应。接触界 面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形成牢固的结 合层。 C.形成可靠接头阶段 体反应。在接触部分形成的结合层, 逐渐向体积方向发展,形成可靠的连 接接头。
TP304H_12Cr1MoV异种钢管的瞬时液相扩散连接

第27卷 第2期2006年2月焊接学报TRANS ACTI O NS OF THE CH I N A W ELD I N G I N STI T UTI O NVol .27 No .2February 2006TP304H /12C r1MoV 异种钢管的瞬时液相扩散连接井晓天1, 陈思杰1,2, 卢俊峰1, 李辛庚3(1.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2.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3.山东电力研究院,济南 250002)摘 要:用Fe N i CrSi B (A )合金作中间层,氩气保护,对12Cr1MoV 珠光体耐热钢和TP304H 奥氏体不锈钢管进行了瞬时液相扩散连接。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T LP 连接接头的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力学性能和元素分布,确定出了合适的连接工艺参数。
研究结果表明,连接温度1240℃,等温凝固时间3m in,压力4MPa 时,接头的强度最高达到590MPa,其断口呈韧性断裂特征。
关键词:TP304H /12Cr1MoV;异种钢管;瞬时液相连接;显微组织中图分类号:TG1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360X (2006)02-97-05井晓天0 序 言火力发电机组随着各个部位工作温度的不同,相应地使用了不同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的钢材,因此必然会遇到异种钢的焊接问题。
其中许多部件及管道采用了12Cr1MoV 耐热钢与TP304H 不锈钢的异种钢接头。
12Cr1MoV 钢热强性和持久塑性较高,由于碳及合金元素含量较多,淬硬敏感性较大,在焊件刚性及接头应力较大时,易产生冷裂纹。
TP304H 是经固溶处理后供货的,其组织为单相奥氏体,具有高的抗蚀性、抗蠕变性和综合力学性能;但在450~850℃温度区间长时间停留,易发生晶间腐蚀。
12Cr1Mo V 与TP304H 焊接时,因接头化学成分的不均匀导致组织的不均匀,从而最终影响到接头的持久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报告课程名称:扩散与固态相变课程代号:任课教师:赵康论文/研究报告题目:扩散连接技术在异种材料连接中的运用完成日期:2012 年10 月30 日学科:学号:1208050417姓名:刘明志成绩:扩散连接技术在异种材料连接中的运用摘要:近年来,新材料在生产中的应用,经常遇到这些材料本身或与其他材料的连接问题。
一些新材料如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态材料及单晶合金等的可焊性差,用传统熔焊方法,很难实现可靠的连接。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特殊的高性能构件的制造,往往要求把性能差别较大的异种材料,如金属与陶瓷、铝与钢、钛与钢、金属与玻璃等连接在一起,这也是传统熔焊方法难以实现的,现在不但要连接金属,而且要连接非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
因此,连接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传统熔焊的概念。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近年来作为固相连接的方法之一扩散连接技术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连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正在飞速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扩散连接技术的原理以及影响扩散连接性能的诸因素,为分析研究具体的异种材料的扩散连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扩散连接、固相扩散、瞬时液相扩散、中间层扩散连接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一定时间,连接界面原子间相互扩散,实现的可靠连接。
1扩散连接方法特点1)扩散连接的优点主要有:接合区域无凝固(铸造)组织,不生成气孔、宏观裂纹等熔焊时的缺陷;同种材料接合时,可获得与母材性能相同的接头,几乎不存在残余应力;可以实现难焊材料的连接,对于塑性差或熔点高的同种材料、互相不溶解或在熔焊时会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异种材料(包括金属与陶瓷),扩散连接是可靠的连接方法之一;精度高,变形小,精密接合;可以进行大面积板及圆柱的连接;采用中间层可减少残余应力。
2)扩散连接的缺点:无法进行连续式批量生产;时间长,成本高;接合表面要求严格;设备一次性投资较大,且连接工件的尺寸受到设备的限制。
3)扩散连接的分类:2扩散连接的原理扩散连接也是压力焊一种变形,与常用压力焊方法(冷压焊、摩擦焊、爆炸焊、超声波焊)相同的是在连接过程中要施加一定的压力,不同的主要在于温度-压力强度及过程的持续时间。
扩散连接是零件整体连接的方法,这种连接接头是在原子水平上形成的,它是相互接触的表面,在高温和压力的作用下,被连接表面相互靠近,局部发生塑性变形,经一定时间后保证结合层原子间相互扩散,形成整体水平上的可靠连接。
2.1固相扩散连接的原理固相扩散连接主要由以下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物理接触阶段,这是保证整个表面都可靠接触,只有接触面达到一定的距离,原子间才能相互作用形成原子间的结合,才能形成可靠的连接。
在高温下微观不平的表面,在外加压力的作用下,总有一些点首先达到塑性变形,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接触面逐渐增大,而达到整个面的可靠接触。
第二阶段则是接触表面的激活阶段,物理接触面积逐渐扩大,在接触界面的某些点处形成活化中心,在这个区域可以进行局部化学反应。
接触界面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形成牢固的结合层。
第三阶段是形成可靠接头阶段,在接触的部分形成的结合层,逐渐向体积方向发展,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头。
扩散连接的三阶段模型示意图如图2:上述过程相互交叉进行,最终在连接界面处由于扩散、再结晶等生成固溶体及共晶体,有时生成金属间化合物,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头。
该过程不但应考虑扩散过程,同时应考虑界面生成物的性质,如性能差别较大的两种金属,在高温长时间扩散时,界面极易生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使接头性能变差。
2.2液相扩散连接基本原理液相扩散连接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弥散强化高温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异种金属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连接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该方法也称瞬时液相扩散连接(Transient Liquit Phase),通常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材料作中间夹层,在加热到连接温度时,中间层熔化,在结合面上形成瞬间液膜,在保温过程中,随着低熔点组元向母材的扩散,液膜厚度随之减小直至消失,再经一定时间的保温而使成分均匀化。
瞬时液相扩散连接过程示意图如下图3所示。
a)形成液相b)低熔点元素向母材扩散c)等温凝固d)等温凝固结束e)成分均匀化液相扩散连接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液相的生成,将中间扩散夹层材料夹在被连接表面之间,施加一定的压力,或依靠工件自重使相互接触。
然后在无氧化或无污染的条件下加热,当加热到连接温度TB时,形成共晶液相(上图a)。
第二阶段是等温凝固过程,液相形成并充满整个焊缝缝隙后,应立即开始保温,使液-固相之间进行充分的扩散,由于液相中使熔点降低的元素大量扩散至母材内(图b),母材中某些元素向液相中溶解,使液相的熔点逐渐升高而凝固,凝固界面从两侧向中间推进(图c)。
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中的液相逐渐减少,最后形成接头(图d)。
第三阶段是成分均匀化,等温凝固形成的接头,成分很不均匀。
为了获得成分和组织均匀的接头,需要继续保温扩散(图e)2.3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基本原理超塑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对于等轴细晶粒组织,当晶粒尺寸、材料的变形速率小于某一数值时,拉伸变形可以超过100%、甚至达到数千倍,这种行为叫做材料的超塑性行为。
材料的超塑性成形和扩散连接的温度在同一温度区间,因此可以把成形与连接放在一起进行,而构成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工艺。
用这种方法可以制造钛合金薄壁复杂结构件(飞机大型壁板、翼梁、舱门、发动机叶片),并已经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应用,如波音747飞机上有70多个钛合金结构件就是应用这种方法制造的。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结构件,质量小,刚度大,可减轻质量30%,降低成本50%,提高加工效率20倍。
3扩散连接参数选择扩散连接参数主要有温度、压力、时间、气氛环境和试件的表面状态,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选择焊接参数时应统筹考虑。
此外,扩散连接时还应考虑中间层材料的选用。
1、连接温度连接温度T越高,扩散系数愈大,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愈好,连接表面达到紧密接触所需的压力愈小。
但是,加热温度受到再结晶、低熔共晶和金属间化合物生成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不同材料组合的连接温度,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实验来选定。
从大量实验结果看,连接温度大都在0.5~0.8Tm(母材熔化温度)范围内,最适合的温度一般为T≈0.7Tm。
对瞬时液相扩散连接温度的选择,常在可生成液相的最低温度附近,温度过高将引起母材的过量溶解。
2、保温时间扩散连接时间t(也称保温时间)主要决定原子扩散和界面反应的程度,同时也对所连接金属的蠕变产生影响。
连接时间不同,所形成的界面产物和界面结构不同。
扩散连接时,要求接头成分均匀化的程度越高,保温时间就将以平方的速度增长。
实际扩散连接工艺中保温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甚至达到几十小时。
但从提高生产率考虑,保温时间越短越好。
缩短保温时间,必须相应提高温度与压力。
接头强度一般是随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而后逐渐趋于稳定。
接头的塑性,延伸率和冲击韧性与保温扩散时间的关系也与此相似。
3、连接压力扩散连接时的压力主要促使连接表面产生塑性变形及达到紧密接触状态,使界面区原子激活,加速扩散与界面孔洞的弥合及消失,防止扩散孔洞的产生。
压力愈大,温度愈高,紧密接触的面积也愈多。
但不管压力多大,在扩散连接的初期不可能使连接表面达到100%的紧密接触状态,总有一小部分演变成界面孔洞。
目前,扩散连接规范中应用的压力范围很宽,最小只有0.04MPa(瞬时液相扩散连接),最大可达350MPa(热等静压扩散连接),而一般压力约为10~30MPa。
与连接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一样,压力也存在最佳值,在其他规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最佳压力时接头可以获得最佳强度。
4、环境气氛扩散连接一般在真空、不活性气体(Ar、N2)或大气气氛环境下进行,一般来说,真空扩散连接的接头强度高于在不活性气体和空气中连接的接头强度。
真空中的材料在温度升高时,气体会从零件和真空室内壁中析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室内的真空度在常用的规范范围内(1.33~1.33×10-3Pa),就足以保证连接表面达到一定的清洁度,从而确保实现可靠连接。
5、表面状态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焊接件都需要由机械加工制成,不同的机械加工方法,获得的粗糙等级不同。
扩散连接的试件一般要求表面粗糙度应达到Ra>2.5mm(▽6)以上。
待连接零件在扩散连接前的加工和存放过程中,被连接表面不可避免地形成氧化物、覆盖着油脂和灰尘等。
在连接前需经过脱脂、去除氧化物及气体处理等工艺过程。
6、中间层选择两种材料结晶化学性能差别较大,这两种材料连接时,极易在接触界面生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
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别大,在接头区域极易产生很大的内应力。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接头,则要选择中间层,使中间层金属与两侧材料都能较好的结合,生成固溶体,则实现良好的连接,对热物理性能差别较大的材料,可以用软的中间层或用几个中间层过渡,缓和接头的内应力,以保证获得性能良好的接头。
扩散连接时,中间层材料非常主要,除了能够无限互溶的材料以外,异种材料、陶瓷、金属间化合物等材料多采用中间夹层进行扩散连接。
中间层材料不仅在固相扩散连接时使用,在液相扩散连接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
中间层可采用多种方式添加,如薄金属垫片、非晶态箔片、粉末(对难以制成薄片的脆性材料)和表面镀膜(如蒸镀、PVD、电镀、离子镀、化学镀、喷镀、离子注入等)。
6.1、中间层的作用(1)改善表面接触,减小扩散连接时的压力。
对于难变形材料,扩散连接时采用软质金属或合金作中间层,利用中间层的塑性变形和塑性流动,使结合界面达到紧密接触,提高物理接触效果和减少达到紧密接触所需的时间。
同时,中间层材料的加入,使界面的浓度梯度变大,促进元素的扩散,加速扩散空洞的消失。
(2)可以抑制夹杂物的形成,促进其破碎或分解。
例如,Al合金表面易形成一层稳定的Al2O3氧化物层,扩散连接时该层不向母材中溶解。
可以采用Si作中间层,利用Al-Si 共晶反应形成液膜,促进Al2O3层破碎。
Ni基合金表面也容易形成氧化膜,扩散连接时,由于微量氧的存在,可在连接界面促进碳化物和氮化物的形成,影响接头性能。
采用Ni 箔作中间层进行扩散连接,可以对这些化合物的生成起抑制作用。
(3)改善冶金反应,避免或减少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和有害的共晶组织。
异种金属材料扩散连接时,最好选用和母材不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三者材料,以便通过控制界面反应,改善材料的连接性。
例如,Fe和Ti扩散连接时,除形成Fe-Ti化合物以外,Fe 中的C元素和Ti反应形成TiC。
采用Ni作中间层进行扩散连接,可以抑制TiC脆性相的出现。
而且,在Ni与Ti的界面上,形成Ni-Ti化合物后,接头强度比形成TiC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