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京地质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南京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

南京地质博物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我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在南京地质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南京地质博物馆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质标本和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地球科学、普及地质知识的重要场所。

此次实习旨在加深我对地质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我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包括参观引导、标本解说、实验室操作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深入了解了地质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和运作方式,同时对地质学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1. 参观引导:作为实习的主要任务之一,我负责引导游客参观博物馆,为他们讲解地质学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还通过解答游客的问题,加深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

2. 标本解说:博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地质标本,包括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等。

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识别这些标本,并为游客提供详细的解说。

这让我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3. 实验室操作:在实习期间,我还有机会参与实验室的操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实验设备,如显微镜、光谱仪等,并参与了岩石、矿物鉴定的实际操作。

这些实践操作让我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4. 学术交流:在实习期间,我还参加了博物馆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了解了地质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会了如何为公众讲解地质学知识。

3. 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实习让我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精神。

4. 团队协作意识的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南京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南京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南京地质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意义本次地质野外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从而深化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6月6日-11日实习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及周边地区三、实习内容和过程6月6日上午,我们前往苏州市天平山和吴县藏书镇砚瓦山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了当地的地质结构和岩石类型。

下午,我们参观了古生物所,了解了化石的形成和地层划分。

6月7日上午,我们前往孔山北坡和棒锤山,观察了岩层的产状和构造特征。

下午,我们参观了江苏地质陈列馆,了解了江苏省的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

6月8日上午,我们前往四维村和大石碑,观察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和构造运动。

下午,我们参观了六合区石柱林和燕子矶,了解了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地质作用。

6月9日上午,我们前往南京工业大学进行工程地质实习,了解了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

下午,我们参观了南京地铁施工现场,了解了地铁建设的地质工程问题。

6月10日上午,我们前往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进行参观和学习,了解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流程。

下午,我们进行了野外实地测量和数据采集,掌握了基本地质工具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6月11日,我们对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撰写了实习报告。

四、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学会了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地质问题和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们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也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实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的地质构造和资源分布,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五、实习总结本次南京地质野外实习让我们受益匪浅。

关于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关于地质专业实习报告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关于地质专业实习报告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地质专业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地质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

老馆为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3层建筑物,占地面积约2500平米。

展出标本1万余件,设有《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个展厅。

1、《地学摇篮》展厅包括中国古代的地质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及其他地质机构、地学院士风采等部分。

2、《中国石文化》展厅包括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观赏石文化等部分。

3、《矿产资源》展厅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部分。

4、《地质环境》展厅包括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江苏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遗迹等部分。

新馆为玻璃质,看起来更具有现代科技气息共有“恐龙世界”、“地球星体”、“生物演变”、“临时展厅”四个展厅,内容丰富多彩,展品高科技化。

一进去的巨型恐龙化石,引得许多同学争相拍照留念。

南京地质博物馆的新旧馆组成了一个内容相对完整、国内一流的地质博物馆展示体系,涵盖中国近现代地质发展历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岩石与矿物赏析、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恐龙世界复原等内容,构成生动有趣、富于科普教育意义和地学知识宣教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将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以地球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地学科普为宗旨,以宣传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为目的,兼顾地球科学研究,是集地学科普与科研为一体的博物馆,将以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江宁方山1、地层:方山大部分地区地层呈大型板状斜层理产出;纹层向同一侧倾斜并收敛,而向另一侧发散并以较大角度相交于层面,呈“顶截底切”特征。

可据此判断:纹层底切一侧为岩层下层面,顶截一侧则为上层面,纹层倾斜的方向即为古流水方向。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南京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南京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南京一、实习目的和意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自然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习以南京地区为基地,旨在加深对岩石、矿物、地层、化石以及地质构造、成矿作用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6月6日-11日实习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三、实习内容和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对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等课程进行了复习,了解实习地区的基本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特征。

同时,我们还准备了实习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样本袋等。

2. 实习过程(1)地质地貌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南京地区多个地质地貌景点,如汤山、棒锤山、四维村、大石碑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如石灰岩、页岩、砂岩、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

(2)矿物岩石识别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通过观察样本的形态、结构、成分等特征,我们初步掌握了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识别方法,并了解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概念。

(3)土壤和植被调查我们还对实习地区的土壤和植被进行了调查。

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观察植被类型和分布,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土壤特性和植被特征,如红壤、黄壤、紫色土等。

(4)实习总结与交流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现象进行了总结,分享了各自的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交流,我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习收获和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培养了野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过程中,我们领略了南京地区的秀丽风光,了解了当地的基本国情,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我们认识到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1. 实习背景在四月份到七月份的暑假期间,我作为一名大学地质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地质实习。

该实习由学校安排,地点为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

实习过程中,我们所从事的任务主要涉及到田野勘查和文献资料整理。

田野勘查工作主要是根据既定任务在田野环境下进行采样、拓展地质样本等操作;文献资料整理方向则是将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形成符合实际的综合报告。

2. 实习成果2.1 野外勘查在野外勘查过程中,我们主要负责的是调查区域内的岩石类型、地层和构造特征,以及地形、河流等自然特征。

组织了两次田野勘查后,我们收集了大量的野外样品。

在后续的室内化验、分析和归纳工作中,我们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区域内的岩石类型主要是花岗岩、砂岩和页岩,且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2.区域内的地层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延伸了约600万年的时间跨度。

3.区域内存在较明显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其上有一系列小型海相矿床。

2.2 文献资料整理在文献资料整理工作方面,我们分别围绕勘探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古地理环境和地质演化历史三个方面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重点提取了以下信息:1.勘探地区属于中国华南特别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完善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

2.该区域东南段受灵山和武夷山的截断作用影响,呈现出一系列南西向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3.本区域的地层早期为裸露地表,在晚侏罗世沉积物的堆积下,陆地逐渐向海洋方向转化。

白垩纪晚期,该区域已荒芜无人,普遍持续至今。

4.该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锂矿、铜矿和铁矿为主。

3.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意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次,我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与书本知识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后,研究性实习更加强化了我对地质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综上所述,这次地质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报告(2篇)

地质专业教学实习报告(2篇)

第1篇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地质专业教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使学生深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地质调查、勘探、采样、测试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地质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目的1. 熟悉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地质调查、勘探、采样、测试等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质行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相关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三、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实习地点:某地质调查局四、实习内容1. 地质调查(1)学习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路线地质调查、剖面地质调查、采样等。

(2)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等特征。

(3)记录地质现象,绘制地质剖面图。

2. 地质勘探(1)学习地质勘探的基本方法,包括钻探、槽探、坑探等。

(2)参与现场钻探、槽探、坑探等作业,了解勘探技术。

(3)分析勘探数据,掌握地质层位、岩性、含矿性等信息。

3. 地质采样(1)学习地质采样方法,包括岩心采样、土样采样、水样采样等。

(2)实地采集各类样品,了解样品采集、保存、运输等注意事项。

(3)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初步鉴定和分析。

4. 地质测试(1)学习地质测试方法,包括物探、化探、地热等。

(2)参与现场测试,了解测试设备、操作流程等。

(3)分析测试数据,为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五、实习过程及心得体会1. 实习过程(1)实习初期,我们参加了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地质知识培训,学习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地质调查、勘探、采样、测试等基本技能。

(2)实习中期,我们跟随地质调查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了不同地质构造、地层、岩石等特征,并参与了钻探、槽探、坑探等作业。

(3)实习后期,我们采集各类样品,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分析,并参与了现场测试,为地质工作提供了依据。

南京地理综合实习报告范文2篇

南京地理综合实习报告范文2篇

南京地理综合实习报告范文南京地理综合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南京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地点介绍南京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实习期间我主要在南京市内进展实地考察,包括南京市区和周边的一些重要景点和地理特点。

南京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山脉与淮河平原的交汇处。

市区东临长江,西接淮河,北依石雁山、麒麟山,南濒滁淮河平原。

南京地势东高西低,呈南北向倾斜,景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二、实习内容和方法1. 地形地貌调查:我参观了南京的一些重要地形地貌,包括雨花台、明孝陵等。

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理解了南京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和平原并存的特点。

雨花台坐落在雨花山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旅游景点。

明孝陵是明朝建造的皇家陵墓,坐落在桥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好的帝王陵墓之一。

2. 气候调查:我对南京市的气候进展了调查和分析。

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清楚,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枯燥。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观察,我对南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化的理解。

3. 水资调查:南京市位于长江和淮河水系交汇处,水资丰富。

我对南京的水资进展了调查和分析,包括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等。

南京的水资对城市开展和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这次地理综合实习,我深化理解了南京的地理特点和地貌景观,对南京市的气候和水资有了更深化的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我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才能,进步了地理理论操作和研究方法的才能。

此外,这次实习还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对南京文化有了更深化的理解。

我还参观了南京市内的一些重要景点,包括中山陵、夫子庙等,丰富了我的实习经历。

总的来说,这次地理综合实习让我更加熟悉南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进步了我的理论才能和学科程度,对我的地理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了积极的影响。

四、实习建议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南京市的交通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交通拥堵现象严重。

南京及周边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南京及周边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南京及周边地区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号:______姓名:______指导教师:______编写日期:______目录绪论 (1)第一章地层 (3)第二章矿物与岩石 (4)第三章地质构造 (6)第四章地下水 (7)第五章地表地质作用 (8)第六章工程岩土体 (9)第七章结语 (9)绪论工程地质作为一门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及其我们工作以后的应用。

由此看来工程地质的实习也是我们理论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此,老师组织学生参加了本次工程地质实习。

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亲临大自然,应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地质构造、岩层性质及产状等,具体分析可能的工程地质问题,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次实习对于地质的一些构造、性质等,有一个感观的认识,结合老师的详细讲解真正地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以及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要点。

通过这一次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次实习,让我用自然中实物更好地理解了原来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实习用了三天时间,从1月4日到1月6日,主要实习路线为:石头城---绣球公园---老虎山地质路线,主要实习目的是研究斜坡以及斜坡稳定性,天然地基以及岩石的风化作用以及风华差异对岩石产生的作用;栖霞山地质路线,主要研究岩溶地貌对地基产生的影响地质构造中的断层,沉积岩的燧石结合现象;燕子矶---门坡---三台洞地质路线,主要实习目的是研究地质构造以及岩石还有溶洞地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地质实习报告南京地质实习报告一、绪言南京,我们这次地质野外实习的地点,是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上海经济区的核心区之中,是长江流域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江海水陆空联运的交通枢纽和对外口岸,又是风景优美名胜古迹遍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现行的南京市行政区,位于31°14′N—32°37′N,118°20′E—119°13′E,地处长江下游,宁真弧形山脉西段。

宁镇山脉自南京到常州市孟河一带,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体近东西走向,全长约100多km,其标高一般为100—200m,最高峰为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又名钟山)主峰,海拔448m。

南京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滁河、秦淮河等。

在江河两岸发育着河漫滩冲积平原,在镇江东南的太湖流域地区,地貌形态主要为冲击湖积平原,其上点追丘陵,和网密布,湖荡成群,闻名中外的大运河与太湖交相辉映。

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气候寒冷。

盛行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盛行东南风,春季气候多变,年均气温15.4°,年降水量1000—1150mm,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栎树林分布普遍。

南京地区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发祥地,市郊周围有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地质现象,如栖霞灰岩的标准剖面、南象运动的不整合接触面、六合火山群罕见的石竹山、佘村谷地的典型倒置地形等。

这里开展地质调查工作较早较细,中外地学界不少老学者和著名学者对该去做过相当多的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各项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由于本区地层发育良好,出露齐全,不仅对于下扬子而且在华南均具代表性,构造变形程度中等,构造现象清楚、典型,岩浆岩众多,而且出露广泛,又有各种内生及外生矿床,再加上这里地质研究程度高,专业机构和人员多,交通方便,观察容易,所以其中许多地点已成为地质旅行和教学实习的良好场所,在国内享有盛誉。

南京市范围内可供实习的地区,主要在东郊、南郊和北郊及江北,如汤山地区、大连山区、紫金山区、幕府山区、栖霞山区、江宁方山及六合方山等地。

本次实习的目的一共有三点:1、通过学习,是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2、初步训练学生的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提高其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能力;3、增强学生热爱地学的科学感情,巩固从事地理专业思想培养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实习的要求有以下8点:1、初步学会认识和分析实习中所见的有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地质现象;2、肉眼鉴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3、初步认识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特征(包括地层的名称、时代、岩类、岩性等)及其中的一些主要化石;4、初步人士分析实习区内简单的地质构造现象(包括褶皱、节理、断层解除关系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现象的判读和识别);5、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层面的确定、方位的测量、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和记录);6、初步学会地形、地质图的使用和判读,并能在地质图认识简单的地质构造;7、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和地质素描图;8、采集和编录岩石标本,做好地质现象的记录,写出地质实习书面报告。

本次实习包括了城环1401、1403班以及几位转专业学生,带队指导老师是张瑞虎。

实习的行程一共有7天。

第一天上午:淮安——南京下午:参观南京市地质博物馆第二天汤山古溶洞——坟头——珠山——阳山第三天孔山——排山——棒槌山第四天宜兴小区或者镇江小区第五天紫金山第六天燕子矶——雨花台第七天六合方山、桂子山——淮安二、地层古生代地层包括:1红花园组(o1h)见于句容县仑山、江宁县汤山和南京幕府山地区,系张鸣韵等于1958年创名。

命名地点在贵州桐梓红花圆附近。

在本区该组的岩性和化石大体相同。

主要为灰色、深灰色致密状厚层灰岩、结晶质厚层灰岩、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及似鲕状灰岩。

2志留系(s)分为下统和中上统①下统高家边组(s1g)本组岩性各地相似,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近底部为黑色碳质页岩,上部夹有粉砂岩和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下部富产笔石化石。

②中上统坟头群(s2+3F)岩性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黄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夹会黄绿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及泥砾岩透镜体;中部灰黄、灰紫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同色细粒岩与同色细粒岩屑石英砂岩互层,夹青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含棘鱼化石);上部为会慌、灰绿黄色粉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青灰色细粒石英砂岩及数层厚3—10cm的黑褐色含磷砂砾质粉砂岩。

化石丰富。

3泥盆系(D)分为下中统和上统①下中统茅山群(d1+2m)岩性以灰白、会慌及紫红色粉砂质页岩和中—厚层细粒及粗粒石英砂岩为主,页岩中含有云母片,砂岩中斜层理发育,同时见有赤铁矿团块。

未寻获化石。

②上统五通组(d3w)岩性坚硬,露头良好,常构成高山之顶。

本组在区内的各地岩性基本相同,大体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常见植物化石。

4石炭系(c)分为下、中、上三统①下统分为四组A金陵组(c11j)其岩性可分为两部分:下部分为黄褐色细粒含铁石英砂岩夹紫红色页岩,上部为灰黑色厚层生物碎屑结晶灰岩,向上泥质增多颜色变浅。

B高骊山组(c21g)岩性主要为杂色碎屑岩。

在孔山地区该组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白色、深灰色、紫红色页岩及薄层砂岩,夹有泥质石灰岩透镜体,产小型腕足类及舌形贝,底部见10cm铁锰层;中部为灰黄色砂岩及紫色、灰绿色、灰色页岩互层,产植物化石碎屑;上部为灰白色、灰绿色、紫红色粘土岩和粉砂岩,夹少量灰黄色薄层砂岩,含腕足类碎片。

C和州组(c31h)本组岩性各地相似,主要为灰黄、灰紫和深灰色中—厚层泥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其中夹有少量页岩。

化石为珊瑚。

D老虎洞(c411)岩性为浅灰色厚层结晶白云岩,岩石表面具刀砍状溶沟,含肉红色燧石结核,沿层面排列。

②中统黄龙组(c2h)本组以浅海相微红色灰岩为主,可分为三个部分:底部为灰色厚层白云石斑块巨砾结晶灰岩,含有少量砂质灰岩,未见化石;下部以浅灰色块状微晶生物碎蜓;上部为肉红色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声速碎屑灰岩、块状纯灰岩。

③上统船山组(c3c)岩性为浅海相含核形石的中厚层致密灰岩,其颜色常有“黑白相间”的现象。

在孔山本组可分为四部分:底部为会、浅灰黑色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浅灰、灰黑色块状微晶生物碎屑,常有“黑白相间”的现象;上部为灰色致密块状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微晶灰岩;顶部为灰黑色中层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碎屑微晶灰岩。

5二叠系(p)①栖霞组(p1q1)本组以签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灰岩为主,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下部臭灰岩段:为深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具沥青质,击之有臭味,偶见燧石结核。

其底部为灰黄、黄褐色钙质岩、泥岩夹薄层灰黑或青灰岩。

下硅质岩段:为灰黑色薄层燧石岩及纹层状硅质生物碎屑微晶灰岩。

上硅质岩段:为黑色纹层状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及燧石岩。

②龙潭组(p2i)本组由于岩性软弱,常形成沟谷,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

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下部主要为灰黄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细砂岩、泥质页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粉砂岩、砂质页岩、碳质页岩及少量灰岩,局部夹有薄煤层。

中生代地层包括:1三叠系(T)分为下、中、上三统三叠系下统下青龙组和中统上青龙组又常合并为中下统青龙群,中上统则为黄马青群。

①下中统A下统下青龙组(t1x)岩性可分为三个部分:下部以黄绿色页岩、泥岩为主,夹有薄层微晶灰岩;中部为薄层灰岩与黄绿色页岩、泥岩互层;上部为灰色块状微晶灰岩、内碎屑微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

B中统上青龙组(t2s)岩性主要为灰色薄层、中厚层微晶灰岩和泥质微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紫红色瘤状灰岩及蠕虫砾屑灰岩。

C中统周冲村组(t2z)地表露头为黄褐、灰白色角砾状灰岩和灰黄、灰红色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井下钻孔所见为石膏和白云岩互层。

②中上统A中上统黄马青群(t2+3h)岩性主要为灰紫、暗紫色钙质粉砂岩、砂岩页岩、泥岩及细粒砂岩,其中夹有泥质微晶会岩透镜体,常见虫管构造。

B上统范家塘组(t3f)炎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夹砂质泥岩及可采煤层。

2侏罗系(J)分为下、中、上三统①下中统象山群(j1+2x)为陆相河流和湖泊沉积,可分为两个岩性段:下段的底部常具有砾岩、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在底部石英砂岩中含较多的长石,中、上部为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韵律夹有煤层,颜色为灰白、灰黄色,由市委灰黑色。

富含植物化石。

南京大学地质系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②紫霞洞组(j1+2z1)底部为灰白色石英质砾岩;中上部为灰白、紫灰及灰黑色中厚层细粒石英砂岩及粉砂岩夹页岩。

③陵园组(j1+2z2)底部为灰白、浅灰色含砾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为会慌、黄褐色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互层。

④西山寺组(j1+2z3)主要岩性为灰白、灰黄色中厚层含云母细粒砂岩及杂色页岩。

3白垩系(K)①上统浦口组(k12p)言行可分为两部分:下部以紫红色、紫灰色砾岩为主,夹有紫红色细砂岩,砾岩成分复杂,常因地而异;上部主要为紫红色的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及沙砾岩,夹有灰白色泥岩,可能主要为湖相沉积。

②赤山组(k2c2)岩性以砖红紫红色中厚层、厚层与薄层粉、细砂岩互层为主,底部长具砾岩层,砾岩成分以灰岩为主。

新生代地层包括:①上新统n2f方山剖面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灰黑色气孔橄榄岩互层,夹薄层似鲕状玄武岩;中部为灰黄,黄褐色凝灰质砂砾岩;上部为灰黑色细粒气孔状橄榄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底部夹灰红、暗紫色集块角砾岩、集块岩及层集块凝灰角砾岩。

三、岩浆岩方山火山喷发次数的分层标识和原生标准如下:①红色烘烤层:见于每层熔岩流的表部,呈红棕色,是后期溢出的熔岩流在高温下对前期熔岩表层发生烘烤关系形成。

②熔岩流气孔构造的变化:每一层熔岩留气孔的多少与垂直位置有关,顶部最多,底部次之,中间最少。

③绳状结构:这种结构是由于熔岩流表层冷却比表层快,而内部仍处于流动状态,当内部熔浆流动时,表层塑性冷凝面发生扭动,旋转而成。

④原生裂隙结构:上玄武岩柱状节理不发育,但仍然较发育,其方向垂直于冷凝面。

方山西北部未见有机底岩石出露,自上而下出露岩石是上橄榄玄武岩,火山碎屑岩,下橄榄玄武岩。

下橄榄玄武岩是一种灰黑色斑点状致密玄武岩,气孔不发育,含较多的橄榄石和灰石晶体的包体,具清晰的柱状节理,有的呈五边形,有的呈六边形,火山碎屑岩及橄榄玄武岩性与东,南坡所见相同。

火山口内充填有辉绿岩,属火山颈相,其岩性特征是灰白色,中粒到粗粒,辉绿结构(长条状斜长石晶体所造成的格架内充填有粒度较小的辉石),具晶洞构造,边部有少量气孔,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辉石,斜长石。

柱状节理是玄武岩中常见的原生结构,多见于厚层熔岩中,它的形态往往呈一种规则的多边形长柱体,截面以六边形常见,主体垂直于熔岩层的层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