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相表里和开窍归经(一)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得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得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得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得原则就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得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就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得色泽代表了气血得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得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就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得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得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就是与别得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就是不好处理得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得方式,一个就是瞧舌头,肥大,有齿痕。
一就是瞧大便,如果大便总就是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必然有湿。
脾主运化水湿,脾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六腑功能一、五脏(一)心(附心包)1、主血脉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
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
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
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
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
如果心有病变,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同时又主神明,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
若心的功能失常,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开窍,是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
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都是人体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她们都是密切关联的,一处有病就会影响多处,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各脏器的功能与作用。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1. 心脏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
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心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心与血脉相通,血液能在脉管内循环不息,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
所以练功者重视调心,使心气能更好的统辖血液的运行,以和畅血脉。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则脉和缓有力,面色就显得红润而有光泽,即谓其华在面;反之,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其面色就白无华。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都由心来主管。
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练功家亦“全凭心意练功夫”,故有“调心”“调意”(精神活动)之说。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故有“血汗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所以心若有病,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体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练功人亦重视舌在炼功中的作用,例如“舌抵上腭”“舌搅海”等,可引发口液(津液)的旺盛分泌,气血畅运。
2. 肝脏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其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肝位于胁部,它的主要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肝藏血。
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例如: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入静或睡眠)时,机体的循环血量减少,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储藏起来,当活动时(劳动工作),肝内储藏的血液又被运送到全身。
(2)肝主疏泄。
中医知识----五脏六腑

五神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
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心(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肝主疏泄(气血),藏血,筋爪,开窍于目胆,胆汁,助于消化。
脾主运化,统血(循环),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外合皮毛(营养物质),主肃降,调通水道,开窍于鼻。
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华,耳、司二阴。
[1.宣发功能:宣发即有宣通发散之意。
其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排泄汗液及病邪等。
因此肺失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和无汗等病变。
2.肃降功能:肃降即有清肃和下降之意。
其功能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肺为华盖之脏,故将吸入之清气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失肃降, 可出现呼吸短促,咳喘、咳痰等病变]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心虽行血,但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②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
心血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气的推动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③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肝配合,能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④心与肾。
心属火,肾属水。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两者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称为水火既济。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
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
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
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
例如:内心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考虑。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
《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

《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肝合胆,胆者清净之腑。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
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
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问》曰∶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
皆藏于阴,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
)肝胆为合,故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
脾胃为合,故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肾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心与小肠为合,故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
肺与大肠为合,故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于外。
心为之主,缺盆之道,(音滑)骨有余,以候内(音曷干)。
肝为之主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
脾主为胃(《九墟》《太素》作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太素》作H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
目下裹大,其胆乃横。
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
此所以候六腑也。
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互为表里,脏腑辨证歌诀

互为表里,脏腑辨证歌诀中医所说互为表里是什么意思外-内指身体部位。
表里相对而存在,就像阴阳相对而存在一样。
如果阴阳从外到内分,外属阳,内属阴。
外部是外部,内部是内部。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认为脏腑之间的关系是外与内的。
五脏属内,六腑属外(三焦为孤腑),五脏、五腑则兼表里。
具体来说,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肝胆、脾胃、肾与膀胱为表里(三焦为孤腑,无内脏为表里),而肝、心、脾、肺、肾为五腑。
一般认为脏腑的生理位置较深,腑的生理位置较浅,故脏腑属内,腑属外。
如果用脏腑来划分阴阳,则内脏属于阴,而内脏属于阳,这与外阳内阴的划分是一致的。
中医认为肺主皮肤,肺主表里,肺和大肠都是表里。
通常没有说肺和皮毛是彼此的表里。
比如以人的感冒为例,寒邪从皮毛影响络脉、经络、肺。
寒邪使肺失去宣发功能,卫气达不到表,阳气则积于体内,导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术语,指的是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国人把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分为“脏”和“腑”。
“脏”是指实体或机构器官,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腑”是指一个中空的容器,里面有小肠、胆囊、胃、大肠和膀胱等五个腑。
此外,第六腑,称为三焦,是人体胸腔和腹腔的结合体。
除了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外,脏腑和腑脏的经脉位置也有很大的差异。
所有的脏经络都在胳膊和腿的内侧,身体的前侧。
腑经络在手臂和腿的外侧,在身体的后侧。
人体受到危险威胁时,会本能地向上弯曲,脏脏的经络都在体内,保护得很好,只有腑脏的经络露在外面。
相比之下,脏的重要性远比内脏重要。
如果人体真的是造物主设计的,这种安排是非常合理和巧妙的。
中国人对“脏”和“腑”的分类具有极高的观察力和智慧。
此外,古代中医还发现,每一条脏经都与另一条脏经紧密相连。
比如手臂上的肺经和大肠经分别位于手臂的内外侧。
针灸治疗穴位时,如果针尖到达的位置是真经,那么肺经和大肠经实际上可能只有几毫米远。
虽然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肺和大肠处于完全不同的位置,甚至找不到任何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相表里和开窍归经(一)
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这就是五官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官分别是耳朵、眼睛、鼻子、嘴唇、舌头。
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六腑分别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而五脏六腑是相表里的,心与小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
五官中的耳朵对应五脏中的肾、六腑中的膀胱,眼睛对应五脏中的肝、六腑中的胆,鼻子对应五脏中的肺、六腑中的大肠、嘴唇对应五脏中的脾、六腑中的胃,舌头对应五脏中的心、六腑中的小肠。
而六腑中仅剩的三焦则是最大的一个腑,应对于人的肌肉与皮肤。
心主血,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
功能:主血脉和神肝主筋与胆相表里,开窍于舌。
功能:主输泻和藏血。
脾主肌肉,四肢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功能:运化和统血。
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肾主骨,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
功能:藏精、造血和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