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一直将人体视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而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不仅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系统。

本文将围绕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展开探讨。

1. 心心是中医五脏中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中医认为,心主神、主血脉、主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人体的心血脉络与荣卫气血的运行,控制血液的循环。

此外,心还与情绪、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所以如果心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心悸、失眠等问题。

2. 肝肝是中医五脏中的另一个重要器官。

肝主藏血、主疏泄。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保证气血通畅。

此外,肝还与情绪的稳定、乳房的发育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所以如果肝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胸闷、胃脘疼痛等症状。

3. 脾脾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脾主运化。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与能量。

此外,脾还与肌肉的健康、血液的生成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所以如果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问题。

4. 肺肺是中医五脏中的一部分,肺主气、主呼吸。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持呼吸,控制气机,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废气排出体外。

此外,肺还与皮肤的健康、声音的发音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肺主气,所以如果肺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气短、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症状。

5. 肾肾是中医五脏中的最后一部分,肾主藏精、主水液。

肾的主要功能是储存人体的精气(是一种精华物质,主要与生育、生长等方面有关),调节水液代谢,并维持人体的水平衡与稳定。

此外,肾还与骨骼的健康、性功能等方面有关。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所以如果肾功能失调,就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 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8.肺与脾: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疼、水肿等..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六腑是传化食物的器官;它们即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消化、下灌肠道;小肠的承受吸收、分别清浊;大肠的吸收水份和诽便;膀肮的贮存和徘出尿液等等.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协同蒸发气化;又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一腑失职或病变;都要影响饮食物正常的传化..。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之间总的关系为脏腑阴阳表里关系。

即脏属阴而为里,腑为阳而为表,因此,脏和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这种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表里的脏腑所属经脉之间的相互络属以及其生理功能的密切相关上。

具体来讲,表现为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的固定相互配合关系,即心与小肠相互配合,肺与大肠相互配合,脾与胃相互配合,肝与胆相互配合,肾与膀胱相互配合。

兹分述如下:(一)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心与小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阳下煦小肠,有助于小肠化物等功能的发挥。

病理关系为:心有实火(下移)小肠。

小肠有热(循经上炎)心。

(二)肺与大肠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的肃降功能与大肠的传到功能互相协助。

病理关系为:大肠热实(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肺失清肃(津不下达)大肠燥实肺气虚:推动无力——大便艰涩;失于固摄——大便溏泻:大便传导功能失常。

(三)脾与胃脾与胃的生理关系体现为:经脉络属构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生理功能:胃主降、主受纳,喜润恶燥;脾主升、主运化,喜燥恶湿:相反相成,共为后天之本。

其病理关系,如《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即指脾胃升降失常可致腹胀泄泻及食少脘满、嗳气、呕吐恶心等病症。

(四)肝与胆生理与病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肝胆病互相影响,其病变主要为肝胆火旺、肝胆湿热和情志失调等方面证状。

(五)肾与膀胱生理与病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依赖肾之气化。

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失调方面,若肾气亏虚,气化乏全,失于固摄,则膀胱的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数等病症。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

「中医小讲堂」五脏六腑之间的巧妙关系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那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来看!(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脉和肺主气之间的关系。

肺主宣发肃降和“朝百脉”,能促进心行血;而血液正常的循环,营养于周身,方能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

由于宗气具有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的生理功能,所以联结心和肺中心环节主要是“宗气”。

2.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密切联系。

脾气健运,气血充盈,则心有所主。

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逸出于脉外。

在病理上,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导致血液妄行,均可引起血虚而心无所主。

可见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临床表现。

3.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而肝不藏血,心无所主。

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亦常同时出现。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

由于情志所伤,多化火伤阴,因而在临床上心肝阴虚、心肝火旺常相互影响或同时并见。

4.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

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心肾关系失调,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称为“心肾不交”,也称“水火失济”。

5.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两个方面。

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所吸入的清气和脾的运化功能所化生的水谷精气。

津液的输布代谢,主要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有关。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位置图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