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藏血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神志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血虚
神志不安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返回@
脾与肾
•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 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 进的。 •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 和水液代谢方面。
肾虚不化
返回@
肺与肾
•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 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 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但是,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又体现于肺阴与肾阴之间 的关系。
总论
在古代,医家们多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描 述,而实际上,脏与脏之间除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还存在阴阳和精、气、血、津液、神志方面的关 系。目前大多从各脏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来 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联系
• 1.心与肾 • 2.心与脾 • 3.心与肺 • 4.心与肝 • 5.脾与肾 • 6.肺与肾 • 7.肝与肾 • 8.肺与脾 • 9.肝与脾 • 10.肺与肝
精神失调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返回@
心与脾
•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 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 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脏腑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三)脾与胃
1. 纳运相合: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 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 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2.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 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3. 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 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 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 喜润而恶燥。
(二)心与脾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 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 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三)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 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肝气 主疏泄和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 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病理:
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脾 阳久虚,也可损及肾阳。两者互相影响,出 现脾肾阳虚,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水 肿,五更泻泄等。
脾肾先后天之本之间的关系
肾阴 肾阳
分为 滋养
资助
脾阴 脾阳
合为
脾气
化生
肾气
化生 融合
水谷之精
充养
肾精
先天之精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 胃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小肠 水道出焉 食物 残渣 大肠 传化 糟粕 水液 三焦 膀胱

脏腑之间的关系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气 和血)之间 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血脉,血以载气 血为气之母
心主血脉
气为血之帅 肺心之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节 血液循行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或肺气壅滞,气机不 畅 影响肺气宣发肃降 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 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
1)疏运协调
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调畅 协调脾升胃降
2)藏统有节
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肝疏泄气机血行通畅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 肝体得以濡养
脾主运化 生血统血
病理:
血液藏统失常: 肝不藏血 脾不统血 出血
血液化生不足: 脾气虚弱,血液生化乏源 或统摄无权而出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纳少,倦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
疏泄 在咳嗽的同时,可出现气机升降失常之头痛头 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 痛等症。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
阴阳互资三方面。 1)水液代谢(标本关系):
有赖肾阳蒸腾气化 肺为水之上源 (标) 借助肺宣发肃降 肾为主水之脏 (本)
2)呼吸运动: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为气之主
—— 肾为气之根 3)阴阳互资: 肾阴充盛,上润于肺——水能润金 肺阴充足,输精于肾——金能生水 肾阳资助肺阳,共温肺阴(津) ——推动水液代谢
肾主纳气
病理:
1)水液代谢障碍:
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调,必累及于肾;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 咳嗽气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症状 2)呼吸运动失常:肾不纳气证或肺肾阳(气)虚证 肺气久虚,肃降失司,久病及肾; 或肾阳(气)不足,摄纳无权 —— 呼多吸少,气短喘促,气不得续,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益甚。 3)肺肾阴虚: 肺阴虚损,久则必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损 ——两颧潮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痠软,夜 梦遗精等症状。

五脏关系图

五脏关系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0903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0903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
心主一身之血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心肺同居上焦
肺主一身之气
(心血运载肺气)
2.心与脾
(1)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贯注于心脉而化血
(脾气健旺,生血有源 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
心气推动 血液运行 脾气统摄
通畅而不迟缓 维持正常血行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
女子月经
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调节
肾主封藏
男子排精
(3)阴阳互滋互制
肾阴滋养肝阴 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
肾阳资助肝阳 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10.脾与肾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 先天温养激发后天
行于脉内而不逸出
3.心与肝
(1)血液运行、贮藏
心主行血,推动血液运行 使肝有所藏 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使心有所主
(2)精神情志
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相互为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 维持正常精神
情志活动
4.心与肾
(1)水火既济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在上者宜降
肾为相火(命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5.肺与脾
(1)气的生成
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在肺中汇为宗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气
决定
肺主气 脾为生气之源
一身之气的盛衰
(2)水液代谢
肺气宣降以行水 脾气运化,散精于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去联系
1、心与肺气与血
2、心与脾血的运行和生成
3、心与肝血的运行、贮藏和调节、精神情志
4、心与肾阴阳相济、水火既济;病理:心肾不交、水气凌心
5、肺与脾气和水液
6、肺与肝气机的调节
7、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
8、肝与脾消化和血液
9、肝与肾精血、肝肾互生
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
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

生理上“以通用为用”、“以降为顺”,病理上以通降失调多见。

治疗上以通为补。

六腑功能传化示意图
饮食物 胃
胆汁
小肠
清 者 脾 全
身 水 液 膀 胱 尿
液 浊 者 大 肠 粪
便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
肾藏之精气
脏腑之精
水谷之精
气、血、津、液
自然界的精微物质
狭义:肾所藏的生殖之精
二、气: 转输
转输
(糟粕)
1、概念,
2、气的生成和运动
生成:肾中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运动:升降出入
运动失常,叫气机失常3、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4、气的分类
○1元气:“原气”“真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推动
温煦
激发
○2宗气:“大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行呼吸
行气血
○3营气:“荣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营养全身
化生气血
○4卫气:
来源:
分布:
主要功能:
a.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b.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c. 调节,控制肌腠开阖,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相
对恒定
营气和卫气之间的关系:
三、血
1、概念:
○1血的生成:营气
津液均来源于水谷精微
精气
○2血的运行
○3血的功能:滋润营养
四、津液:
1、概念:
水津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
输布
排泄
3、津液的功能:
滋养、濡润
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排出废物
4、病理表现
五、神
1、概念:
广义
狭义
2、生成:
形和神之关系:
形乃神之宅
神乃形之主
形存则神在
形亡则神亡
3、神的作用
由心所主、总领各脏腑的功能活动
4、常见病理现象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1、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2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血能:载气
行血生气
摄血
2、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能:生津津能载气
行津
摄津
常见病理、耗气伤津伤津耗气
如亡阳亡阴
3、血与津液的关系:
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生理上:“津血同源”
病理上:“津枯血燥”,“耗血伤津”。

4、精与气血的关系
○1精与气
○2精与血
5、神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肾所藏精气的主要功能是主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阴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物质。

这段论述,突出地指了肾中的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重要作用。

同时,明确地指出了以齿、骨、发的变化,作为观察肾中精气盛衰和判断人体生长、发育及衰老的标志。

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机能低下和防止衰老均可从肾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