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病变 心血不足→脾失所养 → 脾失健运(失 眠、心悸、多梦) 、食少、腹胀、便溏)
脾失健运——心血化源不足
食少、腹胀或慢性出血 面色无华、心悸、失眠、 多梦等 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而 致心血不足
病变每每导致心脾两虚证。
(三)心与肝 血液运行、情志方面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血行正常、肝有血可藏 心主血肝藏血 肝藏血充足,随动静之不同调节,有利心推动血 行
病变
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 水液代谢失常 肾气虚弱、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尿少、水肿等 咳嗽、气喘
水肿病中、二者的主次之分“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短气、喘逆、气不相续
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出多入少、动则加甚 潮热、盗汗、颧红 肾阴不足 肺阴虚损 肺肾阴虚 肾不纳气
干咳、腰腿酸软等
1、精与血
心主血
精血相互转化“精为化血之源,髓为造血之机”
肾藏精
2、精与神 心藏神 精为神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
3、水与火
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不致过寒 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肾水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火, 使之不亢
二者上下互济、相互制约、彼此交通。
病变
失眠、健忘
精亏 血耗 多梦 心神不灵 精血亏损 脑髓空虚
精神痿靡
心火不得下降于肾,肾阳不温,水寒 不化 心悸心慌畏寒、气短、水肿
水火不济、心肾不交
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阴不足,心火 偏亢 心烦失眠,口干舌红
(五)脾与肺 气的生成,水液的输布代谢
气的生成(土生金) 肺主气,为气之主 脾生气,为气之源 肺气的充足,有赖于脾化生之水谷精气的不断 补充。 肺吸入的清气与水谷精气相谷又产生宗气。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血液生成、贮藏与运行;木与 土。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肝藏血
肝有所藏——疏泄正常
相互促进 血运通利
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 神志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相互协作 神志正常
病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血液亏损——心肝失养 月经量少、双目干涩、肢体麻木
心肝血虚
神志不安 心肝火旺 心与肝相互影响,导致
血不养神
神志狂乱
返回@
脾与肾
•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 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 进的。 • 脾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先后天相互资生 和水液代谢方面。
肾虚不化
返回@
肺与肾
•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 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 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 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和水两个方面,但是, 金能生水,水能润金,故又体现于肺阴与肾阴之间 的关系。
总论
在古代,医家们多是用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描 述,而实际上,脏与脏之间除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外,还存在阴阳和精、气、血、津液、神志方面的关 系。目前大多从各脏的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来 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联系
• 1.心与肾 • 2.心与脾 • 3.心与肺 • 4.心与肝 • 5.脾与肾 • 6.肺与肾 • 7.肝与肾 • 8.肺与脾 • 9.肝与脾 • 10.肺与肝
精神失调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返回@
心与脾
•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 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 •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 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知识: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藏象学说中整体性联系的内容之一。

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结构上通过经络而相互沟通,生理功能上既分工又合作,在病理变化上也可互相影响和传变。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之间的相互依存。

在生理方面,肺主气,辅心行血,可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而心主血,营养于肺,可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由于宗气积聚于胸中,温养心肺两脏,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和走息道以司呼吸的功能,所以能加强心血运行与肺司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方面,如肺气虚弱,宜降失常,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而心之阳气不足,血行无力,也会导致肺的呼吸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心悸等症。

2、心与脾心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心主血而推动血液运行,脾统血而统摄血液循行于脉管,两者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二是心血充盈,可营养于脾,心主神明,可调节脾的运化功能;脾运化功能正常,吸收的水谷精微能化生心血并营养心神,两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当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时可引起脾失健运,脾运失常或脾不统血时亦可导致心的病变,都导致心脾同病,而出现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方面。

心主血,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液的重要因素。

因此,心、肝两脏在血液的运行方面是互相配合的。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

也就是说,两者在维持精神情志活动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临床上,心血不足与肝血不足的病变可互相影响,导致心肝血虚的病证,出现面色无华、心悸、头昏、目眩等症状。

心神失常与肝失疏泄、情志失调也可互相累及,出现心烦、失眠、急躁易怒等心肝火旺的症状。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首先体现在心之阴阳与肾之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于上焦;肾在五行属水,位于下焦。

脏腑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PPT课件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三)脾与胃
1. 纳运相合: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 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 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2.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 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3. 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 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 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 喜润而恶燥。
(二)心与脾
2.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 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 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见气虚血瘀,或见气虚失摄的 出血。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三)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运行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1. 血液运行方面:心气主行血,肝气 主疏泄和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 液的正常运行。 病理上,可出现心肝血虚证或心肝血瘀证。
病理:
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脾阳;脾 阳久虚,也可损及肾阳。两者互相影响,出 现脾肾阳虚,症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水 肿,五更泻泄等。
脾肾先后天之本之间的关系
肾阴 肾阳
分为 滋养
资助
脾阴 脾阳
合为
脾气
化生
肾气
化生 融合
水谷之精
充养
肾精
先天之精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饮食物 胃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小肠 水道出焉 食物 残渣 大肠 传化 糟粕 水液 三焦 膀胱

脏腑之间的关系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课件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运动(气 和血)之间 协同调节关系。 心主血脉,血以载气 血为气之母
心主血脉
气为血之帅 肺心之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节 血液循行和呼吸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 或肺气壅滞,气机不 畅 影响肺气宣发肃降 咳嗽,气喘 胸闷等症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相互为用、 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
1)疏运协调
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调畅 协调脾升胃降
2)藏统有节
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肝疏泄气机血行通畅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 肝体得以濡养
脾主运化 生血统血
病理:
血液藏统失常: 肝不藏血 脾不统血 出血
血液化生不足: 脾气虚弱,血液生化乏源 或统摄无权而出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纳少,倦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麻木, 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
疏泄 在咳嗽的同时,可出现气机升降失常之头痛头 晕,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 痛等症。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
阴阳互资三方面。 1)水液代谢(标本关系):
有赖肾阳蒸腾气化 肺为水之上源 (标) 借助肺宣发肃降 肾为主水之脏 (本)
2)呼吸运动: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为气之主
—— 肾为气之根 3)阴阳互资: 肾阴充盛,上润于肺——水能润金 肺阴充足,输精于肾——金能生水 肾阳资助肺阳,共温肺阴(津) ——推动水液代谢
肾主纳气
病理:
1)水液代谢障碍:
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调,必累及于肾;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内停,上泛于肺 —— 咳嗽气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症状 2)呼吸运动失常:肾不纳气证或肺肾阳(气)虚证 肺气久虚,肃降失司,久病及肾; 或肾阳(气)不足,摄纳无权 —— 呼多吸少,气短喘促,气不得续,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益甚。 3)肺肾阴虚: 肺阴虚损,久则必及于肾而致肾阴不足; 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肺阴,亦可致肺阴虚损 ——两颧潮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痠软,夜 梦遗精等症状。

五脏关系图

五脏关系图

黄元御气机升降图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0903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0903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
心主一身之血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心肺同居上焦
肺主一身之气
(心血运载肺气)
2.心与脾
(1)血液生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贯注于心脉而化血
(脾气健旺,生血有源 心血充盈)
(2)血液运行
心气推动 血液运行 脾气统摄
通畅而不迟缓 维持正常血行
(2)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
女子月经
相互为用,相反相成。调节
肾主封藏
男子排精
(3)阴阳互滋互制
肾阴滋养肝阴 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
肾阳资助肝阳 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
10.脾与肾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 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 先天温养激发后天
行于脉内而不逸出
3.心与肝
(1)血液运行、贮藏
心主行血,推动血液运行 使肝有所藏 肝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使心有所主
(2)精神情志
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 相互为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 维持正常精神
情志活动
4.心与肾
(1)水火既济
心居上焦属阳,属火,在上者宜降
肾为相火(命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
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5.肺与脾
(1)气的生成
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在肺中汇为宗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气
决定
肺主气 脾为生气之源
一身之气的盛衰
(2)水液代谢
肺气宣降以行水 脾气运化,散精于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与胃
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
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 生 升降相因 理 脾主升清——精微、津液 内脏位置 有助于 胃主降浊——食糜、残渣
阴脏、脾性恶湿——脾阳健则能运
燥湿相济 阳腑、胃性恶燥——胃阴足则能纳
脾与胃 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 纳运失调 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病 升降反作 理 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湿易犯脾,困遏脾阳,影响胃纳 燥湿不济 热易犯胃,灼伤胃津,影响脾运 中满痞胀、 排便异常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内脏位置
五脏与骨、髓
生理:
肾藏精,精化髓,髓充骨
精足则髓满骨充——骨骼发育健全,身体强壮 肾精的充盛与五脏六腑之精密切相关——骨、髓与五脏 精气密切相关 病理: 骨软、骨质疏松、身高偏 低、易骨折,骨骼变形 骨髓发育迟缓 五脏精气不足 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听 觉失聪、视物不明等
肾精亏虚
津液输布 代谢正常
病理:
脾虚——食少、腹胀、便溏、肢倦
气虚
肺弱——面白、少气、咳喘
脾肺虚弱
脾为生痰之源——水不化津,转为痰浊
湿滞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引起咳喘 水湿痰饮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生理: 肺在膈上,其气肃降 是全身气机升降 气机升降 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居膈下,其气升发 病理: 肝火犯肺 气机失畅 肺燥——咳嗽、痰少、咽干 肝气逆——胁痛、急燥、面红耳赤
肺肾阳虚,津凝为痰——老年久病痰饮咳喘
(八)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 同作用。 生理: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供应脾运 血液运行 脾主生血,统血,使肝血充足 肝主疏泄,促进消化 饮食物消化 脾主运化,散精于肝
病理:
肝病及脾,肝脾不和——胁痛腹胀、 便溏泄泻。 消化方面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纳少、口 苦、黄疸。 血 虚 血液方面 出 脾虚血少,肝血亦损——纳少、 腹胀、头晕、目眩、月经涩少等 脾不统血,引起出血,肝血亦亏 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同时并见,藏统失司
病理:
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
水寒射肺 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不得平卧 水肿 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头面浮肿、咳喘、恶寒发热 风水及肾 水湿风邪,由肺及肾——全身水肿、腰痛、尿少 肾精不足,摄纳失职 肺肾气虚 肺气久虚,伤及肾气 肺阴不足,下汲肾阴 肺肾阴虚 阴阳两虚 肾阴亏虚,肺阴失充 干咳少痰,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呼吸异常,气短喘急、呼多吸少
肝胆火旺——胃失和降而呕吐苦水。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心与小肠 脏腑 阴阳 表里 经络络属 生理配合 病理相关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经络:手少阴、手太阳
心与小肠
心主血——心阳温煦、心血濡养,有助于小肠化物 生理 为用 小肠化物——清者经脾气转输心,心血、脉 心经实热下传小肠——小肠实热 病理 影响 小肠之热上熏于心——心火亢盛
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 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 上下交济
病理: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 称为心肾不交。 水不济火 肾阴虚于下
失眠、心悸、怔忡 心烦、腰膝酸软、 男子梦遗、女子梦 交等症。
心火亢于上
肾阳虚损 水气凌心
下焦水寒不化
心阳虚损 水气上凌于心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 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生理: • 心脑息息相通 脑病从心论治 心 血肉 主血 上供于脑 神明 实质为脑 心藏神 脑为元神 • 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 功能正常 气充血足 魄生 主司感觉 • 脾后天、气血 脾胃入手、益气生阳 脾胃健旺 升清 • 肝主疏泄、藏血 气机 气血 脑清神聪 魂化 主司运动及内在思维 • 肾藏精 肝气抑郁或亢逆:中风昏厥 肾精充足 肝失藏血:运动障碍或梦呓夜游 补肾填精益髓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 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 口 肺
朝百脉宣发布散

腐 熟

浊 中 之 清

胆汁 浊
通 调 水 道
小肠
清 泌 别 清 浊
三 焦 气 化

变化 粪便 出焉 大肠
膀胱
气化 尿 而出
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便燥结。 大便燥结,胃失和降——恶心呕吐。
精神失调
肾精不足,不 能奉养心神 心神不足,无 力控驭肾精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 在下——梦遗滑精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生理: 气 的 生 成
肺为主气之枢——主呼吸而纳清气 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而生谷气 相互结合 形成宗气
津 液 代 谢
肺主通调水道——布散水精 脾主运化水液——转输水精
五脏与女子胞
女子胞: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均赖于
神的调控 气的推动 精血的充养
生 理
心藏神,主血——资助、促进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胎儿 肝主疏泄、藏血,情志——为妇女经血之本 以肝为先天
脾主运化,统血——经血的化生、固摄
肾藏精——主司天癸的至、竭 生殖
五脏与女子胞
心神不宁 心血不足 心气虚衰 病
月经不调、不孕。
病理表现:尿少、尿热赤、尿痛 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经络:手太阴、手阳明
肺与大肠
肺司呼吸,主行水——有助于大肠传导、糟粕
生理
大肠主传导——有助于肺气肃降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降——胸满气急喘咳 病理 肺气闭塞,肺气、津不降,传导失职——便秘干结 肺虚推动无力——气虚便秘,大便艰涩不行
经络:足太阴、足阳明
肝失疏泄——情志不畅、月经失调等。
理 脾失运化——经少、经迟或经崩、漏下等。
肾精亏虚——月经不调或闭经、不孕等
五脏与脑 生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 五神脏 心藏神 肝藏魂 保证脑功能 肾藏意 肺藏魄 脾藏意
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 正常发挥 主感觉运动
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五脏精气、功能, 才能化养五神,发挥其生理功能
精神恍惚 情绪抑郁 心烦失眠 烦躁易怒
(四)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生理方面: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 使肾水不寒 水火既济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 使心火不亢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 精神互用 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
水火既济 互济互制
心神肾精 相互为用
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 命 火 秘 藏 则 心 阳 充 足 君相安位
(二)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生理: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 血液生成 相互促进
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
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
血液运行
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血运正常
病理:
生化无源 脾气虚弱 统摄无力 心阳不足,脾失温养——脾气虚弱 心血不足 心脾两虚
心悸、失眠
多梦、纳少 腹胀、体倦
(三)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
肾与膀胱
生理
肾为水脏——气化津液,司开合,控制膀胱开合 共主小便 膀胱为水腑——开合有度,使尿液正常贮存排泄 固摄无权 肾气不足 膀胱开合失度
小便不利
遗尿、尿失禁
病理
气化失常 膀胱湿热,上犯于肾——尿急、尿痛、尿血、腰痛等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相同的生理特点
奇恒之腑与五脏 奇经八脉
五脏与女子胞 五脏与脑 五脏与脉 五脏与骨、髓
肾/脾精不足 生长发育迟缓、未老先衰 脾/肾气虚弱 腹胀便溏、二便失禁、虚喘乏力 脾/肾阳虚弱 畏寒腹痛、腰膝酸冷、五更泻(虚寒证) 脾(胃)阴/肾阴衰少 饥不欲食及阴虚内热之证 脾虚生湿,经久不愈 肾虚蒸化失司,水湿内蕴,
终至肾虚水泛
影响脾之运化
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尿少水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九)肝与肾
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作用
肝藏血——肝阴赖肾阴滋养 生理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相互资生
精血同源
病理
一荣(损)俱荣(损) 肝肾精血亏虚之证 头昏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
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
藏泄互用 生理 相互制约,相互为 用 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 病理 藏泄失调——女子月经周期紊乱、 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
经络:足厥阴、足少阳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 生 理 主司疏泄
肝与胆
疏泄胆汁,帮助消化
共主勇怯
病 理
主司疏泄
共主勇切
胆附于肝,贮藏胆汁 肝主谋虑 肝胆相济,勇敢乃成 勇怯 胆主决断 肝气郁滞,胆汁排泄不利 肝胆气滞、湿热、火旺 胆腑湿热,影响肝之疏泄 肝血不足 谋虑不决—情志抑郁、惊恐胆怯 胆气虚怯
经络:足少阴、足太阳
肺气伤——咳逆、咯血、咯痰不爽
肺燥伤肝
肝伤——胁下引痛、胀满
(七)肺与肾
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方面。 水 液 代 谢 呼 吸 运 动 阴 阳 互 资 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 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 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金能生水——肺阴充足,输精于肾,使肾阴充盈。 水能润金——肾阴充足,上润于肺,使肺脏清宁。 肾阳资助肺阳——同温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
互滋互制 生理: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理:
肝阳上亢
肝阳失养 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甚则化风
肾阴不足累及肝阴——水不涵木
肾阳不足累及肝阳——下焦阴寒内盛,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