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五脏六腑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 凌心”旳心悸症,假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 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 心肾不交”旳病症。
六腑旳生理功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 液旳器官。食物旳消化、吸收、津液旳输布、废物旳 排泄等一系列旳过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旳情 况下,共同来完毕旳。
胃、胆、小肠、大肠亲密协作,共同完毕饮食物旳消 化与吸收,并将其糟粕传入大肠,经过大肠旳再吸收, 将废物排出体外。膀胱旳贮尿排尿与三焦旳气化也是 相互关联旳。三焦则是概括了它参加旳消化、吸收、 排泄等各方面旳功能。所以,六腑之间,必须相互协 调,才干维持其正常旳出入升降旳生理状态。
心与肾
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与神也是一对矛盾旳 统一体,精是神旳物质基础,神是精旳外在体 现。先天之精是神旳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是神 旳给养,精气充沛是神志活动正常旳条件。神 机旺盛是使精气再生旳条件(又叫互根),所以, 对于人体旳健康情况,一般都以精神二字来形 容。
肝与肺
肝与肺主要是治节与调整旳关系。 肝主调整全身旳血量,而肝向全身输送血液,
肝与肾
肝与肾主要是相互滋养旳关系;肝脏疏泄条 达与调整血量旳功能,必须依赖肾阴旳滋助, 肾阴(精)再生旳物质起源,又需经过肝旳疏泄 而入藏于肾。所以有肝肾同源之说。假如肾阳 不足,肝失濡养,就会造成肝阳偏亢,而出现 眩晕头痛、暴躁易怒等病症。古人把这种现象 称之为“水不涵木”。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

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关系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则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医五脏六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到之处。
1. 心与疾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情志的主要器官。
心脏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并通过心脉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因此,心病常表现为胸闷、心悸等症状。
情志郁结也可导致心病发作。
中医治疗心病通常采用调整情志、舒缓心气的方法,如静坐冥想、适当的运动等。
2. 肝与疾病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储藏血液。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紧密相关,过度愤怒、抑郁等情绪可影响肝脏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常表现为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中医治疗肝病通常以调理情绪、舒解肝气为主,如饮食调理、针灸等。
3. 脾与疾病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产生营养。
中医认为,脾虚会导致消化不良、乏力等症状。
脾病也与湿邪有关,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脾病通常以调理饮食、增强脾胃功能为主,如食疗、草药等。
4. 肺与疾病肺主气,主要功能是吸取空气并将氧气传递到全身。
中医认为,肺主气,但又与肝脏密切相关。
因此,肺病与情绪有关,如忧郁、悲伤等情绪可导致肺气不畅,进而导致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中医治疗肺病通常以调理情绪、增强肺气为主,如辟邪、运动等。
5. 肾与疾病肾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液平衡和生殖等功能。
中医认为,肾虚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肾病常表现为腰酸、耳聋等症状。
中医治疗肾病通常以补肾为主,如补肾药物、运动等。
除了五脏,中医还有六腑,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紧密相关。
疾病与腑的关系相对较少研究,但在中医治疗中仍然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腑的病症可通过中医药、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2017年整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一)心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
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2)心主神明: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2)脾主升清(3)脾主统血2、系统连属(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肝为魄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一、心与小肠: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
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
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1、肝:主疏泄。
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
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

脏腑关系和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
兹分述如下:(一)肝与胆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
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
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二)胃与脾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
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三)心与小肠心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
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四)肺与大肠大肠为传导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
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
二者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五)肾与膀胱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
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
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
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六者。
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
脑脑为髓海,居于颠顶,为天灵盖所包涵。
[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
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养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五脏六腑脏腑功能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脏腑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并且与特定的疾病关系密切。
下面将介绍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常见疾病。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的循环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控制着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活动。
心脏疾病多与心脏的功能异常有关,如心悸、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二、肝脏肝脏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的量和流向。
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产生胆汁等。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可能出现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症状,与多种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有关。
三、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运输和转化营养成分。
脾脏还参与免疫调节和血液的生成。
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引发脾虚、湿热等疾病,如脾功能不全、脾胃湿热等。
四、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
肺脏还参与水液代谢和排泄。
肺脏疾病多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五、肾脏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生命之源,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肾脏还参与生殖、生长发育等过程。
肾脏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有关,如肾炎、肾结石等。
六、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在中医中被视为辅助五脏的器官,各自有其特定的功能。
胆脏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分泌胆汁,参与消化和排泄过程;胃脏主要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小肠和大肠分别参与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并将其排出;三焦主要功能是气的运行和代谢。
当这些腑脏功能异常时,可能引发胆囊炎、胃炎、腹泻、便秘、尿路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不同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和维护五脏六腑的健康,对人体的整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 脏腑之间的关系本文引用自柒乐海风《你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
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
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
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
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
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
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
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
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
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
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
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
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
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
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穴位: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约揉50~100次;推用双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分推,约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吐逆,心悸等。
如何食疗保护五脏六腑春季万物荫生,正是调养身体五脏的大好时机。
按照中医“四季侧重”的养生原则,春季补五脏应以养肝为先。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养肝也是如此。
现介绍春季养肝的几种方法。
1、以脏补脏,鸡为先。
鸡肝味甘而温,补血养肝,为食补养肝之佳品,较其它动物肝脏补肝的作用更强,且可温胃。
具体用法是:取新鲜鸡肝3只,大米100克,同煮为粥服食。
可治中老年人肝血不足,饮食不佳,眼睛干涩或流泪。
此外,老年人肢体麻木者,也可用鸡肝5只,天麻20克,两味同蒸服,每日一次,服用半月,便可见效。
2、以味补肝,首选食醋。
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抑菌等作用。
肝阳偏亢的高血压老年患者,每日可食醋40毫升,加温水冲淡后饮服:也可用食醋泡鸡蛋或醋泡黄豆,食蛋或豆,疗效颇佳。
平素因气闷而肝痛者,可用食醋40毫升,柴胡粉10克冲服,能迅速止痛。
3、补肝血、食鸭血。
鸭血性平,营养丰富,肝主藏血,以血补血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取鸭血100克,鲫鱼100克,白米100克同煮粥服食,可养肝血,辅治贫血,同时这也是肝癌患者的保肝佳肴之一。
4、舒肝养血,菠菜为佳蔬。
菠菜为春天的应时蔬菜,具有滋阴滋燥,舒肝养血等作用,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五脏六腑也有工作时间:23:00—1:00即子时,是胆工作;1:00—3:00是肝工作;3:00—5:00是肺工作;5:00— 7:00是大肠工作;11:00—13:00是心工作(这时犯心脏病的人很多);如果失眠,那是胆出现了问题,胆是管脑袋的。
肝胆相照,肝火大,胆热,所以睡不好觉,失眠了。
肝主筋,精神不好,所以西医叫“神经衰弱”。
凡是精神系统的病,都是肝上的病。
脾主肉,比如长癣,是脾有病了。
肺的病反应到皮肤上,老年人得的最多,皮肤瘙痒,春秋是多发季节。
因为肝火犯肺,肝火春秋最旺。
只要把肝火降下来,就不会痒了。
1、绿豆50克、加水2000毫升煮水饮。
3、绿茶5克、菊花3克、竹叶3克代茶饮。
17:00——19:00是肾工作,肾主骨,肾亏骨关节疼。
得骨关节病的人很多,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有。
年轻人以为是工作累的,老年人认为是上了岁数,骨关节疼是正常的,其实是肾亏导致的疼痛。
西药治疗骨关节疼痛的药是消炎镇痛的,中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药是活血化瘀的。
试想一下,消炎镇痛药口服后,由肠到胃,药劲最大,对胃刺激也最大,然后通过血液,再上行到心脏,刺激刺激心脏,再到大脑刺激刺激大脑,最后才到关节,还能有多大的药劲?能对关节有多大帮助?关节病没有治好,有多少人的胃因为吃药给吃坏了!五脏有病同样在五官上有反应:肝上的病反应在眼睛上,眼外伤除外,其余的眼病全是肝上得的,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全是肝上得的。
白内障手术后看东西清楚了,但两年又复发了,什么原因?手术治疗的还是症,没有找到根本。
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 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
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 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人体有12条经络,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12个时辰与12条经络相对应的意义是什么呢?“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满天飞时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原来这12条经络是按时间的顺序的,就如潮汐一样,流动到哪儿,哪条经络就“涨潮了”,这时这条经络里的气血最为旺盛。
所以很多医家喜欢在特定的时辰,去疏通在这个时辰气血最旺盛的经络,或在此时辰服下调理该脏器的药物,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是经络、脏腑与时辰的关系。
23:00-1:00子时:胆经子时胆经当令:子时一阳生,就是这个时辰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人睡觉的时候不可超过晚上11点,子时一定要睡觉,经常熬夜会造成失眠的症状!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