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揭秘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明了各经脉与脏腑以及相应器官的关系,在临床中便会得心应手。
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关肝:(表里经、胆经别,肾经)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复从肝别,贯膈。
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心(心系):(表里经,脾经,肾经,胃经别,心经别,心络脉,小肠经别,膀胱经别,胆经别)足阳明胃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复从心系。
手少阴心经别: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
手少阴心络脉:循经入于心中。
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
手太阳小肠经别: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循膂,当心入散。
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心包:手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
手心主络脉: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落心包。
脾:(表里经,胃经别)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
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肺:(表里经,心经,肾经,肝经,肺经经别,大肠经别)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别: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
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肾足少阴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厥阴肝经: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肾:(表里经,膀胱经别,肾经别)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太阳膀胱经: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别: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足少阴肾经别: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大肠:(表里经,大肠经别,肺经别)肺经,大肠经。
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与经脉连属的规律
脏腑和经脉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脏器与经脉关系密切: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经脉与之相连,这些经
脉与脏器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调节。
2.经脉与腑脏联系紧密:每条经脉都与多个腑脏相连,这些腑脏通过
经脉所传递的气血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系统。
3.经脉与组织器官联系紧密:每条经脉不仅与脏腑相连,还与不同的
组织器官相连。
这些组织器官和经脉之间通过气血的循环和调节实现互相
作用和调节。
4.经脉的循行方向与脏腑功能有一定联系:经脉的走向和流经的部位
与脏腑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气血运行的方式和路径会影响脏腑
的功能状态。
总之,脏腑和经脉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调节可以实现整个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对脏腑和经
脉联系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各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实
现精准治疗效果的提高。
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与阴阳五行【提纲】: 1.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及与经络的对应关系 2. 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 3. 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及生克 4. 经络穴位的作用 5. 特定穴的应用1.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及与经络的对应关系:(1)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五脏:六腑:(属阴,为里)(属阳,为表)肝←→ 胆心←→ 小肠脾←→ 胃肺←→ 大肠肾←→膀胱三焦(2)五脏六腑与经络的对应关系:十二正经:三阴经(身体内侧):太阴(前):手太阴、足太阴厥阴(中):手厥阴、足厥阴少阴(后):手少阴、足少阴三阳经(身体外侧):阳明(前):手阳明、足阳明少阳(中):手少阳、足少阳太阳(后):手太阳、足太阳脏腑:经络:(木)胆足少阳胆经(木)肝足厥阴肝经(火)小肠手太阳小肠经(火)心手少阴心经(土)胃足阳明胃经(土)脾足太阴脾经(金)大肠手阳明大肠经(金)肺手太阴肺经(水)膀胱足太阳膀胱经(水)肾足少阴肾经(相火)三焦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心包手厥阴心包经2.五脏六腑的基本功能:1)五脏的基本功能:2)六腑的基本功能:六腑:胆:贮存、排泄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主决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降浊;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主持诸气,通调水道。
3. 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及生克:(1)五脏六腑的五行归属:肝、胆→木(木曰曲直,具有升发、生长、舒畅、条达的特性)心、小肠→火(火曰炎上,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的特性)脾、胃→土(土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肺、大肠→金(金曰从革,具有清洁、清肃、肃降的特性)肾、膀胱→水(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的特性)(2)五行生克:1)相生:木生火:我们用木柴来点火、生火。
在人体内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所有东西经过燃烧后就变成灰、土。
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金属矿石都是从土里孕育挖掘出来的。
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
根据人体经络和阴阳五行,脏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心为人的气血根本,在阴阳五行中属火.能够推动和调节血脉,使血脉循行旺盛.还能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意识。
并且与舌相通,帮助舌辨别饮食五味。
肺是人体的生气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金,管理人的呼吸.使清阳之气升发,浊阴之气减少,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辅助心脏,治理和渊节血液运行,还主呼吸。
脾是血液生化之源,在阴阳五行中属土,能将食物精华送到全身,运化水湿浊气并排泄于体外,还能统摄血液,帮助肌肉生长;肝藏血,主管人体筋脉,在五行中属木,能够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通气于目,并且主管筋脉,指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属水;能储藏人体精气,主宰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摄纳肺吸入的清气。
防止呼吸表浅等。
五脏主要是储藏精气津液。
六腑则是出纳转输精气津液。
虽然脏腑的功能不一样,但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联系的,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所以,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脏腑不但能够在人体内部相互联系.而且同外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外部发生变化、四时气候转移、精神活动等都会影响到脏腑的联系。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育龙核心提示: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哪些关联?
(一)经气虚实病机经络气血的虚实是经络病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经络的气血偏盛,可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过亢,破坏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而发病。
经络的气血偏衰,则能引起与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减退而发病。
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其经气盛则身热、消谷善饥、小便黄赤、癫狂等;其经气虚,则现寒栗、肠鸣胀满及足痿、胫枯等。
因此,经络的气血盛衰,可直接影响着与其相络属脏腑的气血衰盛。
(二)经气郁滞病机在正常情况下,经气通达则经脉气血的运行畅达。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是由于经气不利,影响及气血的运行,常可累及所络属之脏腑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生理功能。
例如,表证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状,就是由于外邪束表,机体浅表经络的经气不畅所致;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不利,常是形成胁痛、瘿瘤、梅核气、乳房结块等的主要原因。
此外,情志的变化,也常常影响到经脉气血的运行,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常可出现胁痛;思虑伤脾、脾之经气失畅,则不思饮食等。
经气不利、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又是某一经络气滞、血瘀的主要成因。
在经络病变中,最早出现的是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然后才会导致血瘀等病变。
编辑推荐:
医学在线:
2011国家医学考试:
医学考试在线:
医学在线:
来源:育龙-医学本页址:。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

中医经络学经络与内脏关系解密中医经络学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血脉、经脉、络脉等的总称,被认为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内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将为你揭秘经络与内脏之间的奥秘。
一、经络系统概述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独特的概念,它是由经络、穴位、络脉组成的。
其中经络是人体内部管道的总称,包括十二经脉、八脉、奇经八脉等;穴位是经脉上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系统;络脉是经脉分支,与经络相连。
经络系统不仅负责传输气血和营养物质,还参与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活动。
二、经络与内脏的关系1. 经络循行与内脏相应根据中医理论,经络与内脏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经络循行经过的区域与所对应的内脏器官有密切的关联。
例如,胆经经过头部、胸部、下腹部等区域,与胆囊和肝脏等内脏器官相关;心经经过心脏周围,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
2. 经络调节内脏功能经络通过运行气血和营养物质,对内脏器官的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经络的畅通与否与内脏功能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经络受到阻塞或不畅时,会导致相应的内脏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三、经络调理与内脏疾病防治1. 经络保健保持经络通畅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中医强调,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饮食和运动,可以促进经络循行,增强经络功能。
例如,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保持经络通畅。
2. 经络调理当出现内脏疾病或功能失调时,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常采用经络调理的方法,例如针灸、推拿等。
经络调理可以改善经络的气血循行,调节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注意内脏和经络的整体调理在内脏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调理相关的经络,还需要注意整体调理。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疾病往往与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内脏器官与经络之间的关系,全面调理。
五脏六腑全在经络的掌控之下

五脏六腑全在经络的掌控之下作者:杨力来源:《科学养生》2016年第02期中医的经络学说已同空中不明飞行物“飞碟”以及“百慕大”现象,一同被世人列为当今世界的科学之谜。
中医是如何认识经络的?经络有哪些功用?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国内外对经络研究的近况如何?这些问题无疑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脏腑经络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学说与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中医医疗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五脏是心、肺、肝、脾、肾的总称,六腑是胆、小肠、大肠、胃、膀胱、三焦的总称。
一.经络学说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且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系统的记载,《黄帝内经》以外的一些非医学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记载。
二.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理论是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一般认为,其形成与疾病的症候、针感的传导、按摩和导引的应用以及古代解剖知识的结合等有关。
这一理论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经络系统密切联系周身的组织和脏器,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曾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即路径;络,即网络。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沟通脏腑与体表,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功能活动得以协调和平衡。
四.经络将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组织相联结,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此为经络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之功用;经络可以运行气血、协调阴阳,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现在学习中医的人很多,但很多人会把注意力放在遣方开药上。
事实上,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灵枢》是写经络的,而《素问》中也有很大篇幅都与经络相关,并指出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之作用。
可见对于古人而言,经络的作用之大。
本文作者师从李可先生,从他的经验分享他对于经络的认识,或可为您带来对于中医基础新的认识。
经络与人体五脏五官的对应关系在中医学里,经络与人体的五脏五官联系的非常密切:1、肾开窍于耳,肾主骨;和膀胱相表里。
恐伤肾。
2、肝开窍于目,肝主筋;和胆相表里。
怒伤肝。
3、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
忧伤肺。
4、脾开窍于唇,脾主肉;和胃相表里。
思伤脾。
5、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和小肠相表里。
喜伤心。
现在笔者以肾脏试举一例:肾开窍于耳——一般年纪大一点的人,或者健康状况不太乐观的人,经常会有耳鸣的情况。
这也就是表明我们的肾功能虚了,这就是身体给我们发出了信号。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信号传导出来了,给人以提醒。
经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未病”就是尚未成形,正在发展中的疾病。
耳鸣,它是一个表像,一个症状,当我们接到这个信号,马上能够意识到,在这个时候就进行对应的保健预防或治疗,在疾病未成形的时候就阻止它的发展,不是比出了大问题再治疗更容易和经济吗?肾主骨——病尚未成形时,我们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么再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病。
会形成什么病呢?“肾主骨”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腰酸、腿疼、脖子僵硬等等,一切骨头上的病,都是因为肾气不足了。
这个时候病已经形成,甚至它牢不可破了,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甚至吃力不讨好。
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常年大量服用药物的人,拿药当饭吃的人。
有些人吃药比吃饭更认真,这种情况对肾的伤害就更大。
所以,肾气虚弱是导致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肾和膀胱相表里——肾功能严重受损,就会影响到膀胱,排尿障碍,前后二阴的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揭秘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网线和桥梁,也是我们通过体表来医治内脏的“长臂触手”。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
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
经络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
通过正确运用经络穴位自疗方法,我们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但是穴位众多,如何选取?穴有五行,如何搭配?穴有补泻,如何操作?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指点迷津。
简易经络养生按摩法
1、耳部按摩
耳朵的穴道跟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按摩耳朵除了可加强脏腑的功能外,还可预防听力的减退及耳鸣。
搓揉耳朵,双手拇指及食指弯屈后,作上下搓耳动作,至耳朵红热为宜。
2、腰部保健按摩
双手握拳,用拇指指掌关节在腰部作旋转用力按揉,再以手掌部用力上下擦动,至腰部发热为止。
并可做些弯腰、旋转腰部的动作,以锻炼腰部肌肉。
腰部不怕发胖,每天腰部减肥按摩方法,变身小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