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主题思想汇总

合集下载

鲁迅《药》读后感(精选10篇)

鲁迅《药》读后感(精选10篇)

鲁迅《药》读后感(精选10篇)1. 《药》是一篇由鲁迅写成的优秀小说,鲁迅藉由小说反映出中国社会存在的药物合成贩卖的深刻问题。

通过挖掘文本,可以看出影射出中国近代小镇社会存在的弊端,其中表现了主人公努力追求自主、获取自由、创造自我存在以及不断探索其使命与价值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2. 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鲁迅的治学态度,如何理解其所说的“循规蹈矩,严谨治学”,以及如何让人们拥抱这种精神,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多种真理思维模式的根本,这也正是鲁迅希望让我们学会的。

3.《药》反映出中国社会中严重的腐朽,令人深切惋惜,可以连续推论出腐朽治疗的理念。

在这篇作品中,主人公勇敢地认清腐朽的存在,努力寻求自己存在价值的坚韧之心是激励人们,敢于追求自我价值和价值观念的榜样。

4. 鲁迅的作品,《药》是一篇表达他对自我的思考的优秀篇章,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说,这篇小说既赋予主人公一种令人敬仰的自我价值,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提出了有力的批判。

5. 《药》中的主人公万来啸,在激烈的社会诱惑下,他在发现当时的社会冗余之后,以惊人的勇气、信念和自豪的斗志,暗藏着改变和拯救自己和社会的野心。

这种鲁迅式的精神,年轻人也需要把其作为引导,学习礼让、自学,探寻生活,追求自豪感。

6. 鲁迅用他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一群勇敢冒险,憧憬真理,不改变坚定信仰的人物。

常年苦苦抗争中,万来啸挥洒自己,以此撼动着受过了晋江时代彻底麻木的人们,社会越发伤害他,他的思想就越发个性化,不受大众左右,进步的思想理念和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

7. 《药》中的各种心情变化,包括思忖、苦恼等,可以激起读者的共鸣,揭示出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人文主义理念。

他坚守着精神上的正义,不畏强权,永不妥协,让读者在思考中。

鲁迅药情节概括

鲁迅药情节概括

鲁迅药情节概括
鲁迅的小说《药》是一篇描写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作品,药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人物,故事发生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庄。

以下是《药》的情节概括:
故事主要围绕着药这个穷苦的村民展开。

药的妻子生病,为了救治妻子,他欠下了一笔巨额的债务。

为了偿还债务,他努力工作,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剥削和不公,他的努力几乎得不到任何回报。

村庄里的土豪劣绅们欺压百姓,使药的生活更加艰难。

药一直承受着社会的不公和苦难,最终他的妻子病故,他感到无望和绝望。

在最后的情节中,药被逼到绝境,他决定寻找出路。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通过药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个体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的无奈和悲惨命运。

整个故事通过对药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对封建社会腐朽的深刻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他的作品中,药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符号,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

在鲁迅的作品中,药物的形象多种多样,它既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也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武器。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的不同角度来探讨药物的主要内容。

首先,鲁迅作品中的药物常常被用来治疗疾病。

在《药》中,鲁迅描述了一个老药店的故事,老板对药物的精湛医术和对病人的悉心治疗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对药物的描述,不仅是对医术的赞美,更是对人性的赞美。

在鲁迅笔下,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对人性善良的一种表现。

其次,鲁迅作品中的药物也常常被用作象征。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药”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悲观。

主人公通过服用“药”来逃避现实,逃避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对药物的象征性描述,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更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剖析。

此外,鲁迅作品中的药物还常常被用作一种武器。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药”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阿Q通过服用“药”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在社会中变得更加顺从和奴化。

这种对药物的描述,不仅是对人性的一种讽刺,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中的药物形象丰富多彩,既是治疗疾病的工具,也是一种象征,甚至是一种武器。

通过对药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主题和内涵,更可以从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关怀和批判。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正视社会现实,审视人性,不断追求真理和正义。

鲁迅小说药读后感

鲁迅小说药读后感

鲁迅小说药读后感鲁迅小说《药》读后感。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药》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展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以《药》为题,谈谈我对这部小说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药》是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主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因为失业和家庭矛盾而陷入绝望,最终选择服用毒药自杀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绝望和对社会的不满。

主人公在失业后,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家庭的压力,感到无助和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剖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扭曲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通过阅读《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遭遇和心境却反映了当时许多失业者和家庭矛盾者的真实生活。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失业和家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在面对这些困境时,也会感到绝望和无助。

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另外,小说中的描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鲁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小说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他的内心独白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无助和绝望,这种写作手法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鲁迅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小说通过对一个中年男子的内心独白,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扭曲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药的主要内容鲁迅的药。

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影响深远,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鲁迅笔下的药物,既有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对社会疾病的隐喻和象征。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对药物的描写和揭示展开探讨。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药物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物。

故事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小人物。

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药物有着特殊的情感。

他认为药物是对抗疾病和强大的武器,也是对抗社会不公和不义的力量。

而在现实生活中,药物也成为了孙少平的救命稻草,他不断寻找治疗的方法,希望通过药物来摆脱疾病的困扰,摆脱社会的压迫。

鲁迅通过对药物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除了《药》之外,鲁迅的另一部作品《呐喊》中也有对药物的描写。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对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就是一个酗酒者,他对酒精有着特殊的情感,酒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也成为了他心灵的依靠。

鲁迅通过对酒精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总的来说,鲁迅笔下的药物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社会疾病的隐喻和象征。

药物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对抗。

通过对药物的描写,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内心的挣扎,展现了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药物的描写和揭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文学创作,更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内心的挣扎和对抗。

鲁迅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他的作品也将永远在人们心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药》反映社会问题的思考

《药》反映社会问题的思考

《药》反映社会问题的思考鲁迅先生的《药》,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这部作品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在今时今日,仍能从中汲取教训,对当下社会进行反思。

小说中的华老栓为了给儿子华小栓治病,愚昧地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救命,从而去刑场买蘸了革命者鲜血的馒头。

这种愚昧和无知,反映出当时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极度匮乏。

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落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浅薄,往往容易陷入迷信和盲目的境地。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有一些人在面对疾病时,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

比如,一些人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神药”,甚至拒绝正规的医疗治疗,导致病情延误。

这提醒我们,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依然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华老栓一家的贫困状况,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为了给孩子治病,不惜倾尽所有,却依然无法改变命运。

这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贫富差距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一些地区,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了基本的温饱而苦苦挣扎。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分配制度,加大扶贫力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药》中还揭示了民众的麻木和冷漠。

在刑场围观杀人的场景中,人们不仅没有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反而把这当成一种娱乐。

这种冷漠的看客心态,让人痛心疾首。

在现代社会,虽然类似的极端情况已不多见,但在一些公共事件中,我们仍能看到部分人的冷漠和麻木。

比如,面对他人的困难和求助,有人选择视而不见;在网络上,一些人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谩骂。

这种冷漠和麻木的心态,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与温暖。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关心他人,积极传递正能量,让社会充满爱与关怀。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最后,小说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道德责任。

汉族医生在面对少数民族患者的疾病和痛苦时,既感到同情和责任,又面临自身利益和道德选择的困境。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思考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并引发对于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总之,《药》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小说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揭示,赋予了读者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一方面告诫人们要摒弃种族偏见和歧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对现代医学、传统医学以及人性与道德的思考。

鲁迅《药》思想赏析鲁迅的小说《药》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汉族医生与少数民族患者之间的冲突与交流,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药》中的主要思想进行赏析。

首先,该小说强调了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

在《药》中,鲁迅通过汉族医生捏造患者种族身份的谎言,并将其作为治疗手段,展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对差异的揭示,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种族观念,并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

其次,小说呈现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冲突。

在故事中,汉族医生的现代医学知识与少数民族患者的传统疗法产生了冲突。

这种冲突表明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立,鲁迅借此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

赏析鲁迅作品《药》鲁迅的《药》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中篇小说,它以锐利的笔触、深入的社会洞察和丰富的人性描绘,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面貌。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主题分析、人物塑造、写作手法和读者反应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赏析。

一、背景介绍《药》发表于1919年4月,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1907年辛亥革命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者夏瑜、小栓和华老栓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思想的冲突和民众的麻木。

二、主题分析《药》的主题深刻而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揭示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困和疾病的问题,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麻木。

2.反思革命:夏瑜作为革命者的形象,虽然怀抱理想,但未能唤醒民众,最终献出生命。

这使得鲁迅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揭示了革命者与民众之间的隔阂。

3.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纯朴的一面,也有自私、软弱的一面。

这使得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人物塑造1.华老栓:这是一个典型的旧式中国人形象,勤劳、善良,但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儿子小栓。

他对新思想持怀疑态度,对革命持观望态度。

2.夏瑜:作为革命者的代表,夏瑜充满理想和热情,但他的理想不为周围人所理解,甚至被嘲讽和打击。

他的孤独和无奈,反映了革命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鸿沟。

3.小栓:他是华老栓的儿子,因为得了肺病而备受折磨。

他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命运,他们无力反抗命运,只能忍受苦难。

四、写作手法1.象征手法:小说中的“药”具有象征意义,它既是小栓治病的良药,也是治疗中国社会疾病的良药。

而这个“药”最终未能救活小栓,也暗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疴难治。

2.讽刺手法: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尖锐的讽刺,如华老栓被描述为用血汗钱买来“人血馒头”,这一情节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和扭曲。

3.心理描写: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深入挖掘,展示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主题思想
鲁迅的《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的一篇重要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与特异的艺术构思,使这篇作品成为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典范。

鲁迅曾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这是鲁迅当初构思这篇小说的主旨,也可以说是作品的基本主题。

它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在揭露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 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 表示了深切的悲愤, 提出了必须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药》的思想内容,可进一步分析如下:
1. 反映迷信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当时人们普遍受到迷信思想的毒害,华老栓就是迷信落后群众的代表。

他不惜掏出辛辛苦苦钻来的钱买人血馒头,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 ,仿佛“得了神通 ...... 跨步格外高远” ,这可看出他的迷信落后。

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被处决时; 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后, “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 都以置之度外。

” 他根本不会想到, 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 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 ,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正因为他的迷信,把希望和幸福全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才导致华小栓延误医治而死的悲惨结局,难怪鲁迅常说:“迷信是一把无形的杀人刀。


2. 揭示当时群众愚昧无知、麻木、不觉性的国民性弱点
小说描写夏瑜无法实现他的救治中国的愿望,反而落得被杀身死、连血也被人当药吃了的悲剧,归根究底是由于他周围的国人身上存在着愚昧、麻木、因循守旧、疾视革新、凶残地排挤压迫先觉者等国民性痼疾。

华老栓是极端愚昧、麻木、不觉悟的,他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 “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 竟无动于衷, 也没有同情, 更没有丝毫愤怒。

作者借此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愚昧、麻木, 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小说中所出现的群众也都是愚昧、麻木的一群。

小说第二节所写的夏瑜被处决时围观的群众,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 ;还有在茶馆里倾听康大叔议论夏瑜的“坐客” ,实际上都是麻木落后的华
老栓们。

当康大叔说道夏瑜宣传革命,大骂夏瑜“贱骨头打不怕” ,遭到阿义毒打反而可怜阿义时,把话说得多么清楚,但花白胡子却没有听懂,以为是阿义说夏瑜可怜呢!经过卡大叔解释后,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 话也停顿了。

” 说明他们还是听不懂。

过了一会, 有的才恍然大悟, 过了较长的时间, 有的才“领会”这话的意思。

但事实上由于他们的愚昧,使他们无法理解夏瑜的精神境界,所以不论是老的小的都“恍然大悟似的”肯定夏瑜是“发了疯了” 。

当大家认定夏瑜是“发疯”后,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麻木啊!
所以鲁迅在《药》中通过华老栓及群众来揭示当时广大群众的愚昧无知、麻木而不知觉悟的社会现实,这正是长期封建统治下的国民性痼疾。

3. 抨击封建统治阶层的罪恶残酷与愚昧与愚民政策
`鲁迅通过《药》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他们不但残酷地镇压革命党人,杀害像夏瑜这样的革命志士, 还长期推行愚民政策, 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长期愚弄和毒害下, 变得愚昧无知、麻木而不觉醒。

精神上的愚昧、麻木使华老栓无法摆脱厄运,他耗尽钱财买来的“药”最终仍治不好华小栓的病,而群众的愚昧则促成了夏瑜的悲剧,他一心想拯救民族、振兴国家,但当他说“这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时,却被人打了两巴掌, 最后在不被群众了解的情况下被杀害了。

夏瑜是被封建统治者以屠刀直接杀害的, 而华小栓则是被统治者
的思想屠刀间接杀害的。

鲁迅通过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再以夏三爷来说,康大叔称他为“乖角儿” 。

他主动告密,是怕受连累,满门抄斩,
他的狠毒并非出于对夏瑜的仇恨, 而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小说集中刻画了他显现的奴性, 充分地说明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愚民政策与镇压行动的成功。

此外,小说描述了刽子手屠杀革命志士,还用烈士的鲜血去诈骗洋钱,而贪婪的牢头阿义毒打烈士,还把他的衣服剥下据为己有,更进一步揭露了统治阶层的丑恶。

4. 揭示没有唤醒群众、脱离群众是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
革命者夏瑜在当时的社会的处境是极其孤立的,他不惜为革命牺牲自己,推翻满清以拯救广大的群众,可是他所流的血,并没有在群众间激起应有的反应,也没有惊醒精神麻木的群众。

出卖他的性命的夏三爷、用他的血来牟利的刽子手以及要从他身上榨取最后一滴油水的阿义自不必说了, 而其他国人又何尝是理解、支持他呢?当他在丁字街上蒙难时, 竟有那么多的国人赶来, 麻木而又饶有兴味地围观鉴赏他的被杀示众的盛举。

而这时, 华氏一家正等着用他的血来治病,并且终于把他为革命、为国人所流
的血吃了。

他牺牲后, 竟被茶馆里形形色色的国人所奚落和嘲骂, 认为他“发疯” ;
而他的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牺牲的意义, 反而受传统和舆论的束缚, 为儿子的被杀感到羞愧,一再说“冤枉”和“可怜” 。

这说明了这些群众对于夏瑜、对于革命, 不是漠不关心,把革命者的牺牲当作可以观赏或享用的材料,就是敌视革命, 咒骂革命者, 或者是吃人血,又或者是想从革命者身上榨出油水来。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 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 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
资。

可见夏瑜在国人中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知音, 他与国人之间有着难以相通的隔膜, 他的鲜血就是如此寂寞地洒在丁字街口了。

革命者的寂寞和悲哀,是由于群众不理解革命、不支持革命的必然结果。

鲁迅在小说中所描写的群众有三种人:一是华老栓一家子, 二是茶客和看客, 三是康大叔、夏三爷和阿义。

群众之所以麻木不仁, 一方面是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 以致群众愚昧落后缺
乏觉悟, 甚至利欲熏心, 凶狠毒辣; 另一方面是当时的革命志士所宣传的民族民主的思想尚未“唤起民众” ,这也就是当时革命失败的主因。

其实,这三种人中的大多数,除了冥顽不灵者外,经过适当的宣传教育,仍有可能改变, 转而拥护革命。

这目标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所以, 《药》的主题也在于说明疗救国民精神上这种愚昧麻木的病态与弱点, 唤醒不觉悟的民众, 对中国革命与振兴民族是何等重要,进而指出革命脱离群众的不彻底性。

5. 歌颂革命烈士大义凛燃的气概
夏瑜在作品中虽没有正式出场,但这个人物却通过侧面描写,寥寥的几笔,便将革命者的特点概括在他的身上, 让他光芒四射地站立了起来。

他是一个具有理想和顽强斗志的革命者, 他大胆宣传推翻封建君主的思想,被捕入狱后尽管遭受毒打, 却宁死不屈, 继续从事革命宣传, 并且为别人的不觉醒感到痛心。

他虽年轻,还有孤苦伶仃的母亲, 然而面对敌人的屠刀, 却是那么的义无反顾。

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一个以拯救群众为己责、不惜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的英勇烈士是虔诚地加以歌颂的。

(注意:鲁迅虽然对夏瑜的牺牲精神表示赞扬, 但夏瑜没看清楚要取得革命成功
的关键所在, 是要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的事实,却不是鲁迅所想看到的。

6. 透露出革命尚存希望,以及后继有人的信念
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虽有过苦闷甚至悲观的时期,但他从不绝望,而是在艰苦地探索和企望,并且逐渐摆脱苦闷,从社会革命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在《药》里,不仅有夏瑜的革命精神令人鼓舞,小说结尾时,作者描写夏瑜的坟顶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 ,这表明革命者虽寂寞地牺牲了,但依然有人关心他,纪念他,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

鲁迅在此透露这样的信息;革命志士是永远杀不绝的, 革
命必定后继有人, 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一次慰藉那些寂寞的斗士,并激励和鼓舞人们毫不畏惧地前进, 勇敢投入推翻旧制度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